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6496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x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08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8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7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

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7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签约]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而北京高校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60.37%。

  [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

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

  [薪酬]调查结果显示,在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甚至还有1.58%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

而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方式]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

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企业]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问题]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

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4.0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27.14%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

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其它]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企业不看重外语能力。

在受访的44家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看重外语能力,而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在60%左右。

企业对毕业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都在50%左右。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比2007年增加60多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这对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1.国家最近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将抑制2008年和以后的投资增长,不可避免的将影响;企业的扩张,于是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有大的增长。

对于这些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

雇佣需求的增长赶不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

最近有报道显示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80%,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2.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招聘限于即插即用的人才,对于刚出茅庐的大学生一般不感兴趣,这对大学生毕业生确是残酷的打击。

  3.当然,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还是良好的,2008年又是奥运年,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这算是悲观中的乐观。

大学生毕业生也不要过于悲观,没有赶上好的就业时代。

要调整心态,不要急于求成!

放低身价,多找机会去社会体验、实习,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可以去参加一些提高技能和经验的培训,经过半年或者一年的社会实践,就会获得工作经验,大大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解决这个矛盾,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

"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

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

计算机专业学生讲。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

就业率在统计过程中,应多元化确定其概念,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

如:

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统计方法。

  (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

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

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

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

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

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

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

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

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

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

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4.大学生应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这里的“观念”既有社会的观念,也有大学生这个群体自身的观念问题。

社会舆论应该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

近年来,某些媒体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无限制地夸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助长了不利于大学生及其就业的偏见。

不仅如此,社会舆论维持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和期待值,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苗头、新探求不是本着鼓励的初衷去宣传,而是带着猎奇和挑刺的眼光去看待,主客观上都不利于缓解就业难的形势。

但是,社会观念的扭转要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还很不容易。

就大学生而言,理想与现实并存的双重心态仍主导着这个群体。

一方面,据调查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六成(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在择业标准的优先顺序上,有67.10%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选。

但在另一方面,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调查中,仍有45.93%的大学生担心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会限制个人的发展,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到基层和西部工作持“不太赞成”的态度。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

同时,大学生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要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五、职业生涯规划

要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人生的最大成功。

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

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要想成功,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标和并制定详细的计划,也就是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专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

1.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

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

并且要根据实际条件具体安排。

并且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确立适当的变通性。

虽然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时职业规划也是个体的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

用通俗的话说,职业生涯规划的意思就是:

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组织,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你的学习与工作达到你的目标?

2.为何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析自我,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可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

(4)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5)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通过自我评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个人价值增值。

(7)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全面了解自己,增强职业竞争力,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职业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个体的人生规划上,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生活、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充实而有条理。

3.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遵守的准则

(1)择己所爱。

从事一项你所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之母。

调查表明:

兴趣与成功机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

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务必注意:

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择己所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

(2)择己所长。

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

而一个人一生中不能将所有技能都全部掌握。

所以你必须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择己所长,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分析别人与自己,尽量选择冲突较少的优势行业。

(3)择世所需。

社会的需求不断演化着,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

新的职业也不断产生。

所以在设计你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择世所需。

最重要的是,目光要长远,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行业或者职业发展方向,再做出选择。

不仅仅是有社会需求,并且这个需求要长久。

(4)择己所利。

职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幸福。

所以你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预期收益——个人幸福最大化。

明智的选择是在由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和工作付出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出一个最大值。

这就是选择职业生涯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4.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

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立、策略实施、反馈修正等五个环节。

(1)自我评估

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兴趣、学识、技能、情商等与大学生本人相关的所有因素。

自我评估的结果可以通过自我剖析、职业测试以及角色建议等方法获得。

(2)外部环境分析

对大学生而言,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与用人单位等因素,尤其是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加剧,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

(3)目标确立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

在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大学生在做近期规划时,主要是确立初次择业的职业方向和阶段目标。

(4)策略实施

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的实现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设定新的可操作的短期目标。

比如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力求实现怎样的短期目标;二年级又该执行什么方案,本年级结束时需要达到预期效果;……毕业当年有什么具体举措,如何向自己的初次择业的方向和目标靠拢等等。

(5)反馈修正

为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估与修正。

对大学生来说,反馈修正的主要内容包括:

职业方向的重新选择;各阶段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