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抗旱预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895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抗旱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水利抗旱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水利抗旱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水利抗旱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水利抗旱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抗旱预案.docx

《水利抗旱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抗旱预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利抗旱预案.docx

水利抗旱预案

 

寿光市抗旱预案

 

寿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一节 编制目的1

第二节编制原则1

第三节编制依据1

第二章基本情况2

第一节自然地理特征2

第二节经济社会情况2

第三节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3

第四节 旱灾概况3

第五节抗旱能力5

第三章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6

第一节指挥体系6

第二节职责6

第四章 预防及预警8

第一节预防8

第二节 预警9

第五章应急响应10

第一节应急响应的总预案10

第二节Ⅰ级响应11

第三节Ⅱ级响应13

第四节Ⅲ级响应16

第五节Ⅳ级响应17

第六章后期处置19

第一节灾后恢复19

第二节工作评价19

第七章保障措施19

第一节资金保障19

第三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准备20

第四节应急队伍保障20

第五节技术保障20

第六节宣传与培训20

第八章附则21

第一节编制、审查与审批21

第二节预案修订21

第三节附表21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 编制目的

为适应新时期抗旱救灾工作的需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提高我市抗旱应变能力和抗旱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对我市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造成的危害,科学、高效、有序地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第二节编制原则

(1)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3)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4)坚持依法抗旱原则;

(5)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6)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原则;

(7)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8)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

第三节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第四节 抗旱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突发性旱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性旱灾包括因干旱引发的农作物减产和城乡供水危机。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特征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西南岸,跨东经118°32′~119°10′,北纬36°41′~37°19′。

东邻潍坊市寒亭区,西界广饶市,南接青州市和昌乐市,北濒渤海。

纵长60公里,横宽48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耕地141万亩,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6%。

寿光市是一个自南向北缓慢降低的平原区,海拔最高点在孙家集镇三元朱村东南角埠顶处,高程49.5米;最低点在营里镇的老河口附近,高程1米。

南北相对高差48.5米,水平距离70公里,平均坡降万分之一。

河流和地表径流自西南向东北流动,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微地貌差异。

寿光市境内土壤主要分为褐土、潮褐土、砂姜黑土和盐土4个土类、8个亚类、13个土属和79个土种。

其中褐土主要分布在南部缓岗地区,占土地面积的9.8%。

潮土是寿光的主要土类,占土地面积约63%,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市的高产土壤多集中在这里。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占土地面积的3.3%。

盐土是滨海潮盐土,分布在濒海浅平洼地和海滩上,占土地面积的23.9%。

寿光市主要种植蔬菜、小麦、玉米、棉花、林果等作物。

主要农业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风灾等。

寿光地处中纬度带,北濒渤海,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

受冷暖气流的交替影响,形成了“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爽凉有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

干燥多风,又没有较多的地表水可以利用,因此干旱成为主要的自然灾害,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已形成严重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第二节经济社会情况

寿光市辖5个街道,9个镇,1个生态经济园区,共975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105.09万。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8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财政总收入8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和3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亿元,同比增长23.5%;农民人均纯收入12805元。

第三节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74.5毫米(1956~2010年),最大年降水量1286.7毫米(发生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299.5毫米(发生在1981年)。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34.0毫米(E20值,下同),最大年蒸发量为2531.8毫米,最小年蒸发量为1453.5毫米,年际变化率为1.74倍;年内分布,有70~80%集中在5~9月。

多年平均径流深109毫米,径流总量2.26亿立方米。

境内有河流17条,其中小清河从市境北端入海,常年有水,有水上运输之利,余皆季节性间歇河。

径流量最大河流是弥河,纵贯市境南北。

境内现除巨淀湖仍有少部分水域外,其余湖泊早已干涸。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地下淡水资源总量3.26亿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17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242立方米。

全市水资源缺乏,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略低于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人均占有334立方米),属水资源十分短缺地区之一,供需矛盾突出。

南部地下水较为丰富,可打井灌溉,但由于近30多年的干旱少雨,地下水自然补给不足,地下水位连年下降。

境内地上水唯小清河长年有水,但污染较重,不能饮用,只能季节性的提水灌溉。

弥河只在汛期有小量径流,其他河道基本无径流。

农作物受旱灾较多,严重时机井抽水困难,危及人畜吃水。

第四节 旱灾概况

4.1旱灾简况及规律

寿光市由于受地形及气候影响,降雨地域分布及年季分布很不均匀,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涝交替、旱涝不均是我市旱情的总体特点。

从1913年至2012年这100年来,我市发生干旱22多次,平均不到5年一次,严重干旱10次,并且81-84年连续干旱。

近几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市旱灾发生没有规律,旱涝相间时有发生,对我市旱情的预防造成很大困难。

4.2旱灾影响

(1)对人畜饮水影响严重。

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特别对农村影响明显,旱灾严重时致使北部村庄部分群众饮不上达标水,有时由于食用不干净水质,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影响社会稳定。

(2)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由于灌溉水不足,造成土壤墒情差,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出苗、生长,造成各生育期不能及时按需供水,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威胁,造成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3)对工业生产影响严重。

旱灾造成工业用水不足,特别是造纸、化工,生产用水严重不足,影响了工厂的正常运行,造成减产或停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4)旱灾使水资源量减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3典型旱灾

1914年(民国三年)夏旱。

1919年(民国八年)夏旱,豆苗多旱死。

1922年(民国十一年)春3月大旱。

1924年(民国十三年)夏大旱。

1925年(民国十四年)春旱。

1926年(民国十五年)春旱,弥河干涸数日。

1927年(民国十六年)春旱。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春夏大旱,作物旱死,小麦欠收,灾荒严重。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春大旱。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春夏大旱。

1953年春季少雨,4月底降雨5.4毫米,抗旱播种,5月旱情解除。

1954年1~6月少雨,偏旱。

1955年春旱,抗旱播种。

省政府拨给水利贷款5万元。

1961年春夏旱。

3月19日起连续32天无雨,5月降雨20.9毫米,因旱受灾78.3万亩,成灾1.5万亩。

1977年全年少雨,大旱。

1980年春弥河断流,至1983年底无水。

1981年全年大旱。

1982年1~5月降雨43.5毫米,持续干旱,全市旱情严重。

1983年全年大旱,降雨345.4毫米。

1988年春大旱。

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12.46米。

因水位下降报废机井1109眼。

因旱全市小麦受灾47.6万亩,成灾38.8万亩。

1989年春小麦因旱受灾55.4万亩,成灾45.8万亩。

2006年全年大旱,全市75万亩作物程度不同受旱,其中轻旱面积40万亩,重旱面积35万亩。

4.4旱灾成因

(1)气候影响。

寿光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有明显的季节性,6、7、8、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3%,春、秋降雨稀少,这是我市频繁发生春旱、秋旱的主要原因。

(2)水利设施的影响。

我市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不配套,年久失修、跑冒漏、浪费水严重,水利用率较低。

同时拦蓄水工程建设滞后,汛期大量径流浪费,造成全市用水水源单一,这也是加重旱灾的原因之一。

                                  (3) 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用水总量增加。

特别是许多高耗水企业,如造纸,化工,钢铁等,耗水较多,这也是造成我市干旱的原因之一。

(4)人为因素的影响。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提高,使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干旱问题日趋严重,有的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结构恶化、蓄水保墒能力衰退也加重了旱灾的发生。

第五节抗旱能力

(1)城乡供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建成了日供水能力7万吨的3处城市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25万吨的10处农村供水工程。

到2013年底,使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100%,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保证了全市人民饮用上安全卫生水。

(2)农业灌溉:

我市大力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总灌溉面积124万亩。

已建成农用井2.5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98万亩。

寿光北部利用引黄河水、引小清河水,弥河拦蓄水灌溉26万亩。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量,我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30万亩,提高了农业灌溉的保证率,增强了抗旱减灾能力。

(3)水资源综合利用:

为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至2012年底,全市共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

(一)型水库2座,总兴利库容达6400万立方米,弥河拦河闸、坝7座,拦蓄能力达3000万立方米,年调蓄能力6000万立方米。

使我市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得到加强,为抗旱减灾提供了水源保证。

(4)非工程抗旱措施:

我市建立了雨情、墒情监测预报系统,及时预测旱情,提高了雨情、墒情信息的时效性,增强了旱情预测的准确性,为制订抗旱措施提供了可靠保证。

另外,我市大力建设人工降雨系统,配备了降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全市配备人工降雨火炮8门、火箭发射架1部。

以上现代化抗旱技术的利用,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抗旱减灾能力。

第三章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一节指挥体系

寿光市人民政府成立寿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农业、水利的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市水利局、农业局、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统计局、卫生局、广播电视局、通信部门、省胶东调水工程寿光管理站、小清河管理处、电力公司、公安局、各镇街区等有关部门为指挥部成员单位。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水利局局长兼任。

各镇街区也成立相应的指挥机构,由行政首长任指挥,同级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节职责

2.1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职责: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是我市抗旱应急工作的指挥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