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高考必考知识点的整体分析.docx
《最新最全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高考必考知识点的整体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最全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高考必考知识点的整体分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最全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高考必考知识点的整体分析
高中物理选修 3…3《热学》
整体分析
高中物理选修 3---3《热学》与选修 3---4《光学》在高考
中占 15 分之多,选修 3---3 相较于选修 3---4 而言,知识点少,内
容条理性强。
目前,相关资料对选修 3----3 考点的归纳与总结只是
单纯地自各个考点本身着手,并没有一个自教材整体的高度来加以综
合概括分析。
本文力图将《热学》自四个方面加以整体分析描述,使
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连成线,便于高三学生在短时间内熟练的掌握各
个知识点,从而达到顺利解决高考中热学选考题的目的。
§§第一部分:
分子动理论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模型:
①固体与液体分子可以看为球体或正方体模型,分子的体积分别为
6
v = π
0
d 3与v = a 3 ,其中 d(分子直径)与 a(正方体边长)均可以看为两
0
个相邻分子之间的距离。
②气体分子只能看为正方体模型,该正方体的体积 v = a 3 ,只能说成
0
是气体分子所占据有的空间体积,其中 a(正方体的边长)可以看为相
1
邻两气体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2、油膜法测液体分子的直径:
Ⅰ.实验操作的关键点:
①一种模型:
将油酸分子看为球体模型;
②一种思路:
使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层。
Ⅱ.实验步骤与相应操作的目的:
①配制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如向 amL 纯油酸中加入酒精,直至
溶液总量达到 bmL,则油酸浓度 A = a ⨯ 100 0 ,(目的:
酒精起稀释作
0
用,便于在液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层,避免油酸分子在液面上重叠,
导致分子直径的测量值偏大);
②将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滴入量筒中,记下 n 滴溶液的总体积 V,
(目的:
测大不测小,减小读数产生的偶然误差);
③在水面上均匀地撒上痱子粉或石膏粉,(目的:
利于看清油膜层边
缘的轮廓);
④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令其体积为 v )滴入水中,则这一滴溶液中
1
的纯油酸体积为 v = v ⨯ a = v ⋅ a ,(减少纯油酸的量,便于形成单分
01
子油膜);
⑤在坐标纸上描出油膜层轮廓的形状,〔目的:
求单分子油膜层的面
积 S,数格子,多余半格算一格(偏大),少于半格舍去(偏小),整
体面积偏差可以忽略不计〕;
⑥令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d,则 d = v 0 = va 。
snbs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2
1.证明一:
扩散现象:
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迅速;
2.证明二:
布朗运动:
①是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一种宏观上的微粒运动,不是分子的
热运动,既不是液体(或气体 )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悬浮微粒分子
的运动,而是液体(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一种反映;
②布朗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③PM10 与 PM2.5 在处于静稳状态(没有对流与风的影响状态)的空
间中的无规则运动是布朗运动;
④布朗运动的观测记录图不是布朗微粒的运动轨迹,而是在选取的前
后两时刻,布朗微粒所处位置的连线,在该时间间隔内布朗微粒的运
动依然是无规则的。
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1.通常所说到的分子力是指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
2.四线合一:
①斥力与分子之间的距离 r 的关系图;②斥力与分子之
间的距离 r 的关系图;③分子力
(斥力与引力的合力)与分子之间
①
的距离 r 的关系图;④分子势能与
分子之间的距离 r 的关系图③
r0
④
A
②
rA
r
3
(
3.图象反映出的规律:
其中平衡位置两分子之间的间距 r 的数量级
0
约为 10-10m)
①分子之间的斥力与引力随分子之间距离 r 的增大两者均减小;当
r = r 时,斥力与引力大小相等,分子力为 0;当 r〉 r 时,分子力表现
00
为引力,分子距离 r 增大,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引力存在一个最大
值,在此过程中,同一数值的分子力可能对应两个不同的位置(即对
应两个不同的分子间距 r),两位置分子之间的间距 r 的值都大于平
0
分子力先增大;
②当分子间距 r〉10r 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可忽略不计,一般规定在
0
r〉10r 时的分子势能为 0。
当 r〉 r 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距离 r
00
减小,分子势能减小;当 r〈r 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距离 r 减小,
0
分子势能增大;r = r 时,分子势能达到最小;在分子势能变化的过程
0
中,数值为负值的同一的分子势能值可能对应两个不同的位置(即对
应两个不同的分子间距 r),两位置分子之间的间距 r 的值一个大于
平衡位置时的分子间距 r ,一个小于平衡位置时的分子间距 r ;
00
③令分子力表现为引力的最大值时分子间距为 r ,如图所示中的 A 点
A
位置,则在点 A 处③曲线的切线必定水平,斜率为 0,即在位置 A 处
分子力对间距的变化率为 0。
由于F
引力
,令图线③①②的
斜率的分别为 K
分子力
、 K
斥力
、 K
引力
,根据数学求导可知:
K
分子力 = K
斥力 -K
引力
,则当 r = r 时, K
A
分子力 = 0、K
斥力 = K
引力
,表明在位
置斥力与引力变化快慢相同;当r〉r 时,K
A
分子力
由 K
引力
,决定(两图象
4
切线斜率均为正),则 K
斥力 〈K
引力
,表明在此范围内间距增大时,引力
与斥力减小得快;r〈r 时,K
A
由 K
分子力
决定(两图象切线斜率均为),
斥力
则 K
斥力 〉 K
引力
,表明在此范围内间距增大时,斥力与引力减小得快;
§§第二部分:
气体
一、气体温度:
1、温度决定了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对于理想气体,分子之
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分子势能为 0,内能由温度决定;
(
2、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图:
在一定温度下,单位速率间隔的分子
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与气体分子速率的关系图)
f(v)
1
2
3
o
v
3、图象反映出的规律:
①图象纵坐标 f 指单位速率间隔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运
(v)
算表达式为 f
(v) = n∆v ⨯ 100 0 0 ),其单位为 s/m;横坐标 v 指气体分
子速率,单位为 m/s;
②在温度一定时,图象速率分别呈现“中间多两头少”规律;
5
③随温度升高,速率大的分子数目增多,且图象中的峰值向大速率方
向移动,则上图中 T 〈T 〈T ;
123
④由于 f
(v) ⋅ v =
n ,则每一条图线与横坐标所围图形的面积均相等,且
N
均等于 1。
二、气体体积:
1、指气体分子所占据有的空间体积,不是气体分子的体积;
2、描述气体分子分布的密集程度。
三、气体压强:
1、产生原因:
大量气体分子频繁的碰撞容器壁而产生的.
2、自宏观角度分析:
ⅰ、结合压强定义式 p = F
S
①气体压强指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②此定义中的“平均作用力”本身就是对时间的平均值。
∑ I
=
S ∆tS ∆t
①气体压强指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
冲量;
②此定义中必须强调“单位时间”与“单位面积”。
3、自微观角度分析:
p=N F ,其中 p 表示气体的压强;N 表示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与
器壁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总次数,其大小在微观上由气体分子分布的密
集程度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有关,宏观上由气体的温度和体积决
6
定;F 表示分子与器壁每次碰撞的平均作用力,其大小在微观上取决
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在宏观上由温度决定。
4、影响气体压强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图:
单位时间内
与器壁单位
面积上碰撞
气体分子分
布的密集程 气体的体积
气
体
的总次数 N 分子运动的
平均速率
气体分子的
平均动能
气体的温度
压
强
P
每次碰撞的
平均作用力
每次碰撞的
强度
分子运动的
平均速率
气体分子的
平均动能
气体的温度
微观宏观
四、理想气体问题的定量求解:
1、三等表达式:
①等温变化:
A、对一定质量的同种气体:
P V = P V
1122
B、当气体质量改变时,采用分气(或合气)法:
P V = P V + P V + ...... + P V
001122nn
②等容变化:
A、对一定质量的同种气体:
P1 = P2 = ∆P
T
B、当气体质量改变时,采用分气(或合气)法:
7
(或活塞),在外力作用下 F= ma 求解;
PPPP
0 =1 +2 + ..... +n
T
n
③等压变化:
A、对一定质量的同种气体:
V1 = V2 = ∆V
T
B、当气体质量改变时,采用分气(或合气)法:
VVVV
0 =1 +2 + ..... +n
T
n
2、三不等表达式:
A、对一定质量的同种气体:
P1V1 = P2 V2
T
2
B、当气体质量改变时,采用分气(或合气)法:
P VP VP VP V
02
T
n
五、气体计算题型的解题基本思维:
1.根据题意按变化过程,写出先后每一状态下气体的三参量(压强、
体积与温度)的对应符号。
此状态下可能存在有两个对应的得分点:
①求出该状态下对应的体积 V,往往用气体柱的长度与横截面积来表
示;
②求出该状态下对应的压强 P:
ⅰ>当液体柱(或活塞)处于平衡状态时,同一段连续的流体(或活
塞)在外力作用下合外力为零,列式求解出压强;
ⅱ>当液体柱(或活塞)处于加速状态时:
A、受力分析的研究对象选取同一段沿加速度 a 方向上的连续的流体
合
8
B、近似认为气体内部各位置的压强大小相等;
C、利用 F
合
ma 求解时忽略气体的质量。
2.每分析出两个状态后,根据“三等”与“三不等”表达式列方程;
3.当气缸的面积不相同,之间存在有挡板时,要注意分析出活塞恰好
到达挡板时的这一临界状态。
§§第三部分:
固体与液体
一、固体:
1、分类:
单晶体
晶体
固体多晶体
非晶体
2、三者区别:
有无天然的规
在一些物理性
分类
有无固定的熔点
单晶体
则几何形状
有
质上的方向性
各向异性
有
晶体
多晶体
无
各向同性
有
非晶体
无
各向同性
无
3、判定固体类型的方法:
①自几何形状上判定时,必须是天然形成,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判定;
9
②自在一些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可以判定是否是单晶体,但不
能区分多晶体与非晶体;
③自有无固定的熔点可以判定是否是非晶体,但不能区分单晶体与多
晶体。
二、液体:
1、表面张力:
(液面各部分间的相互吸引力)
①方向与液面相切,与分界线垂直,使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②微观解释:
处于表面层的液体分子,一方面受到上方气体分子作用,
另一方面又受到下方液体分子作用。
而液体分子比气体分子的作用
强,所以,表面层分子排列比液体内部要稀疏些,分子间距离较液体
内部也大一点 ,因此,在表面层里分子间的作用就表现为引力。
2、毛细现象:
①浸润:
微观解释:
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既受固体分子的作用又受内部液体
分子的作用,而固体分子的作用力大一些,使得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
比液体内部分子分布密集一些,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分子平衡的距离
r ,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之间表现为斥力,附着层表现为扩张的趋势。
0
毛细现象表现为液体在细管中上升。
②不浸润:
微观解释:
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既受固体分子的作用又受内部液体
分子的作用,而内部液体分子的作用力大一些,使得附着层中的液体
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分布稀疏一些,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分子平衡的
10
距离 r ,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之间表现为引力,附着层表现为收缩的
0
趋势。
毛细现象表现为液体在细管中下降。
三、液晶
液晶分子的排列自某个方向看比较整齐,排列有序而显示出单晶体的
各向异性,自另外一个方向看又杂乱无章,排列无序而显示出液体的
流动性。
四、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1、饱和汽:
在密闭容器中,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在相同时间内,
液化的气体分子数与蒸发的液体分子数相等)的蒸汽。
特点:
同一种饱和汽的蒸汽分子的分布密度仅与温度有关,与体
积无关,温度越高,分子分布的密度越大。
2、饱和汽压 P :
在一定温度之下的饱和汽的压强。
0
特点:
同一种液体的饱和汽压仅与温度有关,与饱和汽的体积无
关,温度越高,饱和汽压越大。
3、绝对湿度:
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实际压强 P 。
在温度一定时 P
1
1
越大蒸发越慢,P 越小蒸发越快。
1
4、 相对湿度(A)水蒸气的实际压强(P1)
同温度水的饱和汽压(P )
0
5、人体对环境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判定由相对湿度 A 决定:
①A越大 ⇔ ∆P = P0 - P1越大 ⇔ 水蒸气实际分子密度与饱和汽分子密度相隔越小
⇔ 蒸发越慢 ⇔ 感觉潮湿闷热
②
A越小 ⇔ ∆P = P - P 越小 ⇔ 水蒸气实际分子密度与饱和汽分子密度相隔越大
01
⇔ 蒸发越快 ⇔ 人体感觉干爽
6、干湿泡湿度计:
11
①干泡温度计测得的温度 T 是环境的实际温度,其温度的大小反映了
0
饱和汽压 P 的大小;
0
②湿泡温度计测得的温度 T 是纱布上的水蒸发吸热以后的的温度,其
1
温度的大小反映了绝对湿度(水蒸气的实际压强)P 的大小;T 越大
11
蒸发越慢,T 越小蒸发越快。
1
③令 ∆T = T - T 则:
01
Ⅰ. ∆T越大 ⇔ 相对湿度A越小 ⇔ 蒸发越快 ⇔ 人体感觉干爽
Ⅱ. ∆T越小 ⇔ 相对湿度A越大 ⇔ 蒸发越慢 ⇔ 人体感觉潮湿闷热
§§第四部分:
热力学定律
一、热力学第零定律:
1、定律:
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
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①特点:
一切处于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②热力学温度 T(K)与摄氏温度 t(0C)的关系:
Ⅰ>若强调的是系统在某一状态之下的温度,则:
T = t + 2730 C
Ⅱ>若强调的是系统在某一过程中温度的变化量,则:
∆T = ∆t
如热力学温标的分度值 1K 与摄氏温标的分度值 10C 的大小相等。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定律:
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
12
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
2.表达式:
∆U = Q + W
①Q 指吸收的热量,W 指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三个物理量的符号代
入规律:
符号
+
-
内能增加
内能减小
W
外界对气体做功
气体对外做功
Q
吸热
放热
②在 W 指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时求 W 的方法:
Ⅰ>在等压变化过程中:
W=-P
;
易错点:
在自由膨胀(指气体向真空的膨胀过程,教材第60 面图
10.4—6 提及)之中,气体体积虽然增大,由于没有做功的对象,因
此在该过程中 W=0。
Ⅱ>在给出的 P—V 图象中,图线与 V 轴所围成的几何图形的面积表示
功的大小,体积增大,面积取负,体积减小,面积取正。
③若 Q 指吸收的热量,W 指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则定律表达式为:
Q = ∆U + W
④若 Q 指系统放出的热量,W 指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则定律表达式
为:
W = ∆U + Q
⑤若 Q 指系统放出的热量,W 指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则定律表达式
为:
∆U + W + Q = 0
3、第一类永动机:
①指效率大于 100%的热机,其违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违背了能
13
量守恒定律;
②热力学第一定律还可以表述为:
热机效率不可能大于 100%或第一
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1、总述:
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自然宏观过程均具有方向性,不可逆。
2、表述一 (克劳修斯表述 ):
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
体。
①“自”发指所研究的热力学系统与外界之间没有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②若去掉“自发”,该过程能够进行,即“热量能够从低温物体传到
高温物体”。
:
3、表述二(开尔文表述)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
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①“不产生其他影响” 指所研究的热力学系统与外界之间没有发生
任何相互影响;
②若去掉“不产生其他影响” ,该过程能够进行,即“可以从单一
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即在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内能
可以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4、第二类永动机:
①指效率等于 100%的热机,其没有违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即没有
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②热力学第二定律还可以表述为:
热机效率不可能等于 100%或第二
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14
5、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
①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②在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熵不会减小,热力学第二定
律也叫做熵增加原理。
③一切自发的过程,无序性均增大,即微观态的数目均增加,即对应
的宏观态出现的概率增大,即熵必定增加。
四、热力学第三定律:
1.表述:
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过程把一个物体冷却到绝对零度。
2、注意点:
①绝对零度(热力学零度)指摄氏温度“-273℃”或“0K”;
②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但温度总有可能降低,因此热力学第三定律
并不阻止我们想办法尽可能地接近绝对零度。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