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4027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

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文化的地位日益凸显,其作用和影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

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加快文化发展的任务尤为紧迫,迫切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实现文化快速发展、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国际国内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态势和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圳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建设目标,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刻领会文化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意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努力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

为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目标、原则、任务和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深圳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称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思想道德、社科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深圳文化建设的基础。

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深圳文化发展迅速,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城市文化形象显著提升,市民文化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初步形成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明显增强。

关爱行动和志愿者服务影响深远,富有感召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城市人文精神初步形成,成功评选出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连续两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在经济特区研究等领域推出了一批重大理论成果,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全国领先,为深圳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深圳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深圳大剧院、关山月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完成改造,市级文化设施由9个增加至14个。

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全市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布点达140台,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207万户,周末、流动和高雅艺术等系列文化活动常年开展,每年公益文化展演近万场。

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和文化关爱活动扎实开展,满足了劳务工群体的文化需求。

  城市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创意十二月等成为我市响亮的文化品牌,成功荣获“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称号。

文艺精品生产硕果累累,深圳原创歌曲《走向复兴》等唱响大江南北,一批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实力增强,新增5套广播电视节目,全市广播电视节目达17套,深圳报业集团荣获“2001—2010中国报业集团领军品牌”称号。

“两城一都”建设成果显著,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室)638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达2册,市民文化大讲堂及自主研发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获得国家第三届“文化创新奖”;钢琴教育形成相对优势,一批年轻钢琴演奏家频频在国际大赛中获奖;创意设计集聚效应初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

《深圳改革开放史》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改革开放历史文化保护取得一定成效。

对外文化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全市形成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0多个,其中8个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

文博会影响力稳步提升,已成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展会,交易成果连年攀升。

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不断完善,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组建。

“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以接近年均25%的速度快速增长,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7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6%,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完成。

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三大集团组建后焕发勃勃生机,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双丰收。

3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市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圳图书馆理事会揭牌,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行政审批事项从18项精简到11项,减幅达39%。

大文化管理与综合执法体制不断完善。

建立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机制,推进了民间文艺团体的快速发展。

深圳两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二)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30年发展,深圳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我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还不太相称。

主要体现在:

思想道德建设成果还需进一步巩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原特区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均衡,便利性仍需提高,代表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不多,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还不完善,部分基层文化机构的人员和经费缺乏有效保障,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化艺术原创能力不够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艺作品、文化节庆品牌相对偏少,城市文化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内容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比例偏低,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

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安排还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高端文化人才还比较缺乏,人才引进和发展环境尚待优化。

  (三)“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二五”时期,随着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文化建设地位显著提升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部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发布实施,深圳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加快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文化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发挥文化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新契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文化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其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内需、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文化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和创意发展。

  三是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对加快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深圳要在未来发展中继续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就是要以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目标,以“深圳质量”为新标杆赢得新优势,让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

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深圳质量”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率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形成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地位,让文化为提升深圳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与品位,提高市民素质,扩大城市影响力发挥好引领作用。

  四是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为深圳文化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深圳经过3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首位的城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内需创造了经济基础。

同时,随着经济特区的扩容和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文化均衡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深圳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目标和创造“深圳质量”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明素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保障广大市民和来深建设者的文化权益,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深圳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文化领域的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到2015年,形成与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发展水平,把深圳建设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头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排头兵、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之城和时尚之都,城市文明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城市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更加显著。

舆论导向正确有力,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全面提升,现代人文精神影响广泛,城市人文关爱氛围更加浓厚,对文艺作品的引导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文化服务指标领先全国,文化民生福利水平显著提高。

  三是文化创意产业支柱性地位更加巩固。

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高端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年均增长25%左右,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总产值超过58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突出,成为深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四是城市文化软实力与辐射力更加彰显。

着力推出一批代表深圳水准、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文化繁荣。

文化艺术原创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南方最具活力的文化艺术创意中心。

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完善,现代传媒集团实力不断提高,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

对外文化交流和区域文化合作不断深化,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加快建设新兴知识城市,青春时尚、先锋创意、开放多元、包容并蓄的移民文化和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的现代都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改革开放历史文化保护成为深圳的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底蕴进一步夯实,国际化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三)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树立“文化民生”意识,坚持把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普及和品位提升协调发展,兼顾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特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衡发展。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按照中央在新形势下赋予深圳的新使命、新定位,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探索建立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社区建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挥民间组织作用,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活力。

  优质高效,提升品位。

在积极构建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文艺作品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文化活动的品位,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力争深圳文化建设处于国内一流水准,努力塑造深圳良好的文化形象。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进一步扩大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粤港澳合作和深莞惠合作框架下,积极推动文化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打造珠三角文化创意中心。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加强和完善党委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大对公益文化的投入,完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提高深圳城市文化品位。

  1.培育城市人文精神。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提炼和培育富有时代内涵的城市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不断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载体,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深入开展关爱行动,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巩固和发展“关爱?

感恩?

回报”的社会风尚,增强市民的家园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

以净化网络、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坚决遏制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传播,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技术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实现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长效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2.提升社科理论研究和创新水平。

强化前沿意识和国际视野,加大深圳学术文化建设力度,建设“深圳学派”,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城市发展发挥思想库作用。

优化科研环境,推动学术创新,进一步壮大深圳优势学科实力,力争在特区经济研究、国际化城市研究、创新创意文化研究、开放型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长学科。

进一步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办好深圳学术年会,加强学术理论刊物建设,创办在全国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刊物,发表一批具有全国核心刊物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升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界与国内外学术前沿对话交流能力。

  3.繁荣文艺精品创作。

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创新文艺创作的扶持方式,构建科学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使深圳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文艺精品生产基地。

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强化艺术原创意识,全面提升深圳文化产品的原创力。

大力实施文学、美术、影视、音乐和舞台艺术创作工程,鼓励以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题材的作品创作,做大做强“深圳创造”文艺精品。

完善艺术家工作室机制,充分发挥文联作为“艺术家之家”的功能,集结全市创意人才资源,打造我市的“创意联合体”。

实施文艺精品项目扶持计划,重点扶持具有较强创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民办文艺社团、影视创作企业,丰富文艺创作主体。

加强对文艺精品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4.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积极打造对城市发展有长远影响的文化品牌,构建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体系。

进一步提升现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努力把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创意十二月、深圳合唱节、深圳国际旅游文化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外来青工文体节、公园文化节等群众参与型文化活动打造为市民享受文化福利的大舞台。

举办全国设计大展,加快中国新媒体影视动漫节、深圳动漫节、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等文化品牌的培育,打造一批展示中外文艺精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平台。

进一步办好深圳青年文学季暨青年文学奖评选、深圳诗歌节、中国纪录片深圳日和深圳客家文化节等文学艺术活动,充分展示深圳艺术原创实力。

鼓励各区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重点支持福田区中国(深圳)国际标准舞拉丁舞公开赛和中国深圳双钢琴四手联弹表演赛、罗湖区深圳(罗湖)粤剧节、南山音乐节、盐田区社区艺术节、宝安区“群艺杯”全国摄影大赛、龙岗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支持华侨城旅游狂欢节、欢乐谷魔术节进一步扩大市场吸引力,提高活动层次。

  5.开展市民艺术教育普及活动。

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主阵地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活动策划水平和艺术质量,吸引广大群众观看文艺演出、参观文物和美术展览,培育和发展文艺爱好者群体。

利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公共场馆等平台,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讲座、培训,广泛开展文化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完善高雅艺术票价补贴机制,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和面向市民的高雅艺术鉴赏活动,开展京剧、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支持文联及各文艺协会、团体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社区普及文艺知识,提高市民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

加强各文化艺术协会与义务教育机构的合作,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强化艺术教育课程,创建深圳青少年艺术教育基地,促进艺术教育普及。

鼓励和引导社区、机关、企业带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搭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提高全民的文化活动参与率。

  6.着力建设学习型城市。

以打造“图书馆之城”、国际一流书城群和全国数字阅读先进城市为载体,形成完备便捷的购书、借书、读书服务体系,确保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指标位居国内城市前列,倡导“每天阅读一小时”,力争当选“世界图书之都”。

加强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设,努力将深圳读书月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阅读品牌,打造全民阅读精品项目,办好读书论坛、全民阅读网和月度好书榜等品牌活动。

加大阅读活动引导,倡导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弘扬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

把握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推广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等多种载体的阅读方式。

倡导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阅读成果转化。

重视和改进青少年阅读,关注劳务工阅读需求,发展民间阅读组织,丰富全民阅读参与主体。

  

(二)建设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民生福利水平。

  7.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适应建设国际化城市和推进特区一体化需要,把握建设“文化强市”历史机遇,掀起深圳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力争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群。

加快推进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深圳艺术学校新校址、深圳文学艺术中心、宝安书城、龙岗书城建设和深圳画院、深圳交响乐团、深圳博物馆老馆维修改造工程;立项建设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和研究中心;做好深圳群众艺术馆新址、深圳美术馆新馆、中国(深圳)设计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工作。

  8.协调推进区级文化设施建设。

新规划的城市主中心区前海中心区,五个城市副中心的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和盐田中心按照适度高于原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十二五”期间续建和新规划一批骨干型文化设施。

规划期内,福田区推进福田城市雕塑群、侨香文化馆建设;宝安区继续推进“新中心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演艺中心三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南山区继续推进南山博物馆、南山文化馆新馆建设和南山文体中心改造;光明新区规划建设光明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继续推进公明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坪山新区规划建设坪山新区文化综合体;盐田区规划建设海洋文化中心;龙岗区规划建设“三馆一城”,即公共艺术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和龙岗书城。

  9.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

出台《深圳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确保基层文化设施用地的供应。

制定《深圳市基层公共文体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规范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推行由街道综合文化站统筹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资源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探索行政区域型与功能区域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模式,形成覆盖行政性社区、厂区和大型屋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到2015年,初步实现每10万常住人口至少拥有一个街道级以上文体设施,每3万常住人口至少拥有一个社区级以上文体设施,基本形成“十分钟文化圈”,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10.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按照《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的部署,积极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新建、迁建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优先在原特区外选址,推进在坂田、民治等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原特区外文化设施品位,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

加快原特区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按照区域人口总量配置文化设施资源,实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与原特区内大致相当。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活动向原特区外倾斜,在原特区外大力实施流动文化服务工程,并积极组织市属美术、图书、文博和公益电影、文艺培训资源下基层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广播影视服务均等化,把优质文化资源配置到基层群众和劳务工身边。

  11.继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

进一步完善深圳图书馆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和服务手段创新,做好全市图书馆服务的示范。

加强深圳少儿图书馆建设,完善少儿图书服务。

加大深圳图书馆工业区、功能区分馆建设力度,完善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在居民小区、厂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布点,“十二五”期间新增200台自助图书机布点,把深圳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延伸到基层。

推进区级公共图书馆总馆建设,光明、坪山新区各建成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米的地市级一级图书馆;加快各区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形成以区馆为总馆,街道、社区(工业区)图书馆(室)为分馆的新型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市、区、街道和社区图书馆(室)资源共享和一体化服务。

进一步完善基层图书馆网络和共享工程基层用户点,街道、社区和厂区图书馆(室)开辟专门的电子阅览室(区),提供网上阅读服务。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在保证纸质文献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数字资源比例,不断丰富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

加强阅读指导员队伍建设,建成10个阅读指导培训基地。

至2015年,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不低于2.3册,读者持证率超过10%,公共图书馆建设接近香港和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12.加大文化惠民工作力度。

继续实施和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街道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室)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建设。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着手实施一批新的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

继续办好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展览、流动讲座等流动系列文化活动,把优质文化资源通过流动服务的形式送到基层群众和劳务工身边。

  大力推进周末文化服务工程。

办好周末剧场、周末音乐会、周末电影等周末系列文化活动及“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音乐下午茶”等活动,丰富群众周末文化生活。

  实施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

加大以劳务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精心举办劳务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继续办好外来青工文体节,搭建劳务工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

加强对劳务工文化社团组织的扶持和劳务工文艺骨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