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理论知识.docx
《智力障碍理论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力障碍理论知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力障碍理论知识
一、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学知识
1、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
年龄在18岁以下,智力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并伴随着明显的社会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
2、智力障碍的分级:
(1)传统上,按照接受教育的能力,可以把智力障碍分为:
可以教育的、可以训练的和需要监护的三个级别。
(2)按照智力障碍的程度可以分为:
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这四个级别又分别称为四级智力障碍、三级智力障碍、二级智力障碍和一级智力障碍。
四个级别所对应的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分别是:
轻度的智商在2.01〜3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轻度适应缺陷;
中度的智商在3.01〜4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中度适应缺陷;
重度的智商在4.0l〜5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重度适应缺陷;极重度的智商在5.01个标准差以上,社会适应能力属于极重度适应缺陷。
3、智力障碍儿童的病理原因:
遗传因素是导致重度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孕期感染是导致智力低下患儿的又一主要致病因素,尤以妊娠前三个月感染影响最大;再者孕期营养不良是宫内胎儿生长迟滞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学专家经过大量研究,现在可以知道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5%〜10%。
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
2、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药物、放射线、汞、铅、吸烟、饮酒、吸毒、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
3、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
4、出生后患病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4、预防措施:
要减少弱智儿童的发生,就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避
免近亲结婚,对严重遗传病尽量动员绝育术。
避免早婚和超过40岁妇女高龄生育,
因为容易使染色体异常发生先天愚型。
做好产前保健检查,提高处理难产的技术,减
少产伤,有条件的地区对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及早发现病人,早期治疗,减少弱
智儿童发生。
一级预防采取措施积极防止或减少智力障碍的发生。
例如:
普及婚前检查,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提倡优生优育,反对近亲结婚,缺碘地区的重点人群及时补碘,科学接生等等,可以有效地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
二级预防
例如已经发现一个儿童有苯丙
采取二级预防措施旨在阻止一些致病因素导致智力障碍。
酮尿症,就可以为该儿童制定严格的食谱,减少或基本不让他进食带有苯丙酮酸的食物,就
可以有效地阻止体内大量积累苯丙酮从而避免影响大脑发育。
同时,对一些可能出现智力障
碍但尚无明显障碍表现的儿童(称为高危儿童”提供医学、教育和社会等全面帮助,可以有效地减少高危儿童出现智力障碍。
三级预防
采取三级预防旨在减轻智力障碍产生的消极后果。
对智力障碍儿童和高危儿童进行早期
康复训练就是最重要的三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限制障碍带来的功能缺失,让智力障碍儿
童保持较好的生活状态。
一级预防是在做好婚检和产检,二级和三级预防是对于儿童出生之后有轻微症状的进行预防,智力障碍在大多数人看来或许是没能够接受的,但不管是怎样的结果,应该坦然接受。
5、掌握智力障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
认知发展特点:
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对认知的有关概念并么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认知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的接收、贮存和使用,具体表现于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活动,其中,智慧活动是最主要的活动。
感知特征:
A感知速度缓慢B感知觉容量小C视知觉不够分化。
注意特征:
A不随意注意占优势,随意注意发展缓慢。
B注意的稳定性差,并且难以转移。
C注意范围狭窄。
D注意的分配能力差。
记忆特征:
A遗忘规律先快后慢.B有识记不正确现象。
C以机械记忆为主,有意义记忆为辅。
思维特点:
以具体直观、概括或抽象水平低是智力落后儿童最典型的思维特点。
学习特点:
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学习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学习兴趣较少,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的需要不占优势。
个性发展特点:
意志品质:
A主动性不足。
B意志软弱。
C缺乏自制力。
D固执。
情绪特征:
A情感分化慢。
B情绪受环境影响大。
C高级情感体验少。
自我评价的特性:
过低的自我评价和对自己过高的评价。
6、智力测量的原理:
从第一章所介绍的智力落后的定义可以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智力落后,主要是从他的智
力发展水平和适应性行为水平来判断。
而智力发展水平和适应性行为水平,分别通过智力测
验和适应性行为测验来评估。
因此,智力落后的评估问题主要涉及到智力的评估和适应性行为的评估两方面.
第一节智力与智力测验
一智力概念的历史沿革
长期以来,智力的概念问题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趣,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
智力一词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上很早就出现过。
战国时期的韩非说:
“智力不用则君穷乎
臣。
•①东汉的王充说:
“夫贤者才能未必高而心明:
智力未必多而举是。
”①三国时期的
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用。
•②苟子也曾说过:
•知之在人者谓
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①类似的描述还能找到很多,虽然它们还只是初步的•表面的和肤浅的,但毕竟已经涉及到了智力这个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来看,对智力的这些描述是难能可贵的。
在西方,大约从古希腊起便有了刘智力本质的种种揣测。
哲学家柏拉图曾试图用三分法讨论智力的概念。
他把理性和心智。
、智力障碍儿童的训练
1.掌握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训练的一般方法
1、逐步养成法:
逐步养成法是行为矫正的一个方法。
它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自理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实施方法是把要塑造的行为通过任务分析,分成一个个的步骤,即小步子,然后采用正向或逆向逐步强化的方法,逐步逐步训练,整个训练步骤训练完毕,行为也就养成。
2、游戏法:
训练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方法。
3、实际锻炼法:
是指让儿童到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学习的方法。
2.掌握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矫正的一般方法
1、纠正:
当儿童在说话时出现表达不正确,教师应立即予以纠正,而不要置之不理。
例如,儿童说:
“这是一只漂亮的房子”,教师应马上纠正:
“这是一座漂亮的房子”或“这是一栋漂亮的房子。
2、扩充:
当儿童表达不完整或不充分时,教师应立即加以扩充。
相当多的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有一种简约化倾向,即句子中常常只有主语和谓语,缺乏其他修饰成分,这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扩充。
例如,儿童说;“我吃饭”。
可以扩充为“我正在食堂吃饭。
”
3.简单说明(simpleexpatiation):
即对儿童的语言加以简单的说明,使其意思更清
楚明了。
例如,儿童说:
“狗在叫。
•可以简单地说明为:
“小狗看到有人来了,在汪汪地叫。
”
4.复杂说明(complexexpatiation):
教师对儿童语言的说明比简单说明在内容上更详细,句子结构上更复杂。
例如,儿童说:
“狗在叫”。
教师可以说;“有一只大黄狗,当看到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人向它走来的时候,它瞪起双眼,汪汪地叫起来”。
5.变换方式(alternatives):
对儿童的厝言表达方式加以改变。
例如,儿童说:
“小狗正在汪汪地叫”。
教师变换一下方式,说:
“是的,小狗正在汪汪地叫”。
可是,它为什么会叫呢?
是生病了还是有人打它?
6.完成(completion):
这种方法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填空练习,即由教师说出或写
出句子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儿童自己去完成。
例如:
“天空是(蓝色的)”、“鲜花是(美
丽的)”、“动物园里有(老虎)”。
7.替代(replacement):
用不同的物品或动作来替{t同一句型中的主浯或润浯。
例如,可以让儿童练习:
“(小猫)跳'、(小鱼)跳'、小猫(叫)、小狗(叫)”。
8.变换的替代(alternativereplacement):
与前面的替代相比,这种方法更灵活,更富弹性。
例如,•(小狗)正在叫”,“(小猫)正在叫吗T(小狗)叫得多凶啊,•
9.复合(combination):
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些零散的句子,要求儿童自由联结成一个或几个句子。
例如下面三个句子“桃花开了“,“桃花是红色的”,“桃花在公园里”,可以结合为“红色的桃花在公园盛开”。
10修改(revisiOn):
在语言训练中,教师要求儿童在不改变原文意义的前提下换成另一句话来表达。
例如,儿童说:
“我的叔叔名字叫张三。
”换成另一句话就是“张三是我叔叔”。
3.掌握智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训练的一般方法
1•教具的选择及使用。
教具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训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伊塔德、谢根,蒙台梭利等都非常重视教具在感知训练中的应用,并自制了一大批教具。
可以这样认
为在感知肌能训练中,离开了教具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学校和家庭要注意使
用教具。
首先,组织者要充分认识到教具的作用。
如听觉(听能)训练中,要儿童辨别各种鸟nL,声,(很明显)我们无法在所有场合所有时间将许许多多鸟展现在儿童面前,相反,录音磁带和幻灯机(或电影机和图片)相结合,则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将鸟叫声(鸟和声音两种刺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是靠了磁带和底片和图片这些教具的作用。
其次,组织者应积极寻找教具.感知训练中使用的教具和感知训练的内容一样非常丰富。
大
体讲来,凡是与人的感知有关的实物、玩具等等都可作为教具,如针,线,剪刀、水果、粮食(大豆,谷粒,米粒),收录机,幻灯机以及各种玩具和穿的服装等等。
教师可以自制教具,
也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教具,也可以买儿童玩具作教具(如中央教科所的333――系列玩具
就是很好的一套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训练教具)。
组织者要注意使教具与教学内容配套,尽量
做到系统化。
第三,组织者应正确地使用教具。
感知肌能训练中教具主要是用来操作进而克服智力落后者的缺陷的。
因此,每个儿童都应该有操作使用教具的机会,相应的教具如沙包,彩球等,最好每个学生都有一份。
教具的具体使用请参考第八章。
2•感知训练的组织。
对于感知训练的组织问题,未有一致的意见。
有人强调将感知训练作
为单独内容来看,有的人主张将感知训练和各科软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设。
到底何种方式为
好,尚无定论。
实际上,感知训练的内容牵扯到许多方面,它和各科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
国家教委颁布的智力落后学校的课程可以分做三大部分:
一是活动课,包括体育。
美工,
音乐。
兴趣活动等。
二是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三是劳动技能课,活动课本身就是一些感知肌能活动,像体育课中的正步走,俯卧撑;像美工课中的纸工,泥工等:
像音乐课的唱歌弹琴等。
劳动技能课也有感知肌能的训练作用,即使文化课中也存在着感知训练的内容。
因此从提高效益出发,我们试图提出以活动课为基地向其它科渗透,以专设课为辅助的组织
策略。
具体组织时,可分三大组织方式。
(1)将肌能训练,感知能力和肌肉活动的配合以及
空间位置的认识和活动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美工,音乐教师相互协作,作好有关训练。
(2)将感知训练内容和文化课结合(尤其是小学低年剁,辅之以专门的感知训练课。
(3)将劳
动拔术课纳入感知训练的荚糠最下,有意识地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肌肉活动能力。
这样,单
独的感知训练的课时减少,加大了活动课的内容,也丰富了这些课的内容和形式。
这就要求
学校有一个整体规划,既分工又合作,将感知训练的内容合理地分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3∙
在组织时应多以游戏的方法,寓训练于兴趣中,寓训练于活动,游戏中,提高训练的效果。
关于游戏法的详细内容请参见第九章。
4•训练和示范相结合,以训练为主。
感知肌能训练主要不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的知识,它主
要是通过有关的信息刺激来发展儿童的身心机能。
因此,传授知识不是本课程的目的,本课
程应以训练为主。
在训练时,组织者要注意示范,注意纠正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错
误方式方法和缺陷行为。
感知肌能训练的实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目前国内尚无多少实
践可供提炼。
但是基本方面是肯定的,用大的信息量来刺激智力落后儿童,以最短的时间使
学生获得最多的刺激量,达到此一目标,感知训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个别化教学计划与行为矫正技术
1.掌握智力障碍儿童行为矫正的理论和技术
第二节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行为矫正是以一系列学习原理为理论基础的.本节主要介绍•和行为矫正有
关的理论。
一应答性条件反射厚理
典型的应答性条件反射的理论是巴甫洛夫(PaVlOV∙I∙P)用狗做实验完成的。
食物(如肉松)作为无条件刺激物(us)能引起狗的无条件反应(uR),即食物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铃声做为五条件刺激物(cs),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应。
但是如果将食物和铃声配对,即在喂狗食物前先让狗听列铃声,这样反复操作10次以后,不给狗食物只让它听到铃声,狗也会分泌出少量的唾液的反应。
如果
配对继续下去,即让狗先听到铃声再给予食物,这样20,30次以后,仅仅让狗听到钤声,狗也会分泌相当的唾液,即条件反应(CR)形成。
’上述过程用图丧示即是;
学习之前:
食物(uS)+分泌唾液(UR)
(条件作用前)铃声(CS)+无反应或无关反应
学习过程:
配/食物(us)+分泌,唾液(uR)
(条件作用中)对[铃声(CS)口,
(条件作用后)
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结论是:
(1)条件刺激(CS)和无条件刺激(uS)经过多次配对(学习)之后,条件刺激也会引起反应(CR)。
(2)在条件刺激之后给予无条件刺激,或者将条件刺激搭配起来,给予无条件刺激称为强化。
强化某一刺激,不强化与之类似的刺激,则前者产生条件反射,后者不产生条件反射。
这称之为分化。
(3)条件反射形成之后,不再强化条件刺激,仅呈现条件刺激物,那么条件反射就会趋向停止,这称之为消退。
(4)条件反射形成后,和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电会产生条件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华生(WatSon.J,B)利用敲打金屑棒发出的尖锐的声音作为无条件刺激,仅仅几次就建立了儿童对白鼠(条件刺激)的恐惧反应.儿童本来喜欢白鼠,当儿童接触白鼠时配之以尖锐的金属敲击声,便建立了儿童对白鼠的惧怕反应。
随之,通过强化,华生又将儿童惧怕白鼠的反应类化到白兔上,即建立了儿童惧怕白兔的反应.应答性条件反射在行为矫正中.应用很广,厌恶疗法,内部敏5e法.系统脱敏法都是应答性条件反射原理的应用.
二、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Skinner,B.F)所创造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是通过•斯金纳箱•的有关实验提出的.
饥饿的白鼠在箱内到处嗅闻,偶尔它碰到连接食物仓的杠杆,掉下一颗食物豆(或鱼片),白鼠很快吃完。
然后,他又到处嗅闻,偶尔碰到连接食物仓的杠杆,又掉下一颗食物豆。
经过多次反复,白鼠就学到了这样一个事实:
按压杠杆就会出现食物,按压杠杆成为获取食物的手段。
这样,杠杆(S)和按压杠杆(R)这个行为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论是:
(1)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发生后,如果有食物出现(强化物),那么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就会增加。
(2)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强化物),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
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在行为矫正中得到较多应用。
正强化原理,惩罚原理可以看作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应用。
除去上述两种理论外,影响行为矫正的理论还有认知学习论和模仿学习论.认知学习论强调通过主体的认知即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参与来改变自身的行为。
摹仿学习论强调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摹仿来改变成建立自己的行为,我们认为,智力落后儿童特别是中度以上智力落后儿童的自我意识能力较差,因此,我们不准备详细介绍有关的认知矫正法。
第三节强化物
我们将会看到强化物的选择与使用在智力落后儿童的行为矫正中,特别是在使用条件反射的有关结论时,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拟专节对此加以介绍.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强化物是一种刺激,它对于行为的产生或巩固具有某种促进作用。
前
述应答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物即食物就是强化物,操作条件反射中,自鼠按压杠杆后出现食物豆,这食物豆就是一种强化物。
强化物对行为具有强化作用。
例如,儿童向长者称‘爷爷∙(行为),长者报之以微笑(刺激)和?
好孩子•(刺激)的赞扬声,那么,微笑和?
好孩子•就是强化物。
关于强化物的分类,因标准不同,结果不甚一致。
台湾学者陈荣华将
强化物分为如下几类:
I•原级强化物或非社会性强化物。
这类强化物主要以•物•的形式出现,
包括食物、操作性物体和拥有性物体.
(1)食物性强化物。
如饼干,雪糕、巧克力等。
(2)操作性强化物。
如玩具。
电视,乐2S等。
(3)拥有性强化物。
如小刀,手套,钢笔等。
2.次级强化物和类化强化物。
这类强化物以•符号’或•象征物•出现。
是指和其他原级强化物发生关联而获得相等强化效果的刺激物。
如分数,奖状。
毕业证等。
这一类强化物的优点是:
(1)它的陵用不受时空的限制,如某种食物没有时就不能作强化物;
而分数可以随时都有o
(2)强化效果优于原级强化物。
3.社会强化物。
是指在交往中表现出的动作,语言及体态语官.如微笑.拥抱、’好孩子•等。
4.代币。
能够累积并且可以代换其他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称为代币
这实际上是一种次级强化物。
它本来不具有强化作用,但是使之与其他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相关联,这样,它也具有了某种强化作用,故称代币。
第四节行为矫正的几个基本原理和策略
本节我们仅介绍几个常用的并且在智力落后教育中使用较多的原理或策略。
一行为矫正中常用的几个厚理
1.正强化原理
我们先看这样的两个例子。
例
(1)教师刚给特殊班的智力落后学生布置完作业(情境),
常有破坏性行为的XX生此刻正在桌边安静地做作业(行为),教师走向XX拍拍他的肩,说:
∙XX你真用功,这次你一定能按时交上作业,对吧9?
(直接结果),这样XX学生将来更有可能在教室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例
(2)儿童早饭后上学(情境),笑着向父母说:
?
爸爸妈妈再
见I•(行为)爸爸妈妈说:
?
好孩子,再见I•(直接结果)那么将来小孩上学前更有可能喊?
爸爸妈妈再见•(长期影响)。
上述两个例子表示:
行为发生后如果接着跟随一个良性刺激,那么今后再发生类
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或进一步描述为:
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某人做了某件事之后,立即给予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这人遇到相似情境时就很容易去做同样的事情。
这就是正强化原理。
行为发生后出现的这个好的结果(良性刺激)叫做强化物,由于他具有奖励性才使行为巩固下来.下面我们选择的这个例子就是利用正强化的例子⑦。
查尔斯是一个教养院的重度智力落后患者,身体很强壮。
因他伴有严重的癫痫,故需经常服药。
但是,他总是吐出护士在早上和中午让他吞的药。
由于他的强壮,总是能成功地反抗护士强迫他吃药。
护士便选择了用正强化的原理来矫正他的行为。
查尔斯非常喜欢抽烟。
但是,他并不是时时都有烟抽。
一天早晨,护士和查尔斯坐在一起,在附近的一张查尔斯达不到的桌子上,她放了一把假药丸。
她大约每隔一分钟递给查尔斯一颗假药丸,指导他吞下去,一共10次。
但是,查尔斯只吞下第3颗,其余全都吐了出来。
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护士非常坚决地试着把药丸故到查尔斯嘴里,约1分钟1颗,他吐出了开始的7颗,吞下了第8颗,第9.1o颗也被吐了出来。
接着,护士拿出一支烟对查尔斯说:
•我把药放到你嘴里。
如果你吞下去了,我就让你吸一口烟。
∙(指导语)。
然后她把药丸放到他嘴里,但他又吐了出来,在接下来的4分钟,查尔斯吐出了4颗药丸。
这段时间,查尔斯非常渴望抽烟,甚至显得很可怜.但护士努力克服丁对查尔斯的怜悯,坚决地按指导语做,当他吞下了放在他嘴里的第6颗药丸时,她立即给他吸一口烟(用强化物强化),且极力表扬他(强化).在按下去的4个1分钟间隔坐,他吞下了4颗药丸,每次都让他吸一口烟.第二天早晨,护士按照同样的指导语进行训练(吞下1颗药丸吸一口烟),结果他吐出了开始的两颗,以后的8颗都吞了下去。
第三天早晨,他又进行同样的程序,除一颗外,查尔斯吞下了所有的药丸。
根据这样的进步,护士很容易将这个程序迁移到服真药丸的治疗中去。
在利用正强化原理时,要注意下述几点:
(1)明确儒要强化的目标。
(2)选择有效的强比物。
(3)行为发生后立即予以强化。
(4)避免误用正强化。
误用正强化的例子很多。
例如,智力落瞬儿童正在用餐(情境),一个女孩举起碗在大声怪叫(行为),一位保育员走过来向其空碗加上米饭(直接结果——强化),将来当女孩空碗时,更有可能发出怪叫声(长远影响)。
2.消退原理
我们先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
(1)母亲正在洗衣服,儿子在一边玩耍(情境),儿子开始用脚屠门(行为),母亲仍旧洗衣服,对儿子蹋门行为不予理睬(直接结果),今后儿子用玛门引起母亲注意的可能性减小(长期影响).
例
(2)在一个弱智儿童班级中,一些儿童完成了作业并举手示意(情境),另一个智力落后儿童开始咬指甲(行为)。
教师注意举手的学生而不注意咬指甲的学生(直接结果)。
今后咬指甲学生类似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小(长期影响).
上述两个例子表示:
行为发生以后,如果不跟随通常的强化,那么今后再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减小。
或进一步描述为:
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某人做了某件事情之后,并不跟随通常的强化,那么今后这入遇到相似情境时,做同样事情的可能性减小。
这就是消退原理。
行为出现后,环境不予理睬,即行为不再受到强化,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消退。
下面是利用消退原理矫正智力落后儿童缺陷行为的例子①。
十岁的弱智儿童彼得患有孤独症。
矫正者企图教他说话并参加一些基本的幼儿园活动。
但是彼得经常大发脾气,具有诸多缺陷行为。
如跺脚,蹋人,尖叫,扔东西•打自己耳光•哭喊,或者乱喊•割∙,∙针刺’。
?
医生’这类的话语,影响教学活动。
这些行为可能是他受到挫折(例如阻止他离开房间)或者是强化不当造成的,矫正者试图用消退原理消掉他这些缺陷行为。
矫正最初在—间小房间内进行。
他坐在扶手椅里,扶手椅靠着墙,以防止他来回走动。
每当他开始发脾气时(行为发生),治疗者就转过身去不理睬他(不予强化),直到他停止发脾气,并安静地坐上15二20秒时(良好行为发生),才向仙说:
•好孩子。
?
并给他一枚代币(强化优良行为),这代币以后可以换取食物或糖果。
每当彼得不发脾气达15—20秒时,可接受另一代币。
由于本程序是不理睬他的发脾气行为而同时强化他安静坐着的行为。
结果经过九次训练之后,他的发脾气行为在教育情境中逐渐地减少,并趋向于不再发脾气。
这样便可以发展他的言语能力和其他技能.
在利用消退原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消退的行为应该非常具体,不应该笼统,同时,不能希望在短时间内消退所有的不良行为
(2)在消退某一行为的过程中,这一行为电许变得更坏,矫者对这一点要心中有数。
(3)消退最好应和其他原理如正强化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