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732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

选择题必考知识点

中学生心理开展

〔一〕中学生认知开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

 

理论核心:

“发生认识论〞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开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维果茨基最近开展区理论

 

“文化历史〞开展理论;心理开展的实质是“内化说〞;最近开展区。

 

〔二〕中学生认知开展特点

 

注意开展特点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开展和深化:

无意注意不断开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开展始于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品质的全面开展: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开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开展的特点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

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思维开展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开展,占主导地位;

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开展。

 

语言开展特点

 

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

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三〕情绪

 

情绪根本分类: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

人比拟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

激情:

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

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响。

 

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从外周来的反响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情绪特点与开展

 

情绪的延续性;情绪的丰富性;情绪的特异性;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情绪体验更加细腻。

 

良好情绪的标准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程度的反响;

具备情绪反响的转移能力,当引起愉快、欢乐情绪的客观情境已经转移,而在进行另一项活动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这是不恰当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情绪调节的方法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包括:

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幽默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四〕人格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

稳定性:

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整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社会性:

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功能性:

性格决定命运。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兴奋型。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

多血质:

活泼型。

反映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粗心急躁、粗枝大叶、容易分散注意力。

粘液质:

安静型。

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冲动、也不外露;反响性低;话少;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抑郁质:

抑郁性。

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

 

影响人格开展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开展形成的。

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影响;自我因素。

 

弗洛伊德人格开展理论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局部组成。

 

开展分为五个时期:

口唇期〔出生—1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肛门期〔2—3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

性器期〔大约4岁左右〕,儿童进入生殖器期,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青春期前〕,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对性不感兴趣,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

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个体由儿童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方案、婚姻理想等。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

 

根本的信任感对根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疑心〔2—3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开展亲密感,防止孤独感;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获得充分感,防止停滞感;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防止绝望与沮丧。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二〕心理辅导原那么

 

面向全体学生原那么;预防与开展相结合原那么;尊重与理解学生原那么;学生主体性原那么;个别对待原那么;整体性开展原那么。

 

〔三〕心理辅导方法

 

行为改变的根本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分法;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根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理性—情绪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 团体辅导疗法

〔四〕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

 

表现:

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过度反响、难以做决定;心跳加速、过度出汗。

治疗法: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采用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

 

抑郁症

 

表现:

情绪消极、颓丧、冷淡、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治疗法:

情感支持和鼓励;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服用抗抑郁药物。

 

恐怖症

 

表现:

可分为单纯恐怖、广场恐怖、社交恐怖等。

治疗法:

系统脱敏法;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强迫症

 

表现:

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治疗法:

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网络成瘾

治疗法:

认知疗法、强化法、转移注意力法、来访者中心疗法

中学德育

〔一〕品德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开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开展阶段论

 

儿童道德开展的两个水平:

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儿童品德开展的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

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规那么可以约定

公正阶段〔10-12岁〕主持公正和平等

 

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开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品德开展

影响品德开展的培因素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良好品德的培养

 

有效地说服;树立良好的典范;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三〕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四〕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五〕德育原那么

 

导向性原那么;疏导原那么;知行统一原那么;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那么;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那么;因材施教原那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那么;

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那么。

〔六〕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典范法〔典范示范法〕;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七〕德育途径 

 

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一〕班集体

 

班集体的建设

 

班集体的开展过程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力的领导集体;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班级目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二〕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根本原那么

 

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开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根本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

恬静与活泼、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消极的课堂气氛:

学生表现出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响迟钝,课堂纪律

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能有效控制课堂。

对抗的课堂气氛:

失控的课堂状态。

 

影响课堂气氛的根本因素

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正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树立典型,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