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509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静宁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命题小组)

(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

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

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

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

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唐人进士及 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

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

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

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

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

这些称为制科。

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

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

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

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 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答案】1.A2.B3.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

A项,“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在文中没有根据。

C项,“进士一科……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错误。

隋代没有介绍,唐代唐高宗、武则天以后,才“最为社会所重”,宋至王安石才独留进士科。

D项,隋代无介绍,宋代除经义外常考的还有论策。

所以选B项。

点睛:

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中涉及的古代考试制度的分析。

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内容,再仔细分析上下文语句的阐述,推理备选答案中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否正确,不正确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

分析推理后可知:

C项错误。

《送孟秀才序》中所称进士,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而非及第的“前进士”。

所以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不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

A项,“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

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但考试内容、时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

明清科举文中未论及,但作为文化常识,学生应有基本了解。

所以A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的味道

已经好几天没出太阳了,他的心情也差到了极点。

自从关到这里之后,他对阳光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

下午,天气突然放晴,有阳光透过铁窗的栅栏,斜射到冰冷的水泥地面上。

看到阳光,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过一抹神采。

他霍地站起身,快步跑到铁窗前,朝着阳光照进的地方拼命吸了吸鼻子。

尽管室内的空气有些污浊,但他还是闻到了那种暖暖的阳光味道。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对阳光有种特殊的偏爱。

无数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提着篮子,跟在母亲身后,挖野菜、拾麦穗、摘豆角……温暖的阳光洒在他和母亲身上,带着一种田野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那味道好闻极了!

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阳光,喜欢那种淡淡的阳光味道。

上学后,他坐在了临窗的位置。

每每听课走神或是昏昏欲睡之时,只要用力吸吸鼻子,闻一闻窗外阳光的味道,便顿感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或许是阳光给了他自信和力量,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内的一所重点大学,并于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省城的一家大型企业。

到企业上班后,他依然是那种风风火火的阳光性格。

两年时间,他就由一名普通员工提升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

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不太爱讲话,但很能干,很会体贴人。

婚后的日子过得很平淡,也很温馨。

妻子知道他喜欢阳光,就特意在不大的院子里拴了一根铁丝,只要一遇晴天,就把家里的被子一一摊在铁丝上晾晒。

晚上,他躺在暖乎乎的被窝里,嗅着清新的阳光味道,感到异常的幸福和温暖。

有了阳光的滋润,他在事业上干的特别顺。

几年时间里,他由部门经理到行政总监,再到副总经理,最后又坐上了总经理的位子。

记得荣升总经理那天,妻子炒了几个他最爱吃的菜,陪着他在院子里坐了很久。

午后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背上,很舒服、很惬意。

当时妻子都说了些什么,他已记不太清,只记得妻子再三叮咛他——当领导了,平时工作忙,记住要多在外面晒晒太阳,因为在太阳底下心里才能亮堂!

他知道,妻子最了解他的个性,让他晒太阳是想告诫他要光明正大的做人。

刚开始时,他确实努力去做了,可后来他就渐渐迷失了自我。

那一次,当一个包工老板把他拉到夜总会里昏天黑地的畅玩一夜后,他突然发现——原来黑夜比阳光下更加充满诱惑!

于是,他开始远离阳光,沉醉于灯红酒绿、放纵享乐的奢靡生活。

尽管妻子依然在天天为他晒着被子,但他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后来,他干脆不再回家……

“瞿——”一声尖利的哨音响起。

他知道,该是放风的时间了。

这哨音,让他想起了那辆呼啸而至的警车。

那天,当他戴着冰凉的手铐,低着头钻进警车时,他蓦然感觉天气是那么的冷!

身陷囹圄后,他的心更是冷到了极点。

平日里那些个两肋插刀的哥们和点头哈腰的下属也都一哄而散,没人再会想起他。

后来,妻子得知消息,赶过来看他。

他满怀愧疚,低着头没说一句话。

那次,妻子也没有太多的话语,只是揉着发红的眼睛,无声的抽泣。

末了,妻子颤抖着声音告诉他,要他安心改造,别忘了多晒晒被子。

那一刻,他不禁潸然泪下!

……

“咣当”一声,大铁门被重重打开,一名狱警站在门外,“9号,该出去放风了,还愣着干吗?

他激灵一下,站直身子,快步向牢门走去。

刚走几步,他又折身回来,一直回到角落的床铺前,抱起了铺上的被子。

“这都下午了,你还晒被子?

”狱警问他。

“是啊,出太阳了,晒晒被子,心里亮堂些!

”说完话,他扛着被子,大步向大院中走去。

西斜的太阳下,他吸了吸鼻子,再次闻到了阳光的味道……

《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他小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挖野菜、拾麦穗、摘豆角以及上学后沐浴着阳光读书的情形,其目的是为了突出阳光在他人生中的作用。

B.结婚以后,他躺在妻子晾晒过的暖乎乎的被窝里,享受着阳光的味道,更受到阳光的滋润,所以事业上一帆风顺,最后坐上了总经理的位子。

C.他在当上总经理之后,一开始还能光明正大地做人,但是后来没有抵制住诱惑,一步步滑落到犯罪深渊,其遭遇说明了外界诱惑的可怕。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侧重于描写被关在监狱中的他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一个曾经的成功人士,其最后的结局让读者深思。

5.小说中的妻子有哪些突出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阳光”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问答。

【答案】4.D5.①内敛冷静:

她不太爱讲话,但在他荣升总经理那天,再三告诫他要光明正大地做人。

②温柔体贴(或善解人意):

知道他特别喜欢阳光,所以只要一遇晴天她就晾晒被子,让他感到异常幸福和温暖。

③不离不弃(或胸怀宽广):

在他被关进监狱以后,她仍赶过来看望他,让他安心改造。

6.①“阳光”意味着自由、光明和正能量,他心里有阳光时,就能不断进步,反之则走向堕落,直至身陷囹圄,“阳光”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阳光”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他由“阳光”想到自己的过去、现在,不仅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暗示人物的心理。

③由“阳光”到“阳光的味道”,在再现人物心理的同时,还反复点题,并于结尾处给予读者联想,耐人寻味。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是为了突出阳光在他人生中的作用”分析不当,交代对阳光的喜爱。

B项,结合文本内容“有了阳光的滋润,他在事业上干的特别顺。

几年时间里,他由部门经理到行政总监,再到副总经理,最后又坐上了总经理的位子”分析,因果关系不当。

C项,“其遭遇说明了外界诱惑的可怕”分析不当。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妻子不太爱讲话”“让他晒太阳是想告诫他要光明正大的做人”,内敛冷静。

“但很能干,很会体贴人”“妻子知道他喜欢阳光,就特意在不大的院子里拴了一根铁丝,只要一遇晴天,就把家里的被子一一摊在铁丝上晾晒”,温柔体贴。

“妻子得知消息,赶过来看他。

他满怀愧疚,低着头没说一句话”“末了,妻子颤抖着声音告诉他,要他安心改造,别忘了多晒晒被子”,不离不弃。

点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

作用通常有:

1、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小说中的“阳光”的作用,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有了阳光的滋润,他在事业上干的特别顺”“他开始远离阳光,沉醉于灯红酒绿、放纵享乐的奢靡生活”,“阳光”意味着自由、光明和正能量。

“阳光”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他由“阳光”想到过去、现在,推动情节的发展。

“西斜的太阳下,他吸了吸鼻子,再次闻到了阳光的味道……”,反复点题,并于结尾处给予读者联想。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

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

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

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

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

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

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

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

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

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

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

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

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

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

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

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冠全省第一。

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迅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

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院。

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

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严济慈刚入学时,正好赶上夏季考试,他虽然没在巴黎大学上过一天学,却决定参加数学考试。

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

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

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

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文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工作,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

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

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旅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B.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数学》,他靠自己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了3张文凭。

B.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杭州;因此他家乡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完成了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在法国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巴黎,这表明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9.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7.D8.B

9.①特点:

开篇部分用倒叙方式,叙述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这件事,然后主体部分再叙述他自蒙馆、中学、大学,再到法国留学的求学历程,用的是顺叙方式。

②好处:

倒叙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了突出强调传主的杰出成就;顺叙则脉络清晰地呈现出传主的求学历程,易于读者阅读理解。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直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项,“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不是报纸消息的内容。

故本题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

这是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了3张文凭”这一表述不严密,文中并未说他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而是说他入学后,先后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3张文凭。

C项,应是获得硕士学位后,师从夏里·法布里教授。

D项,“这表明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有拔高之嫌。

故本题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的。

作答时要通读全文,先答出“倒叙”的方式,然后结合文章分析哪些地方是倒叙,再分析“倒叙”的艺术效果,如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强调传主的杰出成就。

从小传叙述来看,前面用的是倒序,来叙述严济慈获得法国博士学位,这样写具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好处;但主体部分又按时间顺序,以顺序的方式来写他的求学历程,这样写脉络清晰,容易理解。

整理这两点即可。

【点睛】传记的材料组织一般注意叙述的顺序(重点注意倒叙和插叙)、材料的详略、引用名言或他人的评价、写作的视角记叙议论等方式的结合等,答题时注意答出特征,再分析效果。

分析效果注意不要丢掉突出传主的某种品质。

此题重点从倒叙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涟,字文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举廉吏第一,擢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

四十八年,神宗疾,不食且半月,皇太子未得见。

涟偕诸给事、御史走谒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趣从哲问安。

从哲曰:

“帝讳疾。

即问,左右不取传。

”涟曰:

“昔文潞公问宋仁宗疾,内侍不不肯言。

潞公曰:

‘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将毋有他志,速下中书行法。

’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

”越二日,从哲始率廷臣入问。

及帝疾亟,太子尚踌躇宫门外。

涟、光斗遣人语东宫伴读王安:

“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意。

当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

”太子深纳之。

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

越四日,不豫。

都人喧言郑贵妃进美姬八人,又使中官崔文升投以利剂,帝一昼夜三四十起。

是时贵妃据乾清宫,与帝所宠李选侍相结。

而帝果趣礼部封贵纪为皇太后。

涟遂劾崔文升用药无状,请推问之。

且曰:

“外廷流言,谓陛下兴居无节,侍御蛊惑。

必文升籍口以掩其用药之奸,罪不容死。

至贵妃封号,尤乖典常。

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

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

请亟寝前命。

”疏上,越三日,帝召见大臣。

众谓涟疏忤旨,必廷杖,嘱从哲为解。

从哲劝涟引罪,涟抗声曰:

“死即死耳,涟何罪?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九月乙亥朔,昧爽,帝崩。

熹宗即位。

天启二年,擢太常少卿。

明年冬,拜左金都御史。

又明年春,进左副都御史。

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

涟益与左光斗、魏大中辈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憸邪。

忠贤及其党街次骨,遂兴汪文言狱,将罗织诸人。

事虽获解,然正人势日危。

涟遂抗疏劾忠贤,列其二十四大罪。

忠贤初闻疏,惧甚。

遂令魏广微调旨切责涟。

涟愈愤,拟对仗复劾之。

忠贤诇知,遏帝不御朝者三日。

自是,忠贤日谋杀涟。

五年,其党大理垂徐大化劾涟、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命逮文言下狱鞠之。

许显纯严鞠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

文言至死不承。

显纯乃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遂逮涟。

比下诏狱,显纯酷法拷讯,体无完肤。

其年七月遂于夜中毙之,年五十四。

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

征赃令急,乡人竞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

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B.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C.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D.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官职任免常用语。

“拜”指授予官职,“擢”“进”都指提升官职,“转”则指转任、调动官职。

B.“不豫”,避讳语,天子有病称“不豫”,后也泛称尊长有疾。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C.“乙亥朔”,指乙亥日拂晓时分。

“乙亥”,是农历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朔”则指月亮出来,黎明之时。

D.“崇祯”,年号名。

“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