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试题及答案.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试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试题及答案
单元1人口的变化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X、Y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3题:
1.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造成X、Y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水平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D.自然条件
3.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A.尼日利亚B.印度C.泰国D.日本
读下面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4-5题
4、下列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图中
(2)阶段的是
A.尼日利亚 B.韩国 C.古巴 D.澳大利亚
5、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较严重趋向的阶段是
A.
(1)B.
(2) C.(4) D.(5)
6、下列属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影响的是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文化教育状况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人口受教育水平
读“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8~11题。
8、曲线②表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乡村→城市B.城市→乡村
C.城市→城市D.不固定
9、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所属的模式是
A.①B.②C.③D.④
10、影响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D.气候因素
11、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力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2~13题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12、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13、该城市可能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
读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统计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需要计划生育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5.图中标示的国家中,最需要鼓励生育的有
A.①B.②C.③D.④
16.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
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1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18~19题
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18、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①光照②地形③土壤④热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9、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图,回答20-21题。
20、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B.23%C.13%D.60%
21、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下图是我国1953年和2010年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完成22~23题。
22、下列有关1953年我国人口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速度快B.男女性别比平衡
C.人均寿命超过70岁D.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23、从1953年到2010年,我国
A、人口增长模式不变B.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C.社会养老负担加重D.劳动力日益短缺
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注:
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回答24~25题。
24.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据上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
A.1970年前后B.1990年前后
C.2010年前后D.2030年前后
25.“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
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
D.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
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
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行。
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
如图,据此回答26~27题。
26.下列关于“木桶”的说法最正确的是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承载量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如果木桶代表环境人口容量,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短板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27.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D.人口素质较高
下图表示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三项指标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示意图,其中a点代表20世纪70年代的相关情况,b点代表20世纪90年代的相关情况。
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28~30题。
28.根据图上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下列数据有降低趋势的是
A.粮食总产量B.粮食单产C.耕地面积D.人均粮食占有量
29.下列关于西部某地区环境承载力的说法,合理的是
A.决定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重要指标是现实人口数量
B.目前,该地区人口的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
C.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D.根据对第28题的相关判断,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粮食单产的提高,该地区环境承载力会不断提高
30.根据该地区的现实情况,对未来5年的发展,有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请根据您对上图种种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对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了解,判断下列建议可行的是
A.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
B.现有工业逐步向以技术导向型为主的方向调整升级
C.向西部该地区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同时带动该地区的快速发展
D.加强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综合题(40分)
31、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从图中可以年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 、 和 。
(3分)并说明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2分)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2分)
(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2分)
32.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9分)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3分)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1分)
A.由城市到乡村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D.由乡村到乡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分)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2分)
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及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
省(区)
沪
苏
津
粤
辽
鄂
豫
贵
甘
内蒙
青
老年人口比重
12.8
8.5
8
7.5
6.8
6.5
6.9
5.1
5
5
3
人口承载状况
0.2-0.8
0.3-1
0.5-1
0.2-0.7
0.7-1.3
0.9-2
>2
>2
>2
>2
>2
材料二:
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的统计图。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2000年
1990年
人/平方千米
0
100
200
300
400
500
(1)上述哪些省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8分)
(2)从表中看出哪两个省区的人口负担最轻,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
(3)椐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8分)
单元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A
D
D
C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C
A
C
D
D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C
D
D
C
B
C
D
26、
(1)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
(2)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
(2)矿产资源丰富;
(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27
(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该现象
28
(1)沪、苏、津、粤①计划生育使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等,使平均寿命延长。
(2)沪、粤自然条件优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高;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对外的高度开放;环境人口容量大。
(3)特点:
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趋向:
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在加剧原因:
①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但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较强,吸引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来务工和经商,造成人口密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