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0568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

《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

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2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

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

1、探讨文章主旨。

2、揣摩重点语句。

三、教学设想

基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局部语言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学习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敢于在文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质疑。

2、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一定数量的预习作业交由学生思考;也可采用“比较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篇语言特点、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深入领会文章的目的。

4、学完本文后,可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附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挽联或对联可用投影仪出示。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人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

二、温故知新

1、提问:

谁能给大家讲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事?

2、提问:

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看法:

①厉害,不容易接近。

在唐弢先生的《琐忆》中谈到当时社会上的议论:

“……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

”而且鲁迅先生的文章言词犀利,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②感情丰富。

如《故乡》、《孔乙已》、《阿Q正传》等小说都表现了作者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同情与命运的关注;当朋友被反动派残暴地杀害后,作者表现了极大的悲愤,如《记念刘和珍君》。

③为人正直,勇于自我剖析。

如《一件小事》。

师生共同回顾:

《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悲愤”)

导入:

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

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

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

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注音:

竦sǒng(通耸)裴péi(姓)孺rú(小孩子)化huā(同花)偈jì(佛经中的唱词)涅nièpán(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赎shú(用财物把抵押品换回)什shí(多种的、杂样的)挈qiè(携带)雏chú(幼小的)缁zī(黑色)

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

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

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

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

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

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

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

永别。

*依稀:

仿佛。

P87注④

*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

(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

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P89注②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

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P77注②

惴惴:

忧愁,恐惧。

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P77注⑤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P77注⑥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

语出《尚书•大禹谟》P81注②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

P82注①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P87注①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

P87注⑿

拳拳:

诚挚恳切。

P87注⒀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与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竦(sng)身不屑(xi):

不值得隐约其辞:

含糊、不清楚。

素不相识:

平常,向来。

曲(q)译惴惴(zhu):

忧愁,恐惧,担心。

解(ji)往挈(qi)妇将雏:

拉住。

缁(z)衣累及:

牵连到。

2、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

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

第一部分:

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

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

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

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

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

(同学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

启发学生质疑:

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

教师可因势利导

小结:

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课堂练习:

题目:

令人难忘的

要求:

1、根据行文需要,把标题补充完整。

2、注意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做到前后照应。

3、列出写出题纲。

(可根据需要采用书面或口头作文,若课上无法完成,可作为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五

(1)。

附:

本课时板书参考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与白莽的交往

二、与柔石的交往

三、柔石、白莽被捕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四、五人遇难→→怒向刀丛觅小诗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五、抒发悲愤→→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再说起他们的时候

第二课时

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齐背,可通过投影仪给出每句第一个字做为提示。

七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复习旧课(利用投影仪显示)。

1、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2、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研习新课

(一)先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1、第一段能否删去?

2、第二段中提到: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

”其中“不改”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

3、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

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

5、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讨论:

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

(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

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

(“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硬气)

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提示:

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三)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文章的第四部分:

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提示:

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

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提示:

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镣、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

思考:

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

“原来如此!

……”中“此”指代什么?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

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③结合课后题中围绕《惯于长夜过春时》所设的练习展开讨论,教师负责归纳。

(五)师生共同朗诵第五部分,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大的不同是什么?

(抒情色彩更重。

2、研究探讨:

作者说: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现在我懂了。

”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归纳: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3、揣磨语句含义:

“夜正长。

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

提示:

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一定胜利。

(六)小结

1、文章涉及的人较多,材料又很零碎,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却显得十分严谨,这是为什么?

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提示:

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此文时的真情实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随时随地地积累总结,作文时以“吾手写吾心”为宗旨,克服“假、大、空”话。

2、作者三次用典,增加了文章的力量,简要评述。

提示:

三个典故都紧紧围绕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面展开。

(七)各抒己见:

鼓励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继续质疑,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1、再次深入诵读课文,领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巩固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2、完成课文后练习。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2亡人逸事

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

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

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

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xx),现、当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1944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

“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三、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天作之合:

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

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

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

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四、讨论分析: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

贤妻良母

2、作者用那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的这一美德?

明确:

细节1:

她点头笑着说:

“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

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

“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细节3:

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细节4:

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非常辛劳

细节5:

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关爱孩子

细节6: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易于满足

3、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

明确:

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五、整体感知,品味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

1.没车接就不回丈夫家:

礼教观念重。

2.背筐摔倒,惹得母亲大笑不已:

淳朴娇惯。

3.临终前询问花布:

爱的潜流。

这些朴素的细节,形象地表现了丈夫对亡妻深切的怀念。

(二)“真”中求美,“美”中显真。

作者所选材料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但几十年的夫妻生活,锅碗瓢勺交响,琐事多多,作者慧眼独到,扑捉最能表现亡妻勤劳、淳朴,达到美的极致。

亡妻的个性美,又是千千万万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了广大妇女的美德。

显现群体美的“真”。

六、能力迁移:

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以及怎样写好细节。

明确: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如何写好细节: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七、课堂小结:

  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着对亡妻的深情。

作者写似淡淡,读者读也凄凄,思念亡妻之情深深嵌入读者心的沃野。

本篇不愧为具有悠久传统的“悼亡文学”的佳作。

八、布置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