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986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四十五专业建设规划

为全面落实学校“四十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综合实力,使专业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与面临的形式

1.1专业建设现状

(1)专业方向

本专业面向新型工业化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电子信息及智能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毕业生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吃苦耐劳、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工匠精神等职业基本素质,掌握智能产品的软硬件设计、调试、维护技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熟悉C语言、掌握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PCB设计;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能进行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调试与维护工作。

(2)师资

本专业师资队伍整合了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的技师、工程师等人员的力量,组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兼职教师3人,其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9人,高级职称教师9名,硕士及在读硕士3人,多名教师具有企业任职经验,多数专业教师具有中高级以上技能操作考评员证,专尖结合,结构合理,双师特色凸显,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了保障。

(3)学生

本专业从2019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两届学生。

其中2019级学生7人,2020级学生42人(男生25人,女生17人)。

从招生人数的增加可以看出,经过两年的建设,本专业正逐步被社会和考生们认可。

(4)课程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以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为主线,以基于项目过程的学习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设计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将基本素质和态度的培养贯穿始终,以保证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注重实效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全面的产学结合。

专业基础课是一系列相对基础的理论和实践类课程,本课程体系按两种方法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一是从智能技术相关企业提炼出共性的知识与基本技能,开发成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二是考虑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能力,开发阶梯式基础课程,确保基于项目过程系统化的实施效果,如用《C语言程序设计》是学习《C51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应用》的前序课程,而《C51单片机》、《PCB设计与制作》、《嵌入式系统应用》等又是《智能产品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的前序课程,合理安排学习阶梯,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根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充分考虑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支撑的前提下,得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的典型课程体系结构。

图1“智能产品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图

(5)教材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规划并编制了部分教材,教材配备教学课件、影像资料、微课教程、教学动画等内容,并已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同时建设多门精品在线课程,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

部分教材列举如下:

1)《单片机技术应用》,杨某某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2)《智能机器人技术》,杨某某主编,校本教材,2020年8月印刷;

3)《物联网技术应用》,王某主编,校本教材,2020年8月印刷。

(6)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以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内容部分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案例,部分来源于任课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项目,这些项目既立足于实践,又突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实训,是对理论教学环节的有力补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通常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等,坚持学中做、做中学。

(7)教育教学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大部分是理论性很强,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将理论内容讲透,将实践环节做通,是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教师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案、手段:

1.示范教学。

对实践操作内容进行现场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技能并重,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模拟教学。

即理论授课过程与模拟仿真过程不脱节,而是相辅相成。

充分利用现有电子电路类模拟软件的功能,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配合适当的模拟效果,既直观形象,又简单方便,同时也可以演绎多种变化方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项目教学。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应尽可能来源于企业真是项目,并且为教学做了相应的修改。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比如教师提出一个项目需求,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方式,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来完成项目。

项目教学的要点是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等,坚持学中做、做中学。

(8)教研教改成果

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教改项目,如《C51单片机》精品在线课建设、《学生成绩管理系统(C语言)》退役军人精品课建设、《云端优质课》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

通过参与这些教研教改项目,推进了本专业教师的教育创新,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激励了教师在教研教改中的热情,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也进一步使本专业教师的教研教改活动规范化、连续化、稳定化。

1.2面临的形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被列为国家战略,智能产品开发专业也将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物联网的发展,意味着将会出现海量的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感知设备每天可以收集产生大量的数据,人工智能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驱动海量数据,做出最佳的决策,产生巨大价值。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相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实时分析数据的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正在走入我们的千家万户。

这样的应用场景正是智能产品开发专业的应用领域和技术领域。

宏观的行业发展固然乐观,但也应看到我校所在的辽宁省及整个东北地区,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方面,相关的企业单位还没有很多,且相关行业的企业数量增长率也不大,这也意味着本地的相关用人岗位在短时间内不会太多,且难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专业建设在人才出口方面所面临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1.3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专业定位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是一门新兴复合型专业,专业定位既要体现“产品”,又要体现“智能”。

本专业涉及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等诸多领域,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度比较大;对学生的要求既看重软件开发能力,也看重电路设计能力,且相关课程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综合以上因素,智能产品开发专业的定位难以界定在一个比较窄和明确的范围,这给后续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用“2+0.6+0.4”的培养模式,即前2学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完成各项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掌握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0.6学年阶段,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的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在0.4学年阶段,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基于本专业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项目,并鼓励学生将顶岗实习阶段所学也应用到毕业设计中,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0.6+0.4”培养模式刚实行不久,暂时还未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当前新形势下,要快速推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人才的培养,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已经显得较为薄弱。

因此,可以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新型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合作共建,将企业的实际应用经验、研发经验与学校教学模式相结合,共同推进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才培养。

(3)课程体系

现阶段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

公共基础课占用了较多的学时,留给专业课的学时比较少,客观上造成一些本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无法充分完成。

比如在第一学期,公共基础课包括:

军事课、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英语、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健康教育、数学,以及1周的社会实践,仅这些公共基础课的周学时已经高达21学时,留给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只有5学时了。

这就使得第一学期只能安排一门专业基础课,一些本该在第一学期就完成的专业基础课被迫移到第二学期,这会影响整个后续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

学生一共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只有两年,公共基础课过多,已严重压缩了专业课教学的学时资源,使专业课不得不相应地进行压缩,删掉一些原本该讲授的内容,这对教学质量是有影响的。

(4)师资队伍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涵盖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等诸多新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广,所应用的技术多,且这些技术仍在不断更新,导致现阶段师资队伍存在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

加之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偏老,在跟随新技术发展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5)实践教学条件

新建的智慧工程与物联网实训室的落成和投入使用,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带来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后期规划,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拟增设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车和FPGA等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建设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电子信息行业建设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专业群建设,以专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三教改革”为引领,创新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建立完善专业认证与评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专业质量和水平。

专业建设立足辽宁、服务东北,面向电子信息类企业、行业培养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挖掘专业特点,办出专业特色,争取在本区域行业中行程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2.2基本原则

坚持适应发展原则。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在发挥主体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产业进步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形成新的增长点,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坚持标准引领原则。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等专业标准建设,强化教学过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特色发展原则。

继续发挥原有主体或优势专业的引领作用,持续积累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进一步汇聚资源、凝聚特色、差异发展,在服务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和打造以行业为依托、特色鲜明的办学品牌标识。

三、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专业建设,使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师资力量明显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紧跟技术发展前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在人才培养、办学模式、课程改革、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

专业在行业和社会的知名度有较大提升,专业办学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招生规模稳步提高。

力争把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建设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校级示范专业。

分年度具体目标:

2020至2021年度:

申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新专业;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征询专业建设意见和建议。

制定未来5年专业建设规划,细化建设任务,将具体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关教师;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2021至2022年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陆续选派教师参加相关技术与教学培训,逐步提升新老专业教育教学能力。

招聘或者外聘专业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

新老专业实训室建设,计划建设人工智能实训室、智能机器人实训室、FPGA实训室。

2022至2023年度:

持续推动课程改革,推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建设一批质量优秀、使用率高的课程资源。

2023至2024年度:

完成教材建设任务,并在教学中应用。

鼓励教师承担科研和教研方面的课题,争取获得优质研究成果。

2024至2025年度:

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鼓励教师承接企业项目,落实一至两个校企合作项目。

3.1拟新增、撤并专业

现有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由于持续多年招生人数比较少,计划对该专业撤停。

拟申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

表1信息工程学院四十五器件拟新增、撤并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大类

专业类

拟新增或撤并专业时间

拟招生(停招)年份

备注

1

应用电子技术

610102

电子信息大类(61)

电子信息类(6101)

2021年停招

2

人工智能技术服务

610217

电子信息大类(61)

计算机类(6102)

2021年

2021年招生

3.2各专业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规划

表2各专业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规划

序号

专业名称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1

智能产品开发

50人

50人

50人

50人

50人

2

人工智能技术服务

50人

50人

50人

50人

50人

3.3四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专业

如果新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能够申报成功,四十五期间将重点建设该专业。

理由如下:

1)国家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产业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应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2)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发展迅速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方面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

3)市场对人才需求持续增加

人工智能是严重依赖人才的行业,依托人才和科研环境发展是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更凸显了人才集聚的必要。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中国推行人工智能技术,遇到的最大瓶颈不是技术短缺,而是应用人才严重缺失。

4)重点建设该专业的可行性

信息工程学院现有的专业如智能产品开发、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相关领域教师在智能技术、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已有较多的技术储备和教学经验,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研究和深耕是可行的。

新建成的智慧工程与物联网综合实训室,可进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能仓储、人脸识别、无人货架等多种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和实训任务。

已具备重点建设该专业的软硬件条件。

四、主要任务

4.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

组建由职教专家、合作院校、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进行的每年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人才需求调研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每年一次的产教融合的人才需求调研制度。

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面向行业企业和毕业生通过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重点开展职业功能及工作任务调研、行业企业一线人才需求调研、产业发展规划调研、国内外专业教育情况调研,进行人才需求综合分析,形成人才需求规格建议,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完成专业人才调研报告。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各岗位工作过程,分解工作任务,融合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基于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核心能力进一步设计构建模块化的素质课程系统、知识课程系统、能力课程系统有机融合的“三系统”课程体系,按照学分制建设的总体要求进行课程学时与学分化标准制定,整体系统设计产教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创新技能工匠人才引进机制,采用“引聘结合”的方式招揽人才。

结合行业发展和专业建设需求,新招聘的专业教师原则上应是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招聘与外聘向企业人才倾斜,增加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以业绩贡献、能力水平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师德师风、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重要指标,实现绩效激励上的优绩优酬,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科学规划教师发展路径,构建梯队培育体系。

专业带头人通过与其他院校、联合实验室、企业挂职等方式,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引领产业技术创新;骨干教师以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为目标,加强技术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制定青年教师成长培训计划,通过校本培训、企业实践等途径,快速成长为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

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工程。

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

建立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实施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实现“双向流动、兼职兼薪”,构建由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教师共同组成的“混编教师团队”。

4.3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较强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实践基地建设。

新专业面临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的情况,需综合考虑教学需要,增加一些实训室配置和相关设备,使得实践教学条件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3)实践教学的考核。

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求需要足够严格。

(4)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

4.4课程与教材建设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开发。

充分彰显教材设计的职教特色,贯彻能力本位的育人思想,打破学科化的教材设计模式,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研制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课程教学标准并联合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新形态教材,保持同产业、行业变化的紧密跟随。

到2025年,根据课程标准完成3~5本特色教材开发编写出版,力求国家规划教材1本以上,根据课程标准或教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努力建成省级资源共享课程2门以上,建设校级精品课2门以上。

4.5教学研究与改革

鼓励教师主持和参与教学研究课题,主持和参与教学改革项目。

鼓励教师将教学研究与改革与本专业建设相结合:

(1)适合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修订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结构合理、目标定位准确的课程体系;实现“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的转变。

(2)主攻专业核心课程,全方位深耕专业课。

以核心课程为主,积极组建课程小组,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研究教学问题,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和稳定教学质量;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打造学院的精品课程,推动教师的整体进步与成长。

(3)加强教学方法研究。

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教学方法的应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大纲,以反映不断变化的学科前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增强学生自主研究与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培训学生探索创新的优秀品质。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加速发展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创新和质量意识,为专业建设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

(2)落实责任,贯彻实施

专业建设由教研室主任总体负责,各分项建设任务由具体承担教师负责。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专业负责人制度,紧密结合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3)明晰任务,推进落实

制定明确详细的专业建设任务,推荐项目任务的落实。

健全完善定期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人才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开发设计修订制度,建立健全专业建设与激励考核机制,逐步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和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