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5908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11至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

沈阳二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14届)历史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以下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主要途径

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C.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2.《旧唐书》:

“(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

”“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美工艺品    

C.商业经济繁荣    D.市场受官府控制

3.宋神宗时,……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上述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剥削制度逐渐削弱        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监管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4.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5.唐代服饰,丰满华美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种类繁多,个性突出。

甚至今天有人主张“把唐装作为国服显然更合适”。

唐装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有  

①唐朝纺织技术水平 ②丝织工匠对技术进行创新 ③棉花种植的推广

④“丝绸之路”畅通 ⑤吸收外来风格和织法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6.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

这反映当时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②区域分工明确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④生产社会化明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

“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

”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

五十九年(1720)规定:

“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

”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

清政府推行上述政策带来的主要危害有

①抑制了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②导致农业生产日益萎缩

③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④巩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

“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

9.1915年12月8日《神州日报》报道:

“周学熙等人创立华新纺织公司,申请在山东、河南两省专利三十年,一时舆论哗然,未几此项三十年专利之权即被取消。

”“专利之权”被取消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打破垄断促进了自由竞争       B.抵制了外国资本的经济侵略

C.形成了提倡国货运动高潮       D.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0.“‘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

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11.下列各项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

千元)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时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是其发展的外部条件之一      

C.从工业结构来看,重、轻工业发展极不均衡 

D.民族资本迅猛发展使外国资本处于劣势地位

12.1881年,洋务派修筑了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全长11公里,但在顽固派以震动皇陵为借口的围攻下,不得不一度改为马来拉拽。

看了这则材料,你最深切的感受是

A.封建势力仇视先进技术B.洋务派和顽固派斗争激烈

C.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D.铁路选址有误

13.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场所,到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全部裁撤,已有4000年历史。

它在中国近代消失的主要原因有

①近代社会经济衰退难以支撑其庞大消耗②近代西方通讯设施的传入

③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④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李鸿章说: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15.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找到下列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立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发展历程

 C.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强国之路      D.中国军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6.有人说: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其中“转

变”的含义是

A.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7.下列史学家统计的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图(注:

图中①农民②工人③中产阶级),

其中合乎史实的是

        A.B.       C.       D.

18.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

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它地区几乎要拖延一整年时间。

这一政策的实施

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

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19.《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评述:

“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这样的‘修正主义者’。

……他们认为,……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政府在帮倒忙。

”这主要指罗斯福政府实行了

A.模仿苏联模式将企业收归国有     B.加大银行信贷投资规模

C.完全放弃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D.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措施

20.斯大林说:

“一个农民,他积累了少量的钱,他不用这些钱去修理犁头,革新自己的经营,而却买了一架大留声机,……花光了。

”对此,中国一位领导指出:

“这样的农民,是不会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的。

这对于我们的国家也是一样。

如果能够从人民的节省中筹集一些资金以投资于工业,但我们却不这样做,而由大家在消费中花光了,那我们就不能创造人民的幸福的生活。

”中国官员这一说法实质上

A.否定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B.肯定了苏联工业资本积累的做法

 C.批评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D.指出了工业化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1.1985年,邓小平指出: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长期待久的政策。

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

50年以后又怎么样?

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

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基于

A.发展生产力             B.全球经济的整体联系性

C.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方针    D.消除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22.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改变了土地所有权 ②转变了经营方式③调整了分配方式 ④取消了粮食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

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

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据此可知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④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4.旧中国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为改变落后状况,新中国决定进行

A.“大跃进”B.改革开放C.工业化建设D.三大改造

25.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26.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B.对企业经营进行调整,出现“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C.建立福利制度、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D.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7.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B.它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它符合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但存在严重弊端

D.它对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很大影响

28.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29.“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

……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①建立人民公社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③发展乡镇企业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0.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B.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C.实现了自由贸易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第Ⅱ卷(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

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

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

(1分)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5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4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到19世纪末,农民虽有6万多户,但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

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运动的后果是:

“自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

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

——《资本主义的曙光•“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材料二】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逼迫下,为了迅速改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处境,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加快工业发展速度,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国家工业化方针的大力推进,苏联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工业用粮和对其他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多。

斯大林认为,加速集体化是解决工业化用粮和其他农产品采购问题的根本途径。

必须把“落后的分散的小农户转为……能生产最大量商品粮的联合的公共的大农庄。

”然后“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保持工业发展的高速化。

——《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三】过去的乡镇企业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分散的产业格局,现在通过建立乡镇企业园区,许多企业都集中在这些园区里,进行发展和进行建设。

不仅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扩大区域产业经营规模,区域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服务业的兴起,使一部分人口向这些产业集中区来进行聚集,通过农村产业化带动农业,通过小产业带动新农村,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中国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甘士明

请回答: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方法。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快速工业化的后果。

(4分)

 

(3)英国、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4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1年,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责任制。

此后,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也作了试点工作。

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灾、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材料二】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

从此以后,农村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

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

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自负盈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4分)

 

(2)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与1979年以后的农业责任制有何异同?

(6分)相比之下1979年以后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积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4分)

沈阳二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14届)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2、D3、B4、B5、A6、B7、D8、C9、A10、A

11、D12、C13、C14、D15、B16、C17、B18、A19、D20、B

21、B22、C23、A24、C25、D26、D27、C28、A29、B30、A

二、非选择题

31、(12分)

(1)新航路开辟。

(1分)影响: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或者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分)

(2)特点:

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上升。

(2分)

影响:

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

(1分)

问题:

贫富悬殊;下层民众生活条件差等。

(2分)

(3)趋势:

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2分)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与利用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2分)

32、(14分)

(1)英国:

用掠夺殖民地和剥夺本国农民利益的方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前苏联:

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用高积累、低消费的方法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市场)继续国家工业化进程。

(6分)

(2)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严重挫伤农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国强民弱,社会矛盾不断累积,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政权。

(4分)

(3)启示:

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化解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其他回答只要与本试题的主旨相联系,言之成理,也可以酌情给分)(4分)

33、(14分)

(1)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造成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导致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力的下降,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60年代初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实行了农村生产责任制。

(4分)

(2)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保持耕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经营管理的责任制。

(2分)但也有差别,20世纪60年代时是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责任制,1979年以后是经营管理的全部责任制。

(4分)农民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