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3730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同步习题

《壶口瀑布》

教学模式介绍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

设计思路说明

拟设计如下任务完成本文教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任务二、再读课文,探究成因,感知景物特点;

这部分要引导学生挖掘作者的独到观察角度,还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一边表达感受的写法。

任务三、品析语言,学会写赏析。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

作者梁衡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本单元要求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品味语言。

在这节课主要解决写景的角度和赏析语言两方面的问题,要以任务设计驱动学生自主体会,而非灌输。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短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黄河壶口瀑布的特征写景寄情的方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学习作者抓住黄河壶口瀑布的特征写景寄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摘抄描写黄河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总结预习: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一、导入

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地图上,有一条蜿蜒绵长的黄色曲线横亘中国版图,这条曲线标识的就是黄河,它的源头,在古代有个美丽的名字——“星宿海”。

就是从这里,黄河蜿蜒东流,孕育了中华文明。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到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

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介绍作者并明确壶口瀑布地点:

晋陕两省交界。

二、这部分由任务驱动学生理解课文

首先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好能够背诵课文写景的佳句。

任务一、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作者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两次。

第一次游览是雨季(第2段),第二次游览是枯水季节(第3-5段)

追问:

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任务二、再读课文,探究成因,感知景物特点

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分析: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填表

任务建议:

小组讨论,圈划出重点语句,并作分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

追问: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从原文中筛选信息: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文章写壶口瀑布,为何提到人的各种情感?

本文旨在借壶口瀑布写出人的性格、民族精神。

提到各种情感,正是融情于景,为后文解释黄河的性格、民族精神做好铺垫。

课文写了两次壶口瀑布,详写第二次,那么写第一次观瀑布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侧重写雨季瀑布的危险和给人带来惊心动魄壮美的感觉,为下文对壶口瀑布的详写和赞颂作铺垫

三、任务三、品析语言,学会写赏析

1.“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赏析示例: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汹猛景象。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示例: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

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3.“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赏析示例: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4.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赏析示例:

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赏析:

判断写法、修辞,给出正确的术语,结合词句进行分析,分析出特点、效果和与中心的关联。

四、体会情感与课文小结

怎样理解第五段“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注意:

指代黄河的它变成了“她”。

第六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河——人——中华民族的精神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不仅仅指黄河之水,黄河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代表一种的民族精神。

小结: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

作者梁衡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

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六、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分层练习

◆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雾霭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潺潺成溪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培训以后,他思路开阔,大不同于以往,真当另眼相看。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D.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4.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自由自在地游动。

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

②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③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

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屹立在前,恰似巨汉挡住去路。

④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修长如梭。

A.④②①③B.④①③②C.①③②④D.②④③①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烟民已超过3亿,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1/3,二手烟民更高达7.4亿人。

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

材料二:

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

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

(CCTV新闻)

材料三:

吸烟有害健康。

(烟盒上的警示语)

(1)从材料一、二的数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材料三的警示语缺乏力度,请你设计一条更有冲击力的警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题

现代文阅读欣赏。

文明,与世界相拥

苏 北

走出去!

中国人的热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中国人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匆忙。

国外留学的,从读研到读本,又见高中国际班备受青睐,低龄化已是挡不住的潮流;观光旅游的,从周边到欧美,热浪滚滚,生活在别处,俨然已成一种全民的时尚;投资兴业的,纷纷出海,产业转移、海外扩张正推涌出崭新的转型景观。

每一个中国人,以什么样的形象去展示自己,去拥抱世界?

经历了许多年的封闭,甫一亮相,中国人在海外的言行举止,便引发了分外强烈的关注,也受到了格外严苛的拷问。

文明出游,甚至已经成为政府对每一个公民的例行提示。

或许是因为与世界太久的隔膜,国人中不乏一厢情愿的思维定势。

一些人习惯性地认定许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便什么都很落后。

其实,这是一种率意轻狂的误读。

如非洲。

当我们在保护区内面对着河马狮子大吼大叫乱扔杂物之际,当我们在旅行途中四处搜寻象牙或犀牛角之时,看看当地人对丰饶的自然资源的悉心保护,对自由的野生动物的亲切尊重,我们当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撞击和启迪。

一些人单方面地认定去海外旅游消费就是对对方的投入甚至奉献。

其实,这是一种优势心理的虚妄。

泰国清迈市民就曾有对中国游客的拒绝:

这里不欢迎粗俗。

吵吵闹闹,拒绝排队,随地吐痰,连基本的卫生都不讲,给当地社区带来了麻烦,也让其他高端游览望而却步。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定鼓足了钱包炫耀着名牌就涨了身价添了牛气。

其实,这是一种自卑情结的翻版。

我们一再地看到海外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在欧美奢侈品店一掷千金,大肆抢购,留下的却往往是“土豪金”“暴发户”的醒目标签。

短短的30多年间,世界见证着中国套上经济总量第二的耀眼光环,迈着通往小康社会的流星大步,长期笼罩着的贫穷、屈辱的阴霾一扫而光,中国人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与自信。

但这尊严,首要的当是公民品格的尊严;这自信,首要的当是中华文明的自信。

每一个中国企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落地生根,去开疆拓土?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仅是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而且是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我们有自己的商业传统:

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这是传家宝。

商店没有关门打烊的时候,老板没有周末假日的休闲。

入乡不能随俗,在外国朋友心里,你这是非正常生活;在竞争对手眼中,你就是不正当竞争。

我们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不仅廉价,而且高效。

海外企业因此很少雇佣当地员工。

其实,这更多是个文化适应问题。

人家的劳动保障,你难道不该遵守?

人家的就业生计,你难道不该考虑?

我们有自己的经营模式:

营造良好的政商关系。

习惯于和政府官员私下公关赢得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依赖行政力量摆平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这个办法到国外未必管用。

而且,很容易遭遇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人士的非议和抵制。

须知,企业竞争的不仅是产品,而且是文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除了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还要学会尊重当地的族群文化、宗教习俗和行事规则。

企业创造的不仅是利润,还有价值。

没有利润企业就不能生存,但更宝贵的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良服务,丰富生活内涵。

企业立足的不仅是市场,而且是社会。

在异域他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究竟感知多少那里的民间生活,了解多少民众的发展需求?

企业来自社会,也当回馈社会。

对于中国企业,它是必须建立的新一种社企关系,也是必须衡量的新一条文明准绳。

每一步中国发展,以什么样的成效去增进文明,去贡献世界?

中国力量的崛起,其底蕴,应是中国文明的崛起。

能不能打破“国强必霸规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这是必须直面的历史性挑战。

显然,我们仅有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的品牌是不够的,更应有造福人类的中国价值的创造,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的复兴,其取向,应是现代文明的转型。

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正是其凝练的表达。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

从历史的诠释中寻找文化认同,从现实的挑战中重塑精神标识,从未来的憧憬中提升人类价值,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去激活、去焕发内在的生命力量,这是其复兴和转型的正确路径。

民族精神的张扬,其根基,应是主体意识的生长。

无论多么美好的理念多么宏远的构想,都需要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去承载,去践行,都需要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共德性的进步。

无数走出去的中国人,无论在另一方土地上经历着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们的心头都永远萦绕着对中国文明的守望,和对中国梦想的追寻。

正是在这守望和追寻中,他们把一粒粒友好的种子播撒进当地人的心田。

开放,是撬动中国改革坚实的支点,是倒逼中国发展强大的力量。

正是因为这撬动和倒逼,文明在交流中多彩,在互鉴中丰富,在传承中超越,在超越中释放着它绵绵不绝的自信力、融合力和创造力,增值着人类共同、共通、共荣的存在意义和文明价值。

中华文明的振兴,恰在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

(有删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又是从哪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从三个方面列举了中国的发展该以怎样的成效去增进文明,为世界做出贡献,请用原文语句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第五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本文,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公民品格(意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题

文言文课外拓展。

与王介甫①第一书

[宋]曾 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

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

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

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其重之如此。

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

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

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

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

时乞寓书慰区区②,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

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③有同者矣。

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④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⑤。

欧云:

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

即王安石。

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

②区区:

自称的谦词。

③潜:

藏。

④开廓:

开阔,扩大。

⑤相(xiàng)度示及:

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舟船侍从以西    (    )

(2)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

(3)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    )(4)余俟到京作书去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A

2.D

3.B

4.B

5.

(1)中国烟民队伍庞大;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很多;吸烟减短人的寿命。

(意对即可)

(2)示例:

吸烟导致致命肺部疾病;吸烟致癌;孕期吸烟危害胎儿健康;吸烟会要你的命。

(意对即可)

◆能力题

6.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华文明的振兴,恰在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

 是从“每一个中国人的形象”和“每一步中国的发展”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7.中国文明的崛起;现代文明的转型;主体意识的生长。

8.对比论证:

示例一:

中国经济发展了,国人文明意识淡薄,与非洲经济落后,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野生动物的尊重进行对比。

强调公民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示例二:

中国游客在欧美奢侈品店一掷千金与被贴上“土豪金”“暴发户”的标签进行对比,论证中国人认定鼓足钱包就涨了身价是一种错误的态度。

举例论证:

举泰国清迈市民拒绝中国游客这一事例,论证了中国人单方面地认定去海外旅游消费就是对对方的投入的观点是错误的。

道理论证:

通过分析国人的三种优势心理,指出这种心理的实质。

9.示例一:

公民品格的培养首先要改变思维定势,既不能有心理的虚妄,也不能有过分自尊和自卑的情结,而是具有尊严和自信,这是每个中国人要共同担当,一起努力的。

示例二:

文明是现代公民品格的基本标准。

摒弃轻狂、虚妄、自卑;涵养沉着、理性、自信才是公民品格的应有之意。

 示例三:

公民意识的彰显不需要轻狂、虚妄、自以为是,公民品格的培养在于人格的自信和生命的尊严。

 

◆提升题

10.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或: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11.

(1)向西行进 

(2)遗憾 (3)稍微 (4)等待,等到

12.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在当代辉煌,我们这些人可要感到羞耻的啊!

(或:

假使像这样的好文章,不为世人所知,是我们这些人的耻辱。

) 

13.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人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

14.一方面向王安石介绍自己的行踪(或:

与欧阳修会面情况),表达与王安石的浓厚友情;另一方面,转述欧阳修对王安石文章的赏识及改进意见,希望王安石能尽快与欧阳修建立联系。

【参考译文】最近托付彦弼、黄九各自带信给您,应当收到了。

我到金陵之后,从宣化(州)渡过长江来到滁州,拜见欧阳先生,住了将近二十天。

现从泗水逆流而上,与舟船侍从再向西走。

欧公全部看了您的文章,喜爱、感叹、朗读、抄写,他的辛勤说不完。

我又抽空把王回、王向的文章给他看,欧公也写信来,说这两人的文章叫人惊叹,世上没有看到过。

可能古代的学者有这样文章,然而气势和才华不足以感动人。

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在当代辉煌,我们这些人可要感到羞耻的啊!

他重视这些文章到这种地步。

又曾经编《文林》,全部是现代人的佳作。

王回、王向的文章和您的文章,多半已经编入了。

到滁州与欧公关于人事的议论很多,遗憾没能跟您一起评论,那遗憾没有办法估量,即使欧公也是这样想。

欧公很想见您一面,能否作来一次的打算?

心中的事很多,不见面不可以说。

我这次的行程,到春天才可能到京城。

那时望您来信使我安心,我的病还跟黄九见我时一样,不知究竟会怎么样。

我心中有要跟您讨论的事,想来即使没有相见,您的心藏着的想法,有跟我相同的地方。

欧公更想您把文章稍稍开阔一些,不要用生造的词语和依样仿效前人的写法,请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欧阳公说:

孟子、韩愈的文章虽然高妙,但不必像他们那样写,取其自然罢了。

余下的事,等到京城后写信告你。

言不尽意,暂时停笔。

曾巩两次拜谢。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壶口瀑布

第一次观看:

雨季——惊心动魄,雄壮伟大

第二次观看:

旱季——气势磅礴,刚柔相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