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号第5辑 精选.docx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号第5辑 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号第5辑 精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号第5辑精选
2015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
“光明观察”2015年5月号第5辑
整理:
fcs2002
1.“形式之辱”难励“实质之勇”
2.期待诚信建设提升公共治理含金量
3.激励慈善捐赠,税收杠杆理应展现善意
4.权力滥用才是真正的不良影响
5.莫被6505元“高工资”遮蔽真相
6.贵阳数博会让你我在大数据时代站起来
7.“手机流量不清零”竟需要总理操心?
8.天价凤凰壁画,一场事先张扬的贪腐
9.“剩男”、“剩女”现象还需分别归因
10.破解学历认证收费乱象重在体现公益
11.大学媚俗比何炅“吃空饷”更可怕
12.外贸新优势需重视企业“异质性”
1.“形式之辱”难励“实质之勇”
司马童
从古至今,中国人几乎都很难接受被人跨过身体的行为。
这种“胯下之辱”,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而在近日晚上,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却自己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
在其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
这位副教授解释:
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
(5月13日《武汉晚报》)如果把老师上课分成“活上课”和“死上课”两种,武汉这位副教授的上课方法,显然可归入前者。
据称,他当天的这个举动,并非属于随性而起,而是在两个月前就设计好了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用心良苦”就更是可见一斑。
然而,尽管这名副教授在教学中的“牺牲”精神,颇受许多知情大学生的点赞,我却还是认为,“形式之辱”难励“实质之勇”。
副教授自己也坦承,他所受到的这种“胯下之辱”,无非是一种行为艺术;其所指向的社会现实,是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思维自由,即使对方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当面质疑与顶撞。
因此,他请学生们来“凌辱”自己,为的就是以此来启发和激励敢于言说、勇于反对的创新精神。
这一道理当然浅显易懂、无懈可击,可反过来一想,学生们终于满足他完成了这种“求凌辱”的行为艺术,何尝不也包含了一种“惧师”的成分在里头呢?
你“凌辱”了我,也“炒作”了我。
正如网上的一种观点所言,敢于凌辱别人未必就是真正的勇者。
选择跑后门不从教授身上跨过的同学,不见得就是胆怯软弱或思维守旧,那是对人性文明的坚持。
恰恰相反,假如当时有哪个学生敢把那个“求凌辱”的副教授强硬拉起,那才更能称得上是个敢于“反抗权威”的学生了。
所以,分析武汉大学校园里的这桩教学奇闻,有人看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似也不能绝对否定老师的“炒作之嫌”。
“形式之辱”难励“实质之勇”。
五旬副教授以接受“胯下之辱”来启迪和激活学生思维,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这样的“凌辱教育”到底有几多实效,或者会不会反而误导了学生,真的也应预作评估、全面考量。
且不议这种行为艺术式的教学方法,有否给人“哗众取宠”尤为突出的直观感觉,与其如此“硬争”,不如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正确途径来表达己见、维护权益,难道就不一种正能量的思维方式了么?
从突发奇想地趴在教室门前“求凌辱”,武汉这位副教授还希望,将来自己的学生能够勇做“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
尽管他不忘说明,“扔鸡蛋”不是为了侮辱别人,而是为了捍卫真理,但有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连你自己也仅仅是做个行为艺术的“胯下之
辱”来博取眼球,又何必要求别人升级“凌辱”以彰显个性呢?
这样看来,莫说“形式之辱”难励“实质之勇”,倘若确存某种“炒作”之意,这位副教授的“炒”法,似乎倒有一种忌惮“反抗权贵”的骨子之弱了。
(司马童)
2.期待诚信建设提升公共治理含金量
凌国华
昨天,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重点工作任务(2015-2017年)》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探索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作为干部考核重要依据。
另外,导游、教师、新闻媒体人士、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也要建立诚信档案。
记者注意到,《通知》中涉及的诚信体系建设包括政务、商务、社会以及司法等领域,其中,政务诚信建设放在首位进行阐述。
(《京华时报》5月13日)
在公共治理序列中,诚信有着特定的地位。
对于民众而言,“民无信不立”,普通民众的诚信对于社会在自组织层面上的合理有效运转具有积极意义;对处于公共治理主导地位的公共部门及其人员来讲,诚信更是规章制度科学制定并合理执行的重要保障,更因公共部门及其人员所处特殊地位,官风政风的质量对于社会风气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这就使得基于公共利益的政务诚信建设,有了更加紧迫和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把政务诚信放在首位,并探索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对于增进官民互信、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应是有益的促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诚信”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不论普通民众还是公共部门都在呼唤诚信,而一些具有影响的公共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使民众与公共部门之间互相指责对方缺乏诚信,这显然不利于官民互信基石的打造。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诚信缺失在这个社会已然成为一种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现象。
从令人防不胜防的短信诈骗到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同欺诈,从官员档案造假到公共事件中并不鲜见的“官谣”,诚信缺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已经司空见惯。
当我们惕惕于不明短信背后的“天降馅饼”时,当普通民众习惯性质疑公关部门看似真诚的官方说明时,我们倏然发现诚信已成为一种稀缺社会资源。
诚信虽然稀缺,我们对诚信的态度却有些暧昧:
要求别人诚信,自己则“见机行事”。
这就流于庸常了。
于是,在诚信上面我们陷入一种尴尬的“囚徒困境”。
虽然最好的结局是自己诚信,他人亦诚信;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我们无法获知他人是否诚信,如果一方不诚信,诚信的一方则会因此遭受损失,为防止损失,不诚信成为必要选择。
于是理想状态的双方都诚信沦为现实的都不诚信。
很明显,当前社会诚信缺失,很大程度上由于诚信方面陷入了“囚徒困境”。
对于科学合理的公共治理而言,消弭这种困境,自然需作为治理主导方的公共部门首先落实诚信,如此才能更好带动诚信之风在社会领域的弘扬。
新时代公共治理是一种囊括政府、社会、民众等多个主体的多元互动治理新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传统公共治理的封闭性,有利于提升公共治理质量,促进公共治理效能。
在这种多元开放治理模式下,信息不对称必然会成为公共治理含金量的阻滞。
这就不仅要求让阳光照进权力的运行,更需要诚信作为多元互动治理格局的支撑。
诚信不仅仅关乎人的素养,更是新型多元互动治理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
规章制度制定前的信息搜集,制定中的信息融合,执行中的过程控制,实际运行中的效果反馈,以及制度执行的监督,都需要各治理主体基于诚信基础的通力合作。
这就意味着,对重大公共决策建立相关的过程控制、公示听证、绩效评估、效果反馈以及责任监督和追溯等机制,以及相关的激励和惩戒机制,都应有一揽子规划。
毕竟,现代多元开放治理框架下的诚信建设,是提升公共治理含金量、推进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意。
(凌国华)
3.激励慈善捐赠,税收杠杆理应展现善意
然玉
重庆沙坪坝区60多岁的张兰,打算将自己名下价值数十万元的门面捐赠给重庆市残疾
人福利基金会。
11日上午,她签下认捐书。
签完字,张阿姨才发现,捐赠房产做善事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手续繁多,还要缴纳数万元税费。
记者从当地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重庆市各慈善机构、公益组织还未出现受捐房产的情况。
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或许还会有类似捐赠情况出现,捐赠人利益应该得到保护。
(5月13日《重庆晚报》)
慈善捐赠竟被苛以重税,如此“不公不义”的遭遇,当真叫人困惑不已。
对此,非但捐赠人本身难以理解,当地民政局、残疾人基金会等,也各自表达了不满。
可即便如此,我们仍不得不承认,征收这笔不菲的税费,只是循章办事的自然结果而已。
这意味着,房管机构、征税机构,自始至终并无任何过错。
在此事中,各方都可谓恪尽职守,却最终共同见证了,一起荒唐事件的诞生。
而这或许就是,最无奈的讽刺了吧。
“对捐赠人做慈善征税,不管多少都不合理”,这是张阿姨的朴素见解,也是一般人的常识判断。
然而,现实中还是发生了,“捐赠门面收税数万”的事情。
所以如此,根源还在于“公益性质的房产捐赠”少之又少,以至于相关的税收政策中,尚且未及作出专门安排——重庆当地的房管部门,在对待这起慈善捐赠时,仍视同于普通的民间“房产赠与”。
据此,征收契税、营业税等等,俨然合情合理!
针对“房产赠与”的税收规定,居然未就“慈善捐赠”情形单独说明,这无疑是极大的疏漏。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公益性质的房产捐赠,被征收惩罚性的重税,故而注定会遭到深度抑制。
在该局面内,税收杠杆不是充分激发慈善热情,反倒是起了相反的作用,这无疑是全社会所不愿看到的。
事实上,即便超越此一个案的范畴,我国关于慈善行为的税收减免机制,也还存在着普遍的、多重的缺陷。
固有的税收杠杆,无法对慈善行为产生充分激励,这既是因为减免额度太少,也是因为手续太过繁琐。
而除此以外,另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是,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涉及面太窄、表述太粗线条,客观上造成了现实层面的执行难,继而阻碍了慈善捐赠种类的多元化?
?
由房产捐赠所面临的“税收罚单”,公众实则不难推测,其他形式的慈善捐赠,也极可能存在着相似的尴尬处境。
在严防偷税漏税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征税政策,能够就所有种类的慈善捐赠,都在事前给出预设的税收豁免待遇。
显而易见的是,只有从规则源头出发,给予慈善行为足够的善意,才有望激励更多人投身其中。
“做善事,也要上税吗?
”张阿姨的这句诘问,必须被正视和回答。
4.权力滥用才是真正的不良影响
作者:
吴龙贵
因为发微博对民警的警容不雅行为提出质疑,被公安局行政拘留5日,这让四川省绵阳市的吴先生感到很是委屈。
江油市公安局相关部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吴先生所发帖子涉及警方现场出警的内容与事实不符,网民的评论对江油市公安局的执法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处理并无不妥。
(5月13日《法制晚报》)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有一些公共事件在未充分发酵、相关信息还未充分披露之前,确实不宜过早下判断。
但就此事而言,警方确有自我打脸之嫌,其对吴先生所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也更像对舆论监督的一次打击报复。
据据警方说法,吴先生之所以被处行政拘留5日,主要是因为他在微博中说,“据现场目击者称,警员或手揣兜里,或背着手,一直持围观态度”,这被警方视为“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
而当地警方公开的警务信息显示,就以上同一事件,江油警方《关于2月9日“星港湾”售楼部纠纷的情况通报》中,专门对出警警员的警容仪表问题回应称:
“公安督察部门已对在等待专业救护过程中兜手的民警进行严肃批评。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究竟是谁在“虚构事实”。
同样一件事,上级批评之后,当地公安局立马表态称,“现场民警警容仪表确实存在问
题,公安局会有错必纠”,而网友发个微博质疑却招致“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这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由此也可以推断,既然当地警方不惮于扭曲事实,来打击正常的舆论监督,那么其所谓的“有错必纠”又有几分诚意呢?
或许另一种说法,更能表明当地警方处理此事的动机。
江油市公安局相关部门表示,吴先生所发帖子涉及警方现场出警的内容与事实不符,网民的评论对江油市公安局的执法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处理并无不妥。
显而易见,当地警方真正在意的并非吴先生所发微博是否属实,而是“网民的评论对江油市公安局的执法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公安机关呵护自身的执法形象,这一点应该获得公众的认同,但由于逻辑上的漏洞百出,事实上却又表明其对于执法形象的理解和定位是非常浮浅而可笑。
执法部门的执法形象,只能决定于执法公平和执法人员的表现,而非网友的质疑和围观。
恰恰相反,网友的质疑和围观,能够形成一种舆论倒逼力量,督促执法形象的改进和完善。
堵塞舆论监督,甚至变相进行打击报复,只能使“执法形象”离公众的期待渐行渐远。
一方面,舆论根本是堵不住的,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权力,一旦失去了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都会有一种自我膨胀的冲动,并形成习惯。
民警警容不整,当然不是一件小事,但并不可怕。
此事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当地警言既是被质疑的一方,又手握公权力,面对舆论监督不是就事论事、虚心接受,而是动辄利用国家公器进行还击。
某种意义上说,当地警方对吴先生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不仅是对其个人的惩罚和警告,事实上也是向所有人发出威吓。
这将会造成一种人人自危的境地,甚至无人再敢提出半点质疑。
这样一来,当地警方的“执法形象”固然不再会受负面舆论的影响,但这种人为营造的“执法形象”将是多么可怕?
5.莫被6505元“高工资”遮蔽真相
毕晓哲
你的薪酬是超值,还是单位给你发少了?
12日,广东省人社厅首次发布“2014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按统计情况,本科生最高月薪指导价位为25778元,平均月薪指导价位是6505元。
(5月13日《羊城晚报》)
广东省人社厅发布的上述“工资收入”数字显示,当地本科生平均月薪为6505元,与全国其他省份同类入职人员相比,收入其实并不算低。
去年有媒体报道,部分北方省份本科生入职后工资收入不过2000余元,为此还引发舆论对于大学生工资收入高于低的讨论。
所以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的工资整体收入水平,从统计数据上看不能算低。
然而,这一“比较高”的判断不过是建立在“孤立”的比较工资收入水平上,而没有放之于整体社会环境和整体物价、消费指数上分析。
如果将“广东本科生6505元的月平均工资”与其他外部因素结合,一一进行比较对照,可以发现这一收入水平背后的“真相”。
“月薪6505元”不能完全排除有“统计水份”因素。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gdp统计数据年年差距上万亿,与部分地方习惯性的抬高数据有关。
再譬如就业率统计、出生率统计等等统计数据,往往在一些地方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为个别地方和官员粉饰政绩的道具。
“月薪6505元”的统计数据,据称主要来源于企业提供,企业会不会数据掺水?
或者说,有没有给自己“脸上抹光”的心理?
整体上,近年来社会消费水平也在提高,人们出行成本在提升、房价成本在提升,购物、旅游等等社会成本普遍在提升,就广东省这一相对发达地区整体消费水平而言,一个月约6000元的工资,可能仅供一名毕业生租个简单的“单间”、简单的维持日常开销,而不可能也不敢“大手大脚”。
广东广州等城市其实和北京、上海一样,所谓的“月薪6505元”不过是个“温饱”水平。
这还不包括“月薪6505元”里面仍有“平均”的味道,部分本科生根本达不到平均工资,部分研究生同样收入“垫底”,报道数据显示,研究生(含博士、硕士)最高指导价位为49299,最低为1344元,可见个别手拿高学历文凭者的“凄凉”。
当然,一名本科毕业生的收入如何,会因人差异,也会有诸多的因素影响,有个人能力素质的,有“运气”的,还有专业基础的、社会经验等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然而,整体而言,本科生做为社会“知识分子”的主流,其“月薪6505元”确实不高,也的确没有真正体现出“知识的含金量”和“价值”。
一些普通务工人群,收入比本科生高的多,一些低技术和基本没有科技含量的岗位,同样比本科生收入“毫不逊色”,说明在收入上仍存在“倒挂现象”。
这无形中制约了知识的活力和人才培养。
我们更希望广东本科生“月薪6505元”是一种“提醒”,提醒各个用人单位和企业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留人”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更希望高校和教育单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的学业水平、文凭和能力相称。
6.贵阳数博会让你我在大数据时代站起来
龙敏飞
动动手指头、敲敲键盘,你就可以在购物网站上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打开app,任意滑动页面,你就可以轻松搞定自己的出行机票,团购你喜欢的电影票,拿下你最想吃的美食,查看你的股市受益?
?
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常态。
这足以表明,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接受还是不接受,你早已置身于大数据时代,被大数据包围。
而且,你的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大数据了。
在这样的现实境况下,举办数博会,让公众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我们该如何安身立命等内容,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而最近,就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贵阳将在五月底举办数博会,这对置身于大数据时代的你而言,无疑是一次不错的学习机会。
据了解,贵阳数博会分论坛增至21个,而且,目前大会已邀请到倪光南、刘韵洁等院士,阿里巴巴马云、富士康郭台铭等业界精英参加活动并发表演讲。
分论坛期间,与会嘉宾有将近3000人,包括大数据金融、通信、能源、民航、高端制造、电商、知名行业协会及媒体等众多领域的成功人士。
可以说,这是一次群英荟萃的时候,也是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更是大数据时代弄潮儿学习的契机。
大数据时代的带来,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所直接带来的,无疑是观念的改变、理念的创新,而由此及彼所诞生的,必然是给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激荡。
当此之时,如果你把握住了机会,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弄潮儿;如果你没有把握机会,那么你就可能成为落伍者。
自然,若想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对贵阳数博会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你关注数博会,就是关注大数据时代,也是在给自己找一个机会与可能。
可以预期的是,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今后无需再对病人的病史进行过多的询问了,只需要给你建立一个数据库,并及时跟踪与更新,你就可以知道病人的大概情况了;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人员,你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分析你的客户群,什么人是潜在的客户群便也很容易分析了?
?
可以说,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不只是便利,更是一种机遇。
可以说,近期的贵阳数博会,将讨论大数据的变革、机遇和挑战,仔细收取这方面的讯息,或许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于贵阳数博会而言,对你我都是一次机会,一次在大数据时代站起来的机会。
面对不断前进的时代潮流,你是要站起来还是要跪了,取决于你的态度与行动。
7.“手机流量不清零”竟需要总理操心?
何勇海
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一个月后,李克强总理5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促进提速降费措施,助力创业创新和民生改善。
会议确实了五点措施,首要一条是:
鼓励电信企业尽快发布提速降费方案计划,实施宽带免费提速,使城市平均宽带接入速率提升40%以上,降低资费水平,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等服务。
(5月14日《新京报》)
总理对于我国互联网建设的关切,既有“提网速、降网费”的宏大叙事,也有“手机流量不清零”的细微表达,让不少网友觉得倍加亲民,同时也质疑通信运营商:
难道手机流量不清零,也需要国务院总理操心?
是啊,手机流量被清零,近年来早已饱受舆论诟病,成为通信消费投诉热点之一,一年又一年提及,都难以撼动通信运营商的强势地位,手机流量不清零的愿望,依然没有真正实现,颇为怪异。
事实上,手机流量用不完被清零,是显而易见的霸王条款,工信、消协等部门,完全可以据此解决掉这个老大难问题。
说其霸王条款,一是因为,消费者在饭店购买了套餐,如果吃不完,可以打包外带,不必担心被商家收回,因为是消费者花钱买的,处置权在消费者,而不是在商家。
同样道理,消费者花钱开通每月手机流量包,用不完的流量也该属于消费者,凭什么每月月底要被通信商清零?
通信商为何不能提升累计服务?
说穿了,这是运营商利用其强势地位,千方百计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用户权益。
二是因为,在手机流量用不完被清零,给用户造成隐性浪费之时,消费者如果用超了流量,则要为之付出惨痛代价:
被收取高出包月费用几十倍的高额流量费。
有网友吐槽说:
“忘了关4g,一觉醒来你的房子就归移动了。
”这就是一种“多不退少要补”的双重标准,造成不管手机流量有盈余还是用超标,吃亏的总是消费者,绝对难言公平。
再说,流量超额费与包月费价差几十倍,定价依据是什么?
遗憾的是,对于这种霸王条款,相关部门似乎一直无所作为,消费者唯有抱怨。
2013年,一位长沙消费者将当地移动告上法庭,要求返还已购买、没用完却被清零的92m流量,或现金补偿,赔偿经济损失300元。
不知结局如何,没有相关部门撑腰,个案即使胜诉了,也只是个案的胜利。
在个案推动下,有通信运营商推出手机流量“季度包”,可谓“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清零周期”改成三个月而已。
此番,国务院总理都发话了,鼓励手机流量不清零。
期待运营商良心发现,将手机流量“清零制”改成“累积制”,以方便消费者据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手机流量,这在技术层面应不是难事。
至少,当某月或某季度流量超标时,应允许消费者用以前多余的流量填补。
也期待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流量不清零变成现实,当手机流量消费更加人性化,不仅能保护消费者权益,而且会刺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
8.天价凤凰壁画,一场事先张扬的贪腐
然玉
广西凤山县原县委书记黄德意,擅自做主动用国家防治地质灾害资金5350万元,在出入县城的山壁上雕刻“凤凰壁画”,当地民众调侃称“县里‘花了5000万元画了两只鸟’”。
据悉,该工程花费相当于该县财政年收入的一半,但壁画项目实际造价仅200多万元。
今年3月黄德意涉滥用职权、受贿犯罪被起诉。
(5月1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本应低调隐匿的权钱交易,很多时候竟是一副“事先张扬”的模样。
就此而言,耗费五千万之巨的“凤凰壁画”,也许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了吧。
作为始作俑者,在东窗事发之前,黄德意几乎从来不知遮掩——这种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高调贪腐,恰恰构成了,围观此事的最大看点。
一次又一次,赤裸裸的、毫无技巧的“以权谋私”,总是借由一个个刺眼、荒诞的意象,暴露于众人面前。
事实上,“凤凰壁画”一案,并无太多独特性可言。
其隶属“工程腐败”范畴,充斥着“违规招标”、“吃回扣”等等老套情节,且一样内幕惊人。
稍显特别之处在于,该项目自始至终都是“被猜疑的对象”。
无论是官场同僚,亦或坊间舆论,一刻都不曾停止,对它的质疑和嘲讽?
?
然而诡异的是,直至外来的“巡视组”介入,这一明晃晃的贪腐案,方才最终被起底、被坐实。
在外力介入之前,这一人尽皆知的贪腐行径,就这样堂而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