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7638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docx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重点篇目套题(教师专用)

《马说》

套题一

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被后世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开一代散文创作之先河,在散文上的斐然成就,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马)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从文章来看,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暗示封建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又不能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埋没的现实。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5.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这句话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也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依赖关系,其中暗含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这一命题。

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没有遇到伯乐,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作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而美好。

套题二

1.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执策而临之()

3.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2分)

4.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写在下面,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分)

5.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

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你认为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套题三

1.本文是唐代文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的“千里马”和“伯乐”分别喻指什么?

(2分)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5.《马说》在写作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送东阳马生序》

套题一

1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宋濂。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或遇其叱咄()

(2)四支僵劲不能动()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的情景。

(2分)

4.本文是作者写给东阳马生的一篇赠序,但实际所写的都是自己的求学经历,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5.请写出文中描述作者衣着打扮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求学信念。

(3分)

套题二

1.本文作者是明代的文学家宋濂。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援疑质理(询问)

(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阅读此文,我们为作者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请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自己求学的艰辛。

(2分)

答:

借书难(致书),从师难(叩问),旅途艰,生活苦四个方面。

4.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请概括出文中的一处对比,并针对此处内容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分)

答:

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对比;富家子弟的豪华与作者自己的贫寒对比;老师严厉与自己谦逊对比。

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鲜明且有说服力,更能突出在生活贫寒的条件下,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读书精神和虔诚求学的可贵。

5.本文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凡学有所成者都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学习方法。

你从作者苦中求学的经历中,能悟出哪些学习秘诀?

请分条列举。

(3分)

答: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套题三

1.本文作者是明代作家宋濂。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援疑质理(提出)

(2)执经叩问(请教)

(3)持汤沃灌(浇洗)(4)缊袍敝衣(旧絮)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文中叙述了哪四种使宋濂得以生存发展的“忧患”呢?

(2分)

答:

求书之苦;求师之苦;道路之苦;生活之苦。

4.本文题为“送东阳马生序”,文中并没有提到马生,倒是用了很多笔墨写自身经历写同舍生的装扮,请你谈谈对这样安排笔墨的理解。

(2分)

答:

自身经历结合“现身说法”回答;同舍生的装扮结合“对比(或衬托)写法”回答。

5.宋濂乃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从本文来看,宋濂有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启发?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汲取的“营养”。

(3分)

答:

如此成就与宋濂的勤奋刻苦,谦虚求教分不开;今天我们的生活优越,就更应该勤奋刻苦学习知识,尤其对师长要尊敬爱戴。

(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据,语言流畅即可)

套题四

1.本文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宋濂。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援疑质理(引,提出)

(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3.本文突出的手法是对比,请举出一例,并对这一例作简要评析,理解其表达效果。

(2分)

答:

别人的富贵与自己的穷困作对比。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而“余则缊袍敝衣”,通过自己的穷困与他人的富贵作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突出了学有所成必须来源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4.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能增加人的才能,你认为文中作者的“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单归纳。

(答出两点即可)(2分)

答:

借书抄录、名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

5.作者“卒获有所闻”,皆缘于其“勤”。

结合原文中你的感受最深的一点谈一谈,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3分)

答:

看到了宋濂的学习之苦,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所谓的学习之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一个求学之人的一剂良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求学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小石潭记》

套题一

1.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水尤清冽()

(2)往来翕忽()

3.作者是炼字高手,仅第二段对潭中鱼儿的描写就足见其功底。

说一说作者描写之巧妙在何处。

(2分)

4.作者在《永州八记》中,曾写到自己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的愿望,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也有这种流连忘返的体验?

(2分)

5.作为一名贬官,作者常常借永州景致排遣心中的抑郁,但再美的景物也难以改变受创的心情。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加以分析。

(3分)

套题二

1.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柳宗元。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水尤清冽()

(2)悄怆幽邃()

3.第一段中描写小石潭的构造比较奇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4.写小潭源流,抓住了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2分)

5.清代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思是说一切描写景色的句子,读者都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请从文中找一处写景的句子,并分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套题三

1.本文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人名)。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2)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3.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胜景,但作者却不惜笔墨加以描绘,你认为小石潭在作者眼中景色美在哪里?

(2分)

答:

美在周围环境的宁静幽美,石头的奇异形态,潭水的清澈见底,游鱼的自由活泼。

4.有人将本文和郦道元《三峡》中同样描写水之清澈的句子进行对比,认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在语言表达上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更胜一筹。

请从写法的角度体会本文作者的高明之处。

(2分)

答:

借潭中鱼的数量清楚可数,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又借助比喻的修辞,将潭中水比作空气,再见其透明,虽无一字写水却处处写水,极具意境之美。

5.作者初见小潭,因美景而惊喜,心乐之,但游览后周围景色依旧,可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变化,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分)

答:

作者心境的变化是由“乐”到“悲”。

快乐的原因在于看到了周围美丽的景色,陶醉于其中,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作者正处于被贬谪的境遇,积郁着不得志的痛苦。

所以一经周围凄清景致的触发,便产生了这种变化。

套题四

1.本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水尤清冽(凉)

(2)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3.文章写小石潭源流的岸势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小石潭“不可知”的源头暗示出作者怎样的境遇?

(2分)

答:

抓住了岸势的曲折和参差不齐的特点来写的;这难以望见的源头正同作者当时的境遇一样,遭逢贬谪,前途渺茫,看不清楚。

4.作者要表现潭水的清澈,除了直接描写“水尤清冽”,还运用了什么写法?

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2分)

答:

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通过描写潭中的石头、游鱼、影子、日光表现了水的清澈。

5.作者在《永州八记》中写到游览西山而生“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的体验,同样面对自然美景,在本文中作者却发出“不可久居”的慨叹。

他为什么会匆匆记之而去?

结合文章主题,谈一谈你的理解。

(3分)

答: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短暂的快乐,却无法像鱼儿一样畅游。

想到自己被贬偏远之地的寂寞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套题五

1.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水尤清冽(格外)

(2)往来翕忽(迅速)

(3)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4)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3.作者从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写到下见小潭,这种写景的方法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答“移步换景的写法。

这样写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文章充满悬念和探奇的情趣;为下文展开美妙的图画作铺垫。

4.第二段生动而传神地描绘了潭中游鱼自由快乐的状态,言为心声,从“似与游者相乐”中传达出作者具有怎样的心境?

(2分)

答: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感情,暂以忘忧,达到物我合一,乐而忘形的境界。

但作者此时的境遇适逢失意,借此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人说本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请你说说文章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体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

并联系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分)

答:

(1)作者先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给人以渺茫遥远之感作铺垫,又以“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将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

(2)作者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居永州,内心孤独抑郁。

被排挤,受迫害的遭遇,使他对前途充满迷茫,虽然小石潭的奇石、乐鱼的美景使他暂时淡忘现实生活的烦恼,但感伤意识潜于心中,不久又被眼前清幽的环境所激发。

《岳阳楼记》

套题一

1.本文作者范仲淹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浩浩汤汤(水大的样子)

(2)迁客骚人(谪迁的人,降职远调的人)

(3)淫雨霏霏(连绵的雨)(4)把酒临风(持、执)

3.作者登高望远,是从哪些角度展现洞庭湖之景的?

这些描写突出了洞庭湖景致怎样的特点?

(2分)

答:

(1)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总括岳阳楼的壮阔景致。

(2)写出洞庭湖水势浩大、景象富于变化的特点。

4.文章三四段写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与后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古代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5.作者心目中的“古仁人”是什么样的人?

请就“古仁人”的某一方面的高尚品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启示。

(3分)

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套题二

1.《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连月不开(放晴)

(2)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3.纵观全文,作者是按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写此文的?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

作者由叙事入手,先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作记缘由),略写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写作意图。

4.作者在第三、四段所描绘的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反映了“迁客骚人”怎样的心情?

产生如此心情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反映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前者是因己而悲,后者是因物而喜。

5.在文章结尾,作者以设问句引出全文的主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根据作者及好友滕子京的被贬身世,来分析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用意。

(2分)

答:

作者一方面是用来自勉,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用以规劝好友滕子京。

套题三

1.本文作者是范仲淹,字,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百废具兴()

(2)春和景明()

3.岳阳楼是观赏洞庭湖景象的最好立足点,作者登高望远,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洞庭湖之景的?

这些描写突出了洞庭湖景致怎样的特点。

(2分)

4.作者在文章第二段已经总写了洞庭湖景象,为什么在三、四段又对洞庭湖的阴晴变化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请简单谈一谈。

(3分)

5.地灵人杰。

岳阳洞庭湖畔边,范仲淹胸怀报国志。

一篇《岳阳楼记》,文质兼美,荡气回肠。

请你补全对联,表达你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2分)

上联:

岳阳楼文化瑰宝

下联:

套题四

1.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予观夫巴陵胜状()

3.岳阳楼是观赏洞庭湖景象的最好立足点,作者登高望远,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洞庭湖之景的?

这些描写突出了洞庭湖景致怎样的特点。

(2分)

4.作者在第三、四段中,描写阴晴两种景象有怎样的作用?

(2分)

5.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同时又要结合现实生活感悟文章。

基于此,请你谈谈处于贬谪困境中的作者写作此文有怎样的深义?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悟?

(3分)

套题五

1.本文作者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南极潇湘(尽)

(2)朝晖夕阴(日光)

(3)把酒临风(持、执)(4)吾谁与归(归依)

3.滕子京一个贬官之人,镇守巴陵郡仅仅一年便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滕子京是怎样的一个人?

(2分)

答:

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积极治理政务,是位胸襟广阔,有所作为的官吏。

4.“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斯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2分)

答:

既是对“古仁人之心”的呼唤和对滕子京的赞许,也是对当时世风日下,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越来越少的慨叹。

暗指滕子京一类的人。

5.读罢本文,面对人生中难以避免的失意与痛苦,你认为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心境?

(3分)

答:

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在挫折面前,要乐观、积极面对。

《醉翁亭记》

套题一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2)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3)伛偻提携(腰背弯曲)(4)树林阴翳(遮盖)

3.作者描绘的是醉翁亭周围的景色,但作者并没有开宗明义,直奔主题,而是先从滁州全貌写起,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这种写法?

(2分)

答:

作者利用空间变换的手法,移步换景,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渐渐推出本文的主要场景醉翁亭的景致,使文章更有韵味,像一幅山水特写画,更吸引人。

4.在第三段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中,你认为描写的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幅?

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你的看法。

(2分)

答:

第一幅最为生动传神,负者放歌、行者小憩,前呼后拥,老少偕行,以点带面,把百姓各得其乐、倾城出游的美妙图景展现出来。

5.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

作者描写山水景物的功力值得学习,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主题思想更值得我们玩味。

作为青年人,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作者怎样的情操?

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分)

答:

“醉翁”虽仕途坎坷,但能忘怀个人得失,寄情山水,勤政爱民,其坦荡旷达的气度和兼济天下的胸怀值得我们学习。

套题二

1.本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2)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3)伛偻提携(腰背弯曲)(4)树林阴翳(遮盖)

3.文章写滁人兴高采烈地出游,说明了什么?

(2分)

答:

说明太守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富裕。

4.纵观全文,在太守身上体现了“醉”与“乐”的统一,太守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3分)

答:

太守之所以做到“醉”与“乐”的统一,是因为他首先做到了与民同乐,在与民同乐的境界中他陶醉了,沉醉在滁州百姓快乐的生活中。

5.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都可以见到前人精彩的对联和题咏,这些对联,不仅提升了旅游之地的欣赏价值,还为人们提供了历史、地理、文学、书法等知识,丰富了人们“行万里路”的见闻,也彰显了旅游文化的魅力。

下面是某同学暑期到滁州游醉翁亭所作的上联,请根据所学古诗文内容,对出下联,(2分)

上联:

醉翁亭花香木秀

下联:

小石潭水清境幽

套题三

1.本文作者欧阳修,代文学家、史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蔚然而深秀者()

(2)树林阴翳()

3.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滁州景致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4.作者在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为自己的意趣不在于喝酒。

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的意趣是什么?

(3分)

5.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都可以见到前人精彩的对联和题咏,这些对联,不仅提升了旅游之地的欣赏价值,还为人们提供了历史、地理、文学、书法等知识,丰富了人们“行万里路”的见闻,也彰显了旅游文化的魅力。

下面是某同学暑期到滁州游醉翁亭所作的上联,请根据所学古诗文内容,对出下联,(2分)

上联:

醉翁亭花香木秀

下联:

套题四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文中第三段描绘了几幅图画?

哪幅是核心?

(2分)

4.开篇由点到面,写亭之前,写山与泉的用意是什么?

(2分)

5.作者取号“醉翁”,你如何理解“醉翁”一号中所寄予的深刻含义。

(3分)

套题五

1.本文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朝代)文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醉翁之意(情趣)

(2)临于泉上(靠近)

3.屈原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而欧阳修却自号“醉翁”,与屈原反其意而为。

联系课文说说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何在。

(2分)

答: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作者是绘景的高手,简洁的描写却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文中作者在写朝暮及四时之景时分别抓住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3分)

答:

写朝暮之景时,抓住“明”“晦”的特点,用‘云归’‘林霏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象,形成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之景时,抓住了山间独特的花香、木秀、霜洁、泉落、石出,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这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你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2分)

答:

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套题六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树林阴翳(遮盖)

(2)临于泉上者(靠近)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2分)

答:

与民同乐

4.“鱼”、“酒”、“肴”、“蔌”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这些都是山间野味,都取之当地。

揭示宴酣之乐来自山水之乐。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

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分)

答:

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