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5166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docx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3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发展

1、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

2、“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种从跨文化角度对分别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或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

(1)、外在联系,即事实联系,可以进行影响研究

(2)、内在关系,即价值关系,可以进行平行研究

(3)、交叉关系,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

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

在研究视野上具有跨越性;其研究对象应具有文化性;其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其体系建构上是开放性的;其研究过程则是对话性的。

5、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最早提出“世界文学”Weltiliteratur概念,

(1)、施德里希、雷马克:

指一系列文豪巨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遗产,如《荷马史诗》、《唐·吉诃德》、《神曲》、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文学遗产,以及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了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2)、韦勒克:

指一种未来的理想的文学,理想的文学时代。

(3)、韦勒克:

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

这里世界文学也指出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必需具有的历史意识。

(4)、歌德:

指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国际性、世界性精神生活方式。

其中蕴含着对于“世界文学”这一客观文学存在的认知和态度。

6、民族文学概念(nationalliterature):

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7、外国文学(foreignliterature):

顾名思义是指外国语言文学,包括了英国语言文学、俄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等非本国语言的其他各国文学。

8、总体文学(generalliterature):

一般文学或普通文学,由法国梵·第根首先提出;总体文学专门研究许多国家中共同发展的问题,如综合研究在理查生和卢梭的影响之下的欧洲感伤小说的发展问题就属于总体文学。

9、比较文学的学派:

(1)、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学科创立之初,法国学者着重进行的是比较的文学史研究,立足于法国本土文学,通过发现法国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探讨法国文学的传统并奠定法国文学的核心地位。

伴随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日渐明晰,并将研究内容也勾勒出来。

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布吕纳介、戴克斯特、巴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人。

(2)、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强调,比较文学应当研究两国或多国文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却能够呈现出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的文学性的研究。

他们在文学性研究基础上扩张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并将跨学科研究纳入其中。

10、西方比较文学五大新趋势:

一、文学理论方面,民族文学的界限加速消除,甚至在具体批评实践上也是如此;

二、文学史的声望严重衰落;

三、以作品为中心的新批评研究方法被抛弃,以作家、作品为主的传统文学研究观念也遭到普遍拒绝;

四、普遍拒绝考虑审美问题,而注重文学研究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

五、热衷于所谓“科学”的方法以及种种关于文学的修正观。

11、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1)、传播研究法:

对文学史上有关的历史事实加以收集、整理,通过文献考证和史料分析,梳理文学现象的跨文化事实联系,探寻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相互交流中从传播到接受的途径与路线,并预测相关文学现象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未来趋势。

传播研究的主要任务,主要不在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是研究被传播者的传播过程和流转际遇。

(2)、影响分析法:

通过对跨文化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影响”关系存在的假设和具体的文学批评与文本分析,来论证这些文学现象之间的精神联系的研究方法。

其目的是研究跨文化的文学现象的相互影响的规律,研究外来影响与接受主体的文化期待的冲突,影响与创造辩证关系。

(3)、影响分析法与传播研究法的联系:

①它们都适用历史事实关系的跨文化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②传播研究可以成为影响研究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

区别:

影响分析法是着重探讨作家创作心理和分析作品的成因。

是文学的内部研究,立足于审美判断和心理分析。

传播分析法是立足于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梳理,关注的是文学史上相互交流的基本事实,着重于文学跨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媒介、效果的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法是一种文学的文化史学研究,影响分析法是一种文学内在的文本研究。

“影响分析法”相关范畴是“影响—接受”、“影响—超越”、“影响—独创”等,往往从研究者的直感出发提出一种假设,可以间接的旁证。

“传播研究法”相关范畴是“渊源”、“媒介”、“输入”、“反馈”等,研究梳理的是两种文学确凿、明晰的事实联系。

(4)、平行贯通法:

平行研究这种研究类型,是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跨文化文学现象之间的共时性的价值关系。

它是以“同”作为出发点,探寻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从而认识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

(5)、平行(贯通)研究的三种模式:

①类同式研究重点在研究跨文化文学现象的相同之点,探寻文学现象的“连类比物”、“相类相从”,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的基本规律而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相通的文学事实。

②互衬式研究是把研究对象当作绿叶红花“的关系来研究。

从而使被比较的两种式多种文学现象的特性、价值得到映衬和凸显。

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辩异,而是在互为映衬,互为参照中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③反比式研究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处于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之中。

在平行研究中把对象的这种关系加以提示,仿佛在一个画面上将黑白两种颜色加以对比,突出他们的对立,使两极分化黑者见其黑,白者更显其白。

(5)、阐发研究法:

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初始阶段,由于中国传统诗学解读逻辑的相对不足,以及对新兴文体的无能为力,研究者运用拿来主义的眼光,引入国外的文学理论进来,以便更加条理化地阐释中国的文学现象,这种研究模式被称为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法是阐发研究的类型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影响研究

1、比较文学研究体系的构成:

(1)、“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

(2)、苏俄学者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研究”。

(3)、中国学者提出了“阐发研究”,中外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双向阐发。

(4)、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跨学科研究或科际整合):

包括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

2、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也是法国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研究范式。

其对象是有交往联系的不同国家文学的影响事实,重考证求“事实联系”方法是其研究目的和基础。

3、文学影响研究:

是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阐明相互影响联系的事实。

它关注在一定历史中发生影响的作品、影响的接受者、影响的产生过程、传递的途径以及所产生的文化效应等。

4、文学影响研究的主题:

影响研究的主体涉及放送者、接受者。

文学影响的过程是复杂多样的,它表现为:

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等。

5、影响研究的具体分类:

由于影响研究的着眼点不同,所以就有了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和译介学等不同研究类型:

第一,誉舆学(流传学Doxologie):

站在“放送者”角度对某一民族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誉舆学就是从放送者的角度研究一位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个国家的整个文学在他国的成功、声誉和影响。

誉舆学往往会涉及文学的传播、翻译、流传、成功、争论、假借和模仿,这些环节反映出一位作家或作品在外国的际遇,而真正的影响常常微妙而复杂,充满变化。

研究重点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研究范畴包括:

影响与独创、接受与模仿、风格的因袭与借用、崇拜与声誉等等。

探讨与影响相关的问题:

如影响种类与层次、影响存在于功能、影响与媒介、影响与传统等。

第二,渊源学(Crenologie):

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

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追根溯源,精心考证。

相对于流传学而言,渊源学的出发点是逆向的,他从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处于出发点的发送者。

也就是说以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某一作家或文学作品在主题、题材和艺术形式上渊源流变,揭示出由于影响而产生的因果关系。

第三,媒介学(Mesologie):

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影响的传递者就是媒介,包括个人、环境和文字材料。

流传是通过总体影响、个别影响、技巧影响、内容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交叉影响等具体的影响而得以实现。

它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与规律,是对把一国文学作品和该国文学思潮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环节的研究。

从逻辑上看,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起点。

研究涉及媒介的主体与客体。

媒介主体包括媒介者、媒体;媒介客体包括原作与译作、作者和译者、媒介的环境。

6、书籍媒介分为两种:

批评文字和译本,它们可以说是研究者最为看重的“传递者”。

7、影响研究的特点:

第一,影响研究的对象(即所刻画的影响“经过路线”)必须是历史上实际发生了的事实。

第二,影响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历史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取向,主张搜集和占有尽可能多的事实材料,放弃美学上的价值判断。

第三,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认识和发展法国文学本身,具有民族主义的倾向。

8、变异研究:

变异研究就是从接受学视角对于这种因变化而产生差异性的现象进行研究。

主要包括语言层面变异学、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和文化的变异。

9、文化过滤:

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和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的接受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10、文化过滤的主要内容: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4)、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多种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和谐共处理念。

11、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

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译介学最初主要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来研究,现在更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译介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受到高度重视。

12、翻译研究中的创造性叛逆:

(1)、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包括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转译与改编。

(2)、读者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

属于一种再创造,(在译本基础上)更富有意识创造性叛逆性。

(3)、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不同的历史环境会影响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方式。

第三章、平行研究

1、平行研究:

是比较文学美国学者对法国学者的比较文学路线进行挑战之后产生的一种比较文学研究范式。

美国学派更加强调对于没有事实关联的不同文学的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有雷内·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阿尔德里奇以及乌尔利希·维斯坦因等。

2、阿尔德里奇《比较文学:

内容和方法》一书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了平行研究中最基本的两种比较法:

“类同”和“对比”。

3、平行研究的内涵:

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由此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包括对文学的题材、主题、人物、意象、体裁、技巧、风格等比较,对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比较。

重点是发现和辨析它们间的相同和差异,通过异同比较发掘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其内存联系,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和各自民族特性。

4、平行研究特点:

(1)、对并无直接接触联系或无法证明有因果关系的不同语言、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2)、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的评价与阐释,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及美学价值。

对不同体系中的文学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研究,如中西诗歌、小说、戏剧比较,以其他民族文学为参照,可以清晰地认识自身民族文学的特点,也有利于不同文学体系间的对话与沟通。

(3)、平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美学分析和科学理论的运用,强调寻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4)、平行研究切忌牵强比附,平行研究注重分析,研究中注意把握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5、平行研究的种类:

(1)、主题学。

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

(2)、文类学。

指对于文学种类、文学体裁的比较研究。

(3)、比较诗学。

即对各民族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6、比较文学研究的关键:

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一种具有同一性特征的联系或关系。

9、可比性的关系类型:

(1)、“亲缘关系”:

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同源性,事实联系上的);

(2)、“类同关系”:

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主要是其中的相同相异(同类性,美学价值上的);

(3)、“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孕育、阐发、影响、借鉴、渗透等关系;

10、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不同:

(1)、研究的对象:

前者关注不同国家文学之间有实际交往的影响联系事实,忽视无交往联系的各种文学现象关系研究,因此范围比较狭窄;后者涉及并无实际影响联系的各文学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研究,因此范围比较广泛。

(2)、研究的目的:

前者研究影响的“出发点”、“终结点”与影响的“经过路线”,溯源求根,以求得同源性“事实联系”;后者则强调在相似性中揭示它们文化上的差异性,同时又在不同文学间的比较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据点”,进而探寻文学的共同规律,同时也注重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功能性规律,并上升为理论新识。

(3)、研究的方法:

前者崇尚实证,重视考据与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更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点;后者注重美学分析与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象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

不同案例分析:

(1)、影响研究案例:

朱炳荪《<灰阑记>纵横谈》以起点向终点的顺时方向研究。

《灰阑记》故事的基本情节是讲两个妇女为争夺一个孩子打官司,双方各自声称自己是孩子的生身母亲,智慧的或万能的“仲裁者”利用伟大的母爱真情,察言观色,终于判明是非,把孩子判给具有母爱的真正的母亲。

这个故事来源古老,而且流传极广,上自印度《佛经》、希伯莱文的《圣经》、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中经元代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再到现代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高加速灰阑记》,直到当代日本系列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形成了纵横上下的《灰阑记》谱系,其考证事实联系与共源性谱系是十分明显的。

(2)、平行研究案例:

小仲马的《茶花女》晚于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个世纪,但彼此并无直接接触也未发生过影响联系。

然而,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遭遇却是类似的。

无论是从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还是从社会历史或经济发展来探究,实际上都是在功能作用上通过比较和分析来显示其同异的特点与认识:

同是十三四岁就被迫卖身,同是强颜欢笑违心地出卖肉体来谋生,同是想跳出火坑却又同是误托终生而一命归阴。

她们有相异之处,一个卖身给封建中国的鸨儿,另一个则卖身给整个资本时代的法国有产者与贵族;一个抱恨刚烈投江,另一个抱憾慢性自杀;却同受“资本——等级”(马克思称“死者抓住生者”的异化)所残害。

这一功能作用的内在规律,被作家形象地反映后,才产生了这两个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也应看到它们同中有异。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

一是语言层面变异学;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

12、总体文学可能的研究领域:

一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的问题;

二跨文明阐发研究问题;

三跨文明对话研究问题;

四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

五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问题。

有将比较诗学放在平行研究之中,有的将比较诗学放到总体文学研究之中。

总体文学学研究的另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是文学人类学研究。

文学人类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总体文学性。

第四章、形象学

1、形象学:

形象学(法文:

Imagologie,英文:

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主要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

形象学在比较文学的发轫时已经提出,在20世纪40-50年代获得确认,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

卡雷是形象学的奠基人。

2、形象学研究(imagologist):

顾名思义,形象学就是形容“形象”的学问,确切地说,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如:

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3、形象学的特点:

一是关注主体欲望的投射性。

作家们往往将异国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或一个乌托邦。

任何一种异国形象都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对异族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异国文化在本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求和心理结构。

异国形象有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

二是关注“他者”与“自我”的互动性。

“他者”概念的确立,“一切形象都源自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

三是总体研究的跨学科性。

异国形象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形象研究涉及诸多复杂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形象场”。

4、形象学研究的意义:

形象具有三重意义

(1)、异国形象;

(2)、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当代最关注的是第二层面――创造形象的社会文化。

(这里特别需要了解异国形象得以产生的文化心理机制或过程)

(3)、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

5、形象学研究的方法:

实证是形象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注重文学间的事实联系。

具体研究方法则包括文本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文本外部研究具体说来就是文学社会学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形象产生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进行综合研究,体现出形象学研究的跨学科性。

6、当代形象学的重要特点:

(1)、注重对形象塑造“主体”——“注视者”或“观看者”的研究,即由原来只研究被注视者一方,转而研究注视者。

(2)、特别注重“被注视者”与“注视者”的互动性。

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性;

(3)、异国形象和想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代形象学认为形象是注视者对被塑造者“接受”的结果,是创造性的想象,因而没有必要追究形象的真伪程度,研究重点自然就转到形象塑造者主体身上,研究形象塑造者是如何接受和塑造他者形象的,同时透视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欲望和需求。

(4)、从其他后现代理论中获益。

如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等。

7、中国形象学研究的特征:

全景式的关照。

第五章、主题学(Tematics/Thmatology)

1、主题学(Tematics/Thmatology):

是一个在纵横动态发展、参照中把握文学细胞和文学意脉的学科;比较文学的主题学,在民俗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为对文学内容的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意象、情境等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和演变的研究,而且研究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学中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过程、规律和特点。

2、主题学研究:

主要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自问手段和形式。

如西方文学史上的“堂璜”形象,德·贝伏特的博士论文《堂·璜的传说:

自滥觞至浪漫主义时代》。

主题学不光研究人物形象的演变史,更多的还是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等。

3、母题是主题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等。

4、主题与母题的联系与差异:

其一,母题较有具象性,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主题则往往是思想性较强的抽象概念。

其二,母题较多地呈现出客观性、中性,而主题正由于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的出现及特定组合,而显示出某种意义,主题就这样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

其三,主题数目极多而母题数目有限。

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并在主题中获得再生。

其四,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异。

5、主题研究:

指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的接受与处理。

首先是作家对业已存在的故事、情节、事件、包括对前人作品的再加工和重新处理;研究代表一定主题的人物形象,在这方面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的主题人物常常是定型的,西方是多变的;作家对某些已经取得一定主题含义的植物、动物和地理题材的再处理。

6、意象与母题:

意象(image)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

母题可以由一个至若干个意象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小母题组成,其实,有些小母题即是意象。

从主题学角度看,由于意象的母题化,抑或母题的意象化,许多文化内容得以蕴藏其中。

于是,意象及母题带有了主题的性质。

第六章、文类学(genology)

1、文类学:

广义文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艺作品,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狭义的文类学是文学批评的一支,仅仅研究文学作品的分类。

2、文类学在中西方存在着四个较为明显的不同:

一、在研究对象上,西方开始多是戏剧和史诗,而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对象多是诗歌和散文;

二、在研究方法上,西方多用演绎法,从哲学观念出发,逻辑推导出文学分类方法,而中国多从文学作品出发,归纳总结出文学类别;

三、在科学体系上,西方多形成了一定体系,中国分类虽然繁细但相对缺乏严格逻辑;

四、在态度上,西方既有文类学的坚定支持者,也有彻底否定者,而中国相对中庸平和。

3、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文学理论的专著。

4、文类学的两个方面:

一是采用共时的方法,在平行研究层面,对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某些文类进行比较,其重点是辨异,而不是求同,当然在辨异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类似;或者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类划分及标准之不同。

另一方面是采用历时的方法,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溯的清理考辨。

5、文类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比较文学的文类研究着重研究各国和各民族文学中的类型、体裁、风格的同异及想到关系,比较研究各种文类理论和实用批评。

6、文类学的研究对象:

(1)、分类研究:

文学分类是文类学中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

(2)、体裁研究:

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

(3)、风格研究: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4)、文类理论批评。

(5)、文类的实用批评。

7、文类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文类的混杂性。

几种文体混合在一个作品中。

小说中戏剧、诗的成份。

(2)、文类译名无法完全吻合。

“赋”-Rhymeprose;Epic-史诗;京剧-Pekingopera。

(3)、文类与时代。

文类是一种历史承传的产物,是一定历史的现实。

每个时代和潮流才有一定的文类为代表。

中外都有这种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