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2989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22 《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22《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准确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以及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主学习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解字释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颐和园》。

你觉得这三个字中哪个字比较特别,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下》?

2、“颐”字在字典中有两个解释:

(1)面颊,腮:

支~。

解(jiě)~。

~指气使。

(2)休养,保养:

~神。

~养。

你觉得在这里应该选用哪种解释?

为什么?

(以搜集的资料为依据理解,同时交流所了解的颐和园的资料)颐和园以前为皇家颐养天年之所,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再读课题。

3、颐和园现在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前来游玩。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下:

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动手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读书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美丽,大;美丽,多。

(2)这样的写法叫做首尾呼应,点明了颐和园的特点。

板书:

首尾呼应

3、文中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句子,比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些?

4、仔细品读这四句话,他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板书:

移步换景)当你游览某个地方的时候,边走边看,景物不断变换,你把他们写下来,就是移步换景。

三、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简单的几句话已经领着我们在颐和园内逛了一圈。

课文就读这些可以吗?

(没有具体介绍,没有仔细描绘。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细细地游赏一番。

(一)游赏“长廊”

1、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有名”的“长廊”。

它为什么那么有名?

读读第二自然段,看文中有没有提供依据。

2、“最长的廊”:

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两圈多,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确实是长啊。

这样一列数字,帮助我们准确理解。

(板书:

数字准确)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

再读读你们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

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

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二次读,指导朗读:

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除此之外,这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画儿最多的长廊”。

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

(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

用你觉得合适的词语来描绘一下:

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

据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最美的长廊。

走进这样的长廊你觉得就像是走进了神话传说,走进了历史故事,触摸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带着满腔的自豪,试着把这句话记到自己的心里。

4、长廊不仅长,廊内画作迷人,廊外也十分美丽。

有什么很美?

(花木,花,微风)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5、其实,作者介绍这长廊也是花足了功夫,不仅准确的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还有着清晰的层次,大家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作者先从介绍了长廊长的特点,又描绘了的画多,最后写了的花木之美。

(二)品味“万寿山”

作者移步换景,走完长廊,就来到了。

1、我们先来从山下往山上看一下,都看到了什么景物?

2、据说站在颐和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佛香阁,排去殿的名字更是取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风金银台。

”可见两者的名气不在长廊之下,他们又有什么特点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描述一下。

(默读课文)

的佛香阁的排云殿

3、这就是气势恢弘的皇家园林,齐读课文,读出皇家建筑的宏伟、壮丽。

4、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是对佛香阁、排云殿形状、色彩、姿态等的描述,这样的词语叫形容词。

准确使用这类词语,可以把所描述的景象形象的展示出来。

这就是:

板书“形容具体。

(三)活学活用,感悟美景

其实颐和园中美景数不胜数,所以作者说: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数也数不清,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1、你最想去哪儿细细游赏呢?

快速浏览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动手画一画,把你找到的美景与大家交流。

2、学生汇报自己欣赏到的美景。

提示写作层次、顺序或者描写的方法。

(1)注意作者所用的方法:

数字、比较、形容、比喻,以及写作的顺序:

由近及远,四周-中间-通道。

相机板书:

比喻形象。

(2)重点体会“滑”字的妙处。

如果把“滑”字改为“划”可不可以呢?

可以在什么物体上“滑”?

作者的语言是多么的准确、形象啊,这种意境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让大家都舍不得去打扰它的平静。

指导朗读:

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意境呢?

(轻慢)

(3)体会十七孔桥栏杆上的小狮子姿态不一。

还可以把姿态不一换成哪个词?

四、总结提升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我们跟作者游赏了美丽的颐和园,初步感悟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园林文化,也从作者那里理解了许多的写作方法。

祖国江山多娇,文化自然遗产丰富,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也可以写成游记与大家分享。

《颐和园》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总人数62人,男生31人,女生31人。

三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时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等学习能力。

学习动机从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转为内部学习动机为主。

我班学生对学习认识书写汉字有兴趣,乐于积累优美句段。

大部分学生对颐和园等名胜古迹了解很少,但《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学生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在学习过程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可供学习的范本,如何读明白一句话,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如何把握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每一部分作者写作的顺序等。

让学生能够在有范本学习的情况下,主动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颐和园》效果分析

本节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生字词已经基本认识,而且也搜集了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对颐和园的来历有了大体的了解。

因此,这节课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细细品味作者的语言,感悟颐和园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如画的美景,同时学习作者按浏览顺序写游记的方法。

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美的情境中去,从语言展开联想,想象画面。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学生在抓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的训练中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到按一定顺序写作的妙处。

在体会作者运用列数字、对比、形容、喻等写作手法的时候,也加深了对颐和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的理解。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为祖国文化感到骄傲,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

学生因像而感到拘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老师语言不够精炼,关键处的点拨不到位等。

都影响了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

《颐和园》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第六组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

这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颐和园》评测练习

一、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

(用“√”表示) 

痕迹(hén héng) 佛香阁(fó fú)   堤岸(dī tí) 

横槛(kǎn jiàn) 颐和园(yí yì) 树丛(cōng cóng)

二、照样子,填一填,记一记

照样子,填一填,记一记。

 

(闪)(闪)发光 

( )( )计较 ( )( )在上 ( )( )大方

( )( )勃勃 ( )( )是道 ( )( )不舍 

( )( )不乐( )( )有条 ( )( )不入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主要描写了      、      、      三处景物。

 

3、走完长廊,就来到了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的三层建筑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

那就是。

下面的一排排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4、正前面,昆明湖绿得,绿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几乎不留一点儿。

四、课内阅读。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  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小狮子  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给短文空白处加标点。

 

2、哪一句写出了十七孔桥名字的来历,请用“  ”画出来。

 

3、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说明作者的游览地点由   到。

 4、结尾处“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意思是(  ) 。

A只有两只相同。

B除了两只相同,其他小狮子都不同。

C没有相同的小狮子。

  

 

《颐和园》课后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大部分学生对颐和园等名胜古迹了解很少,但《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学生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在学习过程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可供学习的范本,如何读明白一句话,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如何把握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每一部分作者写作的顺序等。

让学生能够在有范本学习的情况下,主动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因此在教学全文时,我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找到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整体印象的两句话,明白什么是首尾呼应,然后找出能够起到文章框架作用的描述作者浏览顺序的句子,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明白什么是移步换景。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时,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引导他们通过默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长廊的长和美,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接着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之后,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我扶着他们按照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强化这种方法。

最后在万寿山上往下看和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同时,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

所以,我抓住朗读教学,全课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不断反复地细细品读,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中长廊的长、美;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的精美。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整节课来看,自己有点紧张,说话语速过多,个别情况语言表述不够清晰,而且环节间过渡不够自然,而且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

特别是没有引导学生更加大胆、更加自然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今后,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上好日常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颐和园》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小学中年级语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本篇课文,分析如下:

一、新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原: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二、本课执行课标情况

本课注重了学生在识字写字与阅读教学。

学生根据课前自主学习单完成了识字任务,主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与能力。

由于本课需要学习完蛋的生字比较多,因此写字任务将放在第二课时进行。

本课重点对阅读作文教学进行了设计:

一是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

二是让学生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方式进行读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初步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和按照一定顺序写的写作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