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4年高考大纲解读】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重点剖析】
一、宗法制与分封制
1.宗法制
(1)特点:
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
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
①目的:
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
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
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
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1.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使相权有所分散。
(4)宋——“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设六部。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地方行政制度沿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史实
(1)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在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
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2)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3)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
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其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2.认识
(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分与变革,加强了
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
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四、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察举制
(1)建立: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个,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1)实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科举制
(1)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采取八股取士。
(2)作用:
①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选官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维持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
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完全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
5.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考点透视】
考点1、从文化文明传承视角认识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
【例1】(2013·海南)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特别提醒】
考点宗法制、分封制在2013年高考中有七省命题涉及,备考2014年高考可关注以下要点:
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关键词
“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
“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
实质
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
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技巧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
【变式探究】(2013·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州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考点2、从历史上的制度创新视角看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例2】(2013·江苏)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变式探究】(2013·重庆卷)《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特别提醒】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考点3、关注重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趋势
【例3】(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变式探究】(2013·大纲全国高考)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考点4、科举制的影响
【例4】(2013·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能力突破】
试题材料信息的解读、提取、利用
【例1】(2013·山东)如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
【答案】C
【变式探究】(2013·全国卷Ⅰ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知识定位 汉唐——地方行政区域、疆域变迁比较——材料信息提取
【高考预测】
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
A.采取高度中央集权制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C.大封同姓诸侯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姓氏和血脉、家族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深厚。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能细化,各负其责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反映“九卿”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皇帝及其亲族的饮食起居,这就反映出“家国一体”的观念,选择D项。
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6.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这项事务的是( )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
7.某同学通过查找材料确认了以下史实:
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为三公之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就以上史实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 )
①从秦到明皇权不断加强 ②从秦到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断加强 ③从秦到明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消亡 ④丞相始终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核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是指( )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废除封建国家和王国”应特指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废除分封制的皇帝仅有秦始皇符合要求,故答案应为B。
9.“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刘邦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
”这一“退步”是指( )
A.郡国并行B.采用黄老之学C.设置刺史D.内外朝制度
【答案】A
【解析】“刘邦”与“中央集权”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四个备选项中,只有郡国并行制度能同时满足材料中的这两个信息,故答案为A。
10.历史学家钱穆指出:
“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与此“制度”相吻合的表述为(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11.2013年4月28日新民网:
“明主治吏不治民”“得人者倡,失人者亡”,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官德”意识,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理念的选官制度是( )
A.世袭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察举制
【答案】D
【解析】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可排除C项。
世袭制、科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分别是血缘亲疏、才学、孝廉品德,故察举制与“官德”要求一致,答案为D。
12.“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清初规定“都察院”行使( )
A.行政权B.监察权C.司法权D.举荐权
13.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 史料研习
玉玺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重要象征。
2013年4月29日人民网:
乾隆玉玺在法国被拍卖以110万欧元近900万人民币成交,广引世人关注,但有学者认为此玉玺为伪造,据此回答:
(1)下面几条鉴定真伪的依据中,你认为最具说服力的是哪条?
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A.民间有关乾隆玉玺的传说
B.玉玺的制作、玉玺的优劣、印文篆刻等方面
C.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玉玺的鉴定结果
D.伦敦苏富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
方法二 问题讨论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
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3)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
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
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
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