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7559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docx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

关于考研决策的建议

​主讲:

鲁英灿

目录:

一、考研动机分析

二、考研与就业的关系

三、研究生的本来定义

四、什么样的人适合考研

五、关于考研快题与考研复习的建议

六、找回自我珍惜现在

                     一、考研动机分析

鲁英灿老师:

我本人是反对应试、反对考研的,为什么呢?

因为报考研究生的人们通常有以下几种不良的考研动机:

第一种动机是补课,因为本科没有学好,希望通过读研究生进行补课。

这个动机为什么有问题呢?

因为研究生导师不负责补课,在你读研的这三年里,你的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的职责在于指导你进行研究,而不是给你进行启蒙教育,更不是给你补课。

即使那位导师本身再厉害,他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给你补课。

所以抱着找一位高级导师,让他给自己补课这种动机读研的人,纯属做梦。

如此读研就相当于死缓——你本科毕业以后,担心找不到工作,通过读研究生缓期三年。

三年以后怎么办?

梦终归是要醒来的,不如尽早面对现实。

第二种动机是转专业,虽然自己非常热爱建筑设计,但是因为考大学的时候填错志愿,读了别的专业,所以希望通过读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把专业修正回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这种动机比第一种更加没有道理,因为第一种只是想补课,报考的学生至少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基础,这一种则需要从零开始补。

有的同学说:

“老师,我热爱建筑学!

”那我就问他:

“你练过画画吗?

”——“没有。

”“你练过书法吗?

”——“没有。

”“你练过摄影吗?

”——“没有。

”“​你去过建筑设计院吗?

”——“没有。

”与建筑学相关的事什么都没有做过,这能叫热爱建筑学吗?

太虚伪了!

什么叫做热爱?

即使没有收入,仍然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这才叫热爱吧?

就像米开朗琪罗,小时候就热爱画画,可是他的父亲一定要让他当律师,他就是不愿意,偏要画画;即使父亲因此而痛打他,不让他吃饭,他还是要画画。

这才叫热爱!

所以很多人所谓的热爱,通常只是一种说辞及表象,其实就是虚荣心作怪,并非真正的热爱。

 其中一些人说热爱建筑学,是因为觉得“建筑学”这三个字好听。

其实只要你去过建筑设计院就知道,所谓建筑设计师都是一群工人——画图的工人,为什么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容易上当呢?

比如水泥专业,原来叫做“水泥专业”,没有人报考;后来改为“硅酸盐专业”,还是没有人报考;最后改为“复合材料专业”,报考的人就多了。

给排水专业,原来叫做“上下水专业”、“给排水专业”,没有人报考;后来改为“环境工程专业”,报考的人就多了;现在要是改为“生态环境专业”,报考的人会更多吧?

结构专业,最早叫做“结构专业”,不好听;后来改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更难听;最后改为“土木专业”,有吸引力了;如果以后改为“土木建筑学专业”,吸引力更大吧?

而我们建筑学专业如果改为“画图专业”、“制图专业”,会有人报考吗?

连“建筑专业”都显得不如人意。

其实就是文字游戏而已,不就是多了一个“学”字吗?

你是不是应该先去调查一下,它这个“学”字里面到底都学些什么?

没有调查过的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热爱,他们所谓的热爱是猜的,而且原始的论据是虚荣。

就像教师行业,各位也都遇见过很多不怎么样的老师吧?

他为什么偏要当老师呢?

除了因为这个行业比较安稳、吃皇粮以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名声好听吧?

为什么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地要当教授?

是不是因为“教授”这个名称,听起来好像比“讲师”好听一点呢?

都是因为虚荣,他已经偷换概念,忘记教师的天职是好为人师了。

另一些人说热爱建筑学,是因为觉得建筑师设计的方案一旦建成,看到那是自己设计的作品,会很有成就感。

实际上,一部电影至少也会写出导演是谁、编剧是谁,但是一栋建筑上却不会写设计师是谁,也就是说那栋建筑上并没有你的名字。

即使是你设计的建筑,你想进去看看,门卫也不会同意。

你说是你设计的,谁会相信呢?

而且大家都知道,我们四周的建筑是不是普遍都不好看呢?

建筑都不好看,哪里来的成就感?

现在大多数设计师,甚至包括我,我都不好意思说哪栋建筑是我设计的。

那是糊口用的,是产品,不是作品。

我如果不设计那栋建筑,可能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了,所以设计完成以后,我才不会告诉别人那栋建筑是我设计的呢!

告诉他让他骂我啊?

何况文人相轻是骨子里的,你设计得再好,即使是鸟巢、CCTV大厦还挨骂呢!

都挨骂,哪来的成就感?

而且一栋建筑从开始设计到竣工验收,有多少人共同参与呢?

设计院里建筑、结构、水、暖、电各个专业,就是一大批人;甲方一大批人;规划局、审图中心一大批人;施工单位人更多;还有各大厂家(生产门窗、瓷砖、洁具、涂料、设备、电气等等的厂家)……那么多人都在为那一栋建筑工作,只是你有成就感,合理吗?

 

还有一些人说热爱建筑学,是因为听说这个行业收入很高。

这也是谣言吧?

听谁说过贝聿铭(IeohMingPei)是亿万富翁的?

包括我们知道的保罗•安德鲁(PaulAndreu)、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等,哪位是身家上亿的?

他们很有可能连上千万都不容易达到。

国产的设计师里,有名气的也不少吧?

哪位身家上亿了?

全公司的财产加起来上千万的可能有一些。

但是作为一个公司,公司运营也需要花钱吧?

员工工资、迎来送往、水电费、换灯具、修防水、修地砖等等,到处要花钱。

鲁老师开了这么些年的公司,虽然公司人数只是个位数,但是即使是在早些年,也就是刚上班时的月薪大概在三、五百块钱的那个时候,我们这么个小公司,一个月的支出就是4万块钱。

那么如果是一个一百人的公司,一个月的支出有可能是40万。

所以一个公司说它的年产值是一个亿、两个亿,但是真正能剩下多少,就很难说了。

你应该去调查,做常识统计。

如果你听说从事建筑设计的人,每个人都有千万以上的身家,那么这个行业可能就是可以进来浑水摸鱼的了。

其实从事建筑设计的人,从世俗的层面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太容易缺钱花,但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富翁。

因为你生产的东西是工艺品,不能重复生产,想挣钱的话,就要批发。

可乐就算一瓶只能挣一毛,但是他可以重复生产,这才叫商业,只有商业才可以造就富翁。

建筑设计不是商业,因为我们无法批量生产,连跟自己重样都不行。

比如我去年设计了一栋楼,我今年设计的跟我去年设计的一样,这也是不可以的,因此你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全新的开始。

为什么生产企业和卖商品的代理商能够赚钱呢?

因为他们赚的是差价,生产企业赚的是工人、成本和售价之间的差价,零售商、批发商赚的是进货和出货之间的差价。

设计师赚的是什么差价?

是自己和赚的钱,这两者之间的差价吧?

关键自己是无价的。

所以设计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真正的商人,但同时又是商人,因为你是商业链条的一部分:

一栋建筑从开始设计到竣工验收无处不钱,整个就是一个钱的链条。

所以你既是商人又不是商人,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职业。

如果说设计师收入很高,这要看比较对象是谁。

要是与工人相比,他比工人高一点,因为他是少数工种。

然而即使是工人里面,有一技之长的工人收入也很高吧?

有的甚至可以月薪几万,这可比设计师好太多了。

设计师月薪几万的极少极少,一个单位没有几个,但是换来这几万的代价往往是自由被剥夺。

因为你必须为项目设计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没有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间。

那么设计院院长会更好吗?

会比设计师好一点,但是他已经不是设计师了,他是资本家,代表董事会的管理人员。

他赚的是设计师的收入和项目收费之间的差价,他把支付给设计师的人工成本和公司运营的成本去掉以后,剩下的利润就跟董事会一起分享,他已经是资本家的一部分了。

所以要把自己是否真的热爱看清楚,也要把行业看清楚,当你看清楚了,然后再考虑是否转专业的问题。

 

想要通过考研而转专业的学生,通常又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不相关专业。

比如本科时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转过来就读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这课要怎么补?

转专业,你不只是画画不好,可能连字都不会写,所以老师根本就没有办法给你进行指导。

即使他给你进行指导,你也可能存在完全听不懂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从研究生才开始学习方案设计,能学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且你如果因为转专业而完全放弃自己本科时学习了四年的英语专业,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所以转专业这件事本身是不合理的,那么如果你已经考上了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怎么办?

是不是可以做交集啊?

比如说专门研究建筑英语,硕士毕业以后争取出国,设法把外国的建筑师和外国的设计资料引入国内,做一种文化交流。

因为你有双重背景:

英语厉害,建筑学专业也读过硕士,这样不是正好合适吗?

知识是全面的,你学了英语,再学了设计,把这两者融合起来,这是最好的办法。

另一类是相关专业。

比如本科时学习结构专业、给排水专业、电气专业、或是暖通专业的学生,也有一些想要报考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

表面看起来,因为这些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联,转专业似乎会相对容易一点,但实际上仍是隔行如隔山,所以也一样是从零开始。

其实,这些专业属于少数工种,都挺好的。

比如学习结构专业的学生,如果结构专业本来就学得好,又何必转专业呢?

你完全可以到目标城市,进入钢结构设计公司、大跨度结构设计公司、或者是网架结构设计公司,专门设计大跨度厂房、大型展览馆、体育馆等高难度项目。

这样的项目普通公司设计不了,所以设计费特别高,待遇绝对比建筑学专业高得多,而且你不用改行。

如果结构专业本身就学得不是很好,转到建筑学专业之后难道会学得更好吗?

与其放弃一切走入一个未知的专业,不如直接进入设计公司从事原本的结构设计工作,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深造。

 

 

另外,对于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少数工种专业的学生们,我跟你们说实话,我从事了一辈子建筑学,就觉得当年选专业选错了。

如果当时选择的是少数工种,现在就省心多了。

少数工种专业,是在建筑施工图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计,而且只需考虑与其本专业相关的部分,剩下的可以忽略。

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所需画的线条也相对较少,而且一些基本的设备(比如灯具、开关等)均有模板可选用,工作量是不是比建筑设计师少很多啊?

所以建筑设计师做一个项目的时间,他可以做三到四个。

按单个算,他的收入较少,按四个算,收入就很多了,甚至可能比建筑学专业还多。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同一个项目来说,他没有建筑学专业那么辛苦。

建筑学专业,听起来名声很好听——龙头专业,其他专业都是为我们服务的。

然而天下的事物总是相因相生的,在其他专业开始工作——为我们服务之前,我们必须先为其他专业服务吧?

首先,在方案设计阶段通常需要经过了若干轮的方案调整才能获得甲方的认可;其次,施工图设计阶段,在其他专业开始施工图设计之前,建筑专业必须先把平、立、剖面都画完,提交给其他专业,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

所以建筑专业是最辛苦的,每一堵墙都是自己画出来的(包括门多宽、多高等等),即使用电脑也是自己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而画图工作量的大小尚且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方案设计阶段,还是施工图设计阶段,你都不能仅仅只考虑建筑专业本身的问题,必须同时照顾到其他所有专业的需求。

虽然我们不可能精通其他专业,但是基本的概念一定要明白,因为我们总不能设计一个明显违反其他专业规范的方案。

所以如果说其他专业都是服务于建筑专业的话,建筑专业则必须同时服务于其他所有专业。

所以天下的行业原本是没有区分的,既然你已经学习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要改行啊?

 

在这些想转专业的学生里面,还有一类是想读双学位的人。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学生来找我,说他考大学的时候志愿没有报好,上了我们学校的英语专业,想要转到建筑学专业又得不到学校的批准,只能读双学位,因此来找我咨询。

我问他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学专业,他说是因为热爱建筑设计;再问他热爱建筑设计的原因,也跟前面分析的情况差不多——并非真正的热爱,推理不出一定要转专业的结论,更推理不出一定要读双学位的结论。

实际上要读双学位,也就是脚踩两只船,肯定是很辛苦的事情。

我认为学第二专业的人,是因为第一专业太优秀,有余力,所以去学双学位;而不是因为第一专业自己不喜欢,还要留着它。

这是不道德的,你对得起原来那个专业吗?

你在那边还占着一个名额,那个专业的老师在给你进行指导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学生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不是浪费社会精力吗?

更何况哈工大建筑学专业的那些学生,录取分数都是六百三、四十分的,你的分数是六百一十多分,比人家还低二十多分呢!

人家那些学生,至少应试能力比你厉害,尚且需要学习五年,学完以后发现自己还是不太会做设计,甚至觉得自己反而不会做设计了,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而你,用一半的精力,就想比他们还强,甚至你还自比安藤忠雄之类历史上改过行的世界级大师,可能吗?

安藤忠雄是什么人?

人家连学都不上了,家都不要了,在世界各地勤工俭学,一边挣钱一边考察,那种含辛茹苦,和你具有可比性吗?

哪里像你这么患得患失,连个英语专业都舍不得放弃,更不要说退学?

所以我就建议他说:

“既然你号称热爱建筑设计,那么我们可以先试验一下,把建筑设计当作一个业余爱好——你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英语上,利用业余精力读一些英语的设计著作。

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国,学设计的英语不行,学英语的设计不行,所以有很多国外非常好的设计教学方面的书籍,并没有翻译过来,你将来就可以承担这个工作。

如果你在上大学的四、五年里面,可以同时学习英语,同时把关于设计的词汇都整理出来,将来你就是一名稀有人才。

现在上海、北京、深圳,有很多外资设计院都特别缺少既懂设计、英语又厉害的专业翻译。

我自己的书,我很想用英语进行写作,那样的话影响力大,可是因为没有翻译,导致我鲁英灿都需要亲自去学习英语。

所以如果你朝这个方向认真训练,等你三年级左右可以来找我,我们合作写我的书。

我能用英语写作的部分,我就用英语写出来;我没有办法用英语写作的部分,我就用中文写出来,你帮我翻译成英文。

那样的话,你可能大学还没有毕业,书的封面上就有你的名字了,这不就行了吗?

”他说:

“老师,我终究没有这个学历啊?

”我说:

“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个学历呢?

如果你是足球队的,就不要同时进入乒乓球队。

这样的话,如果你在乒乓球队一打球就赢了他们,乒乓球队的人都会说你是天才、高手!

如果你本身就是乒乓球队的,你就算获得第一名也是应该的。

所以这个学历不如不要,何况没有压力。

你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真的跟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作业,设计老师也一样给你指导。

但凡设计老师说:

‘你这孩子挺有天分的,不学设计真是可惜了!

’你要是听到这么一句话,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倒过来,你要是学了双学位,也交了设计作业,但凡你做得不是很好,老师可能就会说:

‘你看你何必趟这道浑水呢?

’你心里又是什么感觉?

因为同时学习两个专业,十有八九是学不好的,所以假设最后没有学好,别人倒是无所谓,你自己是不是等于自责深了一层啊?

在你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有这种重大的挫折感,这对身心的发展是不利的,说不定会遗憾终生……”我就这么给他讲解了一番之后,他也就想明白了,第二天给我来了很长的一条短信:

“鲁老师,你给我指出的这种方式,我特别感兴趣……”

所以第二种动机转专业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不如把你的本专业名正言顺地学好,业余时间培养一个爱好——学习建筑设计。

 

第三种动机是换门庭。

因为本科的学校不好,是二流或三流的学校,所以想考一个名校(比如哈工大的研究生)换换门庭。

这样的话,毕业以后我就可以对人家说我是哈工大毕业的了。

这就好比你先嫁了一个人,嫌弃他贫穷,然后二婚,再嫁一个更富贵的。

其实这不就是自我欺骗吗?

全世界只有你觉得自己正名了,其他所有人都知道你是二婚。

再比如有的人本科是某某成教院毕业的,然后硕士是哈工大的建筑学硕士;只有你觉得自己门庭换了,其余所有人都在背后说你原先是成教院的。

就像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叫做“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后来改叫“哈尔滨建筑大学”,再后来就跟哈工大合并了。

我等于坐车就变成了哈工大老师,这看起来很好吧?

但是实际上,不管遇到任何人,我只要说“我是哈工大建筑学院的设计老师”,他马上就会对我说:

“对对对,原来的建工学院。

”他要是不说这一句,他心里不平衡,他就必须损你一句:

“你是坐车上来的,不是原先的哈工大!

”所以你做过的事就是你做的,你的历史就是你的历史,你想抹掉你的历史,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考上了哪个学校就爱哪个学校吧,那是你的母校——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你上了这个学校,这个学校明明是靠你的本事考上的,但是你又不爱它,要去再换一个门庭,这叫掩耳盗铃!

还有一些人是从工民建专业转为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觉得还不够,可以再考上博士。

这是没有用的,只要别人背后一议论:

“他原先本科时读的是工民建专业,后来……”终究是后来的,没有意义!

在我的大学同学里面,也有考上清华研究生的,清华不是比我们学校厉害多了吗?

然而出去以后你就会发现,只有他一个人把自己当作清华人,周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哈建的。

所以你们看鲁老师,我什么都说:

“我是朝鲜族,我是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四年制毕业的。

”你必须说,你就是朝鲜族,难道还能假装汉族吗?

如果你不说,有人会替你说,所以改换门庭也没有道理。

 

还有一种动机,就是考上研究生以后,我的研究生同学都是高材生,我可以向他们好好学习。

这种动机也很没有道理。

你想想,既然不怎么样的你都能考上研究生,那么别人凭什么就比你厉害呢?

现在,因为以上这几种动机而考上来的研究生特别多,多到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都找你们的老师说了:

“能不能告诉你们那些学生不要考了?

”为什么?

因为这些学生不会做设计,不会做设计是不是就有时间啊?

所以他们复习得特别好,分都很高,学校就必须招。

招上来以后,很多学生不仅比我们本校的学生考分高,而且能拿到奖学金。

这样就会出现倒挂情况——因为他只会考试,并没有真正的本事,来导师研究室以后不会做事,所以需要由我们本校考上来的研究生做事,而做事的这些人连奖学金也得不到。

更奇妙的是,会做事的人需要给导师做事,没有时间写论文,所以不会做事的人可以提前毕业——他们早早地就把学分、论文完成,待着也是待着,就答辩毕业了——而会做事的人还没有毕业呢!

所以导师是不是就很难做人?

 

只有一种动机,我支持考研,就是你真的出类拔萃,需要深造。

是深造,不是补课,但是现在有多少人是真的为了深造而考研呢?

都是为了就业。

 

二、考研与就业的关系

 

鲁英灿老师:

那么考研与就业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如果你确实是人才,即使没有大学学历,设计公司也需要!

我的学员里面就曾经有这样的人,他大一退学,带着两万块钱跑来找我,说:

“鲁老师,听说您要办一个两万块钱的班(那时候班还没有办),我不上大学了,交钱上您这个班。

”我当时说:

“不行,你赶快回学校去,这不是胡闹吗?

”他说:

“我从武汉坐车,一直站着站到了这里……”这份诚心感动了我,所以我说:

“钱就不要了,你在我这里,我办了什么班,你就上什么班,变成高手以后再说吧!

”学习了一年多,然后他去了上海某个有名的设计院。

你们看,他有什么学历?

但是他很聪明,从网上把目标设计院以前设计的优秀项目都下载了,顺次为那些项目全部做了效果图,加上自己以前设计的作品,厚厚地装订了两本拿过去。

人家当场就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因为自己的员工里面从未有谁把公司的作品全部重新做一遍的,所以直接就让他进了公司。

然后人家在同济帮他找找人,让他有机会读同济成教院的学历。

于是他就一边上班,一边把学历读回来。

你们看,到底是因为先有学历而找到工作呢,还是因为先有本事而后有学历呢?

当党需要你当局长的时候,党会要求你紧急入党的,不是因为你是党员就保证当局长。

所以当你有本事的时候,有没有大学学历、有没有研究生学历并没有多大关系。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牡丹江,当时我最大的对手(另一个设计院的),每次做设计投标,总是他中标,这使我非常痛苦。

人家是外行,原先是被服厂的,专门设计被子上面的花纹,结果人家做设计投标,每次都中标。

确实相当厉害,我也非常佩服。

那种本事是自己训练出来的,跟学历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企图依靠考研改变自己的人生,把人生过多的承载都集中到考研身上,那么考研这么一件小事就承载了太大的人生压力,怎么能考上呢?

太难了!

所以我不建议那些必须要经过非常辛苦的努力、非常辛苦的准备才能考上的人去考研。

我觉得能够承受这种压力的人,可以去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去迎接更严峻的挑战,何必去考研呢?

 

高中的时候,我们家长说:

“去考大学吧,大学毕业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

”现在大学都快毕业了,但是好像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就开始考研了。

实际上是从一个谎言跳入另一个谎言,而且另一个谎言和前一个谎言是相近的:

“去考研吧,研究生毕业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

”各位,我们已经从一个谎言里清醒了以后,为什么又相信另一个同类的谎言?

你以为有了这个学历就有利于找工作,不可能的,有了这个学历反而不利于找工作了。

因为你拿着这个学历到设计单位去,人家对你的期望值特别高,但是如果你不具备真实的本事——投十次标,你有九次没有中标,还有一次是因为生病了没有参加——那么事先答应的所有待遇、年薪,都会取消的。

你要是先领了年薪再工作,结果也没有中标,没有给公司创造利润,这不就成为诈骗了吗?

所以现在很多设计公司已经清醒了,不愿意招博士、硕士了。

博士还好一点,因为可以充百分比——我们公司的博士率达到百分之多少,硕士率的意义现在已经不是很大了。

 

 

当然你可以利用研究生的学历,进入公务员队伍,吃皇粮。

比如说进入规划局,负责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批工作。

你也可以利用这个学历,进入房地产开发公司去当甲方代表,负责督促设计单位按时出图。

但是我一般碰到甲方代表是学建筑学的,接触之后发现他不会做方案,那个项目我就不会接——伺候不起这种不会做方案还假装了不起的。

我会跟甲方明说:

“你请的这个甲方代表我不满意,既然他是个硕士或是博士,显得比我还厉害,那么你让他做方案,我不做。

”所以不要以为研究生的硕士、博士,出路会好。

当然如果家里能有门路,将来能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这样很好。

比如我们去规划局,不管你要求怎么修改方案,即使是全部重画,重画十遍,我们也必须回来修改。

因为那是政府部门,有进行监管的权力。

但是其他的出路我觉得都不好。

去设计公司的话,设计公司不管你有没有学历,只要能够中标就好。

如果变成施工图设计人员,当你博士毕业以后,你比别人晚了多少年呢?

晚了8年,人家本科一毕业就开始画施工图,你肯定比不过人家。

那你怎么办?

做公关,替老板出去谈判?

这也存在问题,这8年,你都没有跟社会上的人有过太多的交往,所以你去谈判的话,书呆子气很重,很难成为赢家。

那么你还能够干什么呢?

创业?

8年前人家就已经创业了,这8年你怎么追啊?

而且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大量的海归还在回流。

如果你今年开始考研,明年开始读研,当你三年半以后硕士毕业,估计现在招硕士的单位都改为招博士了;然后你又开始读博士,五年后,当你博士毕业,以前招博士的单位全都改成招海归了。

你永远也跟不上。

还有我实话告诉你们,所有提出这些高门槛要求的单位都是不需要招人的单位,但是又不愿意错过实在优秀的人才,所以他就设置了一个高门槛。

不要以为你什么要求都符合他了,他就保证招你。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主动权还是在人家手里。

另外,你们经常看到很多招聘广告,上面写着年薪很高,下面写着招聘要求:

硕士、博士之类的。

其实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商业行为,因为同样的广告,如果登在企业介绍的版面,比登在招聘广告的版面贵很多。

所以对企业来说,想宣传公司,又不想多花钱,就常年刊登招聘广告。

那是广告,不是真的缺人。

真正缺人的单位,是不是会降格以求?

比如刘备当年缺人的时候——三顾茅庐,你听到刘备问诸葛亮学历了吗?

所以不要因为用人单位说最低标准是那样,你就误以为真的是那样。

不是那样的,如果换作你是公司老总,你也会这样——我们不缺人,又想宣传公司,就常年刊登招聘广告。

而且常年刊登招聘广告的话,总会有人来应聘,这对公司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很好的作用:

警示现有员工。

比如这个办公室里的人全部都在做设计,门口放一个茶几,专门有一个接待员接待应聘的。

这样的话正在工作的人是不是会很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