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389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

《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docx

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拔高训练四

第1题【单选题】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

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马克思指出: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为思想界的共识。

所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19世纪40~50年代

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说:

赫胥黎犯了倒果为因的错,事实上人跟禽兽最初没有分别,个人组成社会是为了安全利益,而不是因为有天良,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

原文不具有的“国族竞争”的意义,在《天演论》中却呼之欲出。

可见,严复译书的目的是()

A、纠正进化论的错误

B、丰富进化论的内涵

C、谋求国人安全利益

D、激励国人自立自强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

“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重要背景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主思想的传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民族危机深重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戊戌变法文化教育方面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废除科举制

B、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生

C、京师设立大学堂

D、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位。

在变科举。

而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对“变官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格提拔维新变法人士

B、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载汰冗员

C、变革政治制度

D、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戊戌维新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

……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1898年……年轻而思想开放的光绪帝被他们的思想打动,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障国民自由,根除腐败,重塑教育体制,促进外国在中国的影响,使军事力量现代化,并刺激经济发展。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

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

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四?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

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

材料二作者认为光绪帝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和材料四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

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廷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

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

“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政府还致力于对社会的整合,试图实现国家与社会领域间的平衡和共赢,从而具有了向现代公民国家发展的导向。

为此,清政府制定多项法律(如《集会结社律》、《钦定报律》等)来规范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放松了对舆论界和公民集会结社的限制。

但是,新闻报刊的创办和新式社团的组建带来的是社会运动的勃兴。

对此政府当局缺乏应对的权威、经验和智慧,而社会舆论界同样缺乏理性的自我克制——报刊舆论日渐激进,新式社团则缺乏统一行动并与政府进行协商的能力,这导致政府和社会舆论界从互动走向对抗。

清末的国会请愿运动体现了社会舆论界的民主诉求,然而国会请愿运动的日渐激进化以及政府当局的压制举措,使得两者之间的对抗走向难以调和的境地。

——郭绍敏:

《重新审视清末宪改:

国家建设视野和政治科学范式》

材料三:

本明治维新之初,日本天皇即于l868年4月发布《维新政体书》,开宗明义宣布了天皇的五条誓文:

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第二,上下一心,盛行经论;第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第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第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为社会经济和政治法律制度的最初改革确立了基本原则。

这五条誓文是明治政府对封建旧体制进行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纲领。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以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为基本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日本的改革一开始便把目标定在国家的现代化上。

——贾占军《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历史背景。

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日本宪政改革,分析清末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二,趋向乃定”。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三次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

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