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3264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

《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

23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

宜宾白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

白酒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有数千年酿酒史,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主要分为四种香型。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产业发展初期,时间从1949年到1978年,白酒产业在这近30年时间,发展较为缓慢,大约每年增长4.58万吨,用了约25年才突破100万吨,到1978年仅143.74万吨。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1996年,全国白酒产业在这18年间高速发展,年均增加36.5万吨,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白酒801.3万吨。

三是1997年至今的调整和发展阶段,白酒产量从1997年起连续7年下降,至今年产量基本稳定在400万吨,比历史最高水平萎缩了一半。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白酒企业3.7万余家,其中获生产许可证企业8799家,有上10万个白酒品牌,纳入国家规模以上企业统计2006年1026家。

2006年,全国白酒产业销售收入971.39亿元,实现利润100.20亿元,上缴税金139.72亿元,可谓成绩斐然。

从国家控制白酒总量的方向来看,未来10年,白酒总量可能会控制在500万吨左右,就目前生产状况而言,白酒的产销总量仍然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其发展的趋势:

一是品牌化经营趋势明显,品牌竞争日趋激烈。

二是名优白酒的发展速度加快,生产的集中度提高。

三是外资介入白酒的步伐加快。

四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五是科学技术进步将极大地推动白酒事业发展。

四川白酒及主要产区的发展态势及发展战略

一、四川白酒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白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丰富人民物质生活、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我省白酒发展迅速,规上白酒企业年产量由2002年的55.23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77.38万吨,年均增长6.98%,年均增幅比全国快3.77个百分点。

总产量占全国白酒的比重由2002年的14.59%上升到2007年的17.45%。

2007年四川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生产量同比增长28.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0.69亿元;实现总产值372.69亿元,同比增长34.68%;实现利税110.55亿元,同比增长28.14%;实现利润59.1亿元,同比增长35.05%。

我省拥有各类白酒企业约7000家,约占全国的18.4%。

全省有中国名酒9个,占全国的25%,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占全国的23%;有8名中国白酒著名专家,9名中国酿酒大师,44名国家评委,155名省评委。

多年来行业对川酒的公论是“最大的企业群、最大的品牌群、最大的产能群、最好的政策地”。

同时,四川也存在中小企业量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无序、资源浪费严重、产品结构失衡、质量良莠不齐等矛盾和问题,从而制约了白酒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白酒产区发展态势和特点

近年来,四川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以市场开拓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质品牌为基础,以健全、规范市场体系和专业人才为保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开创四川酒类事业新局面,形成今天的宜宾、泸州、绵竹三大城,川东南、川东北两大带的全新格局模式:

东南带——泸州、宜宾为核心,三大品牌为支柱,技术、资源为纽带,形成产能优势,支撑川酒的品牌孵化能力——大企业下的品牌诞生;东北带——射洪、绵竹为核心,两大名酒为支柱,形成川酒新品牌诞生的基地。

泸州白酒工业快速崛起。

泸州市提出了“加快发展泸州酒业,提升酒城地位,建设中国白酒产业基地”的总体要求。

目前,全市有生产型白酒企业约500户。

其中,获得国家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319多户;列入统计口径的规模以上企业70户。

泸州市所拥有的白酒工业生产许可证数比产酒大省山东还多,产业集聚优势十分明显。

2007年泸州市白酒行业总产值94.54亿元,同比增长66.97%,增幅居全省第一,白酒总产量26.48万吨,同比增长83.38%,总量一举跃升为全省第一。

泸州白酒产量在2006年之前长期低于宜宾,到2007年异军突起,为宜宾产量的1.84倍,比德阳、成都、遂宁、绵阳四市总量还多2.17万吨。

今年以来,泸州市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招商引进入驻企业31家,陆续建成投产19家。

目前,发展区灌装生产能力可达13.5万吨,基酒储存能力可达7万吨,物流吞吐量可达30万吨/年。

德阳白酒工业快速跟进。

德阳酒类行业提出了“立足市场,突出品牌,发挥优势,积极创新”的发展战略。

从2002-2007年,白酒产量由6.99万吨提高到9.45万吨,年均增长6.22%。

在汶川大地震中,剑南春的最主要的生产能力并未受到致命的损伤。

整个绵竹地区的白酒生产力并没有受到破坏,只是因为厂房垮塌使包装车间和储存的原酒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成都白酒工业强势恢复。

成都白酒生产在2003年、2004年呈现大幅下滑,2003年年产量为4.56万吨,比上年下降54.17%,萎缩一半多,2004年年产量为2.5万吨,比上年下降45.18%,又萎缩近一半。

2005年,成都市提出了依托邛崃、大邑、崇州酿酒生产基地,充分发挥邛崃“中国最大白酒原酒基地”和崇州“中国传统白酒原酒基地”的优势,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区域内骨干企业,利用骨干企业的品牌示范作用引导其他企业。

2005年产量达2.69万吨,增长7.6%,产量开始恢复;2006年产量达3.67万吨,增长36.43%;2007年,白酒产量6.75万吨,同比增长83.92%,增幅居全省第一。

宜宾白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一、宜宾白酒产业发展现状

(一)宜宾白酒发展的历程

宜宾酿酒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历朝历代均有佳酿问世。

600多年前的明代,宜宾人酿造出了远近闻名的“杂粮酒”,1909年杂粮酒正式命名为“五粮液”。

改革开放以来,宜宾白酒在较长时期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

在全国白酒生产高速发展期间,宜宾白酒由1980年的年产不足1万吨,发展到1996年的年产10余万吨,年均增长17.85%,在全国白酒生产处于调整衰退时期,宜宾白酒生产却一枝独秀,保持坚挺发展态势;1996年-2002年,白酒生产年均增长10.98%,2002年白酒产量达到历史巅峰,年产量为24.07万吨。

而在全国白酒生产逐渐企稳回升之时,宜宾白酒产量却在2003年出现拐点,开始一路下滑,到2007年白酒产量为16.35万吨,年均下降7.44%。

2007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白酒企业22户,资产287.05亿元,从业人员33272人,实现产值178.2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64.61亿元,利税54.34亿元,利润32.70亿元。

图表

(一)

(二)宜宾白酒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是五粮液集团的主导作用十分突出。

历史的沉淀和不断的演进,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五粮液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宜宾工业的奇葩。

2007年五粮液集团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占全市规上工业的44.41%、45.40%、56.26%;五粮液上缴各项税收33.12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9.38%(见图表二)。

从利税总额看,2007年五粮液利税总额51.25亿元,相当于10.9个大天原或46.2个丝丽雅或9个宜宾县的利税总额;从增加值看,五粮液增加值102.48亿元亿元,相当于5.9个大天原或14个丝丽雅或5.7个宜宾县的增加值。

由此可见,五粮液创造财富的能力及其变化对全市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产品结构向中高档次逐步转变。

宜宾白酒业既生产自主品牌酒也生产贴牌酒,同时还大量产销基酒,不少中小白酒企业主要靠生产贴牌酒和基酒支撑发展。

近年来,五粮液集团按效益优先原则,实施了结构调整战略,大幅压缩了低端产品产量,通过增加中高档酒生产量和提升品牌酒价格,在生产总量缩减的情况下,使生产经营效益保持了增长。

三是宜宾白酒整体质量稳步提高。

近年来,宜宾白酒企业利用现代科技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上的认同度逐步提升,全国有很多知名企业使用宜宾基酒调味和在宜宾生产贴牌酒。

四是企业自主投资扩张态势明显。

初步统计22户规模以上企业中,有17户企业已经投资或规划投资技改扩能和品牌打造,投资总金额高达11亿元,届时宜宾将新增9万吨白酒生产规模。

五是外地白酒企业开始来宜落户。

近年来,通过对宜宾独特的酿酒生态环境和技术优势的宣传,吸引了外地白酒生产企业前来宜宾考察,并已有了泸州、成都、蒲江等地的4户企业落户宜宾。

图表

(二)

二、宜宾白酒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宜宾白酒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产业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产业的竞争力,而竞争能力是由产品的生产技术、管理能力、品牌塑造、人力资源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形成成本领先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经初步分析,宜宾白酒产业具有以下六大优势。

1、独有的地域生态环境。

宜宾地处东经103°36′—105°20′、北纬27°50′—29°16′,西起大小凉山余脉,南起云贵高原北坡,东北起华蓥山余脉,东南起四川盆地东岭谷区、西北起盆中方山近陵区;年降水量961—1167毫米,平均气温18.3—18.9℃,气候温湿,森林覆盖率达39%,境内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川流;宜宾土壤构成独特,对人体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保水性强,富含磷、铁、镍、钴等多种矿物质的弱酸性黄粘土是酿酒筑窖的最佳材料。

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构成的自然生态特别适宜酿造美酒所需的各类微生物群的共生共存,为优质白酒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环境。

2、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宜宾具3000多年的酿酒历史,是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历朝历代均有佳酿问世,酒文化积淀深厚。

流杯池、安乐泉、东楼等古迹见证了宜宾白酒的酿造史,据文物部门考证五粮液集团使用至今的“长发升”明代窖池群,是我国现存并一直在使用的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至今已有600多年窖龄。

从宜宾出土的大批汉代酿酒、取酒、饮酒、沽酒陶佣和宴酒画像石刻以及杜甫、黄庭坚、陆游、苏轼等众多著名诗人留下的盛赞宜宾美酒的诗句都证明宜宾美酒源远流长。

宜宾待挖掘的酒文化体题材还十分丰富,为品牌的宣传和塑造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3、雄厚的技术人才保障。

宜宾是五粮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完善,应用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走创新和特色之路,形成了不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难以移植的酿酒技术。

近年,龙头企业五粮液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开辟了令业内赞誉的循环经济典范路子。

宜宾拥有国家级酿酒大师3名(全国18名),国家级白酒评委12名(全省44名),四川省白酒评委19名。

4、强大的行业旗舰领航。

“五粮液”是中国的酒业大王,2007年品牌价值达402.18亿元,自1995年评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以来,连续13年居全国食品饮料行业第一品牌,现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4位;年生产白酒能力36万吨(折65°),拥有10多家子公司涉及包装、印刷、物流、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拥有职工2.3万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52.35亿元,实现利税53.17亿元,出口交货值达18.65亿元,分别占全国白酒行业的1/5、1/5、4/5以上。

销售收入多年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把交椅。

五粮液集团在行业中有极强的话语权,是引领全国白酒产业发展的旗舰,对宜宾整个白酒产业的带动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5、齐备的配套产业支持。

随着白酒业的发展壮大,我市成长起来一批为酒业配套的纸箱、塑胶包材、印刷、玻璃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为适应酒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为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酒业奠定了配套产业的支撑基础,为在宜宾投资酒业创造了低门槛的条件。

6、强力的产业扶持政策。

为大力发展白酒产业,宜宾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将建设白酒基地列为宜宾打造“四基地”之首。

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将酒类产业确定为宜宾经济“一号产业”优先发展。

为进一步做活做大“一号产业”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了“宜宾市酒类(食品)产业促进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008年首次在市本级可用财力中安排酒类(食品)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酒类(食品)产业发展。

市级有关部门结合职能职责积极为白酒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税务、国土、工商等机关广泛深入调研,为支持白酒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设意见。

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解决企业融资难的新举措、新模式。

政策优势随产业发展将愈加明显。

(二)宜宾白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近几年宜宾白酒发展放缓,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一从企业数量看,宜宾的差距在扩大。

宜宾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白酒生产企业110户,而泸州有许可证的白酒生产企业300余户,比宜宾多190户;规模以上的企业宜宾仅22户,泸州规模以上企业为70户,比宜宾多48户。

二从白酒产量看,宜宾被大幅度赶超。

2002年我市规模以上白酒产量21.27万吨,泸州仅为6.29万吨,宜宾比泸州高238%;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白酒产量14.39万吨,泸州高达26.48万吨,宜宾比泸州低45.66%。

三从销售收入看,宜宾领先的距离明显减小。

2002年,宜宾白酒企业销售收入比泸州高490%;到2007年宜宾白酒企业销售收入仅比泸州高201%。

四从利润总额看,宜宾赢利领先水平大幅度缩小。

2002年宜宾白酒企业利润总额比泸州高411%,到2007年宜宾白酒企业利润总额仅比泸州高100%。

五从发展的态势看,宜宾发展步伐偏慢。

2007年与2002年相比,白酒产量宜宾下降了32.35%,而泸州增长321%;销售收入宜宾增长153%(包括白酒行业以外的收入),而泸州增长396%;利润总额宜宾增长了91%,而泸州增长1009%。

值得注意的是泸州白酒企业的赢利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宜宾的白酒企业赢利能力明显下降。

2002年宜宾销售利税率为29.26%,销售利润率为16.33%,到2007年分别下降到20.49%和12.36%;而泸州2002年销售利税率为33.81%,销售利润率为7.26%,到2007年分别达到30.76%和16.22%。

图表(三)

2、五粮液作为“酒业大王”所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五粮液作为宜宾工业的旗帜和骄傲,在宜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但近年来,贵州茅台、泸州老窖等白酒知名企业快速发展,无疑对五粮液构成严峻的挑战,五粮液品牌形象存在被弱化的风险,王者地位受到挑战。

从发展的态势来看,五粮液发展缓慢(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选择上市公司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与五粮进行对比分析)。

2007年与2005年相比较,营业收入五粮液从64亿元增长到73亿元,增长14.17%;贵州茅台从39亿元增长到72亿元,增长84.13%;泸州老窖从15亿元增长到29亿元,增长96.6%。

利润总额五粮液从12亿元增长到21亿元,增长82.15%;贵州茅台从19亿元增长到45亿元,增长135.49%;泸州老窖从1.18亿元增长到10.63亿元,增长801.13%,贵州茅台的盈利能力超过五粮液。

产量五粮液从14.8万吨下降到5.93万吨,下降59.93%;贵州茅台从1.25万吨增长到2.02万吨,增长61.71%;泸州老窖从4.78万吨增长到8.83万吨,增长84.91%,泸州老窖的产量超过了五粮液。

目前,五粮液仅在营业收入、资产规模上占优,其余多项指标都被超过。

同时,五粮液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

从市场占有的角度看,五粮液市场占有率下降。

市场占有率是衡量公司市场地位的核心指标,五粮液近几年持续压缩生产规模,导致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从短期看,虽然五粮液通过提高价格并没有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市场占有率下降无疑会影响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品牌的知名度。

从投资情况看,五粮液近年的投资不足。

近几年,宜宾总投资额大幅度增长,而五粮液用于酒产业投资额却大幅度减少;2005年—2007年五粮液投资总额分别为7.08亿元、8.49亿元、10.04亿元,用于白酒产业投资分别为0.96亿元、0.33亿元、1.59亿元;与2002年—2004年投资相比,投资总额减少24.19亿元,减少48.58%;用于白酒产业投资减少21.02亿元,减少87.97%。

在证券市场上,五粮液形象不佳。

五粮液受到诸多质疑,其中包括关联交易、管理层交叉任职等方面的问题,而股民是中高档白酒的主流消费群,随着时间的推移,股市上的形象会影响到五粮液品牌形象。

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均专注于白酒产业发展的战略,并持续加大对白酒生产的投入,而五粮液走多元发展之路,现有的白酒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图表(四)

3、宜宾白酒产业结构性矛盾显现,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产业及产品结构对区域间的竞争力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从企业结构上看,我市白酒行业呈现“头大尾小”的结构特征,虽然拥有对全国白酒产业具有话语权的酒业大王,但除酒王五粮液集团外,没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二线企业,未形成完整的梯次结构。

2007年,宜宾其他白酒企业销售收入为14.39亿元,利税总额为2.66亿元;泸州其他白酒企业销售收入却高达42.2亿元,利税总额高达9.21亿元。

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市除五粮液集团外的其他白酒生产企业,所产销的产品散酒和贴牌酒占的比例较大,而瓶装酒、自创品牌酒比例偏小。

在品种上,我市企业基本上都只产浓香型白酒,只有个别小企业在产酱香型白酒。

而泸州市老窖、郎酒两大企业形成了浓香和酱香型互补的优势。

从品牌结构上看,宜宾有中国名酒1个,驰名商标2个,四川名牌9个,著名商标8个;泸州有中国名酒2个,驰名商标3个,四川名牌10个,著名商标12个。

4、白酒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管理和技术是驱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管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调查发现,我市不少白酒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中小白酒企业主要以经验管理为主,没有形成科学管理体系,主要表现为:

管理层素质不高,从调查的7家企业来看,中层及以上干部大专及以下学历占94%。

存在明显的家族式、裙带式管理特征,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机制;营销管理薄弱,从调查的7家企业来看,专业的营销人员仅有4人,很难适应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广告投入严重不足,2007年除五粮液外的21户规上白酒企业广告费为649万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45%,更谈不上品牌的塑造;资本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经营较保守,扩张的意愿不强,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的滚动发展模式;五粮液集团已成为以白酒为主业,跨行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其总体管理能力较高,特别是质量管理、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显现出非凡的能力。

但其战略管理能力、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团队、人力资源等方面要支撑其持续发展还有待加强。

5、企业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酒类企业从投粮、出酒、存储、勾兑、包装成品到销售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一般在一年半左右,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在五年左右,导致企业资金占用量大、占用时间长,带来较大的资金需求。

据调查,我市中小酒类企业由于大多数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核定的资产价值不高,很难争取到理想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有的企业只好以其他名义争取流动资金贷款搞扩建,除五粮液外的21户规上白酒企业2007年长期负债3021万元。

虽然目前我市已由市财政出资1000万,建立起了专项发展基金,但与泸州市在为酒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相比,我市在发展基金数额和方式创新上还有较大的差距。

企业融资环境不优,制约着我市酒类企业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更快的发展。

6、对城市名片的打造和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宜宾对“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宣传、打造着墨较多,而与白酒产业的宣传、打造却有所淡化。

老城街中心留给人深刻印象的五粮仙女们消失了,标志性建筑五粮液经贸大厦也在城市的高速扩张中模糊了。

虽然“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对宜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相对于宜宾正着力打造“四基地之首”的饮料食品行业而言,其经济意义要小得多,在城市品牌和白酒产业宣传上宜宾还没有打响能使两者融会贯通和相得益彰的名片。

7、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

我市至今还未为中小酒业的集聚发展建立起能低成本入住的酒类工业园区,使我市不少企业在扩建布局上仍呈自发、散乱状态,同时也影响着外来投资者的入住。

而泸州市却借助集中区的打造和宣传(目前已招商引资企业31家,陆续建成投产19家),特别是通过在园区建立灌包生产线和配套企业,为企业销售产品提供优越条件,提升了泸州白酒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8、原料基地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

生产五粮浓香型白酒所需要的五种粮食中红粮略占36%,而我市的土壤气候十分适宜红粮生长,并且所产红粮酿酒质量好,具有大力发展红粮生产的条件和优势。

然而我市红粮生产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产量远不能满足我是白酒企业的需要。

由于企业争购,价格升高,增大了我市白酒生产的原料成本。

9、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独有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好酒的基础,是宣传、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极为重要支撑要素。

宜宾拥有适宜白酒生产的独特生态环境,拥有适宜白酒发酵的独特生物群,但是适宜白酒生产的环境和生物群非常脆弱,经不起污染物长期刺激和破坏。

目前,部分白酒生产企业发展环境堪忧,企业周边分布有高污染化工、加工企业和饲养场,取水源头和企业上空的空气受到污染,企业自产的污染源没有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对白酒生产企业周围上千年形成的微生物群造成了严重破坏,独特的白酒生产环境有消失的危险,严重影响到企业生产的白酒质量,特别是优质酒的出酒率。

10、缺乏强力推进酒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建立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

由于目前我市还未建立起从企业、部门、政府各个层面大力推进酒业发展的较为系统激励机制,因此,全市上下未真正形成狠抓酒业发展的氛围和动力,各区县、各有关职能部门缺乏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市还没有形成强力推进我市酒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他山之石——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白酒产业对于国家层面来说是一个限制性行业,但对于一些有优势的特定区域而言又是一个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通过各种措施加快白酒业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这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一、在发展战略上。

贵州省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省政府关于促进贵州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仁怀市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支持国酒茅台做强做大和进一步整顿规范地方酒业生产经营秩序促进我市酒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茅台酒厂跨越式发展,实施了新增1万吨白酒生产技改一期工程,实现每年递增2000吨/年的生产量,到2020年实现4万吨的生产规模。

泸州市为促进酒类产业发展,2006年启动了中国最大的第一个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该项目纳入了泸州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项目和四川省“工业强省”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达35亿元,占地4000多亩,白酒年综合生产能力达25万吨的,产值达100亿。

二、在税收政策上。

贵州要求税务部门主动帮助企业办理有关税收的减免政策。

泸州市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废糟再利用减税、部分所得税抵扣、依法对破产酒业销售公司实施注销等灵活办法和有效措施降低白酒生产成本,提高了泸州中低端白酒市场竞争优势,增加了泸州白酒生产量。

邛崃对新建企业年税收入库总额达100万元以上的,5年内给予奖励(前两年奖励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70%,后三年奖励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30%)。

三、在融资政策上。

泸州每年安排5000万元酒类发展基金,300万元酒业奖励资金,2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200万元贴息贷款资金,1亿元担保基金,相关区县也安排了相应的发展基金,集中用于支持酒业发展。

泸州农行增加贷款1个多亿,以4.5亿元的流动资金、5000万元的票据贴现,支持郎酒集团的发展。

泸州市首批18家酒类“小巨人”企业与泸州兴泸信用担保公司、农业发展银行泸州市分行签订了担保贷款协议,获得农业发展银行泸州市分行贷款1.1亿元。

成都邛崃企业贷款实行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