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9697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

《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docx

砖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要点

砖砌体工程常见

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问题1:

砂浆强度不稳定

现象:

砂浆强度的波动性较大,匀质性差,其中低强度等级的砂浆特别严重,强度低于设计要求的情况较多。

原因分析:

(1)影响砂浆强度的主要因素是计量不准确。

对砂浆的配合比,多数工地使用体积比,铁铣凭经验计量。

由于砂子含水率的变化,可导致砂子体积变化幅度达10%~20%;水泥密度随工人操作情况而异,这些都造成配料计量的偏差,使砂浆强度产生较大的波动。

(2)水泥混合砂浆中无机掺合料(如石灰膏、粘土膏、电石膏及粉煤灰等)的掺量,对砂浆强度影响很大,随着掺量的增加,砂浆和易性越好,但强度降低,如超过规定用量一倍,砂浆强度约降低40%。

但施工时往往片面追求良好的和易性,无机掺合料的掺量常常超过规定用量,因而降低了砂浆的强度。

(3)无机掺合料材质不佳,如石灰膏中含有较多的灰渣,或运至现场保管不当,发生结硬、干燥等情况,使砂浆中含有较多的软弱颗粒,降低了强度。

或者在确定配合比时,用石灰膏、粘土膏试配,而实际施工时却采用于石灰或干粘土,这不但影响砂浆的抗压强度,而且对砌体抗剪强度非常不利。

(4)砂浆搅拌不匀,人工拌合翻拌次数不够,机械搅拌加料顺序颠倒,使无机掺合料未散开,砂浆中含有多量的疙瘩,水泥分布不均匀,影响砂浆的匀质性及和易性。

(5)在水泥砂浆中掺加微沫剂(微沫砂浆),由于管理不当,微沫剂超过规定掺用量,或微沫剂质量不好,甚至变质,严重地降低了砂浆的强度。

(6)砂浆试块的制作、养护方法和强度取值等,没有执行规范的统一标准,致使测定的砂浆强度缺乏代表性,产生砂浆强度的混乱。

预防措施:

(1)砂浆配合比的确定,应结合现场材质情况进行试配,试配时应采用重量比。

在满足砂浆和易性的条件下,控制砂浆强度。

如低强度等级砂浆受单方水泥预算用量的限制而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时,应适当调整水泥预算用量。

(2)建立施工计量器具校验、维修、保管制度,以保证计量的准确性。

(3)无机掺合料一般为湿料,计量称重比较困难,而其计量误差对砂浆强度影响很大,故应严格控制。

计量时,应以标准稠度(120mm)为准,如供应的无机掺合料的稠度小于120mm时,应调成标准稠度,或者进行折算后称重计量,计量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

(4)施工中,不得随意增加石灰膏、微沫剂的掺量来改善砂浆的和易性。

(5)砂浆搅拌加料顺序为:

用砂浆搅拌机搅拌应分两次投料,先加入部分砂子、水和全部塑化材料,通过搅拌叶片和砂子搓动,将塑化材料打开(不见疙瘩为止),再投入其余的砂子和全部水泥。

用鼓式混凝土搅拌机拌制砂浆,应配备一台抹灰用麻刀机,先将塑化材料搅成稀粥状,再投入搅拌机内搅拌。

人工搅拌应有拌灰池,先在池内放水,并将塑化材料打开至不见疙瘩,另在池边干拌水泥和砂子至颜色均匀时,用铁铣将拌好的水泥砂子均匀撒入池内,同时用三刺铁扒来回扒动,直至拌合均匀。

(7)试块的制作、养护和抗压强度取值,应符合规范要求。

问题2:

砂浆和易性差,沉底结硬

现象:

(1)砂浆和易性不好,砌筑时铺浆和挤浆都较困难,影响灰缝砂浆的饱满度,同时使砂浆与砖的粘结力减弱。

(2)砂浆保水性差,容易产生分层、泌水现象。

(3)灰槽中砂浆存放时间过长,最后砂浆沉底结硬,即使加水重新拌和,砂浆强度也会严重降低。

原因分析:

(1)强度等级低的水泥砂浆由于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和过细的砂子,使砂子颗粒间起润滑作用的胶结材料——水泥量减少,因而砂子问的摩擦力较大,砂浆和易性较差,砌筑时,压薄灰缝很费劲。

而且,由于砂粒之间缺乏足够的胶结材料起悬浮支托作用,砂浆容易产生沉淀和出现表面泛水现象。

(2)水泥混合砂浆中掺人的石灰膏等塑化材料质量差,含有较多灰渣、杂物,或因保存不好发生干燥和污染,不能起到改善砂浆和易性的作用。

(3)砂浆搅拌时间短,拌和不均匀。

(4)拌好的砂浆存放时间过久,或灰槽中的砂浆长时间不清理,使砂浆沉底结硬。

(5)拌制砂浆无计划,在规定时间内无法用完,而将剩余砂浆捣碎加水拌和后继续使用。

防治措施:

(1)低强度等级砂浆应采用水泥混合砂浆,如确有困难,可掺微沫剂或掺水泥用量5%~10%的粉煤灰,以达到改善砂浆和易性的目的。

(2)水泥混合砂浆中的塑化材料,应符合试验室试配时的质量要求。

现场的石灰膏、粘土膏等,应在池中妥善保管,防止暴晒、风干结硬,并经常浇水保持湿润。

(3)宜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水泥和中砂拌制砂浆。

拌制时应严格执行施工配合比,并保证搅拌时间。

(4)灰槽中的砂浆,使用中应经常用铲翻拌、清底,并将灰槽内边角处的砂浆刮净,堆于一侧继续使用,或与新拌砂浆混在一起使用。

(5)拌制砂浆应有计划性,拌制量应根据砌筑需要来确定,尽量做到随拌随用、少量储存,使灰槽中经常有新拌的砂浆。

砂浆的使用时间与砂浆品种、气温条件等有关,一般气温条件下,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分别在拌后3h和4h内用完;当施工期间气温超过30℃时,必须分别在2h和3h内用完。

超过上述时间的多余砂浆,不得再继续使用。

问题3:

砖缝砂浆不饱满,砂浆与砖粘结不良

现象:

砌体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低于80%;竖缝出现瞎缝,特别是空心砖墙,常出现较多的透明缝;砌筑清水墙采取大缩口铺灰,缩口缝深度甚至达20mm以上,影响砂浆饱满度。

砖在砌筑前未浇水湿润,干砖上墙,或铺灰长度过长,致使砂浆与砖粘结不良。

原因分析:

(1)低强度等级的砂浆,如使用水泥砂浆,因水泥砂浆和易性差,砌筑时挤浆费劲,操作者用大铲或瓦刀铺刮砂浆后,使底灰产生空穴,砂浆不饱满。

(2)用干砖砌墙,使砂浆早期脱水而降低强度,且与砖的粘结力下降,而干砖表面的粉屑又起隔离作用,减弱了砖与砂浆层的粘结。

(3)用铺浆法砌筑,有时因铺浆过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中的水分被底砖吸收,使砌上的砖层与砂浆失去粘结。

(4)砌清水墙时,为了省去刮缝工序,采取了大缩口的铺灰方法,使砌体砖缝缩口深度达20mm以上,既降低了砂浆饱满度,又增加了勾缝工作量。

防治措施:

(1)改善砂浆和易性是确保灰缝砂浆饱满度和提高粘结强度的关键。

详见“砂浆和易性差,沉底结硬”的防治措施。

(2)改进砌筑方法。

不宜采取铺浆法或摆砖砌筑,应推广“三一砌砖法”,即使用大铲,一块砖、一铲灰、一挤揉的砌筑方法。

(3)当采用铺浆法砌筑时,必须控制铺浆的长度,一般气温情况下不得超过750mm,当施工期间气温超过30℃时,不得超过500mm。

(4)严禁用于砖砌墙。

砌筑前1~2d应将砖浇湿,使砌筑时烧结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含水率达到10%~15%;灰砂砖和粉煤灰砖的含水率达到8%~12%。

(5)冬期施工时,在正温度条件下也应将砖面适当湿润后再砌筑。

负温下施工无法浇砖时,应适当增大砂浆的稠度。

对于9度抗震设防地区,在严冬无法烧砖情况下,不能进行砌筑。

问题4:

清水墙面游丁走缝

现象:

大面积的清水墙面常出现丁砖竖缝歪斜、宽窄不匀,丁不压中(丁砖在下层顺砖上不居中),清水墙窗台部位与窗间墙部位的上下竖缝发生错位、搬家等,直接影响到清水墙面的美观。

原因分析:

(1)砖的长、宽尺寸误差较大,如砖的长为正偏差,宽为负偏差,砌一顺一丁时,竖缝宽度不易掌握,稍不注意就会产生游丁走缝。

(2)开始砌墙摆砖时,未考虑窗口位置对砖竖缝的影响,当砌至窗台处分窗口尺寸时,窗的边线不在竖缝位置,使窗间墙的竖缝搬家,上下错位。

(3)里脚手砌外清水墙,需经常探身穿看外墙面的竖缝垂直度,砌至一定高度后,穿看墙缝不太方便,容易产生误差,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游丁走缝。

防治措施:

(1)砌筑清水墙,应选取边角整齐、色泽均匀的砖。

(2)砌清水墙前应进行统一摆底,并先对现场砖的尺寸进行实测,以便确定组砌方法和调整竖缝宽度。

(3)摆底时应将窗口位置引出,使砖的竖缝尽量与窗口边线相齐,如安排不开,可适当移动窗口位置(一般不大于20mm)。

当窗口宽度不符合砖的模数(如1.8m宽)时,应将七分头砖留在窗口下部的中央,以保持窗间墙处上下竖缝不错位。

(4)游丁走缝主要是丁砖游动所引起,因此在砌筑时,必须强调丁压中,即丁砖的中线与下层顺砖的中线重合。

(5)在砌大面积清水墙(如山墙)时,在开始砌的几层砖中,沿墙角lm处,用线坠吊一次竖缝的垂直度,至少保持一步架高度有准确的垂直度。

(6)沿墙面每隔一定间距,在竖缝处弹墨线,墨线用经纬仪或线坠引测。

当砌至一定高度(一步架或一层墙)后,将墨线向上引伸,以作为控制游丁走缝的基准。

问题5:

“螺丝”墙

现象:

砌完一个层高的墙体时,同一砖层的标高差一皮砖的厚度,不能交圈。

原因分析:

砌筑时,没有按皮数杆控制砖的层数。

每当砌至基础顶面和在预制混凝土楼板上接砌砖墙时,由于标高偏差大,皮数杆往往不能与砖层吻合,需要在砌筑中用灰缝厚度逐步调整。

如果砌同一层砖时,误将负偏差标高当作正偏差,砌砖时反而压薄灰缝,在砌至层高赶上皮数杆时,与相邻位置的砖墙正好差一皮砖,形成“螺丝”墙。

防治措施:

(1)砌墙前应先测定所砌部位基面标高误差,通过调整灰缝厚度,调整墙体标高。

(2)调整同一墙面标高误差时,可采取提(或压)缝的办法,砌筑时应注意灰缝均匀,标高误差应分配在一步架的各层砖缝中,逐层调整。

(3)挂线两端应相互呼应,注意同一条平线所砌砖的层数是否与皮数杆上的砖层数相符。

(4)当内外墙有高差,砖层数不好对照时,应以窗台为界由上向下倒清砖层数。

当砌至一定高度时,可检查与相邻墙体水平线的平行度,以便及时发现标高误差。

(5)在墙体一步架砌完前,应进行抄平弹半米线,用半米线向上引尺检查标高误差,墙体基面的标高误差,应在一步架内调整完毕。

问题6:

清水墙面水平缝不直,墙面凹凸不平

现象:

同一条水平缝宽度不一致,个别砖层冒线砌筑;水平缝下垂;墙体中部(两步脚手架交接处)凹凸不平。

原因分析:

(1)由于砖在制坯和晾干过程中,底条面因受压墩厚了一些,形成砖的两个条面大小不等,厚度约差2~3mm。

砌砖时,如若大小条面随意跟线,必然使灰缝宽度不一致,个别砖大条面偏大较多,不易将灰缝砂浆压薄,因而出现冒线砌筑。

(2)所砌的墙体长度超过20m,拉线不紧,挂线产生下垂,跟线砌筑后,灰缝就会出现下垂现象。

(3)搭脚手排木直接压墙,使接砌墙体出现“捞活”(砌脚手板以下部位);挂立线时没有从下步脚手架墙面向上引伸,使墙体在两步架交接处,出现凹凸不平、水平灰缝不直等现象。

(4)由于第一步架墙体出现垂直偏差,接砌第二步架时进行了调整,因而在两步架交接处出现凹凸不平。

防治措施:

(1)砌砖应采取小面跟线,因一般砖的小面楞角裁口整齐,表面洁净。

用小面跟线不仅能使灰缝均匀,而且可提高砌筑效率。

(2)挂线长度超长(15~20m)时,应加腰线。

腰线砖探出墙面30~40mm,将挂线搭在砖面上,由角端检查挂线的平直度,用腰线砖的灰缝厚度调平。

(3)墙体砌至脚手架排木搭设部位时,预留脚手眼,并继续砌至高出脚手板面一层砖,以7肖灭“捞活”。

挂立线应由下面一步架墙面引伸,立线延至下部墙面至少0.5m。

挂立线吊直后,拉紧平线,用线坠吊平线和立线,当线坠与平线、立线相重,即“三线归一”时,则可认为立线正确无误。

问题7:

清水墙面勾缝不符合要求

现象:

清水墙面勾缝深浅不一致,竖缝不实,十字缝搭接不平,墙缝内残浆未扫净,墙面被砂浆严重污染;脚手眼处堵塞不严、不平,留有永久痕迹(堵孔砖与原墙面色泽不一致);勾缝砂浆开裂、脱落。

原因分析:

(1)清水墙面勾缝前未经开缝,刮缝深度不够或用大缩口缝砌砖,使勾缝砂浆不平,深浅不一致。

竖缝挤浆不严,勾缝砂浆悬空末与缝内底灰接触,与平缝十字搭接不平,容易开裂、脱落。

(2)脚手眼堵塞不严,补缝砂浆不饱满。

堵孔砖与原墙面的砖色泽不一致,在脚手眼处留下永久痕迹。

(3)勾缝前对墙面浇水润湿程度不够,使勾缝砂浆早期脱水而收缩开裂。

墙缝内浮灰未清理干净,影响勾缝砂浆与灰缝内砂浆的粘结,日久后脱落。

(4)采取加浆勾缝时,因托灰板接触墙面,使墙面被勾缝水泥砂浆弄脏而留下印痕。

如墙面浇水过湿,扫缝时墙面也容易被砂浆污染。

防治措施:

(1)清水墙面勾缝所用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复验应合格。

砂浆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2)勾缝前,必须对墙体砖缺楞掉角部位、瞎缝、刮缝深度不够的灰缝进行开凿。

开缝深度为10mm左右,缝子上下切口应开凿整齐。

(3)砌墙时应保存一部分砖,供堵塞脚手眼用。

脚手眼堵塞前,先将洞内的残余砂浆剔除干净,并浇水润湿(冲去浮灰),然后铺以砂浆用砖挤严。

横、竖灰缝均应填实砂浆,顶砖缝采取喂灰方法塞严砂浆,以减少脚手眼对墙体强度的影响。

(4)勾缝前,应提前浇水冲刷墙面的浮灰(包括清除灰缝表层不实部分),待砖墙表皮略见风干时,再开始勾缝。

(5)勾缝用1:

1.5水泥细砂砂浆,细砂应过筛,砂浆稠度以勾缝馏子挑起不落为宜。

(6)外清水墙勾凹缝,凹缝深度为4~5mm,为使凹缝切口整齐,宜将勾缝馏子做成倒梯形断面。

操作时用馏子将勾缝砂浆压入缝内,并来回压实、上下口切齐。

竖缝馏子断面构造相同,竖缝应与上下水平缝搭接平整,左右切口要齐c为防止托灰板对墙面的污染,将板端刨成尖角,以减少与墙面的接触。

(7)勾完缝后,待勾缝砂浆略被砖面吸水起干,即可进行扫缝。

扫缝应顺缝扫,先水平缝,后竖缝,扫缝时应不断地抖掉扫帚中的砂浆粉粒,以减少对墙面的污染。

(8)干燥天气,勾缝后应喷水养护。

问题8:

配筋砌体钢筋遗漏和锈蚀

现象:

配筋砌体(水平配筋)中的钢筋在操作时漏放,或没有按照设计规定放置;配筋砖缝中砂浆不饱满,年久钢筋遭到严重锈蚀而失去作用。

上述两种现象会使配筋砌体强度大幅度地降低。

原因分析:

(1)配筋砌体钢筋漏放,主要是操作时疏忽造成的。

由于管理不善,待配筋砌体砌完后,才发现配筋网片有剩余,但已无法查对,往往不了了之。

(2)配筋砌体灰缝厚度不够,特别当同一条灰缝中,有的部位(如窗间墙)有配筋,有的部位无配筋时,皮数杆灰缝若按无配筋砌体划制,造成配筋部位灰缝厚度偏小,使配筋在灰缝中没有保护层,或局部未被砂浆包裹,造成钢筋锈蚀。

防治措施:

(1)砌体中的配筋与混凝土中的钢筋一样,都属于隐蔽工程项目,应加强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存档。

施工中,对所砌部位需要的配筋应一次备齐,以便检查有无遗漏。

砌筑时,配筋端头应从砖缝处露出,作为配筋标志。

(2)配筋宜采用冷拔钢丝点焊网片,砌筑时,应适当增加灰缝厚度(以钢筋网片厚度上下各有2mm保护层为宜)。

如同一标高墙面有配筋和无配筋两种情况,可分划两种皮数杆,一般配筋砌体最好为外抹水泥砂浆混水墙,这样就不会影响墙体缝式的美观。

(3)为了确保砖缝中钢筋保护层的质量,应先将钢筋网片刷水泥净浆。

网片放置前,底面砖层的纵横竖缝应用砂浆填实,以增强砌体强度,同时也能防止铺浆砌筑时,砂浆掉人竖缝中而出现露筋现象。

(4)配筋砌体一般均使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水泥砂浆,为了使挤浆严实,严禁用干砖砌筑。

应采取满铺满挤(也可适当敲砖振实砂浆层),使钢筋能很好地被砂浆包裹。

(5)如有条件,可在钢筋表面涂刷防腐涂料或防锈剂。

问题9:

墙体因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墙体裂缝

现象:

(1)在纵墙的两端出现斜裂缝,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并由下向上发展。

裂缝多在墙体下部,向上逐渐减少,裂缝宽度下大上小,常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现,其数量及宽度随时间而逐渐发展。

(2)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水平裂缝,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

(3)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部窗台处出现竖向裂缝,裂缝上宽下窄。

当纵墙顶部有圈梁时,顶层中央顶部竖向裂缝较少。

防治措施:

(1)加强基础坑(槽)钎探工作。

对于较复杂的地基,在基坑(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待探出的软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合理设置沉降缝。

操作中应防止浇筑圈梁时将断开处浇在一起,或砖头、砂浆等杂物落人缝内,以免房屋不能自由沉降而发生墙体拉裂现象。

(3)提高上部结构的刚度,增强墙体抗剪强度。

应在基础顶面(±0.000)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减少建筑物端部门窗数量。

操作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如砖浇水润湿,改善砂浆和易性,提高砂浆饱满度和砖层间的粘结(提高灰缝的砂浆饱满度,可以大大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

在施工临时间断处应尽量留置斜槎。

当留置直槎时,也应加拉结筋,坚决消灭阴槎又无拉结筋的作法。

(4)宽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混凝土梁或砌反砖拱以适应窗台反梁作用的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

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外,也可采取通长配筋的方法来加强;另外,窗台部位也不宜使用过多的半砖砌筑。

治理方法:

(1)对于沉降差不大,且已不再发展的一般性细小裂缝,因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采取砂浆堵抹即可。

(2)对于不均匀沉降仍在发展,裂缝较严重且在继续开展阶情况,应本着先加固地基后处理裂缝的原则进行。

一般可采用桩基托换加固方法来加固,即沿基础两侧布置灌注桩,上设抬梁,将原基础圈梁托起,防止地基继续下沉。

然后根据墙体裂缝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灌浆充填法(1:

2水泥砂浆);钢筋网片加固法(250mm×250mm∮4—6钢筋网,用穿墙拉筋固定于墙体两侧,上抹35mm厚M10水泥砂浆或C20细石混凝土);拆砖重砌法(拆去局部砖墙,用高于原强度等级一级的砂浆重新砌筑)进行处理。

问题10:

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现象:

(1)八字裂缝。

出现在顶层纵墙的两端(一般在1~2开间的范围内),严重时可发展到房屋1/3长度内,有时在横墙上也可能发生。

裂缝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

当外纵墙两端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

(2)水平裂缝。

一般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下2~3皮砖的灰缝位置,裂缝一般沿外墙顶部断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在转角处,往往形成纵、横墙相交而成的包角裂缝。

(3)竖向裂缝。

对于一些长度较大的房屋,在纵墙中间部位可能出现竖向裂缝,裂缝宽度中间大、两端小。

(4)上述裂缝多出现在房屋建成后1~2年内,具有南面、西面重,北面、东面轻的特点,大多数裂缝经过夏季或冬季后出现。

原因分析:

(1)八字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房屋顶层纵墙面上,这种裂缝的产生,往往是在夏季屋顶圈梁、挑檐混凝土浇筑后,保温层未施工前,由于混凝土和砖砌体两种材料线胀系数的差异(前者比后者约大一倍),在较大温差情况下,纵墙因不能自由缩短而在两端产生八字裂缝。

无保温屋盖的房屋,经过夏、冬季气温的变化,也容易产生八字裂缝。

裂缝之所以发生在顶层,还由于顶层墙体承受的压应力较其他各层小,从而砌体抗剪强度比其他各层要低的缘故。

(2)檐口下水平裂缝、包角裂缝以及在较长的多层房屋楼梯间处,楼梯休息平台与楼板邻接部位发生的竖直裂缝,以及纵墙上的竖直裂缝,产生的原因与上述原因相同。

预防措施:

(1)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

由于屋面结构层施工完毕至作好保温层,中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因此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同时应尽量缩短间隔时间。

(2)屋面挑檐可采取分块预制或者顶层圈梁与墙体之间设置滑动层。

(3)按规定留置伸缩缝,以减少温度变化对墙体产生的影响。

伸缩缝内应清理干净,避免碎砖

或砂浆等杂物填入缝内。

治理方法:

此类裂缝一般不会危及结构的安全,且2—3年将趋于稳定,因此,对于这类裂缝可待其基本稳定后再作处理。

治理方法与“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墙体裂缝”基本相同。

问题11:

填充墙砌筑不当,与主体结构交接处裂缝

现象:

框架梁底、柱边出现裂缝。

防治措施:

(1)柱边(框架柱或构造柱)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2φ6钢筋,且在砌体内锚固长度不小于1000mm的拉结筋。

(2)填充墙梁下口最后3皮砖应在下部砌筑完7d后砌筑,并由中间开始向两边斜砌。

(3)如为空心砖外墙,里口用半砖斜砌墙;外口先立斗模,再浇筑不低于Cl0的细石混凝土,终凝拆模后将多余的混凝土凿去。

(4)外窗下为空心砖墙时,若设计无要求,应将窗台改为不低于Cl0的细石混凝土,其长度大于窗边lOOmm,并在细石混凝土内加2φ6钢筋。

(5)柱与填充墙接触处应设钢丝网片,防止该处粉刷裂缝。

问题12:

大梁处的墙体裂缝

现象:

大梁底部的墙体(窗间墙),产生局部竖直裂缝。

原因分析:

(1)大梁下面墙体竖直裂缝,主要由于未设梁垫或梁垫面积不足,砖墙局部承受荷载过大所引起。

(2)该部位墙体厚度不足,或未砌砖垛。

(3)砖和砂浆强度偏低,施工质量较差。

预防措施:

(1)有大梁集中荷载作用的窗间墙,应有一定的宽度(或加垛)。

(2)梁下应设置足够面积的现浇混凝土梁垫,当大梁荷载较大时,墙体尚应考虑横向配筋。

(3)对宽度较小的窗间墙,施工中应避免留脚手眼。

治理方法:

由于此类裂缝属受力裂缝,将危及结构的安全,因此一旦发现,应尽快进行处理。

首先由设计部门根据砖和砂浆的实际强度,并结合施工质量情况进行复核验算,如果局部受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可会同施工部门采取加固措施。

处理时,一般应先加固结构,后处理裂缝。

对于情况严重者,为确保安全,必要时在处理前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以防墙体突然性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