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983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7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

《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讲义.docx

社会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讲义)

目录解读

一、概述

二、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五、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六、沟通与人际关系

七、社会影响

八、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90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最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学的变化过程。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影响。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一格著名的公式:

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环境f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人际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

群体层面:

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众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社会层面:

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哲学思辨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二、经验描述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英国本能学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

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瑟斯顿,李科特:

态度测量的研究方面

谢里夫:

“游动效应”研究规范的形成和变化

莫里诺:

发展社会测量法

勒温:

社会心理学之父

奥尔波特: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

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2、调查法:

访谈法、问卷法

3、档案法:

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自20世纪初形成独立的学科以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的“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

有人称社会心理学是“大学二年级白人学生的心理学”

我们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

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是所有心理学理论包括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简史

①起源—行为主义;②早期—巴甫洛夫,华生;③发展—霍尔、斯金纳                

学习的原则研究行为—米勒、多拉德;提出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特斯

学习机制

联想

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狗

强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箱

模仿

观察学习

班杜拉的 玩具娃娃 

不足

①决定于经验,  忽略了情境

②行为归因于外,忽略了情绪、感受

③关注外在行为,忽略了心理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

①注意过程

②保持过程

③动作再现过程

④动机过程

2、社会交换论

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人物有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等。

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①成功命题②刺激命题③价值命题④剥夺-满足命题⑤侵犯-赞同命题

创始

20世纪50末—60初,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

普遍命题

1961

霍曼斯

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②趋利避害→人类行为基本原则

③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

至少收益-代价平衡

1.成功命题

强化:

奖→重复

2.刺激命题

刺激→相同、相似行为

3.价值命题

行为结果对个体价值高→重复

4.剥夺-赞同命题

相同奖越多→对个体价值越小(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

5.侵犯-赞同命题

没有得到期待奖→愤怒、侵犯

3、符号互动论

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

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概述

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形成社会关系

符号(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姿势)

假设

①意义是行为的基础

②意义源于互动

③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修改意义

观点

①心智、自我、社会—符号互动过程

②语言—主要机制

③心智—自我互动

④行为自己设计

⑤定义影响行为

⑥面对面互动中心—身份和意义

⑦自我—社会产物,主我—动力,客我—方向

4、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潜意识(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

2、力比多:

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

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

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①口欲期;

②肛门期;(1岁半以后)

③性蕾欲期;(儿童到3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恋母仿父俄底普斯情结和爱父嫌母厄勒克特拉情结)没有满足导致长大后恋父或恋母

④潜伏期;(青春期)

⑤生殖期。

(成年人成熟)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道德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前指向生命,后指向毁灭。

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5、人格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建立人格的基础)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的执行部分,协调本我与超我)

超我(道德原则,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

源于

19末,“深层心理学”,潜意识的决定作用

弗洛伊德

①意识:

可觉察、理智;潜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中可召回部分

②力必多——核心,性本能、生命根源

③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

④生本能——爱、建设力量;死本能——毁灭,破坏力量

⑤本我——生物面;自我——心理面,压抑本能;超我——社会面

自然主义倾向

荣格

“集体无意识”——通过遗传而存在的原型(岛下的海床)

发展潜力完善人格

新精神

霍妮

文化因素论

非本能驱动,人格由环境、教育决定;男女心理差别决定于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影响

沙利文

人际关系学说

人格形成、发展、焦虑源于人际关系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三)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四)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弗洛姆、艾里克森)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1、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

2、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如: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①人类有较长的依附期

②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2、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机构。

3、大众传播媒介:

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

4、参照群体:

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

小学前:

父母;

小学:

父母、老师和同学;

中学:

老师、伙伴和父母;

大学:

朋友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分类

1、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

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性别:

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

社会对男女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期待的差异

3、道德社会化:

①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②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

4、政治社会化:

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国家形象阶段、②抽象国家观念阶段、③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概念: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1、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父母角色)角色和成就角色(咨询师)

2、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公务员)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3、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学者)

4、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

三、角色扮演过程:

1、角色期待(社会公众要求与期望)

2、角色领悟(认识与理解)

3、角色实践(表现角色)

四、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

1、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职业与亲属)与角色内冲突(主内主外)

主要指同一个主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如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

2、角色不清(不知如何为人夫妻)

3、角色中断(退休)

4、角色失败(开除)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一、自我

1、自我的定义:

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

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是自我的动力成分。

客我:

被观察者,认识的对象,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观念,客我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2、自我的结构:

①物质自我--生理、②心理自我--人格、③社会自我--身份角色、④理想自我--期待自我

⑤反思自我--评价与反馈

3、自我概念的功能:

①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②解释经验、③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①生理自我:

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个体存在)为了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