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1073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docx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自然环境概况

1.1地理位置

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南北长54km,地跨北纬29°22'--29°47',东经104°16'--104°53'。

县城东距内江市39km(公路里程57km),南距自贡市31km,西界荣县,北同仁寿县接壤,距成都188km,东北与资中县毗邻。

连界镇位于威远县北部,威远县、仁寿、资中三县交界地区。

东邻观音滩镇,南连新场镇,西接两河镇、仁寿县汪洋镇,北靠资中县铁佛镇、罗泉镇。

项目位于威远县连界镇,经度104°7′,纬度29°57′,西距连界镇1.5km,东南距威远县城严陵镇27km,西北距成都市168km;东距资中县渔溪镇36km。

地理位置见图1。

1.2地形、地貌

威远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丘陵和低山为主,低山、丘陵约各半。

西北属低山区,山岭连绵,沟壑纵横。

一般海拔500-800m,相对高差150~300m,山形呈园弧状,起伏不大,但沟谷切割较深,新场镇境内大堡山最高,海拔902m。

东南部是浑圆状浅丘,冲沟曲折,流向多变。

一般海拔300-400m,最低处在向义镇东南威远河口,海拔277.6m。

连界镇地处荣威穹窿北翼方山区,属低山槽谷地貌。

境内山峦重迭,沟谷纵横,海拔标高一般在500~750m之间,最高点在新农村香炉山,海拔标高802.9m;最低点在四新村长生桥以下,海拔标高392.0m。

本项目位于连界镇南端,地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处于一个不规则的槽形地带内,四周被低山和小丘环绕。

在厂址周围5km范围内,东南侧1.5km处的马鞍山为最高,海拔727m;其它山丘标高在700m以下,本项目拟建厂址平均海拔高度637.7m。

1.3地层岩性

调查区地层经调查和对比,基岩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3xj、T34xj、T35xj三个岩性段,3、5两岩性段为页岩煤系地层夹砂岩,T33xj埋藏于深部,原威钢队施工的CK12孔可见,因此区内地表所见为T34xj、T35xj两个岩性段。

(1)三叠系须家河组

①T34xj砂岩段:

以砂岩为主,主要出露在宝溪河及左右两岸,为厚层块状灰白色、青灰色长石石英砂岩。

该砂岩纵横均有差异风化,局部见球状风化,风化后颜色浅黄色,结构疏松,区内普遍开采该层砂岩做砼的细骨料,而结构完整的则开采成条石做地基基础或挡墙用,此段砂岩层为区内主要含水层,厚度在80-100m左右(下部未出露全)。

②T35xj页岩煤系地层夹砂岩

叠置于T34xj之上,整合-假整合接触,页岩黄色、深灰色,页理发育,按成分可分为炭质页岩、泥页岩,局部地段见煤线;砂岩为深灰色细粒石英砂岩,中厚层-厚层状结构,微密-疏松,为区内次要含水层,调查表明,该层出露不全,厚度变化大,约为70-120m,主要分布在宝溪河两侧600m高程以上的低山区。

(2)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

①冲洪积砂卵石层(Q4al+pl):

主要分布在宝溪河河床、漫滩,为深灰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一般粒径为0.5-2cm,最大20cm,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次为炉渣,磨圆度分选型均差,厚0-5m左右。

②湖积粘土(Q4l):

主要分布于各水库,为浅黄色,软-流塑,湿-饱和,厚0-3m。

③残坡积层(Q4el+dl):

主要分布在冲沟及边缘斜坡地带,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岩石碎屑,分布于冲沟中的大多已改为稻田,灰色-黄灰色,软-可塑,湿-饱和,局部含砂量较多,厚0-2m。

1.4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4.1地质构造

本评价区地处新华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威远背斜的北翼,沉积巨厚,褶皱舒缓,威远背斜轴部处于工作区南部,轴向北东50-70°,延伸长165km,轴部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系嘉陵江组地层,外围依次为中、上三叠系地层,北翼缓,倾角3-6°,南翼陡,倾角6-14°,西南端褶皱较紧闭,断裂发育,总体形态似向北西突出的蚌壳。

据统计,在背斜范围内有200多个次级小型褶皱,规模较大者十余公里,小者仅几十米,其走向一组与背斜轴平行,形态多箱状或梳状,不对称,较陡一翼指向背斜轴,形成时期多数与威远背斜相当或稍晚,另一组与背斜斜交,有关部门认为其生成时期先于背斜。

1.4.2区域地壳稳定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四川内江威远县所在地区地震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05g。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本工程建、构筑物按本地区的基本地震烈度Ⅵ度设防,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

区域稳定性好。

1.5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5.1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本区处于威远背斜隆起腹部低山,地势西部较缓,东部高耸,由上三叠系须家河组砂页岩煤系地层组成。

砂岩坚硬,泥岩质软,前者为坚硬岩类,后者为软弱岩类,由于威远背斜受多期构造运动,北北东、北西及近南北三组裂隙发育,宝溪河即沿构造裂隙侵蚀发育,通过须家河分布区段形成峡谷、悬崖峭壁地形,单就砂岩而言,质坚,是坝的良好持力层,红旗水库、船石堰水库坝基都在此层上。

1.5.2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根据区内岩土组成形状、特征,将本区岩土划分为如下岩组:

(1)松散岩组

由第四系全新统近代河流堆积组成,为漫滩砂砾卵石层,卵砾石磨圆度中等,一般砾径2-6cm,最大砾径20cm,砾卵石成分以石英砂岩为主,充填物为砂和泥质,松散-稍密,厚5-10m,主要分布在宝溪河河谷地带。

(2)软弱岩组

由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五段(T35xj)泥页岩煤系地层组成,泥页岩煤系沉积不稳定,厚度不一,在构造作用下形成层间构造层,又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沉化夹层,软弱岩层湿抗压强度5Mpa左右,摩擦系数仅0.18-0.22,该层主要分布在宝溪河东西两侧,厚72-120m。

(3)坚硬岩层

由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四岩性段砂岩组成(T34xj),为石英砂岩,厚层-巨厚层状,质坚硬,湿抗压强度40Mpa左右,是良好建筑地基基础持力层,该层主要分布在宝溪河两岸,厚80-100m。

1.6水文地质特征

1.6.1含水岩层(组)的地下水类型

调查区域内地下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四系松散堆积(Q4al+pl)砂卵石层孔隙潜水、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水、砂页岩(T3xj)孔隙裂隙层间水,现分别叙述如下:

(1)松散堆积砂卵石孔隙潜水

仅分布于宝溪河沿岸河漫滩沙砾卵石层中,按富水性划分为水量大。

宝溪河河谷深切,阶地不发育,河谷地带漫滩较发育,厚5m左右,主要为砂砾卵石,砾径一般0.5-2cm,最大20cm,其间充填物为中细砂及少量粘土,磨圆度分选型均较差。

孔隙潜水与河水直接连通,实为河水潜流,经CK12孔揭露厚仅5m,地下水位埋深与河流水面一致,经抽水试验该水量达1.73m3/d,渗透系数K=25m/d。

(2)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水

①概述

区内T34xj砂岩广布在宝溪河一带,约占测区面积的15%,厚约80-100m,处于威远背斜的北翼,南距背斜轴约14km,地层产状平缓,约3°-8°左右,裂隙主要发育于浅层风化带,向深部减弱,发育深度约20-30m,地貌形态为低山区,切割深度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小于50m,深者位于宝溪河峡谷地段,切割深度达100-130m。

地下水埋藏于T34xj砂岩中,部分埋藏于T35xj砂泥岩风化带孔隙中,以孔隙裂隙富集为主,地下水类型以潜水为主,地下水位埋深3-15m。

该类地下水矿化度低,以重碳酸钙型为主,水质良好,由于含水层本身储集和渗透性能差,加之产状平缓,处临地上者分割零碎,不利于地下水富集,水量较小,据统计,泉、井流量一般小于0.1升/秒,单孔(井)出水量小于10m3/d。

②影响富水型的因素

A、含水层储集形式以孔隙为主,裂隙次之,厚层砂岩为主要含水层,单层厚3-15m,中细粒,结构疏松,层理不清,裂隙不发育,区内T34xj砂岩夹泥岩,厚度大,主要分布在宝溪河两侧及南部地段,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的连续成层性,比泥岩渗透性能好,因而构成含水层,泉流量稍大,动态亦较稳定,T35xj泥岩夹砂岩,砂岩厚度较小,储集形式以孔隙裂隙为主。

B、地形地貌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条件,由于含水层所处的构造、地貌的不同和微地貌形态的差异亦有不同,据井、泉调查,T34xj砂岩及T35xj泥岩夹砂岩,构造处于威远背斜,北翼地层产状平缓,裂隙不发育,南部地下水富集较东部低山区要好一点,东部低山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表水易于迅速流失,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但不排除小范围富水的可能性,对于具体某一水点所处位置,其地形条件、微地貌具有较大影响,诸如两沟或多沟相交,宽缓冲沟上游烂泥田的边缘,水库的边缘两山夹一嘴等地形、微地貌地段多有民井分布。

当含水层处临低洼处,尤其常年性地表水附近,且具有一定的连通时,不但可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还能得到一定的地表水补给,因此水量较大,并且有承压性,但流量较小,为0.1升/秒。

此外,含水层埋藏深浅对地下水的补给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因为该类地下水主要储集于风化带孔隙及裂隙中,区内构造作用微弱,加之岩性和组合特点,裂隙发育主要在浅部,向深部即迅速减弱至消失,如ZK13孔。

③富水程度划分及富水特征

经地面展开井、泉调查和钻孔揭露,地下水赋存在砂岩的风化裂隙和孔隙中,以潜水为主,总体上该区地下水一般比较贫乏,泉水流量小于0.1升/秒,单孔出水量小于10m3/d,富水程度划分为水量较小。

④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

普遍为潜水,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为主,其次地表沟谷流水和稻田水补给为就近补给,就进排泄,泄水面受地形起伏限制,支离破碎,没有区域性联系,水位埋深与地形切割关系密切,低山区沟谷切割强烈,水位多与邻近沟谷、湖水面、水田水面一致。

河谷地带潜水动态随大气降水和季节变化,丰、枯水期水量变化比较大,干旱季节水枯、井干现象较为常见。

(3)砂页岩(T3xj)孔隙裂隙层间水

本次调查按要求,主要是浅层地下水,为使报告能全面反映区内水文地质概况,将有关资料对论题地下水叙述如下:

①概述

分布于威远背斜腹部低山区,含水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厚度受古构造控制,由背斜轴部向外围增大,总厚496-636m,岩相比较稳定,T34xj所属砂岩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裂隙较发育,全层砂岩厚74.8-188.3m,地面孔隙率8.73%-23%,T34xj砂岩为细粒-粗粒石英砂岩,裂隙发育,全层厚64.8-109.3m,占岩石比例75%-100%,地面孔隙率12-20%,地下5.1-8%,岩层产状北翼平缓,构造作用微弱,对地下水的富集不利。

地下水主要赋存在T34xj段厚层砂岩孔隙裂隙中,以裂隙含水为主,表层普遍为潜水,向下循环至深处而变为层间水压水。

②埋藏、径流条件

该区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切割大,沟谷发育,表层地下水多以潜水形式埋藏于孔隙裂隙和页岩煤系风化裂隙里,交替十分强烈,就近补给,就近排泄,随着含水层埋藏深度的增大,页岩煤系风化裂隙迅速减弱,由风化裂隙含水层转变为相对隔水层,此时砂岩中的潜水顺层向下部运动,顶底板为页岩煤系地层所隔,变为层间承压水,其埋藏严格受构造条件控制,即围绕威远背斜形成一个大型穹式承压-自流水构造。

补给区在背斜腹地及翼部含水层出露地区,向外围渐变为承压区,承压条件受层面构造条件具体控制影响,表现各不相同。

工作区位于威远背斜北翼,含水层产状近于水平,承压条件差,层间水以坡度极缓的散流状向外围运动,水位埋深一般为1-10m,如该区1977年1-2月威钢队在连界场威钢厂区施工的12号孔,孔深205.48m,含水层位为T33-4xj,静止水位埋深3.45m,试验段位置20.85m,涌水量仅4.6m3/d,静止水4.18m,试验段位置4.18-164.54m,降深47.65m,涌水量为5.2m3/d,为承压水,水头高160.36m,由于地形切割剧烈,含水层被切割分离,加之地层产状近于水平,构造变动少,裂隙不发育,补给、径流条件差,涌水量很小。

③富水条件与富水程度

经调查,区内发现泉水点9处,流量多在0.01升/秒,出露在T35xj页岩煤系地层夹砂岩层,泉流量一般较小,埋藏亦不普遍,坑道水多属深层层间水,由于开掘含水层面积较宽,故流量一般在5升/秒左右,如威远东方红煤矿矿坑流量为6.4升/秒,含水层为T33xj。

如前所述,地质构造不仅控制层间水的埋藏和径流条件,同样控制着该区的富水性程度,如果在构造有利地段,含水层有较大面积补给区-由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则T36xj、T34xj、T32xj,各层砂岩都有可能有比较理想的层间水埋藏。

本区处于威远背斜北翼,地层产状平缓,裂隙不发育,补给条件不好,而且承压条件差,层间水的水量不大,单孔出水量小于10m3/d,如连界场CK12孔。

含水层本身的储集性能是其富水程度的重要条件。

区域内T32xj层砂岩厚度大,原生水平裂隙发育,结构疏松,储集比较佳,T34xj一般较T32xj差,而本区出露的则主要为T34xj段砂岩夹少量泥岩,因此富水性较差,从本次调查看,该层砂岩岩性岩相在纵向、横向上不稳定,变化大,含水性相对较弱。

还应指出T32xj、T36xj虽为相对隔水层,但其间的砂岩、砂质页岩夹层在构造应力强烈地段,层面裂隙比较发育,同样有层间水埋藏。

④动态特征

据井、泉水、矿坑水调查,泉水动态受大气降雨和季节控制,矿坑水较泉水稳定,如东方红煤矿(老区)排水流量553m3/d,不受降雨和季节影响,而泉水流量则随季节变化。

1.6.2地下水流向

(1)地下水流向的控制因素

主要有地形地貌、含水层的性质和岩性特征、构造地质、补给排泄径流条件等。

区内地形地貌总体为浅切割脊状低山,微地貌类型有峡谷、侵蚀溶蚀洼地;含水岩层(组)的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堆积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基岩风化带裂隙孔隙水及砂页岩层间裂隙水,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仅分布在宝溪河河谷漫滩,埋藏较浅,仅5m左右;基岩风化带裂隙孔隙水埋藏较深,深度在20m左右,含水层岩性为T34xj、T36xj,其中T36xj砂页岩煤系地层,其砂岩厚度较小,仅5m左右,页岩煤系地层构成顶底板,主要分布在宝溪河两侧低山区;T34xj以砂岩为主,间夹泥岩,结构疏松的砂岩含水,结构微密的裂隙发育时才含水,泥岩为隔水层,由于该层中的砂岩纵向、横向岩性变化大,多层叠置,连通性差,难于构成一个较大的富水空间;构造作用弱,加之产状平缓,裂隙不发育,向深度减弱,富水性差,地形切割深,含水层支离破碎,分布零星,且处于不同的标高,尤其南部地段三大地表水体的存在,该类地下水均为潜水,在地形低洼处,又靠近河谷时具有承压性,且能自流(如ZK32),接受大气降水和入渗补给为主,其次为附近储备,稻田水水体埋深变化大,动态变化亦大。

综上所述,工程区内基岩风化带裂隙孔隙水不具有区域性的、统一的地下水流向,仅具有随机的、局部的流向。

宝溪河西侧主要沟谷(红旗水库)流向由北西向南东流,茶子山北侧支沟由西向南流入红旗水库,茶子山(种猪场)的泉,由南向北流入支沟;宝溪河东侧主要沟谷由东南向西北流,沟谷西南侧的泉,则由西南向东北流,宝溪河北部主要沟谷由西南向东北流,出露于该沟西侧的J21则由西向东流。

(2)地下水流向的具体确定

①渣场:

要求以ZK30、ZK41、ZK37三孔确定该地段流向。

三孔的静止水位高程分别为608.53、615.24及600.86m,考虑该三孔基本在一直线上,结合该地段微地貌,确定地下水流向为ZK41处的地下水分别向ZK30、ZK37孔流动,前者流向西北向,后者为东南向,据钻孔ZK37、ZK38、ZK41等水位线图可知,ZK41处的地下水向ZK37、ZK38流(即向东南流)。

②老厂区:

要求以ZK13、ZK20、ZK42三孔确定流向,考虑到三孔之间距离7200m,且地下水类型布孔,ZK20为承压水,因此分别确定:

ZK13孔口高程为624.72m,地下水高程为618.82m,由此确定该地段地下水的流向为西北向东南流入宝溪河;ZK42处于宝溪河东岸,孔口高程635.51m,水位高程612.4m,地下水流向由东南向西北流入宝溪河;ZK20孔孔口高程602m,水位高程602.56m,具有微承压性,地下水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东南流向西北。

③新厂区:

ZK16孔处孔口高程649.16m,水位高程为642.66m,该处微地貌为一冲沟,冲沟走向北北东,因此沟谷两侧地下水向冲沟流,即南东向北西流,北西向南东流,汇水后流向北北东;ZK5孔处于象鼻咀,两侧沟谷、河流深切,山嘴走向北东,据南东侧J41民井资料,地下水流向为北东向南西流,与沟谷方向一致;ZK15孔处于岩洞湾,微地貌为岩洞湾次级支沟,据北西侧J57民井,地下水流向由北西流向南东,补给岩洞湾地表水。

1.6.3陆地水文

(1)地面河流

威远县境内主要河流分属沱江(釜溪河)和岷江水系(越溪河)。

釜溪河是沱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威远县越溪镇永建村俩母山东北,自西向东经兴隆场至观音滩绕威远县城,于向义镇的凤凰桥同旭水河汇合后称釜溪河,至界牌镇廖家堰断面进入自贡市境内,于自贡市富顺县注入沱江。

釜溪河内江威远县境内段称作威远河,全长119m,集水面积985km²,河道宽20-40m,平均比降0.55‰。

威远河上游宝溪河地处低山区,山峦纵横,地形起伏较大,海拔高度为458-790m,相对高差70-150m,由南向北流经连界镇,境内流长12km,集雨面积42.03km2,是沿岸农灌用水河道,同时具有泄洪、纳污的水体功能。

宝溪河为雨源型河流,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径流与降雨的一致性很好,丰水期在6月~9月,平水期一般发生4、5、10月,枯水期在11月~翌年3月。

其多年平均年内分配百分比见表2-1。

表2-1宝溪河流域上游降径流量年内分配百分比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分配百分比

1.9

1.7

2.3

3.5

5.2

12.5

24.0

22.7

15.3

5.6

3.1

2.2

由于宝溪河地处深丘,山峦纵横,地形起伏较大,海拔高度在485m~790m,河谷深切,河岸地形陡峭,基岩稳定,相对高度70m~150m,平均比降15‰左右。

丰水期水面宽度一般在20m~40m左右,平水面宽度期一般10m~20m,枯水期面宽度一般在5~15m左右。

河源至观英滩河道平均弯曲系数为1.6。

根据下游观英滩兴隆水文站(集水面积105km2)多年的实测资料分析,最大年平均流量为2.80m3/s(1974年),是该站多年平均流量的2.05倍;最小年平均流量为0.630m3/s(2006年),是多年平均流量的0.46倍。

实测年最大流量540m3/s(1974年),实测年最大流量最小值为17.0m3/s(1993年),实测年最大流量平均值为138m3/s。

多年平均流量1.63m3/s,实测最大流速4.40m/s,主流主要集中在河心附近。

最大水深6.9m。

(2)水库

在威钢公司厂址周围地面水库主要有船石水库、天星水库、五指湖水库和红旗水库。

其中船石水库位于连界镇上游,水体功能除农灌外,是威远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生活用水水源。

根据内江市环境监测站对船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符合饮用水要求。

表2-2评价区内主要水库概况

水库名称

设计容量

(万m3)

有效容量

(万m3)

占地面积

(亩)

水面面积

(亩)

出水标高

(海拔m)

积雨面积

(平方公里)

水体功能

红旗水库

214.5

164

135

324

600

3.31

农灌、工业

船石水库

735

703

466

480

604

22

农灌、威远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生活用水水源

天星水库

59.2

58.8

36

41

616

1.7

五指湖水库

100

100

53

63

608

1.5

备用(工业储水)

宝溪河连界镇下游长沙坝水库、葫芦口水库为自贡市城区和威远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内江市人民政府,内府函[2006]89号《内江市人民政府转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内江市政府自贡市政府划定长沙坝-葫芦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批复的通知》(见附件23),长沙坝——葫芦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见附图。

本项目厂址不在长沙坝——葫芦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

长沙坝水库;长沙坝水库位于威远县观英滩镇与黄荆沟镇交界的河谷中,集雨面积142.1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4570万立方米。

有效库容3340万立方米,据县城29公里,大坝为石拱高坝,坝高53米,坝后式电站,装机12500KW,建于1971年。

葫芦口水库:

于1971年动工,1979年建成,系浆砌条石溢流重力坝,坝高71米,集雨面积228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758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6000万立方米。

坝下有左右干渠,团结干渠及联合干渠共长101公里,灌溉面积32万亩,并设专管向自贡日供水10万立方米。

以上两座中型水库主要担负着威远县和自贡市的供水及农田灌溉任务。

根据1980-2008年的供水资料分析,多年平均灌溉供水量为385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生活供水量为303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总供水量6838万立方米。

1.7气候

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

区内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无霜期297天。

年平均日照1010.1小时。

年平均降雨量994.7mm,降雨量按季节分布严重不均,70%以上降于夏、秋二季。

且夏季降水强度大,多大雨和暴雨。

该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NNE风,频率9.7%;次主导风向为NNW风和N风,频率在7.9~7.6%;静风频率18.8%,多年平均风速1.7m/s。

2社会环境简况

2.1行政区划和人口

威远县隶属内江市。

县人民政府驻县城严陵镇。

辖20个镇,323个村,48个居民委员会,384个居民小组,4963个组(社)。

20个镇分别是严陵镇、铺子湾镇、新店镇、向义镇、界牌镇、龙会镇、高石镇、东联镇、靖和镇、镇西镇、庆卫镇、山王镇、黄荆沟镇、观音滩镇、新场镇、连界镇、越溪镇、两河镇、碗厂镇、小河镇。

全县人口202523户,共7247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057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753人。

其中连界镇人口有58954人。

连界镇全镇总人口71651人,其中农业人口36151人,城镇人口35900人,有农村劳动力17800个,常年外出打工约5千余人。

全镇共辖20个村,367个社,5个居委会,65个居民小组,现为国家级试点小城镇。

2.2社会经济结构

威远县是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之一。

近年来,确立了“建设工业威远,打造造丘区示范、迈向全省十强”战略目标,加快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的进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07亿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全国、全省水平;财政总收入12.43亿元,同比增长28.7%;规模工业总产值227.3亿元,占内江市三分之一强,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76.58亿元,排名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第1位。

在一至八届中国西部百强县评比综合排名中从第98位提升到第62位,近三年连续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丘陵地区先进县”,民营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在全省181个县(市、区)中名列第16位,在68个丘区县中名列第2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连界镇经济已具有较好基础。

201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54.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30亿元,占0.8%;第二产业149亿元,占96.6%,第三产业4.0亿元,占2.6%,人均社会产值27万元,镇财政收入1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年。

增加值48亿元,财政税收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