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818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1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

《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docx

卫生学各章重点浙大

卫生学王菁考试题型:

填空题、单选题、是非题、简答和论述

简写说明:

苯并(a)芘B(a)P

总的章节重点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重点】主要是概念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重点】

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

第一节空气【四、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不考】

一、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二、大气污染与疾病

三、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第二节水

三、水污染与疾病【(三)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P52-55】

四、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对策【

(二)水的净化(三)水的消毒】

第三节地质环境和土壤

一、地质环境与疾病

(一)碘缺乏病原因、诊断///临床(NO!

(二)地方性氟中毒原因、机制///临床(NO!

(三)地方性砷中毒发病机制

(四)克山病概念了解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营养素和能量【重点】

除了微量元素,仅需要知道哪些是微量元素即可。

维生素是大重点

第二节合理营养

只要P103营养缺乏病临床检查。

第四节营养与疾病

一、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重点】

二、营养与代谢性疾病:

DM【好像不是,但上课时重点讲述了DM】

第六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一、食源性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二)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了解分类(三)不考

二、食物中毒

重点:

食物中毒的媒介食品

细菌性食物中毒:

感染性和毒素性

食物中毒的媒介食品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主要看概念性问题】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职业性损害

三、不考,但要掌握(四)职业健康监护重点和概念

第二节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一、铅【重点】重要是中毒机制等

二、汞【重点】其中(五)诊断及处理原则(了解)

四、有机溶剂

(一)苯

六、刺激性气体【重点】

七、窒息性气体【重点】

第三节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重点】

一、生产性粉尘的健康危害及其控制【更重点】

二、矽肺【更重点】

第四节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一、高温【重点】

二、噪声【重点】

三、振动【局部振动VS全身振动的区别,局部振动病是法定职业病】

各论

绪论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的组成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天然形成,为首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和次生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2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昆虫和微生物。

根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将生物群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阳光、土壤、无机盐类等。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肺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3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4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通过食物链才得以进行。

生物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以人类为终点的食物链称为人类食物链。

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5环境基因组计划

Environmentalgenomeproject,就是重点研究环境暴露与疾病的相互影响,其中包括研究引起疾病的等位基因、易感基因和环境暴露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1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形状没有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叫一次污染物。

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叫二次污染物。

按照污染物属性可分为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现在,注意以化学性污染物为主。

来源:

(1)生产性污染[主要来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称为“工业性三废”;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农药的长期广泛使用

人类活动排放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2)生活性污染

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3)其他污染:

交通运输污染、噪声、电磁等

2环境自净的概念和自净方式

环境自净=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分为物理自净(稀释、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和混合等)

化学净化(环境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及酸碱中和、光化学作用等方式,使污染物转化或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

生物净化(通过生物氧化、生物拮抗、生物降解、光合作用、生物的吸收等方式,使环境污染物得到净化)

3环境污染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环境污染物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成为吸收。

存在与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

4阻止环境污染物进入器官组织的主要屏障

毛细血管壁和其他生物膜形成的屏障是环境污染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屏障可阻止或减少污染物进入某器官组织。

机体主要的屏障有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学眼屏障及血睾丸屏障。

5污染物在体内蓄积的方式

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与体内,称为物质蓄积。

物质蓄积:

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功能蓄积:

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6污染物在体内发生生物转化的过程

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一般都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又称I相反应或降解反应),其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作用;第二阶段(II相反应),以结合反应为主。

有些化学物质可不经过第一阶段反应直接结合而排出体外。

大多数环境化学物的转化,是在肝脏代谢酶系统的催化进行的。

7生物解毒作用和生物活化作用的区别

生物解毒作用:

经过体内的I相和II相反应,环境污染物极性增高、水溶性增加有利于排泄。

多数化学物经代谢后毒性降低,成为生物解毒作用。

生物活化作用:

少数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活化作用。

8环境污染物常用毒性参数的概念

常用的毒性参数

(1)致死剂量

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称致死剂量。

包括:

绝对致死量(LD100):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LD01):

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LD0):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

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2)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

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

(3)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

在设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4)阈值

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

(5)安全限值

对存在有害效应阈值的化学物,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及各种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量。

9健康效应谱的概念

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做连续的健康效应谱,人群对环境因素反应的健康效应谱呈金字塔型或称冰山现象。

10生物标志物的概念11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生物标志物是指测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或生物样本中细胞的结果或功能、或生化成分或生物分子改变的指标。

生物学标志物分为三大类:

(1)接触生物标志物:

指在机体内某个隔室中测定到的外来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量,或外来因子与某些靶分子或细胞的作用产物。

(2)效应生物标志物:

即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生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据其改变的程度,可判断为确证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疾病。

(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是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个体反应能力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的指标。

12已经确认的人类致癌物、混合物和接触环境分类有哪些?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致癌物分类:

第1类:

对人类致癌:

对人类致癌证据充分

第2类:

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

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

第3类:

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予以分类

第4类:

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

13遗传毒性的概念和如何进行评价

遗传毒性是指环境中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DNA)和遗传过程的改变。

遗传毒效应可以通过直接地测定遗传毒物与DNA相互作用来评价,更多的则是通过间接地检测DNA修复或基因突变、染色体改变来平评价。

14生殖毒性、发育毒性的概念

生殖毒性作用是指外源性化学物对雄性或雌性生殖功能或生殖能力的损害及对子孙后代的有害影响。

其毒性作用可发生于雄性、雌性的任何时期。

发育毒性作用:

是指外源性化学物质能导致机体发育异常的有害作用。

包括孕前、孕期、产后直至性成熟期暴露于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个体发育损害效应。

发育毒性主要表现为发育中的机体死亡、胎儿形态结构异常、胎儿生长迟缓及器官或系统的功能缺陷。

15影响环境污染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6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的不同点

剂量-效应关系:

它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如机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随着人体吸收CO的量升高而增加。

剂量-反应关系:

它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发生率来表示。

如不吸烟的人肺癌死亡率是10/10万……每天吸25支以上的肺癌死亡率是127/10万,这种随吸烟量的增加而肺癌死亡率上升的关系属剂量-反应关系。

17何谓高敏感人群

由于环境污染影响整个人群,其中包括了由于上述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该物质特别敏感的人,及所谓高敏感人群或高危人群,这部分人群比正常人群更易于收到环境污染物的损害。

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

18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2室内微小气候概念

室内小气候是支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气候,主要是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四个气象因素组成。

室内小气候必须维持机体的温热平衡或体温调节机能处在正常状态中。

19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定义: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来源:

工业企业:

燃料的燃烧和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交通运输:

机动交通运输工具,绝大多数使用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作为燃料。

生活炉灶:

生活用燃料主要是煤制品,其次是煤气等

同样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0温室效应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