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6841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4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集体教案

个性化修改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

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

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

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

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

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

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

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

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

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

(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

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

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

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

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我的____________变化记录表

树干

树冠

叶子

其他

粗细

树皮

落叶数

颜色

大小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这样坚持下去,我还可以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

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

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

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

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

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

请交流。

请补充阅读P17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韦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

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

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

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

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

请看资料库:

“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

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

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

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

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

翻看前几课的韦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

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

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

(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一片完整的叶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叶的不同。

2、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叶与枝条连接处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若干带有树叶的树忮,各种不同叶脉的树叶,各种不同叶缘的树叶,各种不同叶柄的树叶。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

“我们观察植物的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你去仔细观察过一片完整的叶吗?

2、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师:

“观察带有叶片的树枝,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

”“寻找叶与枝条的连接处,看看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才算一片完整的叶?

”选取几片有代表性的树叶进行观察。

讨论:

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板书:

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2、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师:

“我们知道了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叶片都长得一样呢?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2)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3)让学生用这些名称说说树叶的不同点。

3、观察各种不同的叶柄。

师: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秘密,叶片就是这样,那么你观察过叶柄吗?

(1)学生观察不同叶的叶柄。

(2)交流观察结果。

4、叶的共同之处。

分组讨论:

这些看起来各不相同的叶有什么共同之处?

汇报交流。

3、课后研究。

搜集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

   

第一单元小结与巩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第一单元所学知识。

2、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练习题

一、填空

1、一片完整的叶由()和()组成。

 

2、写出你见过的叶子的颜色有()。

(至少3种)3、在观察大树时我们用到的观察方法有( )、( )、()和量一量等。

4、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是:

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5、我知道的叶的形状有()。

(至少3种) 

6、向日葵的一生分为()、()、( )、()、()等几个典型的生长阶段。

二、选择

1、观察就是()。

A随便看看B带着目的看

 C有目的地看并记录D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

2、观察大树的粗细可以用()工具。

 A放大镜B量筒C绳子和尺 

3、判断是不是同一种树叶,主要看叶子的()是不是差不多。

A大小B形状C颜色

4、在观察树叶时,我们要()。

A捡地下的落叶观察B爬上树观察

C折断树枝观察D摘一片新鲜叶观察

5、银杏叶是()。

A针形叶B带形叶C扇形叶D披针形叶 

3、科学探究

1、按要求画几张不同形状的叶子。

心形卵形针形扇形

2、画一片自己熟悉的树叶并涂上颜色。

3、说说你有几种方法描述树的形状?

4、你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第一单元小结与巩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第一单元所学知识。

2、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练习题(讲解)

一、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解矫正

答案提示:

一、1、叶片、叶柄 

2、淡绿色、深绿色、红色、褐色、黄色等 

3、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手摸

4、按压、涂擦 

5、心形、卵形、针形、扇形、椭圆形等 

6、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二、CCBAC 

三、略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过程与方法: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

“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

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例。

4、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

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

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做好明确要求:

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意图:

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分组寻访。

2、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5、作业在一周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板书设计

寻访小动物

地点

什么也不带走,

什么也不留下,

什么也不改变。

名称

 

蜗牛

(一)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目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可观察的内容。

2、知识与技能:

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蜗牛的身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培养珍惜小生命的爱心。

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蜗牛,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苹果、菜叶、面包、洋葱。

3、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

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引入

你知道的蜗牛是怎样的?

谁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三、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1、同学们,今天就和蜗牛做朋友,先让我们了解它的身体是怎样的,对于它的身体,我们观察它的什么?

2、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

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

重点观察头部及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

3、学生进行分组观察活动。

4、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

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板:

头、腹、尾(展示图片)

四、蜗牛壳的观察

1、对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

(壳较硬、有弯曲的线(板:

螺线)、跟田螺的壳差不多。

2、蜗牛壳上的螺线我们怎样观察?

螺线旋了几圈?

怎么数?

请学生出来数出一圈,小组数出螺线的圈数。

3、螺线的展开方向都一样吗?

请学生做动作、画图、语言表述。

教师板:

像这样顺时针展开螺线的我们称为右旋,逆时针展开螺线方向的称为左旋。

4、你的蜗牛是左旋还是右旋?

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有螺线出现?

5、我们一起来画一只蜗牛。

五、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这有黄瓜、苹果、菜叶、面包、洋葱等几种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选择哪一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为什么?

观察活动:

在蜗牛的周围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朝什么方向爬,吃什么食物。

2.蜗牛怎样吃食物?

观察吃菜叶的蜗牛,观察蜗牛的齿舌。

描述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六、交流与小结

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观看蜗牛的课件(机动,如时间允许)

七、板书设计

蜗牛

身体结构:

头、腹、尾

壳:

螺线,分左旋、右旋

食物:

菜叶

 

蜗牛

(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

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分组:

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

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从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

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

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

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

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

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

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板书设计

3、蜗牛

(二)

吃菜叶,

会排泄,

会呼吸(气孔)

 

蜗牛和蝗虫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比较观察蝗虫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2、能描述蝗虫和蜗牛的异同。

教学重点

观察蝗虫和蜗牛的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我们已经上两节课观察了蜗牛,那蝗虫和蜗牛相不相同呢?

2、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蝗虫:

①观察蝗虫。

观察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

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②描述蝗虫的身体特点。

2、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

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比较蜗牛和蝗虫的不同点。

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3、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

田螺、蛞蝓、蚌、蚬……。

·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

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

猫、青蛙、鱼、鸟、乌龟……

4、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叫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5、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

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量出了数据也没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

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6、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

“这是什么鸟?

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师:

知道这只鸟有多大吗?

老师的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

大象、长颈鹿、龟、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找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三、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观察方法。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

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

学生捉蚯蚓是否伤害蚯蚓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

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

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

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

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

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

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

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

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

“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

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

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

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寻访蚂蚁》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

由两个画面组成:

一个是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的蚂蚁;第二个是“动”的过程,三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跟踪追击,由此进行探究的主题。

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

小制作:

“蚂蚁”→观察与交流:

真正的蚂蚁什么样→比较:

蚂蚁的“兄弟姐妹”,归纳昆虫的特征→展览厅:

各种各样的昆虫,展示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展活动(查找动物准备过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波特(GeorgePorter1920~)曾经说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