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docx
《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
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
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人。
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地于乐安。
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着成兵法十三篇。
他的兵法得到吴王的认可,被任命为。
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他所着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出身贵族,另寻立足之地
孙武的祖先是妫满,他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
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带家小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早就听说了陈公子妫完的大名,知道他虽然年轻,但很有才华,就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妫完在齐国有了安身之地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
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经过几代相传,已成为齐国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大。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
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
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武就是孙凭的儿子。
孙武出生在贵族家庭,优越的家庭条件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使他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
那个时代,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就为孙武军事才能的培养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也可以说,孙武是一个幸运儿。
当时,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
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
后来,内乱越来越严重,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参与其中。
为了摆脱混乱的环境,他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
因此,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
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到了吴国。
孙武到了吴国后,便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伍子胥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
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
他们两个人都有要成大事的心愿,因此谈得十分投机,遂结为好友。
那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他们便决定暂时先避隐深居,再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派刺客杀了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因为他是靠不正当手段才登上的王位,所以格外地礼贤下士,广招贤才。
他知道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就派人找到了他,对他委以重用。
阖闾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孙武虽然隐居在吴都郊外,但他对吴王的所作所为也很清楚,他也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前途。
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根据自己以前积累的知识写作兵法,并请好友伍子胥向吴王推荐自己。
孙武练兵,难得将才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决定向西进兵征伐楚国,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才有取胜的把握。
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吴王答应接见孙武,看看他是否真如伍子胥所说那样有本事。
孙武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
吴王将这13篇兵法一一看完,感觉兵法头头是道,对孙武赞口不绝。
身为一国之君,他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全的,他怕孙武如果万一是个纸上谈兵的人,要是对他重用那就惨了,就想考验一下孙武说:
“你的兵法我都看过了,写得很好,使我受益不浅,但不知你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你可以试一下指挥队伍吗?
”孙武回答说:
“可以”。
吴王又问道:
“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
”孙武答:
“随君王的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
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
”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派出他后宫中的美女180人,交给孙武操演。
心想:
如果你真能将我后宫中的美人练好了,那才是真正有本事。
孙武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知道吴王是故意为难他。
他也决定在吴王面前展露一下自己的才能,他隐居那么长时间才写出来的兵法肯定不是白写的。
于是,他就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以吴王宠爱的妃子两人担任两队队长。
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
他问道:
“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左右手和后背吗?
”宫女们回答:
“知道。
”孙武又解释说:
“向前,就是看前心所对的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后,转朝背的方向。
听明白了吗?
”宫女们回答:
“听明白了。
”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
孙武说:
“是我规定不明确,你们军令军法不熟悉,错在将帅。
”于是再次三令五申,击鼓发令。
宫女们仍大笑不止。
孙武说:
“规定不明确,军令军法不熟悉,是将帅之错;既然已反复地说明了,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队长的错了。
”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要斩两位队长。
吴王眼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
“我已经知道能用兵了。
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
请不要杀了她们。
”孙武毫不留情地说:
“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
”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又重新选定了两个队长,继续练兵。
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
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
“队伍已训练整齐,请吴王来看看!
”吴王刚失去两个爱妃,痛心不已,不想去看。
其实,这也不是孙武的错,谁让他想出用自己的后宫美人给孙武做试验品的呢?
他本来只是想试一下孙武是否真的有才,能否重用他,没想到却因此而失了两位爱妃。
真是意外啊!
虽不高兴,但也了解到孙武是一位既能着书立说,又能统兵作战的人,就知道孙武是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难得的将才。
于是,就封孙武为,令他日夜练兵,准备伐楚。
西征南伐,赫赫战功
吴军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就在公元前512年,阖闾、伍了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
这时阖闾被胜利充昏了头脑,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
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
“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
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
”吴王听从了孙武的话,感觉有道理,就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
“我军虽然人马疲劳,不宜远征。
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
”于是伍子胥与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
在第一支军队袭击时,楚国便调集主力迎战。
但楚军一出,孙武却率吴军撤退了。
当楚军刚返回时,吴国派出的第二支袭扰军队又开始了行动。
这种车轮式的袭击战搞得楚国被动应付,军队疲惫不堪,国力也消耗严重,致使一些小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在袭扰中大有收获。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蔡国,那时,蔡国已经是吴国的附属小国,吴国当然不会不管不问。
于是,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
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
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
“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
孙武告诉他说:
“用兵作战,最贵神速。
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
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
”伍子胥很佩服他能想出这样的高招。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做先锋,披坚执锐,轻装疾进。
等到了汉水东岸,楚军迎击时孙武又领兵后撤,引诱楚军追击,三战三胜。
此后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决战,孙武用先发制人的战术冲乱了楚军的阵脚,然后吴王率领主力攻击围歼,又大获全胜。
以后孙武用半渡而击、乘楚军用餐时攻击等灵活战术打得楚军毫无还手之力。
因为孙武的神勇指挥,从柏举之战到占领楚国国都郢,吴军只用了十天的时间,楚王仓皇而逃。
孙武以3万破楚军20万,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又不得不引兵返吴。
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
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
勾践虽然年轻,却想出了对付吴军的妙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
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重伤身亡。
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
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认为勾践既然败在了自己手下,就不会再有什么作为,就不听伍子胥的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公元前484年,孙武再次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指出:
“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
孙武虽然帮助吴国建立了霸业,但夫差日渐骄横,不听忠言信谗言。
中了勾践的“美人计”,逼死了对他最为忠心的功臣伍子胥。
至于孙武后来的命运如何,至今还不完全清楚,一种说法是,孙武辅佐吴王夫差建立霸业后,看到自己的好友都被逼死了,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免遭杀身之祸,遂退隐林泉,重新修改他的兵法去了;还有人说,他重返齐国,在家乡隐居授徒。
总之,他的下场还是好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
公元前482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劫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
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孙武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
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
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却包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军事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
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
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
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从而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场竞争即战争。
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着《兵法经营全书》指出:
“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
《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
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杰出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范蠡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
由布衣客到上,由流亡者到大富翁,范蠡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宏远的谋略辅佐勾践兴复濒于灭亡的越国,灭亡称霸诸侯的吴国,创造了扶危定倾的奇迹,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着称于世。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
在春秋时期,范蠡真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
文武双全,投奔明主
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由于其出人意料、峰回路转的结局,深为后人所知,更由于充斥其中的阴谋与阳谋的变幻,使得整段历史颇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在这个舞台上出场的人物,都值得去细细考察一番。
在所有的角色当中,范蠡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个。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
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生于宛郡的内乡县,出身贫寒。
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成人。
范蠡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
范蠡说:
“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
”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
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
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大法宝”,对这些范蠡都十分推崇。
可以说姜太公的思想对范蠡影响至深。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着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在青年时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颇有圣人之资,再加上他精通剑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
范蠡空有文才却不被任用。
真是“思欲报国恨无门”,这种情况下,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往往做出许多令人吃惊不已的事情,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任令。
他学识渊博、志向远大,本想在都城升迁,但由于不是贵族出身,被发配边陲小邑做了一个邑令相当于今日。
文种之才可以治国,如今治邑,自然轻松。
上任不久,宛邑民顺政清。
文种闲暇,四处察访。
一察施政,二访贤人。
当听说百里长河弟子范蠡有奇才,便遣小吏去范公村召之。
小吏去范公村,范蠡不见。
小吏回文种说:
“村人都说范蠡是个疯子,不必再召见了吧。
”文种笑道:
“吾闻贤俊之士,易招疯子之讥,内怀独见之人,外遭不智之毁,你不明白,明日备车,吾亲往谒之。
”
到了次日,文种乘车到了范公村,询问范蠡家住处。
村人告之在村西北角。
文种下车,往范蠡家走去。
走到范蠡家大门外时,突然一黑色大狗从门内窜出,“汪汪”地叫个不停。
文种和小吏先是一愣,仔细看时,却是一人披着狗皮学狗吠叫。
手下人便说:
“这就是范蠡。
”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
跟班的小吏恐怕文种听了感到羞惭,就拿衣服遮掩范蠡。
文种不让遮,说:
“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
”于是他从容下车拜见范蠡,范蠡已知文种不是昏官,戏笑太大,已不成礼,慌忙逃去。
村人大笑。
笑文种太痴,笑范蠡太疯。
范蠡之所以要用狗吠迎客,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文种。
刚开始,他已知文种德政,但可交不可交,心里却没有半点把握。
世事维艰,世态炎凉,心不相通,不可深交。
小吏传文种召他,他避而不见,是试试文种是否诚心。
若心诚,必亲自来。
文种来时,他在村头早已望见,临时决定披狗皮狂叫,是试文种是否会心。
文种果然悟出,谓他是圣人,在村人讥笑声中向自己行叩拜之礼,可谓大智若愚。
范蠡揣测,文种既然诚心交友,会心达意,明日必定还会前来。
那明日,就要试一试文种是否知心了。
若是知心之人,即引为知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今乱世,能交一心心相通的朋友,即便宏图不展,也不枉来一趟人世。
当晚,范蠡将思绪整理了一遍。
次日早饭后,范蠡对其哥嫂说:
“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
”范蠡兄嫂均为老实厚道之人,私下也常为其前程操心,前日吏来不见,昨日装狗,实在弄不明白弟弟意欲何为。
换了别人,早就跑到宛城去了。
还坐等邑令来谒?
昨日邑令在哄笑声中离去,岂不生气,今日还能再来?
但弟弟说了,而且他说的话往往很准,俩人也就不再多说啥了。
兄长范水掂起篮子上市去了,嫂子在屋内翻箱倒柜,看有没有合适衣服。
终于找到一件范蠡父亲生前出门见客常穿的一件旧衣,虽然大了些,但比范蠡身上穿的破衣服好多了。
范蠡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
两人交谈后,都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
于是,文种把他推荐给楚王,范蠡从此开始步入仕途。
但是后来,楚国忠臣伍奢被楚王杀害的事件给范蠡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认识到了楚国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
最后,他找到文种,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两人一同弃楚国而去,投奔了越国。
当时正值春秋诸侯争霸,吴国、越国的气势已经很盛,常年战事不断,越王允常正求贤若渴。
范蠡和文种的到来,使越王甚为高兴,与两人纵论天下大事,深契于心,随后越王便封范蠡和文种为大夫,成为了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从古至今,像范蠡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多,“装狗迎宾”历来都是一件很罕见的事,当然,也只有满腹经纶、胸怀大略的人才会有如此作为,正如文种所以说“有才之人做事,一定会有狂妄的举动,他们往往心怀独特的见解,行为上往往会给人一种狂妄无知的感觉。
”是啊!
哪有一个正常的人肯装作狗来迎接贵宾的,这样岂不是拿污水往自己身上泼吗?
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范蠡的苦心呢?
深谋远虑,能屈能伸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即位。
即位后,勾践用范蠡主持军事,文种主持政务,携手振兴越国。
当时,吴王阖闾闻允常新丧,想趁越国人心不稳之际灭掉越国,便发兵攻打越国。
但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用偷袭战术把强大的吴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吴王阖闾也受了重伤,回到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后,便因重伤而死。
随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立志复仇。
此后,吴国和越国便成无法化解的世代之仇。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想趁吴国尚未准备妥之时,先发制人,出兵伐吴,范蠡极力劝谏说:
“吴国练兵快三年了。
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
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但勾践不同意,誓与吴国人拼个死活。
越王勾践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
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且被吴军团团围住,身陷绝境,形势危急。
心急如焚的勾践,左思右想却无计可施。
于是就问范蠡道:
“因为不听您的话我落到如此田地,眼下我们该怎么办?
”范蠡之高明终于体现,没有因为以前的事情甩手不管,他深谙大丈夫能屈能深的道理,向勾践建议:
“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
“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如此,即可以屈求伸。
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质。
于是,范蠡随越王入吴,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
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终于被放回国。
获释归国后,范蠡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王夫差,暗中积聚力量的兴越灭吴九方略,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方略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和郑旦,连同大批财宝献给夫差,以麻痹夫差。
经过多年努力,越国大治。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吴军北上争霸,和晋、齐等国会于黄池,国内精兵为之一空。
勾践抓住这个机会,在国内举行誓师大会,出兵五万人突袭吴国,吴军措手不及,大败,连吴太子都丧命疆场。
夫差闻得噩耗后,匆忙与齐晋订立和约,率军回救。
勾践这次稳扎稳打,并不急于求成,他统兵避开吴国的锋锐,暂时撤回国内以待时机。
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特大旱灾,“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勾践认为时机已到,便亲率大军攻打吴国。
吴越两军战于笠泽苏州附近,越军在此战中,首次采用时髦的“夜袭渡河”方式,并运用了“两翼佯攻”、“中央突破”的战术,使得吴军受到了惨重损失,几乎全军覆没。
勾践连战连捷,顺势包围了吴都苏州。
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军围困吴都已达三年之久,夫差遣使求和,勾践欲许,范蠡认为,越国有幸不被吴国所灭,长期屈辱,志在灭吴,岂能失此良机而纵敌贻患,促使勾践定下决心,最终破灭吴国。
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
“卧薪尝胆”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已经离我们有几千年了,但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津津有道!
在这里面,每一步计划都有范蠡的谋略,他深知吴王好色贪财时,就建议勾践送一些美女与金银珠宝给夫差,这样夫差就有可能放掉他们,勾践以计行事,结果完全就在范蠡的预料之中。
反之,如果没有范蠡这些明智的提醒,那么勾践必然会盲目地与夫差拼命,试想,在这种盲目冲动的情况下去打仗,怎么可能打得赢呢?
这件事也与后来勾践大败吴军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也有这样头脑发达的人,能够用的智慧使自己死里逃生。
在这场战争中,勾践之所以能打胜仗与他自身那种永不忘国耻的精神有关,他不像吴王夫差那样胜利了就得意忘形,而是胜不骄、败不馁,每天吃饭之前先尝一尝苦胆,深刻地体现了他要夺回大好江山的决心。
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越吴这场战争是一种智慧上的较量,稍有一点疏忽、粗心,那么失败的矛头就会指向你,寇“无能”永久的罪名!
激流勇退,务农经商
勾践打败吴国后,众臣争相祝贺,皆大欢喜,但是,勾践却没有半点喜悦之情。
大夫范蠡看见这种情景,叹息说:
“越王不愿承认大臣们的功劳,是怕功高之人以后难以领导,对那些有功大臣怀猜忌之心已经非常明显了。
”范蠡在这种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