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高二历史课后练习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docx
《岳麓版必修3高二历史课后练习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必修3高二历史课后练习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必修3高二历史课后练习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
“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20世纪60、70年代,使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重大提高的科技成就是( )
A.“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B.籼型杂交水稻育种成功
C.“银河—Ⅰ”号的成功研制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说明我国( )
A.进入了航天事业新时代
B.打破了超级大国核垄断
C.取得了载人技术新突破
D.迎来原子能技术新时期
4.“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某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有: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该科学家是( )
A.袁隆平B.邓稼先
C.李四光D.钱学森
5.1983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银河—Ⅰ”巨型计算机( )
A.是中国首次制成每秒运算10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B.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取得新突破
C.标志着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D.是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奋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下列人物中成就中国太空梦,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的是( )
A.袁隆平B.邓稼先
C.钱学森D.杨利伟
7.下列与实现中国航天梦想无关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美国等国的大力援助
C.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8.据西方媒体报道: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9.科技创新与国计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以下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B.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升空,标志我国开始进入航空时代
C.“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D.“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10.1958年6月,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的共同原因是( )
A.我国雄厚的物质基础
B.苏联的长期技术支持
C.改革开放战略的推动
D.科学家们的努力拼搏
11.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建设一个强大中国的目标,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
提出这一战略首要是为了( )
A.建立科研体系B.提升国际地位
C.增强国防实力D.服务经济建设
1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13.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文中认为,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
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超过了政治经济对人类的影响
14.在谈到“文革”时期科技成就时,一位老工程师回忆到:
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
这说明( )
A.计划经济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B.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利用
C.科技文化工作受到广泛尊重
D.“左”倾思潮没有影响科技领域
15.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
该材料说明( )
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
——新华网《嫦娥二号:
中国航天
事业的新阶梯》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卫星运行轨迹上看,“嫦娥二号”卫星有什么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解析
1.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
“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是中国发展原子弹技术的客观条件,不是“直接国际因素”,排除;“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可以得出二战后,美苏争霸,垄断原子弹,广大国家均受其威胁,“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可知这属于战略生存的需求,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国内因素,不属于“直接的国际因素”,故D项错误。
2.20世纪60、70年代,使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重大提高的科技成就是( )
A.“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B.籼型杂交水稻育种成功
C.“银河—Ⅰ”号的成功研制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关键词“20世纪60、70年代”“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重大提高”,故选A项。
B项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旨在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故排除;C项“银河—Ⅰ”号的成功研制是在198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3.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说明我国( )
A.进入了航天事业新时代
B.打破了超级大国核垄断
C.取得了载人技术新突破
D.迎来原子能技术新时期
答案 A
解析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故A项正确;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核垄断,故B项错误;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新突破,故C项错误;我国原子能技术20世纪60年代已成功应用,故D项错误。
4.“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某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有: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该科学家是( )
A.袁隆平B.邓稼先
C.李四光D.钱学森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故选A项。
5.1983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银河—Ⅰ”巨型计算机( )
A.是中国首次制成每秒运算10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B.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取得新突破
C.标志着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D.是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银河—Ⅰ”是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故选D项。
A项中“10亿次”错误;1997年研制的“银河—Ⅲ”是高性能巨型计算机,故B项错误;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比计算机技术范围更广,故C项错误。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奋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下列人物中成就中国太空梦,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的是( )
A.袁隆平B.邓稼先
C.钱学森D.杨利伟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首位“太空人”是杨利伟,故选D项。
7.下列与实现中国航天梦想无关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美国等国的大力援助
C.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 B
解析 新世纪我国的科技成就,特别是在航空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没有获得过美国等国的大力援助,故选B项。
其他三个选项与实现航天梦想都有关,排除。
8.据西方媒体报道: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 D
解析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能超过日本、西欧的技术,故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C项错误;“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故D项正确。
9.科技创新与国计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以下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B.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升空,标志我国开始进入航空时代
C.“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D.“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是航天而不是航空时代,故选B项。
10.1958年6月,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的共同原因是( )
A.我国雄厚的物质基础
B.苏联的长期技术支持
C.改革开放战略的推动
D.科学家们的努力拼搏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三项成就取得时物质基础尚不雄厚,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苏交恶,苏联未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排除B项;改革开放战略的提出是在1978年,与前三项成就时间不符,C项排除;只有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等级提升]
11.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建设一个强大中国的目标,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
提出这一战略首要是为了( )
A.建立科研体系B.提升国际地位
C.增强国防实力D.服务经济建设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为了建设一个强大中国的目标”和“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方面科研战略。
再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可知当时的科研战略的首要目的是加强国防力量,所以选C项。
材料只反映了军事方面的科研,不能说是建立了科研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升国际地位”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内容,排除B、D两项。
1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的信息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影响,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增多,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C项符合题意。
此时期中苏关系已经恶化,A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项错误;中美苏三国之间没有力量均势的情况出现,D项错误。
13.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文中认为,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
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超过了政治经济对人类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两弹一星,有维护国家安全地区和平和世界安宁的意思,体现了科学技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价值要求,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有没有起到实际作用材料并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两弹一星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两弹一星对人类的贡献超过了政治经济影响,而是强调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排除D项。
14.在谈到“文革”时期科技成就时,一位老工程师回忆到:
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
这说明( )
A.计划经济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B.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利用
C.科技文化工作受到广泛尊重
D.“左”倾思潮没有影响科技领域
答案 A
解析 “文革”时期,科技是国家经济计划的重点领域,全国一盘棋,都要为此服务,因此会出现“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的现象,故A项正确。
材料中“最新成果”未明确是否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故B项错误;科技文化工作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左”倾思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
15.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
该材料说明( )
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答案 C
解析 美国禁止中国与其合作及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说明美国担心中国的航天科技会超越美国,进而威胁美国的安全,这从侧面反映出科技自主创新无比重要,故C项正确。
A、B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题干没有反映,故排除。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
——新华网《嫦娥二号:
中国航天
事业的新阶梯》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卫星运行轨迹上看,“嫦娥二号”卫星有什么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变化:
70年代前重点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科技;70年代后在高新技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众多突破。
影响:
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特点:
“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
变化:
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
解析 第
(1)问,“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的变化”从比较单一的国防领域变成了“更多领域”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的影响”主要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第
(2)问,从“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的角度回答特点;通过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经历的变化说明认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