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753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docx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

宁德移动工程建设规范

为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根据原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对通信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对宁德移动工程基站避雷与接地、电力引入、光缆线路防雷、设备二次下电等工程施工做了统一规范要求,本要求主要依据以下参考文献:

1、《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YD5040-97

2、《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5079-99

3、《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类防雷技术规范》YD5078-98

4、《数字移动通信(TDMA)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5067-98

文中如有不详处以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为准。

 

第一章避雷与接地标准

1.1强制要求

1.1.1通信局站的建筑物(或铁塔)应安装既能防直击雷又可抑制二次雷击效应的避雷装置。

1.1.2移动通信基站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

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入。

1.2性能指标

1.2.1机房接地电阻:

<5Ω

1.2.2铁塔接地电阻:

<4Ω

 

1.3接地系统

1.3.1基站应采用联合接地系统,铁塔、桅杆地网、变压器地网应与机房地网作两点以上的可靠焊接。

1.3.2机房地网:

机房应在机房建筑物散水点以外设环形接地装置,并利用机房建筑物基础横竖梁内两根以上主钢筋共同组成机房地网。

机房建筑物基础有地桩时,应将地桩内两根以上主钢筋与机房地网焊接连通;机房设有防静电地板时,应选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的铜导线在地板下围绕机房敷设闭合的环形接地线,并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出不少于二根截面积为50~75mm2的铜质接地线与引线排的南、北或东、西侧连通。

1.3.3铁塔地网:

通信铁塔位于机房旁边时,铁塔地网应延伸到塔基四脚外1.5m远的范围,网格尺寸不应大于3×3m,其周边为封闭式,并利用塔基地桩内两根以上主钢筋作为铁塔地网的垂直接地体,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隔3~5m相互连通一次,连接点不应少于两点;通信铁塔位于机房屋顶时,铁塔四脚应与楼顶避雷带就近不少于两处焊接连通,并在机房地网四角设置辐射式接地体。

1.3.4变压器地网:

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内时,其地网可合用机房及铁塔地网组成的联合地网;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外,且距机房地网边缘30m以内时,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铁塔地网之间,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至少有两处连通),以相互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

1.3.5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钢材,钢管(Ø50mm,壁厚不应小于3.5mm)、角钢(不应小于50×50×5mm)、扁钢(不应小于40×4mm)。

1.3.6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1.5~2.5m,垂直接地体间距为其自身长度的1.5~2倍。

当垂直接地体埋设有困难时,可设多根环形水平接地体,彼此间隔为1~1.5m,且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

1.3.7租赁民房或其他建筑作基站机房的,基站地网应与建筑物的主钢筋作两点以上的可靠连接;另设基站地网确有困难的,在确定建筑物的楼顶避雷带与建筑物主钢筋连接可靠、接地电阻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可从建筑物避雷带上分别以两点以上焊接引到基站的室外和室内接地牌,作为基站的接地系统。

1.4接地排要求

1.4.1基站室外应在馈线入室口设室外接地牌,并与室外走线架、铁塔塔身等保持绝缘;接地铜牌应采用不小于40×4mm的镀锌扁铁就近与基站地网作可靠连接。

1.4.2基站室内接地排宜采用不小于50×5mm的铜牌,接地引入线应由基站地网中心部位就近引出,接地引入线长度不宜超过30m,宜采用不小于95mm2铜导线或40×4mm的镀锌扁铁。

1.4.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室外接地排和室内接地排在地网上的引出点距离应不小于5m。

1.4.4基站内设备的接地铜排,基站外铁塔、天馈线的接地铜排的质量必须符合指标并做好防锈、防腐处理;接地线与接地铜排的连接必须紧固,符合工艺要求;总接地处应作铜铁转换焊接。

1.4.5接地线接头应作绝缘处理且不能与其他带电体相连。

1.5基站接地引入

1)宏站接地引入

室外接地排的位置以靠近机房馈线孔并安装在馈线孔下方,位置不得高于此处馈线接地点,所有防雷地线无环回、上翻现象为原则;室内地排安装在走线架上方,靠近交流配电屏。

主接地线至基站室内地排(IGB)、室外地排(EGB)。

主接地线应采用70~95mm2铜芯电缆或40×4mm热镀锌扁钢,接地线宜短、直,不要有回弯或向上拐弯。

租赁房作基站

宏基站机房大部分为租用外单位房屋作机房,站址地形较为复杂。

在租用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作机房的情况下,在确信建筑地网满足阻值要求的前提下,以建筑地网为接地体。

室外地排引线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和95平方毫米多股铜缆,从建筑地网上采用扁钢引出,沿建筑外墙布放至距离室外地排1米处(视具体情况而定),再改用95平方毫米多股铜缆与室外地排相连,在扁钢与铜缆交接处应作铜铁转换焊接处理。

室内地排接地方式同上。

建议室内外接地排接地引接线距地面3米部分用PVC管套装布放。

在找不到建筑防雷接地网或者租用砖混结构的建筑物作机房的前提下的,必须因地制宜就近另设一组地网作为基站工作、保护和防雷地。

室内、外地排在地网上的引接点相互距离不应小于5米。

具体图示如下:

在租赁房屋面避雷带接地电阻不能满足基站接地电阻要求或屋面没有避雷带情况下,需要新增屋面避雷带,屋面避雷带需做成闭合环形,至少有两条接地引接线至基站地网,避雷带和接地引接线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引接点相互距离不应小于5米(包含室内地排接地引接点)。

自建房作基站

宏基站机房采用自建机房,基站新建地网满足基站接地要求,室外地排引线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和95平方毫米多股铜缆,从新建地网接地端子上采用扁钢引出,沿建筑外墙布放至距离室外地排1米处(视具体情况而定),再改用95平方毫米多股铜缆与室外地排相连,在扁钢与铜缆交接处应作铜铁转换焊接处理。

室内地排接地方式同上。

室内、外地排在地网上的引接点相互距离不应小于5米。

具体图示如下:

2)边际网基站接地引入

边际网基站安装多采用H杆安装方式,H杆上避雷针至地网引接线专门采用40x4mm2热镀锌扁钢,引接线遇H杆遮阳蓬和设备平台应采用绝缘材料(PVC管等)电气隔离,馈线接地线的接地处引接在H杆避雷针接地引下线上。

新增设备地排通过绝缘子卡装在H杆平台上,与平台应电气隔离;地排至地网引接线采用95平方毫米多股铜缆,在扁钢与铜缆交接处应作铜铁转换焊接处理,铜缆在接地引接点以上2米应采用钢管进行保护。

避雷针、设备地排以及馈线地排在地网上的引接点相互距离不应小于5米。

具体图示如下:

第二章市电标准

2.1市电引入标准

2.1.1电力线引入方式主要考虑建设成本及减少雷击对设备的影响。

要求电力线在距离基站50米处埋入地下。

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实施困难时,可以灵活缩减到不小于12米(电力规范),但严禁将电力线直接架空进入机房及设备。

应采用电缆套用钢管埋地方式引入,钢管两端要求接地(用40×4mm2扁钢与基站地网相连)。

为了保护电缆,防止其他外来的破坏,电缆引上、引下需穿钢管进行保护。

下面是电力线引入方式具体参考下图:

2.1.2供基站下点的高低压架空线路应与周围的树木、建筑等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2.1.3基站外露天安装的供电变压器,应确保安装、固定可靠,并在醒目位置悬挂“高压危险、严禁攀爬”等警示标志。

2.1.4基站交流电力变压器高压侧的三根相线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氧化锌避雷器。

电力变压器低压侧的三根相线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

变压器的机壳、低压侧的交流零线以及与变压器相连的电力电缆的金属外护层应就近接地。

2.1.5变压器各接线端子应紧固无松动,确保电气接触良好,无氧化、发热现象,接线瓷瓶无破裂;变压器外壳无漏油痕迹。

2.1.6变压器中性点、外壳的接地引下线应确保紧固良好,无断裂、松动现象。

2.1.7除基站用电设备外,变压器上严禁搭接他用供电负载。

2.2交流配电箱标准

2.2.1交流配电箱位置正确,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2.2.2交流配电箱内各种接线连接正确并牢固,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2.2.3交流配电箱使用空气开关正确合理,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2.2.4交流配电箱的出线端应固定在墙面上。

2.2.5交流配电箱需一级防雷安装。

2.3三相电要求

2.3.1应使用护套颜色为黑色的三相五线制阻燃电缆。

2.3.2三相线线径应不小于35mm2,中性线不小于10mm2。

2.3.3交流中性线与保护地不接触,不合用。

2.3.4相线与自己的中性线一起使用,不单独引入一根相线。

2.3.5三相四线,尽量各相均衡,单项电压范围为185V~265V。

2.3.6保护地母线建议颜色为黑色,线径不小于70mm2。

2.3.7电源线走线合理、整齐。

第三章电源标准

3.1强制要求

3.1.1移动通信基站供电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避雷器的接地端、均应作保护接地、严禁作接零保护。

3.2高频开关组合电源安装标准

3.2.1高频开关组合电源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以不影响主设备扩容为原则。

3.2.2高频开关组合电源应安装牢固,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3.2.3高频开关组合电源模块正确安装。

3.2.4高频开关组合电源配置应根据不同设备类型对电压需求,配置适宜的空气开关(32A、63A、100A)

3.2.5熔断器配备应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3.2.6应加装安全防护罩,并有可靠接地。

3.3蓄电池标准

3.3.1蓄电池的型号、容量,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3.3.2电池架排列位置,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并排列平整稳固,水平偏差不大于3‰。

3.3.3电池架安装方式,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3.3.4电池安装平整稳固,并作相应的绝缘措施(使用>5mm的绝缘胶垫)

3.3.5电池应保持垂直与水平,底部四角均匀着力。

3.3.6电池各列要排放整齐,前后位置、间距适当。

3.3.7电池组各单位电池间连接准确、紧固。

3.3.8电池外壳不得有损坏现象,表面油漆应无脱落。

3.3.9电池极板不得受潮、氧化、发霉。

3.3.10电池滤气帽通气性能良好。

3.3.11电池组绝缘挡板安装到位。

3.3.12电池组如果配有电池温控测试线,应在满足便于使用条件下安装在距电池组最近的走线架上。

3.3.13各组电池应根据母线走向确定正负极出线位置,电池组及电池均应设有清晰的明显标志。

3.4电源线标准

3.4.1电源线、信号线及铜(铝)接线端子,螺栓,螺母的规格、型号必须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3.4.2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射频线、地线、传输线、控制线应分开敷设,避免在同一线束内,不要互相缠绕,要平行走线。

3.4.3交流电源线和直流电源线不能交叉。

3.4.4所有直流电源线与铜鼻子要紧固连接,并用胶带或热缩套管封紧,没有裸露的铜线。

3.4.5电源线应走线方便,整齐,美观,与设备连接越短越好,同时不应妨碍今后维护工作。

3.4.6电源线布放时,应连接正确并且紧固。

3.4.7电源线布放时,应保持其平直、整齐。

3.4.8电源线布放时,绑扎间隔应适当,松紧应合适。

3.4.9交流配电箱、浪涌抑制器及交流开关间的电源线应统一要求使用PVC槽盒敷设。

3.4.10交流电源线两端要有标签,标签上要标明线径、长度和路由。

3.4.11电源线颜色要能明确区分各个电极:

+27V/-48V为红色或者蓝色,0V黑色,地线为绿色或黄绿色相间。

3.5接地线标准

3.5.1机房接地线的布放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3.5.2电源地线和保护地线与交流中性线应分开敷设,不能相碰,更不能合用。

3.5.3设备接地线连接越短越好。

3.6.4接地线不应与电缆线并排。

3.6二次下电标准

传输节点基站应配置二次下电高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