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9319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讲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3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最新考纲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思维导图

考纲解读

1.识记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类型。

2.了解不同历史阶段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3.能够结合相关材料,分析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微专题一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等。

3.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系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4.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

木柴(居首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煤炭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传统阶段     过渡阶段    多样化阶段

↓        ↓       ↓

1.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成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石油储备体系不完善。

(2)解决措施

①开源:

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②节流:

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③区际协调:

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将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生产,降低能源使用量。

2.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的成因分析

时空分布特点

原因

措施

夏秋多冬春少

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多,故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甚至还会出现洪涝灾害;而冬春季节主要受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影响,降水量很少,水资源缺乏,一些河流还会出现断流现象

通过修建水库来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

东多西少、南

多北少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首先从东南沿海登陆,因此就地区而言,越靠近东南部的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就越明显,水资源也就越丰富

通过跨流域调水的方式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可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两种类型,缺水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表所示:

原因

措施

自然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考向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分析

1.(2012·浙江文综)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

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酒泉的自然环境特点。

酒泉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周围有大量未利用土地,为风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场所。

同时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强大的冬季风是风电基地建设的重要条件。

而本区人口少、经济相对落后,能源需求量小。

2.(2011·四川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

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

据测算,全球可开发风能总量比水能总量大十倍。

我国沿海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材料二 亚马孙河河口位置图。

(1)回答下图相应数码框中的内容,显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过程,以反映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2)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

据材料二,分析亚马孙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

(3)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

答案 

(1)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②酸化;③呼吸

(2)河口为三角形(或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河口受东北信风(或信风)影响,信风顺潮流方向推高潮位(或风助潮势);该河流年径流量大,入海口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

(3)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异显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纬度低,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滨海地区昼夜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昼夜更替的风(或海陆风);下垫面平坦(海面平滑),阻力(摩擦力)小,对风力削弱作用小。

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解析 第

(1)题,根据联系框图各部分的因果关系,经过一定的推理作出判断。

形成酸雨的酸性气体包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而酸雨落入河湖土壤中会引起水土的酸化,留在大气中的酸性气体会通过人的呼吸对人体造成危害。

(2)题,解答本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解决,一是从图上获取河口形状、纬度位置等信息,然后针对“潮汐潮位高”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二是对比比较熟悉的钱塘潮的成因进行迁移。

这两种方法并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3)题,解答本题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想想东南沿海的风力为什么大。

二是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较全面。

微专题二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地形、气候、水文等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后天性资源

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较强

减弱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 

利用方式

单一

中等

多样化

利用率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克拉玛依、东营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本溪、攀枝花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铜陵、个旧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考向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2014·四川文综)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

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

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题干材料中说明了风功率密度等级与风能资源的关系,且“冬季高于夏季”,我国南海地区冬季受东北风的影响较大。

故选A。

第2题,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建风力发电站既要考虑风能资源是否丰富,也要考虑市场因素,①地与②地接近市场,但是②地风能资源比①地丰富,③地与④地远离市场。

故选B。

3.(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答案 C

解析 石油、天然气与水能都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石油、天然气是地质时期低等生物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转变和富集起来的。

伏尔加河南流入里海,沿该河运油不可能到达西欧。

4.(2012·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某地理小组的学生考察了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

(1)学生发现,生态城所在地有多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请据图1列举三项。

(2)有学生认为,新加坡重视环保,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应当很普遍。

经过探究,大家认识到新加坡的太阳能、风能并不丰富。

请参考图2说明原因。

答案 

(1)荒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风能、太阳能资源。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2)新加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云量多,光照少;终年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力小。

解析 第

(1)题,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位置及图中的河流等事物,结合天津市的概况可以说明相关的自然资源,注意自然资源的种类(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

(2)题,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阴天多、光照少;低压控制、多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力小。

考向二资源问题及措施

5.(2014·北京文综)读图,回答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 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解析 流域内水资源贫乏,从农业生产来说,应减少对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减少农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即耐旱节水;二是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

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保障,也是针对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自然资源是(  )

A.太阳能B.风能

C.森林D.水资源

2.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下垫面D.人类活动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该资源在我国的大致分布规律是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明显偏少,为水资源。

第2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下图为“1999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量、工业增加值及能耗图”。

读图,完成3~4题。

3.1999年~2007年间,我国工业(  )

A.碳排放量逐年下降

B.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

C.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

D.工业增加值增速慢于能源消耗量增速

4.为了降低碳排放量,短期内我国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对钢铁、化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

C.着力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D.加强舆论宣传,倡导居民绿色出行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图示我国工业能源消耗量自2001年起逐年增加,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工业增加值能耗曲线逐年下降,说明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工业增加值上升,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说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快于能源消耗量的增速。

第4题,注意限制词“短期内”。

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工业结构使我国碳排放量一直较高,因此短期内急需对钢铁、化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

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5~6题。

5.A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  )

①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小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6.B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  )

A.不合理灌溉B.水资源紧缺

C.地势低平D.冬季风强劲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A为新疆,这里耕地面积小,盐碱地面积较大,加上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分积累较多,故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较大。

第6题,B为宁夏黄河灌区,这里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

2014年3月22~28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地区之一。

回答7~8题。

7.华北地区的水资源(  )

A.总量短缺,但是时空分布均匀

B.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

C.短缺由于水污染严重造成

D.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季节在春季

8.华北地区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正确措施是(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发展滴灌、喷灌技术 ③实施阶梯水价 ④采用海水淡化措施 ⑤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监控系统 ⑥寻找地表水替代水源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①②④D.④⑤⑥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华北地区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华北地区春季缺水最严重。

第8题,题干中要求选择“节水”措施,故选B。

[能力提升练]

(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

读图,回答9~10题。

9.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  )

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

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

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

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

10.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

A.能源消费增长会减缓GDP增长

B.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

C.GDP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D.我国能源丰富,可以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

答案 9.D 10.C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图中GDP和能源消费量这两条曲线的关系。

第9题,两条曲线虽然都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不同。

从两条曲线的关系看,从1990年开始两线在不断接近,2007年后,GDP曲线反超能源消费量曲线,说明单位GDP能源消费在不断降低。

第10题,从两条曲线的变化看,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GDP在不断增长,能源供应充足能够加快GDP的增长。

但是影响GDP增长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并不完全取决于能源储量大小。

我国人均能源有限,能源的供应并不充足。

(2012·重庆文综)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

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

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

读图和材料,回答11~12题。

11.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

A.甲B.乙C.丙D.丁

12.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  )

A.节约土地资源B.原料有可再生性

C.减少原料运输量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根据材料,“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纬度最低,热量条件最好,遭受霜雪侵袭的可能性最小,最符合木薯的生长习性。

第12题,化石燃料用一点儿就会少一点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而木薯作为一种作物可以重复种植,其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当然具有可再生性。

读“我国某地区(40°N~45°N)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甲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高山草甸带

14.乙地可能有丰富的(  )

①风能 ②太阳能 ③水能 ④地热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13.B 14.A

解析 第13题,甲地为呼伦贝尔草原,所以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第14题,乙地为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

二、综合题

15.非洲各国在利用常规能源的基础上,近年来又不断探索和开发新能源。

结合“非洲部分国家能源发展潜力图”,完成下列问题。

(1)喀麦隆、刚果(金)和埃塞俄比亚等国水能条件得天独厚,但目前开发部分所占比重较小,制约上述国家水电开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理想能源是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刚果(金)与赞比亚两国探索和开发的共同能源是________,简述其主要差异,并阐释其成因。

(4)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说明埃及与南非发展风能的原因。

答案 

(1)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

(2)太阳能 所处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接受的太阳辐射多;非洲为高原大陆,热带草原气候广布,晴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获得的光照多。

(3)生物能 刚果(金)探索和开发的生物能是热带雨林,原因是其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赞比亚探索和开发的生物能主要是热带草原,原因是其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4)埃及和南非主要受信风和西风影响,风力较大;临海的国家,海陆风较大。

解析 喀麦隆、刚果(金)和埃塞俄比亚等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其经济条件差,科技水平低,从而造成水能比重较小。

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接受的太阳辐射多;非洲为高原大陆,热带草原气候广布,晴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获得的光照多,因此大部分国家的理想能源是太阳能。

刚果(金)与赞比亚两国的生物资源都很丰富,刚果(金)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雨林资源丰富;赞比亚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草原丰富。

埃及和南非都是临海的国家,海陆风较大,同时都受信风和西风影响,风力较大,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16.读“我国部分石油进口通道示意图”和“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新月沃土是指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的肥沃土地,因其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而得名。

这片肥沃的土地,形成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根据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及6~8月降水少的共同原因。

(3)我国西南油气进口通道与海上油气进口通道相比,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

(4)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除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外,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水源 沙漠化 次生盐碱化

(2)最高月气温不同,最低月气温不同(气温的年较差不同);最高月气温出现的时间不同;降水总量不同;季节分配不同。

 6~8月降水少的共同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3)线路短,可节省时间和运输费用,提高石油进口的安全性

(4)①开源:

优化能源结构(扩大水能、核能的利用率);努力加大本国能源的勘探与开发。

②节流:

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③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解析 第

(1)题,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2)题,从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气温的变化,降水的季节分配,总降水量等角度分析。

第(3)题,从运输距离与安全性等方面分析。

第(4)题,从开源、节流、建立石油储备基地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