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9750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docx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

   天目山相传为行齐佛化、德摄天人的韦驮尊天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故其寺院内专门建有"韦驮殿"。

殿前楹联中,诸如"现宰官身三洲为法将,奉如来命两目作道场"、"殿枕名山护法降魔凭一杵,峰标胜境晨钟暮鼓应三洲"、"现天伦安僧护法,扬宝杵劻国佑民"、"两浙仰巍峨膏雨油云润泽皆沾天目,三洲通感应戎衣宝相慈悲仍现佛心"之类的妙合巧对比比皆是。

其中昭明禅寺韦驮殿内供奉的韦驮尊天菩萨像,更是迥异于诸方--各地寺院所供均为身着甲胄、手执宝杵(或合掌,腕捧宝剑)、勇猛威武之立像,此处则是硕大无比的坐像。

  一、韦驮尊天菩萨 

  据《长阿含经》卷十二、《阿育王经》卷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大楼炭经》卷三、《起世经》卷六、《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及《四天王经》等佛典云,在须弥山腰之四方,分别居住着从属于帝释天、率部属守护佛土护持佛法并检视人之善恶行业的四位天王:

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之东方持国天王,领鸠盘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之南方增长天王,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之西方广目天王,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之北方多闻天王。

每位天王麾下均有八大将军,四天王合三十二将。

 

  因精持戒律、德行淳厚、缁素共仰而感得冥应的唐代道宣律师,在其承灵嘱而笔受之作《律相感通传》中云:

南方增长天王麾下八大将军之一的韦天将军,生而聪慧,早离尘欲,清净梵行,修童真业,最存弘护佛法及出家人之正念;佛临涅盘时,亲受付嘱,护持东、西、南三洲(即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和南赡部洲)之佛法,并令守护出家人,不使魔挠;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若有道力衰微之比丘被魔事挠害,将军必恓惶奔赴,应机除翦;凡遇斗诤陵危之事,将军无不躬往,和喻令解;可谓亡我亡瑕,殷忧于四部,达物达化,大济于五乘。

故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若有事至四天王处,王见皆起,以尊其护持正法之德行。

  

  尽管象日本无著道忠这类佛教学者从学理或考据的角度颇有异议,但是,大慧宗杲、无准师范、清拙正澄、明极楚俊等等彻悟本来、深造阃奥,见地纯正、通博无碍之历代硕彦,均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宣律师笔下之"韦天将军",正是佛门中担当降魔除妖护法安僧之重任、居菩萨位而化现示勇健于天伦的韦驮尊天菩萨。

 

  按照佛经所述,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天体均处于不断的生成演化运动之中;其运动变化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

每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劫(含八十增减小劫)。

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之三大劫,分别为庄严劫、贤劫和星宿劫。

过去庄严劫,自华光佛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庄严其劫。

未来星宿劫,始自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也有千佛一一出兴,犹如天上之星宿。

现在贤劫,同样有千佛,即自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当来下生之弥勒佛、师子焰佛,直至楼至佛等贤圣,次第出世,救度众生。

  

  一般认为,韦驮尊天菩萨即是贤劫千佛中最后成佛之楼至佛(又作卢遮佛、卢至佛、鲁支佛、楼由佛,意译爱乐佛、啼哭佛)。

正如《从容录》第七十七则(见《大正藏》第48册)所云:

"梵语楼至,此云啼泣。

贤劫千佛,为千王子,末后得筹,最后成佛,遂啼泣云:

'我何薄佑,穷底得筹?

'忽复笑云:

'我当尽取九百九十九佛方便庄严。

'今护法神执杵者是。

"其实,韦驮尊天菩萨早已妙证无为,功超有漏;他内秘菩萨,外现天身,兴悲运智,摧邪辅正,誓愿护持贤劫次第出兴的九百九十九尊佛陀之教化,密行叵测,功德难伦,直至最后成佛。

故松华禅师曰:

"据藏中载,(韦驮尊天)菩萨多劫勤苦,广修善因,修桥修路,造寺塔造佛像,无量无数,至贤劫最后成佛,号'楼至'。

现于诸佛法中兴慈运悲,广度众生,随所乐求,必获感应,三洲俱蒙利益,惟天目道场灵验赫著。

故十方护法、尊官檀那长者、善男信女、羽流缁素,辐辏而来,作礼敬信者,无不如愿以偿焉。

"([清]松华:

《东天目山昭明寺志》卷二) 

  有关韦驮尊天菩萨与天目山的殊胜因缘,源出盛行于民间的传说:

 

  很久以前,韦驮尊天菩萨化身行脚僧自九华山下来,途经龙飞凤舞、狮蹲象踞的天目山,顿萌在此结庐之念。

没隔多久,这位特殊的"行脚僧"便在东天目山募建了一座伽蓝。

有一天,他同时在杭州、富阳、昌化等地出现,祈请各处高僧大德及善信于六月初三、即韦驮尊天菩萨圣诞之日光临东天目,届时将举行开坛升座的大法会。

是日一早,钟鼓齐鸣,幢幡高悬,祥云绕殿,瑞兆映门。

诸山大德如约前来,十方善信辐凑云集。

锦幔华盖,彩灯鲜花,经声佛号,盛况空前。

钟响三遍,僧伽进坛,信众依次而入,拈香点烛,维那击磬,合掌三拜毕,"行脚僧"沐浴更衣,肩披紫袈裟,脚著步云履,神态端庄,行止威仪,在悠扬的佛乐声中登上法座。

一声鼓响,引磬木鱼齐发,念吉祥之神咒,诵甘露之真言,迎香花,降法雨,一切如仪。

法事圆满后,四众缓缓散去。

就在此时,座坛法师即那位"行脚僧"却突然失踪了!

众人四处寻找,均不见其踪影。

至晚,佛前之灯不点自明,一盏油灯,百宝光明,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再仔细一瞧,发现神坛上多出一尊菩萨:

原来是一尊全副戎装、手执宝杵、威武端庄的韦驮尊天菩萨之坐像!

顿时,寺内钟鼓齐鸣,僧众恭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自此,天目山便被认为是韦驮尊天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且屡显灵异,护佑一方。

例如,梁昭明太子隐居天目山期间,因心血枯竭双目失明,感韦驮尊天菩萨显灵,指引其取石池水洗而复明。

又如,宋末元初的临济宗大德高峰禅师,为了降伏睡魔、速证大道,毅然置生死于度外,特意站到倒挂莲花峰之峭壁上参禅,先后两次坠崖,均得韦驮菩萨现身相救,毫发无损。

  二、寺院巡礼 

  天目山的营宇立像,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元朝高峰禅师、中峰禅师开创狮子禅院、大觉禅寺之时,已可谓盛况空前;历代所建大小寺院近百座。

唐咸通七年(866年),洪諲禅师入主天目后,遐迩学子,云臻水赴,"始惟百僧,后盈千数。

"([清]际界增订:

《西天目祖山志》卷二)清朝玉林国师创建禅源寺后,仅该寺常住僧伽,即达一千五百余人;诸方少有能望其项背者。

全山的主要寺院有:

 

  禅源寺位于西天目山南麓昭明、旭日、翠微、阳和诸峰下,层峦爽垲,溪联水环,原为双清庄址。

 

  元末,双清庄毁于战火。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智粤禅师重建,首度弟子。

随后,照空和尚十载顶包,千门叩钵,终致檀那启信,聚布地之黄金,莽樾生辉,耸摩天之绀宇,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建成大雄宝殿。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慧澄禅师塑大佛,绘影壁,并璎珞观世音菩萨铜像、三世佛、罗汉、诸天伽蓝、祖师,山门、金刚、僧堂、斋堂鼎建一新,金碧辉映。

明末又毁于兵燹。

 

  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林国师入天目山复兴高峰祖师道场,于旧址上重辟甬道,以启门径,增新移旧,渐复丛林。

全寺占地四十余亩,禅堂寮舍五百余间,蔚为名扬东南之佛教胜地。

 

  山门进内依次为天王殿、韦驮殿、行道处,其东侧为上客堂、客楼,西侧为云水楼、官客堂、尊客堂。

沿中轴线再往里为大雄宝殿,宝殿东侧有药师佛殿、净土阁,西侧有戒堂、意珠楼、内客堂。

大雄宝殿后依次为法堂、御书阁、三祖堂、涵辉楼,其东侧是方丈、大树阁、追远堂、大悲楼、地藏殿、观音阁,西侧是禅堂、栖云轩、蒙堂、晚香阁。

原有十六座子院,也全部归入禅源寺。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宪皇帝御书"禅源寺"额悬于天王殿。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又改建韦驮殿。

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际界禅师重修殿宇。

 

  咸丰十年(1860年),寺遭兵毁,仅存药师佛殿。

同治四年(1865年),於潜县令陈盛治访请悟镇禅师还山住持,香火渐盛。

山门、前殿、行道处、天王殿、斋堂、客堂、库房等次第建复。

同治十二年,重建大殿。

光绪五年(1879年)募建禅堂;七年,定慧禅师募建法堂;十年复建方丈。

十五年,以韦驮菩萨祈雨灵应,德宗皇帝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寺中。

 

  1941年4月15日,禅源寺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仅存山门、天王殿、官客堂。

1947年,妙定方丈重建韦驮殿。

 

  2000年5月,月照法师应请入山,出任禅源寺方丈,主持复建禅源寺工程,并于7月4日(农历六月初三,即韦驮尊天菩萨圣诞之日)举行了有数千人(包括诸山长老、各界名流、海内外善信及当地政要)参加的"月照大和尚进院暨禅源寺复建奠基典礼法会"。

人们衷心期昐,数年之后,禅源寺能再现昔日雄风。

 

  狮子正宗禅寺初名"狮子禅院",在西天目半山狮子岩左侧,此处崖洞幽奇,松石灵怪。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高峰祖师自双髻飞锡至狮子岩,翦荆斫险,结茅以居。

未几,学徒云集;内有檀信洪乔祖,密扣禅机,深有所契,愿为法徒,于至元二十年施财并献良田五十亩,倡搆禅丛。

二十二年,圆通殿成;二十四年,方丈、库房、明楼、庖湢之舍相继建成。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殿宇因岚蒸雾蚀,懔懔将压,断崖了义、中峰明本两位大德重为修建,又增置僧堂,扩建宣明室,更新库房、行堂,龙象日臻。

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年)撤圆通殿为阁,上奉佛像,下敞法堂。

后又建香积海于东,置旃檀林于西,修建山门、佛阁、方丈。

二位硕德克继正统,宗风鼎盛。

名士公卿,争相咨决心要;高丽藩王,以天属懿亲,万里函香,登山拜礼,忘躬参叩,正可谓:

"金容露色,不显三界之光;钟梵洪音,远省十方之德。

"([明]木讷:

《重建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碑》,见[清]际界增订:

《西天目祖山志》卷四) 

  延佑七年(1320年),元仁宗下诏,改升狮子禅院为狮子正宗禅寺,御赐"大狮子正宗禅寺"额,并诏翰林学士赵孟頫撰"敕建西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碑记"以赐。

元末,寺遭兵毁。

 

  明洪武四年(1371年),中峰普应国师之法孙松隐德然禅师法行整峻,重开兹山,鼎建殿宇,尽复前规。

越九年,印度高僧班的达禅师来此驻锡,名缁云集。

明末,复毁于兵燹,仅存山门。

 

  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林国师重兴祖庭,于山麓双清庄建禅源寺,移额山下。

 

  大觉正等禅寺寺居西天目山莲华峰,松桧森荫,仰不见日。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两浙运使松江瞿霆发慕高峰禅师之道望,登山拜谒,于狮子岩之死关,仰扣玄音,心领神悟,恍若宿契,叹禅衲之至,无所于容,慨然有建寺之志。

遂曲尽施心,割巨庄先后凡二百余顷,及买山地若干,指其岁入,首创梵宇。

越五年,厨库大殿,轮奂参差,宛如天降。

 

  高峰禅师迁化前嘱弟子布衲祖雍权摄寺事。

其后,檀信益张,走斧飞斤,鼓舞群力,千楹万础,海涌云腾,及与雕锼髹饰,陶冶丹雘,百尔咸臻。

大德四年(1300年),成宗皇帝赐"大觉正等禅寺"额,作大护持。

 

  至大元年(1308年),缔搆之功,充扩大备,高阁周建,长廊四起。

飞楼涌殿雄伟壮丽,广堂邃宇密靓深秘,像设鼓钟庄严奇伟,金绳宝铎整设肃穆,举凡庖湢寮舍,床榻器用,一应俱足。

同年开堂,檀越瞿廷发大营斋馔,烟包云衲,遐迩奔凑,会者数万指;坐立围绕,禅影山齐,梵音雷动,盛况空前。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中峰和尚举荐定叟永泰禅师住持。

元末,全寺毁于战火。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释隆潜重建。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洪水崩坏寺基。

故宗顾禅师于永乐十二年迁建山麓庄所。

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知府梁万钟恢复旧址,重葺大殿及禅堂寮庑。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钦差魏监赐道经一藏,敕谕护持。

明末,复毁于兵燹。

 

  清代又修复山门、殿宇。

山门上悬"莲峰胜境"额。

殿分三进,供奉韦驮菩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宝像。

 

  土地改革时,殿堂分给山麓村民居住。

七十年代中期,村民移居山下,寺院圮废。

 

  昭明禅寺位于东天目山之玉屏、环翠两峰,四周苍松森罗,绿竹茂匝,青林黄叶,缀丹点翠。

因梁昭明太子修禅而创建,时称"昭明院",宝志大士曾飞锡居此。

梁大通年间(527-528年)赐额"昭明禅寺",遂成丛席。

唐宋以来几经兴废,其后毁于元末。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

万历年间(1573-1619年)寺又毁,邑令戴九玄、黄鼎象捐俸重建。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独超禅师奉诏还山;六十年重修大殿。

雍正十一年(1733年),敕赐御书匾额(即"昭明禅寺"及"普照大千"额)、对联(青鸢翥白象高东挹径山分翠萼,慧日临慈雨近南浮浙水映湖光),以示恩宠。

咸丰十年(1860年)再次毁于兵燹,成为瓦砾废墟。

同治初年,智海禅师及其法嗣静能禅师自西天目山来,披荆斩棘,把茅结草,次第经营,倡募建复,渐现旧观。

寺有大雄宝殿、韦驮殿、弥勒殿、千佛阁、藏经楼、观云轩、东明轩、西阳轩、面璧轩、采珠轩、官客堂、尊客堂、客堂、法堂、报本堂、净土堂、圆照堂、古鉴堂、慈云堂、问心堂、志公堂、云水堂、飞翠楼、庄严楼、闻复楼、幻栖室等。

其中千佛阁最早为宝方禅师所建,内供宋元时代之金色铜佛千尊;后因兵火,寺成焦土,但千尊佛像却毫发无损,可谓灵异殊常;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松华禅师改在大殿后正中五楹供四面毗卢佛像,周围千佛金像,左韦驮右伽蓝,以表监坛护法。

  

  千佛寺位于南天目山玉皇坪,由法海上师于八十年代兴复。

此处群峰环峙、巍峨峻拔,飞瀑垂帘、万流回眸,每于晴空,隐然有紫云成盖之祥瑞。

 

  普照寺位于中天目之蛮岭,创建于北宋,最初以奉祀宋龙图阁学士包孝肃公而闻名。

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

同治十二年(1873年),智海禅师杖锡来此,矢志中兴,廓清兵燹余迹,再造昔日辉煌,并改名为"普照禅寺"。

光绪十三年(1887年),应莲禅师又加增建。

寺内及周围有众多千年古树,枝桠参差有致,月光掩映,蔚成奇观。

五十年代起,普照寺先后成为粮库、盐库、木材加工厂和塑料厂。

1994年,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应请恢复此千年古刹,次年3月动工,至1998年11月20日建成开光,改寺名为"普照讲寺"。

现寺内设有佛学院研究生班,学制三年,旨在培养弘扬佛教文化的高级人材。

 

  褒忠院位于西天目山东麓,距朱头陀岭约半里许。

唐光启二年(886年),於潜头陀朱道从开山于此。

宋皇佑元年(1049年),赐额"保福"。

洪忠文公咨夔(字舜俞,号平斋,於潜嘉前人氏,宋嘉泰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文公)曾在此读书,藏书最多时达一万三千卷,故南宋理宗皇帝赐为洪咨夔"香火院",更名"褒忠院"。

元季兵毁,移建旧院基之东。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复毁于战火。

 

  明空院位于西天目山南麓。

唐文德元年(888年)始建,原名"兴平院",上有龙池,旁有石鼓。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额"明空院"。

昙印禅师以说法被遇宋理宗皇帝,帝御书"松岩"及"方丈"四字,并制"顶相赞"以赐,于嘉熙年间(1237-1240年)建阁安奉于此,以示褒奖。

 

  双清庄元代檀贤洪乔祖(洪咨夔之后裔)先后施田八顷有奇,立庄于西天目山南麓,因梁昭明太子隐居天目山期间,读书、参禅、分经、编集文选,劳累过度心血枯竭双目翳障渐致失明,诚祷佛圣感韦驮尊天菩萨指引其取石池水湔洗,浣清双眼之故事而得名。

原有四祠堂,祀宝华、含清、归一、洞元四真君,元末毁于战火。

明洪熙元年(1425年),智粤禅师重建,道玲禅师增复常住。

其时,双清庄所有田三百亩,山场四顷。

后来,照空禅师于庄所建立禅堂,接待方来;慧澄禅师又分子院十六座,蕃衍五十余寮,至康熙五年(1666年),悉数归入禅源寺。

 

  金仙庵在天目山仙人顶之西二里许。

此处香炉凝霭,紫盖浮阴,故又名仙殿。

明万历(1573-1619年)中,颇谙密部且有密行的蜀僧宝印法师驻锡于此,庵中供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宝像,法师还曾在菩萨像前燃四指。

 

  据《金光明经》卷四(见《大正藏》第16册)所载:

过去世有一王名摩诃罗陀,修行善法,无有怨敌。

王有三子,形相皆端正殊妙,长子名摩诃波那罗,次子名摩诃提婆,三子名摩诃萨埵。

一日,三位王子共游竹林,见一虎与其出生不久之七子饥饿困顿,身体羸弱,命在旦夕,乃心怀愁忧而离去。

尔时,摩诃萨埵心起悲念,欲舍身救之,遂请二兄先行,自己则折回饿虎旁,将所穿衣服置于竹枝上,发种种誓已,即卧于虎前。

虎畏其大悲力,不敢啖食。

萨埵王子见此情形,乃自高山投身虎前,时小神以手捧王子,曾无伤损。

摩诃萨埵又以干竹剌颈出血,渐近于虎。

尔时,大地六种震动,天雨众华及妙香末,缤纷乱墬,遍满林中;虚空诸天,咸共称赞。

饿虎见萨埵王子流血,始舐血食肉,仅剩余骨。

 

  宝印法师圆寂前,也效法萨埵王子,投身饲虎(参阅[清]际界增订:

《西天目祖山志》卷二)。

 

  云封庵位于狮子正宗禅寺之西,初为许迈(字叔允,一名映,后更名元,字远游,因慕临安多金台玉室、仙人芝草而于东晋永和二年入西天目山隐居。

一代书圣王羲之常往造访,且常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

西天目双清庄原有四真君祠,所祀归一真君,即为许迈)之旧隐。

其地外平内敞,于此俯瞰群峦,棼如腾骥。

因常有云锁窗扉,故名。

 

  西方庵从圆通岩下,盘岖西走,有巨石青空突兀,西方庵即傲冠其上。

立玉幻住峙于左,三塔诸林卫于右,千峰飞翠,众水悬碧,四顾超绝。

月亭、悟灵、笠泽等大德曾相继禅宴于此。

 

  幻住庵位于西天目山圆通岩下、西方庵上,为普应国师中峰明本宴坐之草庐。

中峰和尚自称"幻子",凡所止处皆以"幻住"命名,此即其中之一。

他还作有流传甚广的"幻住歌"一首:

"幻住室中藏幻质,诸幻因缘皆幻入。

幻衣幻食资幻命,幻觉幻禅消幻识。

六窗含裹幻法界,幻有幻空依幻立。

幻住主人行复坐,静看幻花生幻果。

放还收控勒幻绳,骑幻牛时或住八万幻尘,俱揑聚时或眠一觉幻梦。

居四禅,有时动,幻海波翻幻山耸;有时静,幻化光中消幻影。

可中时有幻菩萨,来扣幻人询幻法。

我幻汝幻幻无端,幻生幻死幻涅盘。

净名室内龟毛拂,龙女掌中泥弹丸。

更有一则幻公案,幻证幻修须了办。

莫言了办幻云无,只此无无名亦幻。

学人未达真幻轮,动辄身心自相反。

幻心瞥尔生幻魔,幻翳忽然遮幻眼。

阳焰空花乾闼城,天堂地狱菩提名。

有问此幻从何起,云月溪山自相委。

要见庵中幻主人,认着依前还不是。

"([清]际界增订:

《西天目祖山志》卷五) 

  活埋庵在狮子岩南之岗峦,前为香炉峰,后为趺坐石。

中峰和尚曾禅寂石上,高丽驸马、沈王王璋登山参谒时谓:

"我师其活埋于此乎?

"后人遂名为"活埋庵"。

 

  昭明庵即昭明禅寺下院,旧名"文选楼",位于东天目山麓之天目乡,梁昭明太子始建,历朝兴废不一。

清咸丰十年(1860年),除大殿外,其余建筑皆被战火焚毁。

同治年间(1862-1874年),继昌禅师率弟子量性等下山重兴。

 

  太子庵位于禅源寺西北、昭明峰下。

庵门内外竹林遮径,山泉溅玉,林悬碧帐,禽啭珠簧。

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读书、分经处,内有太子井、洗眼池、读书楼等古迹;池名"灵沼",楼名"文选",门楼书"抱翠流彩"额。

现为"天目书院"之所在。

 

  一峰云外庵位于西天目半山桥上。

天如禅师曾有诗咏:

"碧虹分雨半山桥,桥下春雷卷怒涛。

老衲定回推户看,隔溪开尽野樱桃。

"([清]际界增订:

《西天目祖山志》卷五)后为峻极禅师塔院。

 

  青岭庵位于西天目山西北之汤公山,断崖禅师曾驻锡于此。

 

  圆照庵位于天目墺坞,普应国师中峰明本曾撰记曰:

"无法不备之谓圆,无时不在之谓照。

是心也,曾何法之可离,又何时之能昩?

离此心不可以圆,舍此心莫之能照。

圆也,照也,即心之谓乎!

空谷道人少负丛林之杰,结庵于天目山之墺坞,乃生缘之所也。

匾其庵曰'圆照',丐余记之。

余曰:

圆照之体,不可以目观,不可以耳闻,不可以意知,不可以识解;拟涉毫芒,则圆不得为圆,照不得为照矣。

道人深掩六窗,密扃八户,经行坐卧,屏绝尘缘,万虑不遣而自忘,一念不澄而自莹;于斯时也,圆照之体与苍松翠竹蒲团禅板觌体交参,了无回互,庶其近矣。

不则'圆照'一庵,名徒具耳,于实奚取焉!

"([清]际界增订:

《西天目祖山志》卷四)现故址已不知其所。

 

  慧明庵在峦黄山脚。

元延佑元年(1314年),谷云禅师始建。

中峰大和尚专门为之作《慧明庵记》,其文曰:

"戒定坚密而发者曰慧,迷妄脱略而致者曰明。

所发之慧千灯并照,慧即明也;所致之明万法齐观,明即慧也。

一体而二名,亦大圆镜智之别称也。

开山沙门智空,号谷云,匾'慧明'于所建之庵,盖有志于坚凝戒定而脱略迷妄者也。

谷云肄业西天目狮子正宗禅寺,延佑甲寅,道经里之峦黄山之趾,得敝庐三间,遂撤而新之;至戊午主院事之暇,命工造圆通圣像,已而,灯芗器玩诸供养具悉备焉。

思伏腊无以相继,置腴田五十亩以资之。

材与匠称,工与力侔,上梁下宇,指日而办。

安禅有榻,经行有地,则其枯槁同志之者,相承甲乙,贵传远也。

虑境连村野,或失于杜渐,俗尘得以乘间而入,乞文以记其颠末,戒后之来者。

前不云乎:

所发者慧,所致者明,一本乎戒定。

夫守清禁持正念,日与蒲团禅板鱼鼓磬钟互相酬酢,不为外物所诱,则慧之发如涌泉,明之致如古镜。

真风凛然,导物扬化,匾斯庵者其在兹焉。

或反是,则迷妄日滋,坐致沦坠,岂建立之志果如是哉!

"([清]际界增订:

《西天目祖山志》卷四) 

  东坞庵在攒玉峰之南。

明万历(1573-1619年)中,无尽禅师曾予重修,后为大觉国师玉林通琇塔院。

 

  紫霞庵位于西天目山东北角,又名水阁湾,因时有夕曦霞溜交映于室牗,故名。

 

  中云庵在狮子正宗禅寺西侧、云封庵之上。

明万历年间,紫柏大师曾憩锡于此。

其后,由其弟子洞闻禅师住持。

 

  卧云庵在狮子正宗禅寺之后,取"卧云深处不朝天"句之意。

 

  万峰庵位于外横塘马鞍石之上,由元纯禅师始建。

 

  华严庵位于狮子正宗禅寺之西、云深塔东北侧,明万历年间,由贝林禅师始建。

因其"日游性海,专诵华严",故名华严庵。

 

  诸顶庵在华严庵之上,因其独据高寒,俯掀辽廓,故非抱耿怀者,不能居此。

 

  剔灯庵位于狮子正宗禅寺之后,为晦石禅师塔院。

 

  眉山庵在西天目山西麓、眉山之顶,由福暎禅师及檀信陈安节始建。

 

  荆门庵位于何佳坞,此处诸峦翠削,四壁云蒸,人迹罕至。

庵右建有云谷禅师之塔。

 

  南庵在禅源寺南里余,庵左有形山禅师之塔。

 

  紫草庵僻居崖麓,茜草蒙茸,久废。

 

  西坞庵在洒水坞之北,松隐禅师塔在兹。

 

  高湖庵位居翔凤林北麓孝丰界,旁有龙王祠。

 

  大洋庵在宁国界要路,往来者聊可憩息。

 

  西池庵在西天目山东麓,旁有弄珠池、潮音洞、泉石诸胜境,东为仙姑石,平砥可坐百人,以左控龙潭故名。

原为洪忠文公宅第园林。

 

  可庵在西天目山西麓,距长春坞咫尺之遥,由善信洪载(字彦积,别号耐翁,即洪咨夔之祖父)始建。

四周嵌岩宛曲,峰峦奇特:

有的直如立笋,有的平若截肪,有的翼然欲升,有的峭然凝伫,还有的窈然清深。

 

  无门庵位于莲华峰北。

宋代佛门龙象无门慧开禅师曾驻锡于此,旁有独角龙王祠。

 

  涌泉庵在活埋庵后,庵下之泉自石罅涌起,如珠如丸,香洌澄莹,故名。

庵之始建者无可考,明代界空禅师重修后,蔚为天目山胜迹之一。

 

  幻隐庵在褒忠院之东,清康熙元年(1662年)由行隆禅师始建。

 

  西莲庵位于莲华峰南,清顺治初年(1644年),妙寺禅师结茅居此;康熙年间(1662-1722年),明正禅师建起大殿;嘉庆元年(1796年),普明禅师又重建。

 

  新庵在无门庵西南,由龙音禅师创建。

 

  广福庵在朱陀岭麓,由一俞姓檀贤倡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龙泉庵位于距昭明禅寺十余里处之里村,因有泉水穿山远来,自下涌出,故名龙泉庵。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在明禅师始建,咸丰初年被毁,同治年间(1862-1874年)静能禅师重建。

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松华禅师又增置观音殿、韦驮殿及客堂。

 

  平溪庵在东天目山宝珠峰下,明代东溟禅师创建。

此处崖泉错泻,汇于小溪,有石如砥,摊布平流,故名平溪。

 

  福慧庵在平溪庵北首。

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承方禅师募化创建。

 

  黑驴庵位于平溪庵后。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由希都禅师始建。

因禅师养有一头黑驴,能往来杭城,自行募化,故名黑驴庵。

 

  五峰庵在东天目山玉涧飞桥西首,背倚狮子峰,面向白龙池,下有万松风涛、翠竹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