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029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

《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docx

最好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及对外开放教学教学案

 

第七章春雷神州—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杜广强

一、教学简况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和问题意义,清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懂得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掌握评价和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辨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理清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知晓对外开放格局以及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和评判标准;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2.教学难点:

(1)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3)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授课对象

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四)学时安排

4课时

(五)课后作业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理解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3、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5、如何不断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二、教学过程

(一)教材结构

本章以“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为切入点,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结论。

通过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的解析,提出了衡量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进而总结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接着认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说明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最后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强国之梦。

本章分三方面。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分四目。

第一目,从依度上讲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第二目,从高度上讲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第三目,从程度上讲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第四目,从察度上讲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分三目。

第一目从广度上讲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第二目,从尺度上界定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第三目,从适度上讲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分三目。

第一目,从视度上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二目,从维度上讲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第三目,从力度上阐述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板书设计

第七章春雷神州—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依度:

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环境的历史变化

2.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二)高度: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目的—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进步

2.性质—根本性变革、自我完善和发展

3.问题—在探索、前进中解决

4.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程度:

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三个面貌”和“三个最”的历史性变化和巨大成绩

(四)察度:

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十个结合”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广度: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全面性—任务所决定的

2.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3.改革的突破点—薄弱环节

4.改革的反思—不走回头路、不动摇、不折腾

(二)尺度:

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

(三)适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视度: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维度: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全方位:

向外对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

向内有全国范围开放

3.宽领域:

由经济到科教多方面开放

(三)力度: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外贸:

以质取胜

2.经营:

既“引进来”更“走出去”

3.风险:

提高抵御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当这个时代到来之时,锐不可当。

曙光升腾,万物肆长,江河成川,山丘为峰。

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激荡的30多年。

如何展现、如何评价、如何思考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意犹难尽的话题。

让我们从三大方面、十个“度”来展现这个伟大的画卷。

第七章春雷神州—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评论引入:

1978年,当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质疑说:

“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

”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时代》杂志又发表文章说:

“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

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回望历史,我们由衷地感叹,翻天覆地的时代伟大变革!

请同学们思考:

(1)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评价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2)中国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让我们回到原点,来探个究竟。

(一)依度:

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其实,在1978年的时候,美国人的质疑不无道理。

[教学案例]黎明前的苦楚②

1978年,凤阳县前五生产队中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当过志愿军的史成德一家10口人,只有3只碗,还是破的。

1979年,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记者到西部农村调查。

调查发现,1978年西部农村全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山西吕梁地区,为人均70元,最低的是宁夏固原和定西,只有36.8元。

1978年中国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

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工人,相差14.5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1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小时起落2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1978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到定远县考察,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农民之间的一段对话。

万里问道:

“你有什么要求?

”这位农民解开破棉袄,拍着肚子说:

“没有别的要求,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了”。

万里说:

“这个要求太低了,还有什么要求?

”这位农民又拍拍肚子说:

“这里面少装点山芋干子就行了。

”后来,万里感慨地说,解放28年了,我们连农民这么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

分析讨论:

(1)当时的中国为什么如此贫穷?

根源在哪里?

(2)中国怎样才能尽快走出困境?

通过讨论自然引出只有改革开放之路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可见,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其依据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环境的历史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背景。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2.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

斯大林曾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

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人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解决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是被当时的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如果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

那么,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高度: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邓小平说: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变革。

”①邓小平的话经典反映了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把我们的认识提升了一个新高度。

1.目的--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2.性质--根本性变革、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