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5753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外历史

历史学科

考点

总结

模拟

分类

汇编

考前必备

专题训练

以下为详细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本专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考查的重点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进程等。

从考查形式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多样、材料选取广泛、多以表格、图片和人物观点等为载体,题型多样。

预计今后高考有可能从以下几点命题:

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二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

考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史实

Z 

关键词:

过渡时期、所有制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左”倾错误、三面红旗、“八字”方针

1.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__经济建设__创造了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一五”计划

(1)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基本超额完成。

(2)意义: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__工业化__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过程:

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__初级__阶段。

5.1956年《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6.中共“八大”制定正确方针

(1)内容:

一是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工业国__。

(2)评价:

是对__社会主义建设__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7.“左”倾泛滥

(1)表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__大跃进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

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

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8.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__八字方针__”,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9.“文化大革命”浩劫

(1)实质:

“左”倾错误发展成以__阶级斗争__为纲的恶果。

(2)影响:

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跟踪训练〕

1.(2018·辽宁大连一模)下表是“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

据此可知( A )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信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A.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教师解答】 通过表格可知,在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据了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史实,故A项正确;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通过三大改造完成的,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并不密切,故C项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是“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2.(2018·宁阳)1961年,中共中央提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其中“调整”就是“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提高轻工业发展的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据此,“调整”的直接作用是( A )

A.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B.发展轻工业以带动城市的经济改革

C.取消人民公社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D.彻底否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教师解答】 根据材料“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党中央从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进行调整,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故A项正确;B项是“调整”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取消”;D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否定”。

考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

包产到户、“增强企业活力”、市场经济体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__人民公社__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2)意义: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

中心环节是“__增强企业活力__”,以产权制度改革和__股份制__改革为主要内容。

(2)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增强了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目标:

__1992__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

1997年十五大指出__非公有制经济__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__生产力__,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跟踪训练〕

3.(2018·濮阳三模)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

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

这些决议旨在( A )

A.调整经济产业结构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为对外开放做准备D.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教师解答】 “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说明轻工业增长比例有所增加,说明政府对于传统经济比例结构进行调整,A项正确;B项是1992年之后;此时已经开始对外开放,C项错误;工业布局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工业比例,D项错误。

考点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Z 

关键词: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1.过程

(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__海南__五个经济特区。

(2)__1984__年开放上海、天津、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__上海浦东__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__世界贸易组织__,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

形成从__经济特区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从东部到中西部__全方位__、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意义:

适应了__全球化__的发展趋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跟踪训练〕

4.(2018·福州三模)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

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开始了创业,后发展壮大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

万通创业主要得益于( C )

A.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B.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

C.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师解答】 根据材料“1988年前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开放海南省为经济特区,这体现出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从而促使了材料中“万通创业”等企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从材料“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说明B项错误;D项是21世纪初基本确立的,排除。

一、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新中国经济路线、经济政策的调整。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简记:

“一化三改”。

实质:

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一次:

土地改革。

(1)原因:

地主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

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

农业合作化。

(1)原因: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

人民公社化。

(1)原因:

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核心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结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

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

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第二次: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

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

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体验1 (2016·全国卷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教师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农村改革。

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80年”和主旨“总产量增加”等信息,联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虽然缩小耕种面积,但是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应该选A;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第一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于1984年,排除C;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取消了实施32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应该排除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未涉及。

排除B。

体验2 (2016·全国卷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教师解答】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一五’计划”“住宅建设……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等结合所学可推断出,当时我国的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建设上,A项符合题意;B、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体验3(2018·全国卷Ⅰ·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D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教师解答】 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体验4 (2018·全国卷Ⅱ·31)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B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教师解答】 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

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项;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项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项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二、考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体验5 (2018·全国卷Ⅲ·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教师解答】 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项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项不正确。

体验6 (2017·北京·18)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C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教师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数据信息的能力。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从1959年到1977年,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不增反降,反映了当时“左”倾错误对北京市百货零售业的冲击。

但1987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大幅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北京市场的活力,C项正确;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1953~1957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A、B、D三项时间均与材料不符。

体验7 (2018·天津卷·10)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

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C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师解答】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开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但是这与中国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提供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中国“得到世界银行贷款”的前提是中国必须是世界银行的成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世界银行中的成员国席位,为利用外资搞建设开辟了新途,故C项正确;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D项排除。

一、选择题

1.(2018·福州三模)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A )

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三大改造成就初现

【教师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期间是指1953年-1957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由于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才出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而物价上涨不大的状况,故A项正确;新中国刚刚建立,民生商品供应不足,故B项错误;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三大改造是1956年底完成的,故D项错误。

2.(2018·呼和浩特二模)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对1949~1952年全国4亿农民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单位:

元)。

据此可以推知( C )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人均货币收入

14.5

18.7

23.6

26.8

人均消费品支出

14.2

17.3

21.6

24.6

A.农业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B.落后的农业面貌发生转变

C.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广阔

D.富裕农民的比重显著增加

【教师解答】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49年到1952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均消费品支出也在增加,但尚有节余,说明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广阔,故C项正确;农业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民收入支出情况,而不是农业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富裕农民的比重的信息,而是反映农民收入支出情况,故D项错误。

3.(2018·曲靖)“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

这一体系的形成( C )

A.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有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D.标志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开始

【教师解答】 由材料“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所学,“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体现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故选C项;“一五”计划的背景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排除A、B两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国家机构的改革,排除D项。

4.(2018·湖北仿真模拟)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

这一决议( D )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克服了党内的盲进思想

D.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教师解答】 材料强调的是社员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等仍然归“个人”所有而不是集体所有,这样是能制约“共产风”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而非社会主义改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决议是符合实际的,并未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克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5.(2018·银川三模)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C )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

【教师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三个主体”就是要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三个补充”就是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此陈云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三个主体”,B项是1984年提出的,故A、B两项排除;D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6.(2018·邯郸一模)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情况,这说明当时( D )

年份

钢产量

煤产量

基本投资

积累率

1961年

750万吨

2.5亿吨

59.5亿元

19.2%

1962年

600万吨

2.39亿吨

46亿元

10.4%

A.全国工业产量急剧下滑

B.政治斗争抑制了经济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D.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

【教师解答】 1960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我国经济出现缓和机会,表格显示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逐渐呈上升趋势,D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B项“抑制了”表述不当,排除;C项中优化不符合事实。

7.(2018·开封三模)20世纪80年代初,“傻子瓜子”由小作坊发展成100多人的大厂,被人认为是资本家复辟,向上级反映,结果惊动安徽省委乃至中央,最后邓小平亲自批示让其继续经营。

这表明( C )

A.改革开放出现停滞B.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C.思想解放任务艰巨D.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教师解答】 “傻子瓜子”被认为是资本家复辟,这体现出当时人们思想中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的内容,解放思想的任务任重道远,因此本题选C项;A选项错误,邓小平亲自批示让其继续经营代表着没有停滞;B选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出一个公司的情况,不能得出整体的趋势;D选项错误,这是1992年才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