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203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

《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docx

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

1月31日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实录

研讨时间:

1月31日

 

编者按:

能与国内的顶级文科学者说书论道面对面过招,语文课程网的网友可谓有福。

一月三十一号晚七时半,冰冷的空气却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在众人期盼中,北大中文系主任、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如约而至。

温先生温文谦和,儒雅敏锐,在两个小时的交流里,与网友就“语文”这个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相谈甚欢:

就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他作了详尽的阐述,对于此功能下的课堂实施,亦有十分在情在理的指点,并向我们热情介绍了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另外如语文课的“文本解读”,课堂上的“知识点训练”,课堂对话“个性化”的理解,温先生将其个人理念细细道来,真诚的话语中真知灼见不断闪现,我们一线教师可细细咀嚼。

 

真语文:

机会难得,我多问几个问题,请温教授不吝指教。

 

研讨“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就是--站在社会(学校之语文教学专业之外)角度开言,对不?

也就是调用社会学、文化学等科学理路上的“工具”来审视语文课程,是这样吗?

 

温儒敏:

语文课改让我们来重新来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为什么要有这样一门课,这门课要解决什么基本的问题,现在争论很多。

但是我们可以回到朴素的立场上来。

现在我们讲素质教育讲得很多,但是实施起来很难。

已经讲了7年了,好像没有多大的起色。

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我现在考虑较多的是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高中毕业以后不一定上大学。

这些未来的公民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阅读写作的水平才能够应对生活,满足生计之需?

课改也要考虑大多数人这个问题,要解决他们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当然,还有要提高整体素质的问题。

我想对语文课的功能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实际的理解。

这样课改才比较有“底气”!

 

对语文课功能的理解现在有很多争论,我觉得不要搞得负担越来越重。

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来承担,要求语文解决人生观问题,审美的问题,道德的问题,爱国主义的问题,等等。

可以做一点,但是很难。

负担太重了。

所以我们不要夸大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课确实有人文性,这是课改应该强调的,但应该在语文教育基础上面体现人文性,不能把语文功能无限地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了,到头来反而可能掏空了一些基本的东西。

 

透明的蓝:

语文教育的功能,是不是应该区分为习字教学的功能、阅读教学的功能、写作教学的功能、口语交际教学的功能,才更合乎实际?

抽象的语文教育的功能,有吗?

当我们说“语文教育的功能”的时候,这个功能来自哪里?

 

温儒敏:

谢谢提问!

 

刚才你说的都是语文教学基本的功能,也就是所谓听说读写的能力培训。

当然,用现在的词来说,还有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我想这对一般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放低一点来说是生计之需。

所以课改不能不重视这些基本功能。

但是,语文课程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包括我们现在强调的人文教育、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两者应该是很自然地融合,而不应该偏废,讲人文素质教育也并不是抽象的东西,它应该弥漫到所有教学环节,应该和基本的语文学训练结合起来。

你觉得可以接受这种意见吗?

 

透明的蓝:

请问温教授,在语文功能实现方面,比方说,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人文教育素养的培养,是靠什么来整合的?

是不是阅读技能?

 

温儒敏:

不一定是阅读技能来整合。

具体到一堂课,它可能有各个环节,各有所偏重,老师能够突出一些重点,把它互相勾连起来,这确实是一个教学的艺术。

我听过很多中学老师的课,有的讲得非常活跃,学生也很有兴趣,但是知识点不突出,缺少基本的训练。

这样一来学生还是学不到什么基本的东西。

所以上课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时可以突出这一点,有时也可以突出另外一点,但都要考虑到把几种因素结合起来。

 

一车:

温教授,您好。

我是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利用课上的45分钟,实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功能呢?

 

温儒敏:

谢谢你的问题!

 

我想可以充分发挥你的创造性,新课标只是提出一个框架和目标,具体的操作还是要我们一线老师来发挥我们的主观努力。

我觉得课改后的语文课上的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有兴趣,而且他们能够主动地投入学习。

所以课上老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的想像力和积极参与,这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设计应当高度重视课堂气氛的活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

不能老师一个人高头讲章。

但是也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就是一堂课下来,什么思想性,人文性都比较重视,课堂也活跃,但知识积累不够。

学生学完了不知道落下了什么东西。

所以,上课还是要注意有梳理,要有放有收,要有必要的语文能力的训练。

 

鸿边:

请温教授谈一谈现行的语文教材与以前老教材之前最大的区别,就以您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吧?

您认为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温儒敏:

谢谢提问!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和老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分为必修和选修。

增加了选修课的板块,这样让学生更主动、更有兴趣地投入学习,或者说是更个性化地学习。

而且必修课的教材的设置也是突出了一个积累、梳理,采用几个版块或单元教学的方式,既注重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训练,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主要区别也就在这里了。

而且,人教版编写注意了守正出新,和以前老教材有一定的衔接,这样照顾到广大老师教学上的衔接。

 

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还是要按照新课标所设定的目标,把工具性和人文性都结合起来。

而且要照顾到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学,改革付出的代价也不能太大。

 

申宣成:

温教授,您认为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温儒敏:

最大的挑战是要提高教师的水平,而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选修课怎么上,课改怎么面对高考(高考当然也会改革,但短时期内不会取消),这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我主张还是步子稳一点,既要坚持改革,又要考虑到改革的代价,要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

 

申宣成:

感谢温教授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课程改革中,农村确实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gogo: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语文教育思想曾引起很大的冲击,您怎样看?

 

温儒敏:

钱理群是我的同学,我很欣赏这个带有理想主义的学者!

在这样一个实利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物欲泛滥的时代,理想主义显得非常可贵。

尽管理想的东西有时候和现实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会带来某种批判的眼光,形成一种观照。

我觉得这是很必要的,我们的社会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时有些批判的声音也是有益的。

 

colddog:

温先生,您好!

最近,上海教育社重版了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同时出版的还有孙绍振《名作细读》,王富仁的《名作导读》,关于文本的解读,真是可以有太多话说了。

对于当下的语文课,文本解读到底具有何种意义?

常听人讲,教师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与温度(这样的说法,温先生是否认同?

),而这一切,自然都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能力,温先生,对于当下的语文课,您觉得目前一线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比较缺乏怎样的修炼,该如何努力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朝哪个方向努力。

 

温儒敏:

谢谢提问。

 

文本解读当然是语文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文本解读需要老师有比较高的水平。

在比较好的学校,老师还可以多尝试做一点,对一种文本做多侧面的多角度的解读。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解释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所谓思维的训练吧。

这比一般的训练听说读写是要有更高的要求的。

但是有些基层的学校,课改中还是要求他们能够从基础做起,首先要解决一些所谓“基本口粮”问题,也就是新课标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文本解读这样的学习,可以在选修课里面多做一些实验。

 

申宣成:

温教授,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

课堂讨论和对话因为失去控制而变为毫无意义的喧哗,对文本的解读因为张扬学生的个性而允许了肆意的曲解,语文教师似乎出现了空前的存在危机,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谢谢!

 

温儒敏:

我也有同感!

但我觉得课改刚刚开始,有些老师比较注重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更多地考虑师生的互动和所谓个性化学习。

这也是一个过程。

确实应当注意不要走偏了,不要追求花架子。

要保证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也就是我刚才说过的“基本口粮”。

 

珊瑚:

我是一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现在语文课堂上对于语文的教育功能,注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所以课堂上活跃了许多,学生的兴趣自然就大增了.可是我们有时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因为脱离了适当的语文训练,缺少了必要的咬文嚼字,请问温教授:

语文训练和人文培养的结合点应该怎样把握呢?

 

温儒敏:

这个问题你讲得很好。

实际上你已经意识到存在的缺失了。

我想语文课要想办法活跃气氛,加强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老师上课时可以强化这个方面。

但要注意,不能丢掉基本的训练。

每节课应该有哪些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上完一节课以后,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这是非常重要的。

 

fenglong88:

温教授,您好。

在人教社的教材培训中,培训的老师说过教材的安排是小学阶段注重生活体会,中学阶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不知道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温儒敏:

这个问题说的有点绝对了。

其实,可以结合起来。

不过小学阶段多一些从切身体验来进行教学,也是好的。

 

fenglong88:

就笔者所见的教材分析,大多数教材的安排是循着“文字——文体——文学——文化”的思路安排的。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合理模式,但问题是“文化”不是简单的前者的总和!

“文化”应该是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内容。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点夸张吧?

我要说:

不一点也不夸张。

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就必须让语文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就必须让语文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的民族性就必须让语文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而实际生活、生命意识、民族情感正是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

 

温儒敏:

你谈得非常好,我都没有补充的意见了!

 

k12qq:

中学阶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有哪些措施呢?

 

温儒敏:

现在各个版本的选修课都设计有这方面的教材,比如民俗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等。

另外,必修课的选文也还是充分考虑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我想中学语文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兴趣。

所以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以外,要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阅读的兴趣。

具体措施,还是要一线老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去不断探索好的办法。

 

真语文: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先要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然后才是审美呀、素养呀等等方面的要求,后者相对是比较“奢侈”的东西。

”--老顽童看到,您已经意识到“以文学包打(语文的)天下”“那大都是搞文学的朋友们的一种设想,”“可爱而不可行”,“不切合语文教育的实际。

”,但还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语文=语言+文学”的话语前提(或曰本体观念吧)。

请恕顽童愚钝而冒昧,您可以尝试用“语言学”和“文学”(要不再加上教育学吧)学科的专业术语来解释一下“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咋的回事么?

 

温儒敏: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意见可能会比较纷繁。

何谓语文?

一种说法是语言+文学,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另外一种说法是语文的“语”是说话,“文”是写文章,这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解释语文的含义,也有其道理。

我看不必去抠这些字眼,语文要解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这个大概是大家都比较赞同的。

 

钟林广:

温教授,您好!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平时常说小学与初中都是基础课程的教学,请问小学与初中在语文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做好衔接,小学语文的教学较初中的侧重点又在哪,平时怎么凸显小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