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665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docx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公共基础二

第二章 银行经营环境

近几年考试题比例为10%。

金融环境对银行也有着直接关系,在备考中,考生需在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把握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应用。

  

  图2-1

  

  

第一节 经济环境

  银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

经济环境构成银行运行的基础条件和背景,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银行经营状况。

  一、宏观经济运行

宏观经济状况

经济发展水平

反映一国和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和总体经济实力,进而决定全社会可供银行利用的资金(及其他资源)的富余程度,以及经济主体对借贷资金和服务的需求程度,从而决定银行的资金实力、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

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

既影响经济主体的收入和资产价值,也影响其对未来的信心,从而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1.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及其衡量指标

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衡量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一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总值。

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整体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GDP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

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中区分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一般以“常住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住居民在一年内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得到的收入,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

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和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

充分就业

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数。

物价稳定

通货膨胀率

物价稳定是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避免出现高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地上涨。

一般说来,常用的指标有三种:

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指一组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幅度。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指一组出厂产品批发价格的变化幅度。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则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在衡量通货膨胀时,消费者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差额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既无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巨额的国际收支盈余。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这里的“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如运输、旅游等)和单方面转移(如汇款、捐赠等),是最具综合性的对外贸易的指标。

资本项目则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了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如直接投资、政府和银行的借款及企业信贷等。

国际收支的衡量指标有很多,其中贸易收支(也就是通常的进出口额)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

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2.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经济波动的周期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在危机阶段,生产缩减,商品滞销,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严重下降,信用投放能力锐减,经营利润也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固定资产更新,生产经营活动趋于正常,利润增加,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也显著扩大,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和利润也有了明显扩大。

进入高涨阶段以后,生产发展迅速,市场兴旺,社会购买力上升,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数额显著增加,利润激增。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从不同角度考察的国民经济构成,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技术结构、消费投资结构等。

  经济结构对商业银行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

从直接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

从间接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会通过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来影响商业银行。

  1.产业结构

  三个产业的划分范围为: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比低的重要原因。

  2.消费投资结构

  从支出角度来看,GDP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部分构成。

其中,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其中含房地产和非房地产投资)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净出口是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形成的差额。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私人购买住房的支出,包含在投资的固定资本形成中,不包含在私人消费之中。

  在中国,推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而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企业,业务内容是批发业务的结构。

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提出向零售方向发展的经营战略,但是否能够最终实现这一战略转型,以及实现的速度,将取决于我国从总体上启动和提升国内个人消费需求的程度。

  三、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第二节 金融环境

  一、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具有货币资金融通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风险分散与风险管理功能、经济调节功能和定价功能。

  

(1)货币资金融通功能

  融通货币资金是金融市场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金融市场一方面为社会中资金不足的一方提供了筹集资金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资金的富余方提供了投资机会,即为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搭起了一座桥梁。

  

(2)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通常货币资金总是流向最有发展潜力、能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地区、部门和企业,而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则反映了整体经济运行的态势和企业、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引导货币资金流动和配置的理想工具。

  (3)风险分散与风险管理功能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通过买卖金融资产转移或者接受风险,利用组合投资可以分散那些投资于单一金融资产所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

  (4)经济调节功能

  金融市场的经济调节功能既表现在借助货币资金供应总量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又表现在借助货币资金的流动和配置可以影响经济结构和布局,还表现在借助利率、汇率、金融资产价格变动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5)定价功能

  金融市场具有决定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等重要价格信号的功能,并通过调节价格引导资源配置。

  2.金融市场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1)按期限划分

  按金融工具的期限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①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

货币市场上融通的资金主要用于周转和短期投资,因为其偿还期短、流动性强、风险小,与货币相差不多,此类金融工具往往被当做货币的替代品,这也是其会被称为“货币市场”的原因。

我国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

  ②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主体所筹集的资金大多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偿还期长,流动性相对较小,风险相对较高,被当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来运用,因此被称为“资本市场”。

  

(2)按具体的交易工具类型划分

  按具体的交易工具类型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

  (3)按交易的阶段划分

  按金融工具交易的阶段来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①发行市场

  发行市场也称为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是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供投资者认购投资的市场。

  ②流通市场

  流通市场也称为二级市场,是对已上市的金融工具(如债券、股票等)进行买卖转让的市场。

  (4)按交割时间划分

  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①现货市场

  现货市场是当日成交,当日、次日或隔日等几日内进行交割(即一方支付款项、另一方交付证券等金融工具)的市场。

  ②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是将款项和证券等金融工具的交割放在成交后的某一约定时间(如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或半年等,一般在一个月以上、一年之内)进行的市场。

  (5)按交易场所划分

  按交易活动是否在固定的场所进行,金融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①场内交易市场

  场内交易市场又称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场所、有组织、有制度的金融交易市场,例如股票交易所。

  ②场外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又称为柜台市场或无形市场,指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交易者通过经纪人或交易商的电话、网络等洽谈成交。

  3.我国的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层次清楚、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体系。

从市场类型看,由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等组成的货币市场,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组成的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均已经建立并形成一定规模。

从市场层次看,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场外交易市场与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体的场内交易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1)货币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从1984年同业拆借市场开始的。

1996年1月,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形成,1997年6月,依托同业拆借市场的债券回购业务获准开展,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场一起构成我国的货币市场,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

  

(2)资本市场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正式形成。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并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图的债券市场。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等证券产品为主体、场外交易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并存的资本市场。

  (3)其他市场

  1994年4月,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并逐渐成为境内金融机构进行外汇交易的主要市场。

2002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黄金交易所为主要交易平台、商业银行柜台交易为补充的黄金市场架构。

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已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3家期货交易所,以及2006年9月在上海成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中外资保险机构并存的保险市场体系。

  4.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的影响

  

(1)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的促进作用

  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银行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在很多方面直接促进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

金融市场是银行融入资金的重要来源,也为银行富余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其次,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为银行提供大量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有助于银行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并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交易来转移风险。

  再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客户评价及风险度量提供了参考标准。

比如,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企业发债的利率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或企业所发行债券进行的评级,都为银行了解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确定存贷款利率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最后,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银行创造和培养良好的优质客户。

  

(2)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第一,随着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市场波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会不断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第二,金融市场会放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事件。

  第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大量储蓄者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会减少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大量的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会减少在银行的贷款,造成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

  二、金融工具

  1.基本概念

  金融工具是用来证明融资双方权利义务的条约。

  2.金融工具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工具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1)按期限的长短划分

  按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工具分为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

  短期金融工具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下(含一年),如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

  长期金融工具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如股票、企业债券、长期国债等。

  

(2)按融资方式划分

  按融资方式划分,金融工具可分为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

  直接融资工具包括政府、企业发行的国库券、企业债券、商业票据、公司股票等。

  间接融资工具包括银行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存单、人寿保险单等。

  (3)按投资者所拥有的权利划分

  按投资者所拥有的权利划分,金融工具可分为债权工具、股权工具和混合工具。

  债权工具的代表是债券,股权工具的代表是股票,混合工具的代表是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

  ①债券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

  根据发行人的不同,债券可分为企业债、国债和金融债三大类。

企业债又称为公司债,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

国债是国家根据信用原则举借债务的借款凭证。

国债按偿还期的不同可分为短、中、长期债券。

金融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债务人发行的借债凭证,目的是筹措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来源。

  ②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股票一经发行,持有者即为发行股票的公司的股东,有权参与公司的决策,分享公司的利益,同时,也要分担公司的责任和经营风险。

股票一经认购,持有者不能以任何理由要求退还股本,只能通过证券市场将股票转让和出售。

  背景知识:

  股票可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类。

  我国的股票根据上市地点及股票投资者的不同,可分为A股、B股、H股、N股等几种。

A股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人民币认购和进行交易、供国内投资者买卖的股票。

B股又称为人民币特种股票,是指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进行交易、专供外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投资者买卖的股票。

从2001年2月28日开始,国内居民也被允许用银行账户的外汇存款购买B股。

H股是指由中国境内注册的公司发行、直接在中国香港上市的股票。

N股是指由中国境内注册的公司发行、直接在美国纽约上市的股票。

  ③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

可转换债券兼具债券和股票的特性。

可转换债券的优点是,具有普通股所不具备的固定收益特征和一般债券不具备的升值潜力。

  ④证券投资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凭证,将众多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的投资机构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投资制度。

  (4)按金融工具的职能划分

  按金融工具的职能划分,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用于投资和筹资的工具,如股票、债券等;第二类是用于支付、便于商品流通的金融工具,主要指各种票据;第三类是用于保值、投机等目的的工具,如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三、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媒介,尤其是在中国金融体系仍然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环境下,商业银行更是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传导体。

正因为如此,货币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比如,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影响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量,利率调整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和贷款收益等。

同时,货币政策会改变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以及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客户和经营环境,进而对商业银行形成多方位的影响。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时刻密切关注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由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两部分内容构成。

  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六大类。

在这六大类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是现代中央银行应用最为广泛的货币政策工具,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1.货币政策目标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即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引起操作目标的变动,操作目标的变动又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见图2-1)。

  

  图2-2

  背景知识: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1)最终目标

  如前所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其最终目标也是这四大目标。

但由于这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要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有所侧重。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即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即汇率稳定)两个方面。

这一政策目标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的(即促进经济增长);既充分遵循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2)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在具体实施货币政策时,从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采取货币政策,然后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到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金融机构存款构成。

我国基础货币由三部分构成:

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三季度起正式推出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并按季公布。

现阶段,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被称为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由于M2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

  2.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

同时,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还可导致证券价格上涨,市场利率下降。

相反,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进行反向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的上升。

为了改变公开市场上短期债券品种稀缺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面向商业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这种票据具有无风险、期限短、流动性高的特点,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较好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和投资、交易工具。

同时,定期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还有助于形成连续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因此,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以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为基础的,其效果也是透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来实现的。

  1984年,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2004年,我国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商业银行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会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强化了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