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6949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4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

《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docx

中药学执业医师vs执业中药师

一、解表药【20味】:

发散风寒药

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

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1.风寒感冒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煎服,3-9g。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

解表散寒

行气宽中

1.风寒感冒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煎服,5-9g,不宜久煎。

生姜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煎服,3-9g,或捣汁服。

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防风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1.外感表证

2.风疹瘙痒

3.风湿痹痛

4.破伤风证

煎服,4.5-9g。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荆芥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

煎服,4.5-9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香薷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

2.水肿脚气

煎服,3-9g。

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

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羌活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1.风寒感冒

2.风寒湿痹

煎服,3-9g。

阴血亏虚者慎用。

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类型

药名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

发散风寒药

白芷

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鼻窍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1.风寒感冒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鼻渊

4.带下证

5.疮痈肿毒

煎服,3-9g,外用适量。

阴虚血热者忌用。

细辛

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窍

温肺化饮

1.风寒感冒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鼻渊

4.肺寒咳喘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

苍耳子

发散风寒

通鼻窍

祛风湿

止痛

1.风寒感冒

2.鼻渊

3.风湿痹痛

煎服,3-9g,或入丸散。

血虚头痛不宜使用。

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疏散风寒

宣肺祛痰

利咽透疹

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煎服,6-12g。

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

疏散风热

利咽开音

透疹

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目赤翳障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煎服,3-6g,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须量大。

孕妇慎用。

桑叶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3.肝阳上亢眩晕

4.目赤昏花

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类型

药名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

发散风热药

菊花

疏散风热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3.目赤昏花

4.疮痈肿毒

煎服,5-9g。

疏散风热用黄菊,平肝、清肝明目用白菊。

葛根

解肌退热

透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2.麻疹不透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煎服,9-15g。

生用解肌退热、透疹生津,煨用升阳止泻。

柴胡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1.表证发热,少阳证

2.肝郁气滞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煎服,3-9g。

生用解表退热且量稍大,醋炙疏肝解郁。

升阳可生用或酒炙,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

解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

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煎服,3-9g。

生用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炙用升阳举陷。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蔓荆子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煎服,5-9g。

二、清热药【36味】: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生用: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

敛疮生肌

收湿止血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2.肺热喘咳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

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散敷患处。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1.热病烦渴2.肺热燥咳

3.骨蒸潮热4.内热消渴

5.肠燥便秘

煎服,6-12g。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清热泻火药

栀子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热病心烦2.湿热黄疸

3.血淋涩痛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6.火毒疮疡

煎服,15-30g,鲜品60-90g。

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

天花粉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煎服,10-15g。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芦根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烦

止呕

利尿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煎服,干品15-30g,新鲜加倍,或捣汁用。

脾胃虚寒者忌用。

夏枯草

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乳痈肿痛

煎服,9-15g,或熬膏服。

脾胃虚弱者慎用。

决明子

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煎服,10-15g。

用于润肠通便时不宜久煎。

气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3.血热吐衄

4.痈肿疮毒

5.胎动不安

煎服,3-10g。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止血可炒炭用。

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黄连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2.湿热泻痢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5.消渴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煎服,2-5g,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者忌用。

阴虚津伤者慎用。

清热燥湿药

黄柏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除骨蒸

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

2.湿热泻痢,黄疸

3.湿热脚气,痿证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煎服,3-12g,外用适量。

龙胆草

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2.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3.惊风抽搐

煎服,3-6g。

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阴虚津伤者慎用。

苦参

清热燥湿

杀虫

利尿

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

2.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热湿疮,皮肤瘙痒,疥癣

3.湿热小便不利

煎服,5-10g,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者忌用。

反藜芦。

白鲜皮

清热燥湿

祛风解毒

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

2.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煎服,5-10g,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者慎用。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忍冬)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1.痈肿疔疮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血痢

煎服,6-15g。

生品疏散风热、清泻里热,炒炭宜用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连翘

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疏散风热

1.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2.风热外感,温病初起

3.热淋涩痛

煎服,6-15g。

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使用。

蒲公英

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利湿通淋

1.痈肿疔毒,乳痈内痈

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煎服,9-15g。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1.疔疮肿毒,乳痈肠痈

2.毒蛇咬伤

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体质虚寒者忌用。

鱼腥草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

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2.热毒疮痈

3.湿热淋证

煎服,15-25g,不宜久煎,鲜品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汁或煎汤熏洗患处。

虚寒证及阴证疮疡忌用。

射干

清热解毒

消痰

利咽

1.咽喉肿痛

2.痰盛咳喘

煎服,3-9g。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孕妇忌用或慎用。

类型

药名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

清热解毒药

山豆根

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

1.咽喉肿痛

2.牙龈肿痛

煎服,3-6g,外用适量。

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

脾胃虚寒者慎用。

白头翁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

2.疮痈肿毒

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虚寒泻痢者忌用。

大青叶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2.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者忌用。

板蓝根

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

1.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

2.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煎服,9-15g。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的者忌用。

脾胃虚寒者慎用。

青黛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

定惊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2.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3.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4.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内服,1.5-3g,外用适量。

一般做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

胃寒者慎用。

贯众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杀虫

1.风热感冒,温毒发斑

2.血热出血

3.虫疾

煎服,4.5-9g,用量不宜过大,外用适量。

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服用本品时忌油腻。

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蚤休

(重楼)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凉肝定惊

1.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2.惊风抽搐

3.跌打损伤

煎服,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患处。

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均忌用。

土茯苓

解毒

除湿

通利关节

1.杨梅毒疮,肢体拘挛

2.淋浊带下,湿疹瘙痒

3.痈肿疮毒

煎服,15-60g,外用适量。

肝肾阴虚者慎用。

服药时忌茶。

熊胆

清热解毒

息风止痉

清肝明目

1.热极生风,惊痫抽搐

2.热毒疮痈

3.目赤翳障

内服,0.25-0.5g,入丸、散,宜用胶囊。

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脾胃虚寒者忌用。

虚寒证禁用。

类型

药名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1.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

2.阴虚内热,骨蒸劳热

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煎服,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入药。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玄参

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滋阴

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

3.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煎服,10-15g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反藜芦。

水牛角

清热凉血

解毒

定惊

1.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

2.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3.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先煎至少3小时。

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脾胃虚寒者忌用。

牡丹皮

清热凉血

活血祛瘀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3.血滞闭经、痛经,跌打损伤

4.疮痈肿毒

煎服,6-12g。

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使用。

赤芍

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2.目赤肿痛,臃肿疮疡

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

煎服,6-12g。

血寒经闭不宜使用。

反藜芦。

清虚热药

青蒿

清透虚热

凉血除蒸

解暑

截疟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

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用。

地骨皮

凉血除蒸

清肺降火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2.肺热咳嗽

3.血热出血证

煎服,9-15g。

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白薇

清热凉血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

2.热淋,血淋

3.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

4.阴虚外感

煎服,4.5-9g。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三、泻下药【8味】:

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

1.积滞便秘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3.热毒疮疡、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煎服,5-15g,外用适量。

如非实证,不宜妄用。

脾胃虚弱者慎用。

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芒硝

泻下攻积

润燥软坚

清热消肿

1.积滞便秘

2.咽痛,口疮,目赤,痈疮肿痛

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1.肠燥便秘

煎服,10-15g,打碎入煎。

峻下逐水药

甘遂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1.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2.风痰癫痫

3.疮痈肿毒

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

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虚弱者及孕妇忌用。

不宜与甘草同用。

巴豆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

1.寒积便秘

2.腹水臌胀

3.喉痹痰阻

4.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

入丸散服,每次0.1-0.3g。

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

外用适量。

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牵牛子

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1.水肿,臌胀

2.痰饮喘咳

3.虫积腹痛

煎服,3-9g,入丸散服,1.5-3g。

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孕妇忌用。

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大戟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1.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2.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1g。

外用适量,生用。

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虚弱者及孕妇忌用。

不宜与甘草同用。

芫花

泻水逐饮

祛痰止咳

杀虫疗疮

1.胸胁停饮,水饮,臌胀

2.咳嗽痰喘

3.头疮,白秃,顽癣,痈肿

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0.6g。

外用适量,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

虚弱者及孕妇忌用。

不宜与甘草同用

四、祛风湿药【8味】:

祛风寒湿药

独活

祛风湿

止痛

解表

1.风寒湿痹

2.风寒挟湿表证

3.少阴头痛

煎服,3-9g。

外用,适量。

木瓜

舒筋活络

和胃化湿

1.风湿痹症

2.脚气水肿

3.吐泻转筋

煎服,6-9g。

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服。

威灵仙

祛风湿

通络止痛

消骨鲠

1.风湿痹症

2.骨鲠咽喉

煎服,6-9g。

外用,适量。

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服。

蕲蛇

祛风

通络

止痉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

2.小儿惊风,破伤风

3.麻风,疥癣

(以毒攻毒可治瘰疬、梅毒、恶疮)

煎汤,3-9g。

研末吞服,1次1-1.5g,1日2-3次。

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阴虚内热者忌服。

祛风湿热

秦艽

祛风湿

通络止痛

退虚热

清湿热

1.风湿痹症

2.中风不遂

3.骨蒸潮热,疳积发热

4.湿热黄疸

煎服,3-9g。

防己

祛风湿

止痛

利水消肿

1.风湿痹症

2.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3.湿疹疮毒

煎服,4.5-9g。

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胃纳不佳及阴虚体弱者慎服。

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

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风湿痹症

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煎服,9-15g。

五加皮

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

补水

1.风湿痹症

2.筋骨萎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

3,水肿,脚气

煎服,4.5-9g。

或酒浸、入丸散服。

五、化湿药【6味】:

化湿药

苍术

燥湿健脾

祛风散寒

1.湿阻中焦证

2.风湿痹症

3.风寒挟湿表证

(能明目,治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煎服,5-10g。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厚朴

燥湿消痰

下气除满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3.痰饮喘咳

(梅核气证)

煎服,3-10g,或入丸散。

易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及孕妇慎用。

藿香

化湿

止呕

解暑

1.湿阻中焦

2.呕吐

3.暑湿或湿温初起

煎服,5-10g,鲜品加倍。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佩兰

化湿

解暑

1.湿阻中焦

2.暑湿,湿温初起

煎服,5-10g,鲜品加倍。

砂仁

化湿行气

温中止泻

安胎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2.脾胃虚寒吐泻

3.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阴虚血燥者慎用。

白豆蔻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2.呕吐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阴虚血燥者慎用。

六、利水渗湿药【14味】:

利水消肿药

茯苓

利水渗湿

健脾

宁心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煎服,9-15g。

虚寒精滑者忌服。

薏苡仁

利水渗湿

健脾

除痹

清热排脓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2.脾虚泄泻

3.湿痹拘挛

4.肺痈,肠痈

煎服,9-30g。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津液不足者慎用。

利水消肿药

泽泻

利水渗湿

泄热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2.淋证,遗精

煎服,5-10g。

猪苓

利水渗湿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煎服,6-12g。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利尿通淋

渗湿止泻

明目

祛痰

1.淋证,水肿

2.泄泻

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

4.痰热咳嗽

煎服,9-15g,宜包煎。

肾虚精滑者慎用。

木通

利尿通淋

清心火

通经下乳

1.热淋涩痛,水肿

2.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3.经闭乳少

煎服,3-6g。

不宜过量服或久服,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儿童及年老体弱慎用。

通草

利尿通淋

通气下乳

1.淋证,水肿

2.产后乳汁不下

煎服,3-5g。

孕妇慎用。

滑石

利尿通淋

清热解暑

收湿敛疮

1.热淋,石淋,尿热涩痛

2.暑湿,湿温

3.湿疮,湿疹,痱子

煎服,10-20g,宜包煎,外用适量。

脾虚、热病伤津及孕妇忌用。

石韦

利尿通淋

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1.淋证

2.肺热咳喘

3.血热出血

煎服,6-12g。

瞿麦

利尿通淋

破血通经

1.淋证

2.闭经,月经不调

煎服,9-15g。

孕妇忌服。

萆薢

利湿去浊

祛风除痹

1.膏淋,白浊

2.风湿痹痛

煎服,9-15g

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

清利湿热

利胆退黄

1.黄疸

2.湿疮瘙痒

煎服,6-15g,外用适量。

煎汤熏洗。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金钱草

利湿退黄

利尿通淋

解毒消肿

1.湿热黄疸

2.石淋,热淋

3.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煎服,15-60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虎杖

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

散瘀止痛

化痰止咳

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2.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3.经闭,癥瘕,跌打损伤

4.肺热咳嗽

煎服,9-15g,外用适量。

孕妇忌服。

七、温里药【7味】:

温里药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1.亡阳证

2.阳虚证

3.寒痹症

煎服,3-15g。

本品有毒,先煎0.5-1h,至口尝无麻辣感。

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生品外用,内服需炮制。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干姜

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1.腹痛,呕吐,泄泻

2.亡阳证

3.寒饮喘咳

煎服,3-10g。

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肉桂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1.阳痿,宫冷

2.腹痛,寒疝

3.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

煎服,1-4.5g。

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阴虚火旺,里有湿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忌用。

畏赤石脂。

吴茱萸

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1.寒凝疼痛

2.胃寒呕吐

3.虚寒泄泻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不宜多用久服。

阴虚又热者忌用。

花椒

温中止痛

杀虫止痒

1.中寒腹痛,寒湿泄泻

2.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煎服,3-6g。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丁香

温中降逆

散寒止痛

温肾助阳

1.胃寒呕吐、呃逆

2.脘腹冷痛

3.阳痿,宫冷

煎服,1-3g,外用适量。

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畏郁金。

高良姜

散寒止痛

温中止呕

1.胃寒冷痛

2.胃寒呕吐

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八、理气药【10味】:

理气药

橘皮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煎服,3-9g。

青皮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1.肝郁气滞证

2.气滞脘腹疼痛

3.食积腹痛

4.症瘕积聚,久疟痞块

煎服,3-9g。

醋炙疏肝止痛力强。

枳实

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

2.胸痹,结胸

3.气滞胸胁疼痛

4.产后腹痛

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

炒后性较平和。

孕妇慎用。

木香

行气止痛

健脾消食

1.脾胃气滞证

2.泻痢里急后重

3.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

4.胸痹

煎服,1.5-6g。

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香附

疏肝解郁

调经止痛

理气调中

1.肝郁气滞胁痛、腹痛

2.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3.气滞腹痛

煎服,6-9g。

醋炙止痛力增强。

乌药

行气止痛

温肾散寒

1.寒凝气滞胸腹诸痛症

2.尿频,遗尿

煎服,3-9g。

沉香

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

纳气平喘

1.胸腹胀痛

2.胃寒呕吐

3.虚喘证

煎服,1.5—4.5g,宜后下。

或磨汁冲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