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0508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发展和完善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1)《大宪章》的签署(13世纪初)

目的:

限制王权

影响:

《大宪章》开创英国历史上限制王权的先例。

(2)议会的雏形

时间:

1265年

孟福尔召集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这是议会的开端。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1640年——1688年)

1688年光荣革命发生(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2、确立标志:

《权利法案》(1689年)

(1)目的:

限制王权

(2)内容:

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3)意义:

①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英国由“人治”转向“法治”;

③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含义:

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

(2)形成: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3)责任内阁制的运行原则、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2、两党制:

(1)19世纪初,英国国王还可能按自己意愿选首相和内阁大臣。

(2)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

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内容:

在1832年选举中,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3)意义:

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以代议制为基础。

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②国王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的角色,统而不治

③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最高行政首长。

④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⑤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五、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政治上:

保障民主,避免独裁和暴力,有助于维护英国社会的稳定。

经济上:

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创造了政治前提。

对世界:

为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范例。

备注:

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1787宪法(1787年制定,1789正式颁布)   

1、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结成邦联。

(2)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又要确保共和政体。

2、制定: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核心人物:

麦迪逊:

(美国宪法之父)

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理论来源: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3、宪法的内容(体现的原则)

A、联邦制原则。

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宪法未列明的权力属于各州或人民。

B、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相互制约。

C、人民主权原则:

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美国总统制的特点:

(1)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统帅,是国家权力中心;

(2)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宪法负责。

5、1787年宪法的评价:

(1)性质:

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2)积极:

根据这部宪法,美国实行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

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3)消极:

在宪法中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白人成年男子,广大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

(没有废除黑奴制,存在种族歧视)

二、联邦制度的巩固

1、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至1865年)

(1)原因:

政治:

州权主义活跃

经济:

南北经济制度的对立

(2)结果:

北方取得胜利,联邦制得以巩固。

2、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3、影响:

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制

1、萌芽:

联邦成立之初(1787年以后)

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正式形成:

民主党于1828年成立;

共和党于1854年成立。

3、发展: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

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2)目前:

民主党:

多数妇女、少数民族、低收入阶层和老年人

共和党:

男人、白人、高收入阶层和年轻人

4、特点:

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美国的政治选举非常频繁,都受民主党和共和党操纵。

5、两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总统选举上,候选人当选总统,由总统组织政府,所在党便成为执政党,失利的政党便成为在野党。

备注:

对比英美政体异同。

1、英国国王与美国总统:

英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职位世袭,终身任职。

美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统帅,选举产生,有任期。

2、英国首相与美国总统:

英首相是下议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多数党的领袖就是首相。

美国总统选举产生,当选总统组织内阁,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关键在于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3、政府对总统负责,总统与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对宪法负责。

首相与内阁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1、确立的背景

(1)政治:

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等级森严

(2)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

启蒙思想的影响

(4)国际因素:

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5)政体演变:

1789年,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2、确立前提: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3、确立标志: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法国政体:

议会制共和制

4、宪法内容:

(1)行政权:

总统和内阁

总统:

(总统权力有限)

①议会选出(与美国不同),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②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政府首脑,可任命文武官员(内阁),提出法案;

③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与美国不同)

④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与美国不同)

内阁:

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2)立法权:

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产生

议会是法国权力中心。

(与美国不同)

(3)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

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内阁对议会负责。

总统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

5、宪法的修正和补充

(1)“凡是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总统。

”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2)意义:

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普鲁士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之一。

2、建立的前提:

(1)德意志的统一

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

3、确立的标志: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

4、宪法的主要内容

(1)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2)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划分

A、行政权归皇帝和首相

皇帝--国家元首、世袭的联邦主席,任命首相和官员、召集或解散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统帅军队。

(行政权,立法权、军事权、外交权、财政权——大权独揽)

首相--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B、立法权归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权力较小。

C、德国权力中心是皇帝

5、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评价德帝国宪法)

(1)积极:

政治上: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经济上:

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局限:

①实际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②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③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④帝国的专横统治引起社会的不满,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中英)

1、原因:

A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B、直接原因:

虎门销烟。

2、结果:

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1)内容:

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赔款

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利了英国商品输出

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协定关税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赔款加重中国财政负担

(2)附件: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领事裁判权损害中国司法主权

3、影响:

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B、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发动)

1、原因:

(1)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

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结果:

中国战败求和。

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内容:

增开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2)两次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

第一次集中在东南沿海;

第二次遍及整个沿海,并且深入长江中下游。

4、影响:

兴起了洋务运动;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国

国内

政治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经济

 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文化

 启蒙运动的影响

 八股取士,文字狱

军事

 船坚炮利,装备先进

 军备落后

外交

 对外殖民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综合

 综合国力强大

 腐朽落后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

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洪秀全创教

二、经过:

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内容:

①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②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核心内容)

③规定男女平等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1)进步性(革命性):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空想性):

绝对平均分配产品,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2、《资政新篇》(洪仁玕1859年)

(1)、性质: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2)、内容:

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与西方自由通商、文化交流

(3)、评价《资政新篇》

进步性:

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局限性:

①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②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四、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局限性。

  

(2)客观原因:

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

(1)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

(2)《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是农民运动最高峰。

(3)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4)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5)性质:

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国际背景: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中日)

1、原因:

A、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对外扩张。

(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

)    

B、重要原因:

为摆脱经济危机,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转移人们视线。

C、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1)开始:

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2)重要战役:

①黄海海战:

邓世昌壮烈牺牲

②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③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5)

内容: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设厂:

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4、条约的影响:

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列强势力深入内地;

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

5、战争的影响:

民族危机:

A、极大刺激西方列强。

“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划分势力范围。

B、大大加深中国半殖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觉醒:

C、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

D、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康梁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6、失败根本原因:

社会制度落后,统治腐败;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

 

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口号:

“扶清灭洋”

3、清政府政策:

镇压—招抚—剿灭

4、结果:

失败

5、影响:

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A、根本原因:

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B、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过程:

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结果:

中国战败,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内容:

赔款4.5亿两银;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惩办反帝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反帝组织;

4、影响:

《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5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会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失败)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组织基础:

 

A兴中会1894檀香山

性质: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意义:

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B同盟会1905东京

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思想基础:

 

A、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B、舆论上:

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

内容:

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军事基础:

多次武装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评价:

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革命经过

(一)、爆发:

武昌起义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2、影响: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高潮: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以五色旗为国旗。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寓意“五族团结,实现共和”)

B、颁布〈〈临时约法〉〉

内容:

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内阁制、三权分立。

性质: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政体:

民主共和制

C、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三、清帝退位: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结果: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五、意义:

A性质: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政治上: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经济上: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推动社会风俗的近代化

六、局限性:

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七、失败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八、经验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16课   五四运动

一、背景

1、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3、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4、经济和阶级基础: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5、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过程(时间:

1919年5月4日)

过程

前期

后期

运动中心

 北京

 上海

先锋\主力

 学生

 工人阶级

成员

 学生

 学生、工人、商人(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斗争形式

 游行示威

 “三罢”运动

结果

 遭镇压

 取得了初步胜利

(释放、罢免、拒签)

1、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

、“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2、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A释放被捕学生。

   B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

   C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

3、特点: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历史意义:

A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体现出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B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

C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D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E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F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四、什么是五四精神?

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备注: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最大不同:

领导阶级不同(旧:

资产阶级;新: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旧:

三民主义;新:

马克思主义)

相同点:

性质相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任务相同:

反帝反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