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787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docx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赏析

(一)绘画作品:

  1.《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作。

绢本设色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今天的节日集会。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是市郊景色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

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

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者匆匆进城。

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

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

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

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

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

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

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画中有550余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2.《洛神赋图》

  顾恺之,东晋画家。

《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绢本着色画卷。

图的大意是曹植和仆从归途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人在舒展身腰,马在地上打滚。

黄昏时节,停歇在洛水边上。

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

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

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面对两支残烛,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

回到岸上,曹植带着沮丧的表情和无穷的依恋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它不只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重要的是作者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

画中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

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

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

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

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地与女蜗在歌唱。

这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它是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也是了解当时服饰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品。

  3.《游春图》

  展子虔,隋代画家。

所画《游春图》为绢本。

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

全图描绘官贵仕人在风和日丽、春色宜人的季节,于郊外"踏青"的游乐情景。

图卷以自然风光为主,人物殿阁点缀其间。

用笔设色上,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树石,并直接用青绿赫石涂染,显现早期山水画敷彩浓烈,富丽堂皇的古拙之美。

《游春图》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说明隋代山水画独立成宗,而且改变了魏晋以来山水人物比例失调的现象,形成了"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合理比例。

此时的树木也不再是"伸臂布指"的幼稚形态,画法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夹叶点".但山石的画法仍处于"有勾无皴(一种表现山石质感的用笔方法)的初级阶段。

着色呈"青绿色",开青绿山水画之先河。

这幅被誉为"唐画之祖"的青绿山水画作,对初唐山水画家的山水画起直接的启迪和楷模作用。

  4.《步辇图》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

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太宗形象是全图的重心所在,作者不遗余力地给予生动细致的刻画。

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为了更好地凸现唐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全图不设背景,以摹绘人物为主,结构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细部描摹来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

  5.罗中立《父亲》

  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

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

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

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

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

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

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二)雕塑作品赏析:

  1.《马踏匈奴》

  中国西汉圆雕石刻,立于陕西霍去病墓前,表现的是和霍去病生死相依的马。

霍在生前就是骑着这匹马征战厮杀,立下战功的。

石马实际上是霍去病的象征。

石马高1.68米,长1.9米,形态轩昂,英姿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头的神情。

艺术家的动静结合,形象地表现了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

艺术家用一人一马,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马征战的丰功伟绩。

战马骠悍、雄壮、镇定自如,巍然挺立。

与之对比的是,昔日穷凶极恶的匈奴此时仰首朝天,蜷缩在马腹之下,虽已狼狈不堪,仍然凶相毕露,面目狰狞,手持弓箭,企图垂死挣扎。

作品通过简要、准确地雕琢,尤其是在马的腿、股、头和颈部凿刻了较深的阴线,使勇敢而忠实的战马跃然而出,又好像纪念碑一般持重圆浑。

这一作品把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手法结合一体,既自由又凝练,既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于雕刻艺术美。

  2.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龙门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共用了三年零九个月完成。

它供奉的主神为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

  主像卢舍那大佛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3.米隆《掷铁饼者》

  米隆,古希腊著名雕刻家。

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划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

《掷铁饼者》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米隆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

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

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

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整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决定的。

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

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

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4.《维纳斯像》

  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岛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著名古希腊雕塑艺术,大理石雕像。

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是卢浮宫镇宫三宝之一。

1820年被米罗岛上的一位农人所发现,被世人公认为希腊女性美的原型。

像高两米略多一点,她的双臂已折断。

它属于希腊化时期的作品。

这尊维纳斯像看上去也微微有些倾斜,显出仿佛正倚靠着什么想象中的支撑物似的,这种处理手法使雕像增加了曲线美和优雅的动感美。

评论家和艺术爱好者在这位长巾即将脱落到地上的女神的那优美的裸体像前常常驻足观赏很久。

雕像取材于帕里安大理石,使这位女神躯体和肌肤显得轻盈而美丽,富有最典型的古典传统特色。

作品融合了古希腊雕塑优美与崇高两种风格,手法阔大而简洁,人物端庄秀美。

整个雕塑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律",成为后来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标准。

成为古希腊雕塑的经典之作。

  5.米开朗基罗《昼》、《夜》、《晨》、《暮》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雕塑家、画家。

为佛罗伦萨巨头美第奇家族陵墓制作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昼》与《夜》、《暮》与《晨》,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刚刚从睡梦中惊醒,右手在背后支撑身体,眼睛圆睁向前方凝视;《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右手抱着头,深深沉睡,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暮》表现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活力和光辉,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光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

米开朗基罗面对处于动荡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思想深沉和苦闷,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

米开朗基罗写过一首诗:

"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

只要世界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满足。

不要惊醒我!

"

  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摩西》

  6.罗丹《思想者》

  罗丹,法国雕塑家。

雕塑《思想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之一。

它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

男子是谁?

他在想什么?

没有答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这件作品引来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在《地狱之门》中,他可能是正在思考创作问题的但丁,也可能是罗丹自己,类似于自我的精神肖像。

更广泛一点说,他象征着思想。

无论怎样,这个人物的外形控制了罗丹的手。

《思想者》成为惟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无数的展览中出现。

所到之处,批评家满怀兴趣和欣赏之心对它进行分析。

这件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对解剖学的自由运用,大块隆起的部分使光线产生阴影效果,这与学院派冷冰冰的精细雕塑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书法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少学卫夫人书,后博采众长,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后人尊为书圣,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王羲之趁着酒意,满怀激情,笔走龙蛇,写了这篇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媚劲健,自然精妙。

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

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七个"不"字,绝无雷同。

作者的气度、风采、襟怀、情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体式灵动绰约,神采奕奕,极具大家风范,后人评曰: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登峰造极。

(四)建筑艺术赏析:

  1.北京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群,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公元1406-1420年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前后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故宫严格按《周礼。

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前半部分为外廷,是皇帝朝政场所。

建筑庄严、宏伟,特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8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上,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太和殿在紫禁城对角线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皇帝的威严,不足以震摄天下。

  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形式美等都是罕见的,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

  2.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

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一座融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

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内最完整最宏伟的一座古建筑。

"布达拉"是普陀罗(普陀)的译音,意即菩萨住的宫殿。

相传公元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成此宫,现有建筑群为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开始兴建,经过历代达赖不断扩建而成。

  布达拉宫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了整座玛布山(红山)。

高117米,东西长360米,外观13层,实为9层,面积约12万平方米。

殿宇巍峨,金顶辉煌,有佛堂、经堂、灵塔殿、习经室15000多间。

整个建筑系石木结构,方石垒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帕提农神庙

  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最大的多立克柱式神庙。

菲狄亚斯指导希腊优秀匠师雕凿以描述和歌颂雅典娜为主题的浮雕杰作。

神庙正面的主殿内供奉着雅典娜的高大木像,运用了贴金和镶嵌象牙的技术,雍容华贵,栩栩如生。

希腊人按照观赏神庙时的视觉效果,对神庙进行了许多细腻灵活的处理。

两侧的角柱在与天空的对比中间向上微微拱起,角柱加粗并向神庙的中心内倾,其他柱子也做了相应的内倾调整。

如果把帕提农神庙四周的柱子按延长线向高空延伸,它们会在两公里半的上空精确地相交于一点,而这一点正是神庙的中心点。

看起来像积木一样简单地组装起来的神庙,其实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心的琢磨,绝无雷同,简洁明快,给人以神秘、雕塑般完美生动的印象。

它"每个部分都是确切的,显出高度的精确性、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比例","在全世界的任何时代里没有能与之比拟的建筑,这是人类的最激动的时刻,当一个人受崇高的思想所鼓舞,会把它形象化为一个光与影的优美造型".

  4.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

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

它们是大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首".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

埃及金字塔从早期的王陵墓发展开来的。

建筑金字塔的历史跨越了10个朝代。

金字塔闪耀着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光芒。

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5.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历时180多年建成。

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是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标志。

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

门洞上方是"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尊雕塑。

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塑像,两侧是亚当和夏娃塑像。

教堂内极为朴素。

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

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智慧的光芒,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6.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表演艺术中心。

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与周围海上的景色浑然一体。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始于20世纪50年代。

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

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

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

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紧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临墙眺望,白天绚丽的悉尼湾风光一览无遗;夜晚市内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

犹如巴黎的铁塔,这座歌剧院已成为悉尼的标志,也是迄今人类最成功的现代建筑之一。

(五)园林艺术:

  1.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世界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

园林总面积达1000多公顷。

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分三个区域: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全园以西山群峰为借景,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

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之处,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

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

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

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宏伟。

最北部的后山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

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烟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楼阁成群。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人工景观、自然山峦与开阔的湖面融为一体,为中国园林设计的杰作。

  2.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时89年竣工,占地564万平方米。

山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

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

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种隆重的大典也在这里举行。

湖区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间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

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名胜建造的。

平原区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山庄规模宏大,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

  3.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建于明代,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园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

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中园是主体和精华所在。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

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

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

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

西园北半部有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等景点。

  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美在不言中。

西部的盆景园和中部的雅石斋分别展示了苏派盆景与中华奇石,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咫尺之内现乾坤"是其设计和建造的理想品质。

  4.法国凡尔赛宫园林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当时号称"太阳王"的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兴建凡尔赛宫苑,规模宏大,手法多变,成为法国规则式园林的巅峰之作。

凡尔赛宫苑占地面积巨大,达6000多公顷。

东西向主轴长约3公里,建造历史26年,很多地方修改多次,力求精益求精。

宫苑主要设计者勒诺特尔是西方最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他的设计突出了"强迫自然接受匀称法则"的规则式设计理念,肯定了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而人工美的基本原则,是变化中的统一,即园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样性,花木的品类、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统一,即一切多样性,都应该"井然有序,布置得均衡匀称",直线和方角的基本形式都要服从几何比例原则。

勒诺特尔用多种方式进行植物造景,常绿树种在设计中占据首要地位。

其非常独特之处在于大规模地将成排的树木或雄伟的林荫树用在小路两侧,加强了线性透视的感染力。

勒诺特尔的园林构建风格统治了欧洲近百年时间,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影响。

1.民乐《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小名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

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

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浪卖艺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的音调。

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1950年夏,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

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

作者运用二胡上5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民乐《江河水》

  《江河水》中国民间乐曲,源于东北辽南鼓吹乐笙曲的同名曲牌。

初为双管独奏,后被移植改编成二胡独奏,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名曲。

乐曲演绎了一个凄凉悲切的故事:

某地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服劳役离乡而去,忽遭不测死于外城。

妻子闻讯,如雷轰顶,在当时与丈夫依依惜别的江边,面对着滔滔河水嚎啕痛哭、悲愤欲绝,诉之泣之,遥相祭奠……乐曲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开始部分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