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9807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

《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发与探上册.docx

五年级发与探上册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

 

宫宜勇

 

轮子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

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

重点:

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了解轮子的三种主要作用。

难点:

实验二和实验三,轮子组合后的变速作用和改变方向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

1)引言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验一:

通过“拉书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一---省力的道理。

1明确实验目的2组内进行实验二探索活动3思考并回答问题。

实验二:

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二---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的转速加快或减慢的原因。

1要组织实验器材的制作,然后要指导实验的方法。

2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三---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改变转动方向。

1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2强调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要多做几次,体会从动轮轮子方向的改变。

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提示同学:

第一个例题关键是连续两次转动方向的改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这一事例的目的。

第二个例题关键是加了链条使从动轮不改变转动方向,而提高了速度,对于链条的传动不做过多的解释。

钢珠“变乒乓球

教学目标:

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理解什么叫“同体积”。

难点:

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重点:

新旧知识点联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

变魔术导入:

可在课前在沙盆中埋入一个乒乓球,当众把一个钢珠放在沙子上,盖上一块黑布,用两手拍动盆边,打开黑布,钢珠不见了,盆中出现一个白色的乒乓球。

使“魔术”“变”得逼真,增强魔术的真实感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渴望解密魔术的真相。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乒乓球上浮于沙子表面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几点提示初步认识到密度与沙子浮力的作用。

但密度及浮力的概念暂不向学生提及,待将来用物理课中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①同体积的钢珠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钢珠重,当拍动盆边、使盆中的沙子产生运动时,钢珠就沉入沙中。

②同体积的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乒乓球轻,当拍动盆边使盆中沙子产生运动时,乒乓球旁边的沙子会沉入乒乓球底部,乒乓球就慢慢的浮出沙面。

2.这个科学游戏,是密度与浮力的实验。

固体的沙子也会产生浮力,但沙子的流动性不像液体那么好,因此需敲打盆边,帮助固体的沙子流动。

由于钢珠的密度大于沙子,沙子的密度又大于乒乓球,因此密度高的钢珠会沉入沙子中,密度小的乒乓球会浮上来。

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二探索活动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

保护鸡蛋

教学目标:

通过“保护鸡蛋”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物体受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

新旧知识点联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

1)引言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探索活动1.指导学生学习并议论▲第11页中的1.设计实验方案中的①实验要求:

②设计实验:

试验计划内容、思考问题③小组合作:

▲制作实验装置的要求中的①②③▲动手实验,验证成果中的①②,及查验表格中的每个细节。

2.若从二楼窗口(或平台)往下扔“实验装置”,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求伸出双臂让“装置”自由落下。

上身不准探出窗外,这一要求列入竞赛规则中,违规者将不计成绩。

以保证安全!

3.“鸡蛋扔向布屏后为什么不破?

”因为鸡蛋扔向“布屏”后,鸡蛋与“布屏”撞击的作用时间较长,使鸡蛋与布屏之间的冲击力大大减小,加之“布屏”起着缓冲作用,因而鸡蛋不会打破。

这是“物体碰撞时间对物体受力的影响”的实验,三探索发现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在院子里进行“摔不破的鸡蛋”活动。

1做好组织工作。

2进行活动。

金鱼游”进鱼缸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

进而学习解释一些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常见现象。

通过实验及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课“金鱼‘游’进鱼缸”课题的制作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

重点:

演示学具,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难点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1)引言:

由教师演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引起好奇心,提出“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的问题导入新课。

提出:

霓虹灯为什么会动起来?

电影是怎么回事等?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为下边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2)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器材的制作按照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完成制作活动。

注意两点,做好指导工作:

一是金鱼与鱼缸画的位置很重要,位置不对的话金鱼只能一部分进入鱼缸了。

要指导学生研究后再画。

二是铁丝的位置要放在白卡纸的正中央,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2进行实验1)通过搓动学具观察“金鱼游进鱼缸”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

2)这个实验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几遍,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3)指导好小资料的学习,让学生有些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背下原文。

4)理解视觉暂留现象视觉暂留现象,就是人对连续影像的记忆,每一个画面约二探索活动可停留1/24秒在脑中,当上一张画面的影像尚未消失,而下一张连续动作的影像又进来,二张之间动作的差异又很小时,就产生动的感觉。

三探索发现共两段内容:

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实验的结论。

第二段内容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是有时间限制的,让学生从自己实验中去体会和理解,是可以达到好的效果的。

这一部分是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两个事例。

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水滴放大镜

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研究水滴的放大作用。

难点:

只做好实验器材对于个别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

双基训练课后作业重点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板书设计5水滴放大镜学生知识反馈情况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到水滴呈水珠状时,它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

通过用水滴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

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增强了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一张打有孔的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方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验。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1)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水滴放大镜”,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活动准备:

按小组准备实验器材。

2.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分组,再按教材上的步骤做两个对比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1)在制作水滴放大镜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滴管时一定要将1~2滴水滴卡片的小孔上,注意小孔呈现的是一颗水珠。

(2)实验过程时,引导学生透过小孔仔细观察字体是否发生变化并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水滴的放大作用。

3.教学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最好每组成员都有分工,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

布置实验准备时,提示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4.在“思考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以上两个对比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规律,然后教师引导、总结得出:

实验一:

通过实验,观察到了

(1)卡片上的文字变大了。

(2)水滴的外形是呈水珠状的,对文字有放大作用,因为水珠中间厚、边缘薄、能使光线会聚;实验二:

透过水平面观察文字,看到图书上的文字大小没有变化。

三探索发现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1让学生先进行思考,2在小组中进行交流,3全班进行交流。

验证的结果是:

(1)物体在方杯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在圆杯时看起来比实际要大一些,原因是装有水的圆杯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汇聚能够放大图像。

(2)从圆形鱼缸的外面平视观察鱼比原来的鱼变大了,原因是圆形鱼缸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所以看起来比原来大了。

潜艇的沉与浮学科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通过模拟潜艇上浮和下沉原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上浮和下沉的原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围绕“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做第二个实验上略有难度。

难点:

教师要及时帮助和指导学生。

重点:

新旧知识点联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1)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潜艇的沉与浮”,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进行安全教育。

2进行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潜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道理。

第二个实验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浮力大小是可变的。

第二个实验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知识资料潜艇的体积不变,浸没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定的。

它的浮二探索活动沉是靠调节水舱中的水量,从而改变自重来实现的。

潜艇是利用置换的原理在水里沉浮。

在水面上时,潜艇和普通轮船的航行方式一样。

不过,潜艇的船身内有特制的水舱,能够装水或空气来改变潜艇的重量。

如果你拿一个装满空气的瓶子放在水面上漂浮,然后逐渐让水进入瓶子里,就会明白潜艇是怎么运作的。

水潜艇准备潜水时,水舱会流进大量海水,使潜艇的重量比它所排开的海水重,所以潜艇能够潜入水里。

当潜艇要回到水面上时,压缩的空气会被送入水舱,同时把海水挤出去,这时候,潜艇的重量比它所排开的海水轻,所以潜艇又会浮到水面上。

三探索发现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1让学生先进行思考。

2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3全班进行交流。

平面图形的拼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起学生对身边常见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

重点: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平面图形的拼接的一些知识和科学道理。

通过本课的“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了学生对身边常见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喜欢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1)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出示范图让学生欣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

1活动准备:

①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②认识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四种图形。

③进行安全教育。

2制作实验器材。

强调小组内分工合作,使用组内共有图形卡,进行共同实验。

3进行三项实验,实验一拼接正四边形,把握住两点:

①学习好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

这就是:

实验、观察、结论三步法。

②熟悉并掌握拼接要求:

既不留下一丝空白,又不互相重叠。

实验二拼接正三边形,学生可以自主去完成。

把握住“实验一”形成的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观察、结论的三步法。

指导学生有序完成。

“思考问题”提出一个猜想:

“是不是正五边形、正六边形都能按要求拼接?

”以此引动学生新一轮的实验研究。

实验三验证猜想,研究上边提出的猜想,指导学生按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有序完成。

1实验的回顾与总结。

2引出公式,回答了“实验三”的问题。

3使用公式的验证活动,让学生亲自对各种正多边形的拼接活动。

会唱歌的玻璃杯

教学目标:

通过“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参与科技活动,要有学习、钻研、尝试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1)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会唱歌的玻璃杯”,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

二探索活动1活动准备:

①老师课前练习一支乐曲,②进行安全教育。

2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1).试验三,由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演奏一支简单的乐曲。

以达到本课的课题“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命名要求。

2).实验二,答案如下:

玻璃杯发生的声音由低音到高音,杯中装水的顺序图。

3.参考资料1).不同的物体,被敲击后,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听听它被敲击后的声音就可以知道物体内部的一些情况。

掌握了这一规律,可以用“敲击探听”的办法探测物体的内部情况。

2).铁路工人,用小铁鎚敲打列车的车轮,听声音就可以知道是否有裂纹,这就是简单的“敲击探伤”。

3).种瓜的老农要知道瓜的生熟程度,常常拿起瓜用手弹几下,或拍几下,根据发出的声音判断生熟程度。

生西瓜因瓜瓢里组织紧密,发出的声音清脆;熟西瓜因里面组织软化,变松了,发出的声音发闷;烂西瓜里面是一包水,它发出的声音是噗噗的。

4).医生用“叩诊法”,得到病人的“叩诊音”,能初步探知肺部、腹部的病情。

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参考答案:

①好瓷碗敲击后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坏瓷碗有裂纹,敲击后能发出嘶哑的嗡嗡声。

②瓷碗里倒入不同量的水,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③瓶中装有不同量的水,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瓶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各瓶中还有不同量的空气,水的多少,决定吹出声音的高低,调整高水的多少,可以吹出1、2、3、5、7、的声音,勤学苦练就能吹出一首好听的歌。

人体上的尺寸

教学目标:

通过“脚长与身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身边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自信,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重点:

通过测量身高与脚长,分析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

难点:

通过“脚长与身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身边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自信,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1)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人体上的尺寸”,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

1.测量脚长,身高数据的组织工作相当重要。

做到有序不乱,数据准确。

2.让学生知道:

搜集数据、统计、计算、分析是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3.采集真实可靠的数据是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通过研究数据发现问题找出规律。

4.帮助侦察员计算犯罪嫌疑人的身高:

脚印长26厘米,根据成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计算结果身高是:

26×7=182(厘米)5.让学生了解“人体尺寸略算值”9个数据,进行“实验二”中的测自己的“眼高”、“两臂平举长”、“上肢上举高”,和“人二探索活动体尺寸略算值”的数据相比,找出与略算值的差别。

发现自己身体各部位尺寸之间的关系。

6.资料:

1.通过测量人体各部分的尺寸,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奥秘。

本课活动就是根据人体测量学的原理对人体有关尺寸进行测量的探究活动。

根据人体测量学略算值计算:

(摘录)①人的身高如果是H,人的眼高(眼至脚的高度)就是0.9H,人的肩峰高(肩至脚的高度)就是0.8H,人的两臂平举的宽就是H,人的坐高就是0.55H,7个脚长则是人的高度,拳头的周长和脚长非常接近。

②人的身高对于门框的设计、公共汽车高度的设计、床的设计等等都是重要依据。

③眼高决定人的视线高低,所以在广告设计和展品设计方面应参考人的眼高进行设计。

④在桌子、椅子的设计中都要参考不同年龄的坐高。

⑤只有依据人体的各种尺度才能设计出舒适的衣服、鞋帽、居室、家具、卧具、交通工具以及各种用具,因此,人体测量学是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

2.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年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最为密切。

排列中的规律

教学目标:

通过“排列中的规律”的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难点:

在活动中让学体探究活动的过程

重点:

新旧知识点联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1)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排列中的规律”,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

1.小组实验:

三人“站位”排列,以胸前黄、红、绿三色标帜,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找出几种“站位”排列,为找规律做铺垫。

2.分析研究:

图中“?

”处应填什么图,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再次为找排列规律做好铺垫。

以□打头的排列的图形有2种。

以○打头的排列的图形有2种。

以☆打头的排列的图形有2种。

3种图形排列只有6种。

分析得出“?

”处的图形应是:

“☆□○”。

3.找规律:

用数字1代表☆;用数字2代表○;用数字3代表□。

引导出:

1打头有:

123?

?

?

1322打头有:

213?

?

?

2313打头有:

312?

?

?

3211、2、3三个数字排列只有6种。

4.教材中有□、○、☆打头,有1、2、3打头的提法,请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打头”的用意。

为加深学生对“打头”二字用意,用“甲打头”、“乙打头”、“丙打头”,写出甲、乙、丙的排列。

三探索发现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1让学生先进行思考。

二探索活动四探索延伸2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3全班进行交流。

感受大气压力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压力、压强的知识。

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对“瓶子吞蛋”,“瓶中气球”两个实验进行科学分析,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

重点:

新旧知识点联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1)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

2)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感受大气压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

二探索活动1.教师演示“瓶子吞蛋”的步骤,一定要在课前多做几次。

为了便于“吞蛋”,煮的蛋要软些(煮3~4分即可),剥出的鸡蛋要光滑,没有坑洼。

瓶口与鸡蛋的大小要适当,瓶口适当涂抹一点水,以利于鸡蛋滑入瓶中……。

2.组织好探讨“吞蛋”的若干现象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竞争意识。

3.几个问题的提示:

(1)煮的时间短,蛋软一些(蛋黄还是糖心的)容易被“吞”入瓶内。

(2)小头向下的道理:

小头已进入瓶口的一部分,堵严瓶口,容易被拉入瓶中。

(3)蛋堵住瓶口后瓶中火苗熄灭,瓶内温度下降,气压变小,使瓶外气压与瓶内气压产生压强差,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吞“入”瓶内。

(4)拓展讨论从瓶子中“吐”出来的办法:

瓶口抹些水或食用油,倒置瓶子使瓶口向下,蛋的小头堵在瓶口,然后在瓶子的底部用热水烧烫。

瓶内空气受热膨胀,瓶内压力大于瓶外压力,蛋被挤出瓶外。

4.“瓶中气球”动手做的难点是把气球塞入瓶中后,气球的边缘套在瓶口上,必要时请老师师范套瓶口的动作。

5.用剪刀在瓶底上扎一小孔,一定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6.在“瓶中气球”活动中,多次改变小孔的“封堵”、“打开”与气球能否被吹打,是探究的要点,要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一些大气压的知识。

通过互相交流,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

除书中暖瓶塞的实例外,可以选择地拓展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与探究,但要提醒注意用热水的安全,最好在家长监护下进行实验。

转移发明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小发明方面的有关知识。

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师生活动1)引言:

通过图片与故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转移发明技法的特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学习两条发明信息,了解转移发明技法的特点与规律。

教学中对这两条信息的处理,可读、可讲,注意效果。

第一条信息讲的是采用转移发明技法发明的一种工作方法。

第二条信息讲的是采用转移发明技法发明的一种物品,这都属于发明范围。

2进行三项实验实验一是分析事例,探索“转移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通过电视拉杆天线转移优点发明可伸缩教鞭和橡胶海棉的发明事例,使学生感悟什么是转移法,体会它的发明规律转移法可以形象的称为优点延伸法。

实验二尝试“转移发明技法”活动是发明活动的模仿操作。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网”和“邮票”的优点进行分析,然后有意二探索活动的引导学生实施扩散思维,要让学生多方位去思考。

找出满意的答案。

再进行全班或小组内交流。

实验三是尝试转移发明技法。

举了两个事例,让学生体验其规律。

可以按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践活动。

可以举办小型发明方案介绍活动。

对于“思考问题”可以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进行。

三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三个内容,一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

二是转移发明技法发明规律的总结。

三是学生的体会。

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两项实用事例。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提示同学要采用转移发明技法发明的规律进行有序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