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8775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3.docx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3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师坚持和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师要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在专业阅读的基础上整合教材内容,打磨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和方法,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史料分析、史论结合、自主探究学习等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具备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学习历史的热情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归纳和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本内容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中的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叙述,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基于时间序列和空间要素的历史讲述与分析,能够构建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2.能够概述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要事迹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并能够认识其时代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培养史论结合的意识,初步掌握历史材料研习的基本方法,进而感受并学习近代先进中国人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二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世纪后半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本课几乎覆盖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主要历史事件,上承鸦片战争的余音,下接19世纪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延续十余年,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前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一种理想追求;而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则体现了当时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探索。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的开明士大夫开始办“洋务”,迈出了向西方学习道路上的实质性一步。

在“自强”和“求富”的号召下,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一小步,体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洋务运动并未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最终目标。

洋务运动期间,西方国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引发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上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进行的一场较量。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撞击,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甲午战争的战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

构建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的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课的难点:

认识19世纪下半叶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并能够认识其时代局限性,体会并学习近代先进中国人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李鸿章的晚年自述导入,以其生平事迹为线索展开内容学习。

第一个环节,通过设问“少年及第,何以走上戎马生涯?

”展开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

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典型史料,通过教师讲述、分析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一种探索并理解其局限性,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素养。

第二个环节,通过设问“封疆大吏,如何施展洋务抱负?

”展开对洋务运动的学习。

在教师引导下研读经典史料,认识到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通过对“李鸿章的洋务成绩单”的分析与归纳,学习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对史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一种尝试,是封建士大夫对国家出路的一种探索;由洋务运动面临的世界大背景,利用地图结合教材知识,教师引导、讲述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展开对19世纪下半期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历史事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抵抗外敌侵略的最终目的并未达到,而中国的民族危机却日益加剧,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

第三个环节,通过设问“中日交涉,何至毕生事业破产?

”展开对洋务运动破产的主要原因的学习。

教师利用典型史料,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政治体制的问题,改革政治体制将成为之后的先进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方向,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最后,引用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收尾,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国家出路与时代大势之间的密切关系,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馀。

”     ——          晚年自述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这位近代中国的传奇人物是谁?

教学设计意图: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传奇人物,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几乎所有大事都与其有关联,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用李鸿章的“晚年自述”导入,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为学习本课内容做好铺垫。

李鸿章生平

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847年,中进士,步入仕途。

1853年,回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59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一、少年及第,何以走上戎马生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完成下列表格。

教学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知看图学习和知识梳理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教师过渡: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代表了当时农民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材料: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

火船、火车、寒暑表、千里镜、量天尺,皆有探造化之巧,属正正堂堂之技。

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者、至巧者赏以专利。

兴宝藏、兴银行,兴邮亭、书信馆、新闻馆等。

   ——《资政新篇》

问题设计:

与《天朝田亩制度》 相比,《资政新篇》“新”在哪里?

教学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及历史比较的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时代因素。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一种理想追求,因其太过理想化而无法实行;《资政新篇》则体现了当时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探索,因战时环境的残酷而无法实行。

教师过渡:

太平天国运动极大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汉人权力上升,中央权力下移,李鸿章升任江苏巡抚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情境呈现:

1861年,李鸿章组建淮军。

1862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镇压太平军时)李鸿章惊叹洋枪洋炮的“神计”,致信曾国藩说:

“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并推崇洋人的“战守工具,天下无敌。

”李鸿章所遇的太平军李秀成的军队洋枪洋炮最多,更使李鸿章认识到“我军惟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

二、封疆大吏,如何施展洋务抱负?

教师过渡:

关于为何办洋务、如何办洋务的问题,李鸿章的老师、湘军首领的曾国藩的观点就很具代表性。

材料: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7月)

问题设计:

分析指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办洋务的背景、目的和基本设想?

教学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基本能力与方法,让学生分析和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并归纳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办洋务的基本设想:

购买——演练——制造,为接下来讲述李鸿章办洋务做好铺垫。

情境呈现:

     晒一晒:

 李鸿章的洋务成绩单(摘录)

1863年,奏设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西方科技人才。

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年,奏设开平矿务局;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1879年,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0年,奏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奏设天津水师学堂。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问题设计:

阅读“李鸿章的洋务成绩单”,概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概述的基本能力与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洋务运动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的基础上,概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在认识李鸿章洋务成就的过程中,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忧外患)

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国家颓势(剿发捻,勤远略)

代表人物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筹划海防,创办以北洋海军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材料:

由于这些军事工业的建设,清朝军队的装备改变了从前全用刀矛弓箭、土船土炮的落后状态……也多少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问题设计:

材料反映出洋务运动有何积极作用?

教学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概述的基本能力与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种尝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抗列强的侵略,并感受洋务运动的历史成就。

材料:

自强运动年代恰好与外国帝国主义强化的时代相吻合:

 ……这些震撼性的事件,不仅分散了政府和现代化分子的注意力,还招致了巨额的军费开支和赔款,这吸走了大量本来可用于自强的资金。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问题设计:

结合19C60-90S中国地图及课本内容,请从中国边疆“面临危机”与“危机解决”角度进行知识梳理。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引出洋务运动开展的世界大背景: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为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中国自然也成为列强侵略的重点对象。

引导学生展开对“边疆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从课本中提取信息并归纳概述的基本能力与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会到洋务运动在抵抗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积极作用。

教师过渡:

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遇到了更严重的危机,教师借助《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在爱国情操促使下英勇作战,弥补了舰队在吨位、航速和火力上的差距,重创了日舰,最终日舰率先撤离了战场。

战后,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命令,使北洋舰队丧失了制海权。

随着1895年日军登陆山东半岛,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遭到两面夹击,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对甲午战争的讲述,让学生体会黄海海战中广大官兵的爱国精神,也意识到李鸿章应为甲午战争最后的战败负战略上的责任。

情境呈现:

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赴日谈判,代表清廷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述和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由《马关条约》签订所引发的反割台斗争,表现了台湾人民不屈服的坚强意志。

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

三、中日交涉,何至毕生事业破产?

教师过渡:

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问题设计:

一场战争的失败,为什么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材料: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

从1886-1894年一直修建的颐和园,究竟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虽无法考证其准确数字(海军衙门的各项杂支用款不用造册报户部核销),但据相关史料研究推算,多数研究者认为花费在二三千万两之多。

相反,这六年中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舰2艘,日本天皇甚至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币以充造船、买船费用。

 ……其实,中日海战的胜负在此时已经判定。

         ——摘编自《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教学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与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没有近代政治体制来匹配近代化的国防。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却是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视角(从结果来一步步反推)来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的失败,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要负责,可这个责任也不能全由李鸿章来负,它从根本上取决于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问题。

情境呈现: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被削职,投闲散置。

1900年,奉命与八国联军和谈。

1901年,代表清廷与英俄等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两个月后病逝。

教师过渡:

甲午战争的失败,既是李鸿章个人仕途的转折点,他被投闲置散,跌入人生低谷,也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

李鸿章在谈判期间曾对日方说:

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激怒,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教师过渡:

甲午战败引发了中国群体意义的觉醒,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

借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收尾: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李鸿章传》

时也!

命也!

李鸿章的个人遭遇荣辱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在李鸿章之后,仁人志士将继续前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教学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使学生体会到个人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附录:

李鸿章大事简表

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847年,中进士,步入仕途。

1853年,回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59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1年,组建淮军。

1862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1863年,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西方科技人才。

1865年,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年,奏设开平矿务局;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1880年,创办天津水师学堂。

1881年,未经奏报修成开平煤矿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1885年,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890年,以日俄等窥伺朝鲜、须加强东北防务为由,奏请修关东铁路获批。

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赴日谈判,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被削职,投闲散置。

1896年,访问俄、德、荷、法、英、美诸国。

1900年,奉命与八国联军和谈。

1901年,代表清政府与英俄等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两个月后病逝。

【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的要求,高中历史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

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本课内容的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能够理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世纪后半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序关系,并能初步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局限。

第二层次,能够理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世纪后半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序关系,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局限,初步体会先进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层次,能够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世纪后半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等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分析,并能较全面地运用唯物史观描述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局限,感受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第四层次,能够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世纪后半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等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分析,并能联系中外历史事实运用唯物史观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局限,感受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李鸿章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展开,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史料,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期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较为生动、深入的讲解与分析,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素养;通过讲解李鸿章的生平事迹、设计问题链以及进行史料分析,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思考近代各个阶层在寻求国家出路并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以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再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同情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体悟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意识,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由于本课内容多、课时少,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往往蜻蜓点水式带过知识点,课堂呈现出平铺直叙的一种节奏,而学生疲于紧追老师的节奏,知识点理解不透彻,自主探究不充分,导致知识散乱碎片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很难落到实处。

教师改进的建议:

充分研读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取舍),提前编制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为课堂上集中火力解决重难点做好铺垫;引导学生编制本课大事件时间轴,通过课堂教学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时序联系乃至因果联系;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有聚焦、有高潮,使学生能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涵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