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1351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

《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docx

高一地理单元检测二

单元检测二

(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读“800米高空气压分布状况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各点气压①>⑤>④

B.④点所对应的近地面气温较低

C.在800米高空空气如果作水平运动,将由⑤流向②

D.④地气压的形成,是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运动的结果

解析:

由于图中描述的为高空大气,依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理,五点气压应为④>①=②=③>⑤。

④处为高压,⑤处为低压。

它们各自对应的近地面则是④处下面为低压,⑤处下面为高压。

④地气压的形成是由于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答案:

D

读甲、乙两幅图,完成2~3题。

2.两幅图所表示的空气环流运动,均属于…(  )

A.大气环流B.海陆风

C.季风环流D.热力环流

3.两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空气环流运动,其主要差异是(  )

①时间尺度不同 ②空间尺度不同 ③成因不同④气流性质不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甲图表示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东亚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的。

乙图表示的是海陆风,白天陆地升温快,气压低,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气压高,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也是形成海陆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环流是一种大气环流,而海陆风只是一种局部环流。

季风环流以一年为周期,而海陆风的周期仅一个昼夜,两者都属于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

答案:

2.D 3.A

4.在下列所示大气垂直分层图中,有空气对流运动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大气的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上冷下热才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形成。

①③两图具备这个特点,所以C项正确。

答案:

C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

读下图,完成5~7题。

5.图中海平面上的丙气压中心为(  )

A.副热带高压B.赤道低压

C.夏威夷高压D.副极地低压

6.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B.水平气流由乙流向甲

C.乙地为低压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7.若乙地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暖,降水可能增加的地区是(  )

A.印度尼西亚B.澳大利亚东部

C.非洲南部D.秘鲁沿海

解析:

第5题,图中丙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出,说明丙地是一高压系统,再根据图中海陆轮廓可知丙地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故选A项。

第6题,图中等压面乙处向高空凸,甲处向低处凸,说明乙处气压高,甲处气压低,近地面气流由乙处流向甲处。

第7题,乙地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暖,说明乙地附近的下沉气流减弱甚至变为上升气流,故秘鲁沿海降水可能增多。

甲处上升气流减弱甚至变为下沉气流,故太平洋西侧的印尼、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降水将减少。

答案:

5.A 6.B 7.D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读右图,完成8~9题。

8.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某特大城市热力环流,则(  )

A.a是城市,b是郊区

B.为保护城市环境,应在③地建防护林带

C.若a位于b的正西方,则ab间实际风向为西南风

D.这种大气环流,能有效防止城市的大气污染

9.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  )

A.一般来说,a处为多雨地带,b是少雨带

B.b处气压低于c处

C.③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

D.a气压带与③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解析:

第8题,若是北半球某特大城市热力环流,则a是郊区,b是城市;在郊区与城市之间建设防护林带可以净化从郊区进入市区的空气;ab间实际风向为西北风。

第9题,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a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少雨,b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近地面的气压要高于高空的气压,所以b处气压高于c处;③为盛行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答案:

8.B 9.D

右图为“北半球1006百帕等压面分布的高程示意图”(其中a、b、c、d的高程分别是50米、100米、150米、200米),分析完成10~11题。

10.图中M地风向为(  )

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

11.影响M地风向形成的力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

解析:

第10题,注意理解题意,a、b、c、d的高程分别是50米、100米、150米、200米,它们的压强是相等的,都是1006百帕。

d点在海拔200米的时候压强为1006百帕,如果该点降低至50米的时候压强肯定会变大,可以推导出该气压中心为高气压,所以M地的风向为西南风。

第11题,M地的高程为50米,应属于近地面风,所以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三个力的影响。

答案:

10.D 11.D

右图是“某海陆等温线图”,其中①②位于同一纬度,且①位于海洋,②位于陆地。

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②位于(  )

A.亚洲东部B.欧洲西部

C.南美洲西部D.北美洲西部

13.下列对图中各处气温判断正确的是(  )

A.②位于陆地,受地形影响,气温低于同纬度海区

B.③位于海洋,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

C.①处等温线密集,温差小

D.③处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解析:

第12题考查利用经纬网和海陆分布定位的能力。

由图示纬度变化可知此地位于北半球,又因为①位于海洋,②位于陆地。

图中的120°必为120°W,所以图中的②位于北美西部。

第13题,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形状可知②位于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区,故A项说法错误。

③位于海洋,应受寒流影响,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故B项说法错误。

因为温差越小,气温变化幅度越小,等温线越稀疏,所以D项说法正确而C项说法错误。

答案:

12.D 13.D

读“北半球某时刻海洋、陆地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A、B两地的气压名称分别是(  )

A.夏威夷高压、亚洲低压

B.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C.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

D.亚洲高压、印度低压

15.此时,发生的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东非高原的典型动物长臂猿、大象成群向南迁徙

B.地中海沿岸阳光灿烂,游人如织

C.松花江上漂浮的大团污染物流向下游

D.澳大利亚北部进入雨季

解析:

第14题,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第15题,此时北半球是冬季,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影响,多阴雨天气,游人较少;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而长臂猿、大象是热带雨林的典型动物;松花江结冰,不可能漂浮大团污染物;澳大利亚北部是西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答案:

14.B 15.D

2008年1月中下旬到2月初,一场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重创我国南方大部分省份。

气象专家分析表明:

“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即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

大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

如此,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接着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成为过冷却雨滴,雨滴还没有来得及结成冰但温度已经降至0℃以下,当落至地面及物体上时,便形成了冻雨。

”据此完成16~17题。

16.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形成的天气系统主要是(  )

17.针对冻雨成因,某研究小组绘制了甲、乙、丙、丁四幅对流层气温垂直方向上的温度结构示意图,最能够说明此次灾情中冻雨成因

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第16题,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形成与冷锋活动有关,四图中表示冷锋的是B图。

第17题,结合材料可知,出现冻雨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甲、乙、丙、丁四幅图中,丙图表示出现了逆温现象。

答案:

16.B 17.C

图是“某海域表面水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示甲地易形成(  )

A.温带气旋B.副热带高压

C.台风D.飓风

19.此天气系统从卫星云图上看是一个(  )

A.逆时针向外辐散的大漩涡

B.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

C.顺时针向外辐散的大漩涡

D.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

解析:

第18题,根据经纬度可确定甲地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洋面上,水温高,易形成台风,而飓风形成于大西洋和印度洋。

第19题,台风是一个热带气旋,在北半球是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

答案:

18.C 19.B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20~22题。

20.图示地区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甲—热带草原气候乙—热带雨林气候

B.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沙漠气候

C.甲—热带草原气候乙—热带季风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热带草原气候

21.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西风漂流的一个分支

B.对沿岸气候增湿作用明显

C.该洋流附近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D.该洋流由南向北流

22.在下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中,与甲地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第20题,甲地位于巴西的东南沿海,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和巴西暖流的影响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乙地位于巴西高原,属于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第21题,图中洋流为巴西暖流。

第22题,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是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大且年内变化小。

答案:

20.D 21.B 22.B

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自工业革命以来呈上升趋势。

据此完成23~25题。

23.上述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4.上述温室气体除能导致全球变暖外,还可能造成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酸雨 ③城市热岛效应 ④湖水富营养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5.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1月0℃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解析:

第23题,温室气体能使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中的红外线,使大量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导致全球变暖。

第24题,氟氯烃化合物可以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导致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量到达地球表面,造成环境问题;一氧化二氮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易形成酸雨,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第25题,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上升;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南海诸岛的面积缩小;全球变暖,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要高一些;全球变暖,1月0℃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答案:

23.C 24.A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甲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乙图是“甲图中B岛屿的放大图”,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定形成这种气压分布状况的时间,且分析这样的气压分布状况对全球和南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

(2)A所处的半岛在此季节易产生哪些气象灾害?

(3)计算乙图中岛屿的南北长度,再分析图中岛屿上河流的水系特征。

(4)说明乙图中P、Q两点降水的季节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析:

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根据海陆分布的特征判定该区域为印度洋沿岸地区。

印度半岛上形成低压中心,可判定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而此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状的气压带断成了块状。

第(3)题,距离的计算规律是首先观察该岛屿跨着大约4个纬度,纬度1°的距离都相等,约是111千米;河流的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的流向、流程、支流的数量及特点。

第(4)题,首先要明确该地区位于南亚地区,不同的季节风向不同,该地区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

答案:

(1)7月,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吸引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南季风环流。

(2)旱灾、洪涝灾害、暴雨、飓风、风暴潮等。

(3)约440千米。

河网密布,支流多,流程短,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分流。

(4)由于该岛位于热带季风区,且中部地势(海拔)高,1月Q城市处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地带,降水多,P城市处于背风坡地带,降水少;7月P城市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地带,降水多,Q城市则处于背风坡地带,降水少。

27.(8分)假定我国某地地势平坦,且此时该地中部为一个低压中心。

中心地区气压为1008.0百帕,气压梯度为2百帕/100千米。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右上框中绘出该地等压线(至少两条),在相应等压线上标出其气压值,并绘出该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和风向(用实线箭头表示)。

(2)一般情况下,该地此时的天气状况如何?

在特定情况下,该天气系统能发展为哪种气象灾害?

解析:

本题考查动手作图能力。

首先明确低压中心相当于我们所学的气旋,地点在我国,说明是北半球气旋。

气流应该向内辐合,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绘图时应注意,气压梯度力应与等压线垂直。

气旋控制下的天气多为阴雨天气,当势力强大时,会发展为台风,出现暴雨等气象灾害。

答案:

(1)如下图:

(2)一般多为阴雨天气;特定情况下,发展为台风、飓风、龙卷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

28.(10分)下面甲图所示地区有三条近地面的等压线,乙图表示的是焚风效应,读图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目前处于__________(冬或夏)季。

此时B城市与A城市相比,风速较__________,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年夏天,A城市成为该省“热极”,天气炎热难耐,请用所学知识分析。

解析:

(1)题,根据等压线数值和近地面情况即可作出判断。

(2)题,A城市是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夏天市区气温极高,是有名的“火炉”。

分析成因可从海陆位置、焚风效应和城市热岛等几个角度展开。

答案:

(1)冬 大 风从海上吹来,阻力较小,所以风速较大

(2)①位于山东的内陆地区,气候大陆性强,接受同样多的热量气温升幅大;②位于泰山北麓,夏季盛行东南季风,该地区受焚风效应的影响;③工业大都市,人口集中,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29.(18分)读“我国海南岛地形图”“东方与海口的气温降水统计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我国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航天发射场。

中国已有的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内陆发射基地受到铁路运输条件的限制,火箭直径不能超过3.35米。

其中两个发射场还处于高纬度地区,不适宜发射地球同步通讯卫星。

高纬度地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燃料消耗大、寿命短、效益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海南文昌,射向1000千米范围内为无人居住的海洋,会大幅降低发射后未燃尽残骸造成意外的几率。

(1)海南岛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按成因属于__________岛。

(2)比较东方与海口两地年均温与年降水量,并说明原因。

(3)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带,说明气候方面的优势因素。

(4)分析在文昌建新航天发射场的有利条件。

解析:

(1)题,结合图示可知海南的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海南岛是由琼州海峡断裂下陷,海水入侵而成,在成因上属于大陆岛。

(2)题,海口位于迎风坡,东方位于背风坡,所以降水量上二者差异大,但气温上差异小。

第(3)题,椰林生长对热量、降水要求高,分析时从这两方面入手。

第(4)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答案:

(1)中部高,四周低 大陆

(2)两地年均温相近,因为两地纬度和海拔相近;海口年降水量远多于东方(或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大),原因是海口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东方位于背风坡。

(3)地处低纬,热量条件好,全年普遍高温,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沛。

(4)①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提高运载能力,节省燃料;②海运便利,大型火箭和卫星的运输不受限制;③临近海洋,航区与落区安全性好;

④文昌市地处平原,地形平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