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5002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x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

《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

——“友伴分组”实验结题报告

广州市番禺区南阳里小学课题组

前言

健康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

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一个人智力、体力和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劳动生产力的基础。

对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是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因此,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大”把人的素质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不可缺的因素,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列为我国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

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站在大教育的高度,审视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的现状呼唤体育课程的改革,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不断改革与发展,如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体质”已成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规范的体育管理体系;教材的选择性加大、多样化有所体现、质量逐步提高。

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现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育观念相对滞后,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还比较盛行,已不适应时代与教育发展的要求。

2、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

3、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4、课堂上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现阶段我国小学普遍存在班别人数多,班级中学生的身体形态、运动技能、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全过程以教师向学生的单一传导过程,由于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导致在相同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条件下势必造成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

5、单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先由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带领学生做相关辅助练习,并在该过程中穿插一些保护和帮助的方法,然后学生分组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召集学生讲解克服问题的方法,学生再分组练习直至一堂课结束。

教学的全过程可理解为教师刻板去教,学生机械地学。

由此,学生间缺乏协作学习,缺乏相互促进提高的空间,缺乏相互关爱与帮助,同时,师生、学生间缺乏交流也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意识较为薄弱。

6、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对于其他方面比较忽视,而且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情绪,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

7、体育课程管理过分集中,不能适应我国各地、各校经济、教育、体育发展的实际与需要。

8、学生体质和体育课的现状: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中“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越来越多;体质水平明显下降:

全国体质健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一些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健康意识薄弱,学生课业负担重、锻炼时间少,且未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欠缺,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不够丰富。

有见及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应该进行重大改革。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实施,它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必须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跟上时代的节奏。

“友伴分组”实验的提出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过程。

学校体育改革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千变万化,但必须坚持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有意识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同学一起学习,由此组成的一个个小团体;也有学生选择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相同的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由此组成的小团体;我们将之理解为“友伴分组”。

“友伴分组”实验的启动

2002年10月我校完成了《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课题的申报并获得立项,同时课题组制定了实验研究计划和拟定具体的操作措施。

为了使实验过程顺利进行,结果真实、客观、科学、可信,我们聘请了全国体育理论界的知名专家饶纪乐教授和青年学者、硕士导师陈立农副教授为长期指导员,为课题组提供厚实的理论指导和课堂教学支持。

在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研究对象:

广州市番禺区南阳里小学2002年入学的一年级和2000年入学的三年级8个教学班学生共424人,一年级1、3班为实验组,2、4班为对照组,三年级1、3班为实验组,2、4班为对照组。

根据“友伴分组”、“同质与异质分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相关理论进行实验班的实验性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授课教师科学地制定课时计划,严格控制授课过程,及时作好记录课后小记。

同时实验前后对学生分别进行: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科喜爱程度调查问卷”、“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学生调查问卷的测试。

实验的过程的理论探讨和调查分析

一、理论探讨

1、课堂应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课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为主,要有开放性的备课、开放式的教学,形成开放的系统,在教学内容上把课本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增加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学生喜欢的内容不是体育教材不能上课堂,而学生不喜欢的教材学生又不得不学的局面。

在教学形式上将不再强调过多的模式化的东西,例如小学生学习快速跑,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沿用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如短跑教学,传统的教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直线跑、计时跑,而在我们的观察中却发现,孩子最原始的快速跑方法恰恰不是直线跑,而是喜欢用扭动着躯干的曲线跑,这种跑姿表现出孩子对事物观察的经验。

由于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打破已有的模式,趋向教学的非模式化—开放化。

而更多地注重体育教学的实效,在教师指导下,建立起自主探究的创新型学习方式和合作快乐的互动型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思维的空间,激发创新的灵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留给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2体育课堂应是情感的课堂

体育教学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智力、体能的局限,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课堂教学要由“只提要求、下命令”向重情感过渡,由强调苦学苦练向创造条件使学生乐学过渡,由一味指责失误向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过渡。

课堂教学必须营造愉悦气氛,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努力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课堂上要把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建立在自身的愿望、需求和对社会责任感上;要把运动的乐趣作为目的之一来进行体育学习;要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适宜的学习方法支配和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要能独立地从事体育学习,将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注意,充满欢乐、愉快的情绪,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并得到充分发展。

这样,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教师当好“引导者”,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情感不仅具有动力价值,而且具有精神价值、美育价值和信息价值。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价值特性,运用情感的感染性、情境性,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

例如在学生练习中或结束时用“好”、“很好”、“不错”、“好棒”、“真聪明”、“真不容易”、“相信自己”、“再试一试”、“坚持一下”等词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只有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向往、知识的追求,从而达到能力的提高。

3、体育课堂应是能动的课堂

新型课堂要突出“以师为导”、“以生为本”的思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打破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进行单纯的“听——看——记——练”的方式,要形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过程,体育学法指导最本质的特点是:

不仅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思维参与,而且还要主动地投入和亲身体验身体活动,要让学生有及时“动脑、动口、动手、眼看、耳听、身体力行、亲身体验,从而发现总结出学习内容中的重点。

要提倡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已有的知识结构,质疑发问、探究性的学习,对难点开展讨论和争鸣。

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动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要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加以引导,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体育课中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心理”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

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以其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和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

(1)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以便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家庭环境、技能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学能力)施教。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在某些项目表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给予特殊的培养和教育;对于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要从他们已有基础出发,给予热情的关怀和照顾,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

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技能上的提高或是心理上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也有效地达成了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如在乒乓球实验教学中采用了游戏、自我展示、小组比赛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动学习,在活动中享受自由、快乐,经历着艰辛、挫折,在活动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体育的乐趣。

4、的体育课堂应是激励评价的课堂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一种“场合驱动评价”。

这种评价与目标教学评价有区别,它认为情境教学不需要独立于问题解决过程之外的测验(评价),提倡采用与教学过程、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价方法;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只需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场合驱动评价”避免了目标教学模式刻板、僵硬的形成性评价,使教学一直在气氛浓厚的情境中进行。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运用评语的方式,即时评价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程度,进行激励性评价。

要以准确量化的方式,即时评价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程度。

例如,给学生即时反馈其跑的时间、投掷的远度、跳过的某一高度或远度、力量性练习的次数等,为样让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超越自我的激励评价。

经常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既有客观指标的反映,又有教师对学生技巧掌握程度的评语。

如支撑跳跃、跨栏跑、跳高、跳远等。

经常运用暗示评价给学生带来某些心理上的亢奋。

例如:

在练习中指定某一学生做示范表演,将学生重新编组;对一些学生增加练习内容或难度,而对另一些学生降低练习要求。

教师以某种动作(如鼓掌、点头、拍拍学生肩膀等)或用表情(凝视、皱眉、沉默、不理等)表示赞赏或不赞赏。

新型体育教学评价观应该把评价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评价、终身评价,通过学生互评、自评,师生的共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二、体质指标测试、心理健康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学生调查问卷及分析

通过科学、有效的实验控制和操作,我们确保了实验的相关数据真实有效。

在实验的初、中、后期,我们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与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为实验的最后定论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对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身体形态进行对比

表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高体重指数比较

项目

性别

差值

差值

身高体重指数

0.74

0.76

-0.02

0.78

0.79

-0.01

1.273

1.24

-0.01

1.22

1.21

+0.01

表2实验后实验组与身高体重指数比较

项目

性别

差值

差值

身高体重指数

0.82

0.81

+0.01

0.84

0.85

-0.01

1.17

1.17

0.0

1.13

1.14

-0.01

根据表1、表2的数据统计显示,照写一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平均值差值为-0.02,而实验后差值为+0.01,说明实验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得到较好改善;同样,三年级女生实验前后的身高体重指数平均值差估分别为+0.01、-0.01,说明该实验组学生的身体形态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但从其余两组差值可看出变化不大,结合生理学相关理论:

身高的变化反映骨骼发育的情况,而体重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的发育程度以及肥胖程度的指标,受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生的身体形态变化在自然生长的基础上受诸多因素影响,在我们的实验中,实验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并未呈现显著变化。

对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

表3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素质项目平均成绩比较

项目

性别

三1、3

三2、4

差值

一1、3

一2、4

差值

立定

1.42

1.43

-0.01

1.24

1.26

-0.02

跳远(米)

1.32

1.31

+0.01

1.17

1.17

0

50米跑

9.4

9.2

-0.2

10.8

10.6

-0.2

(秒)

10.1

10.2

+0.1

11.3

11.2

0.1

表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素质项目平均成绩比较

项目

性别

三1、3

三2、4

差值

一1、3

一2、4

差值

立定

1.54

1.47

+0.07

1.31

1.28

+0.03

跳远(米)

1.42

1.34

+0.08

1.26

1.21

+0.06

50米跑

8.9

9.1

+0.2

10.5

10.5

0

(秒)

9.5

9.9

+0.4

11.0

11.1

+0.1

根据表3、表4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实验前,三年级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一年级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素质项目成绩基本相近,见表3所示,立定跳远的差值在0.02范围内,50米跑的差值在0.2以内,实验后三年组实验组男生立定跳远成绩由实验前的差值由0.01变为+0.07,是提高了0.08厘米。

50米跑的差值由-0.2变为+0.2,提高了0.4秒;三年级实验组女生立定跳远成绩由实验前的差值由+0.01变为+0.08,提高了0.07厘米、50米跑的差值由+0.1变为+0.4,提高了0.3秒。

同样,一年级实验组男、女生立定跳远及50米跑成绩进步明显比对照组快。

综上所述,通过“友伴分组”、“同质与异质分组”教学,实验学生的力量、速度、弹跳等素质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同质与异质分组”教学确实能正确体现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运动能力进行对比

表5实验前后三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的比较

项目

组别

人数

基本掌握该动作的课时

达到程度%

乒乓球

实验组

56

3

94.6

对照组

56

4

73.2

根据表5的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通过3个课时,学习以“反手击球”为主的动作其中有53名学生能基本掌握该动作技术,达到程度为94.s6%,而对照组学生通过4个课时学习相同动作技术,其中只有41名学生能基本掌握该动作技术,达到程度为73.2%。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找好朋友、好伙伴一起学习,在课堂上和课后体会中,老师不难发现身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同学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起身体素质差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同学,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同学间团结协用、相互帮助、朴素关系等精神。

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验证了“友伴分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技术的效率,而且,在满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同时,学会锻炼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对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自信心、协作学习、帮助前爱等作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的情况作分析统计。

表6对学生自主参与等调查问卷的统计

年级

人数

时间

自主参与和学习自信心

协作学习和帮助关爱

一般

需加强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99

实验前

36%

29%

35%

32%

34%

34%

实验后

58%

26%

16%

60%

28%

12%

116

实验前

38%

33%

29%

34%

36%

30%

实验后

61%

22%

17%

58%

24%

18%

根据表6的统计结果表明,一年级实验组自主参与和学习自信心的实验前后对比分别为增加22%,减少3%,减少19%;同样,协作学习和帮助关爱的实验前后对比分别为增加28%,减少6%,减少22%;三年级实验组自主参与和学习自信心的实验前后对比为增加23%,减少11%,减少12%,协作学习和帮助关爱的实验前后对比为增加24%,减少12%,减少12%。

从统计的结果可说明学生通过“友伴分组”教学能实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目标所提出的要求。

同时,结合家长问卷、教师问卷,我们不难发现,“友伴分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特别对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等精神,友伴分组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学科喜爱程度”调查问卷及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有限,所以问卷是在语文老师的协作下完成的,由语文老师读题,学生自己完成。

“你喜欢上体育课嘛?

为什么?

而在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有限,所以问卷是在语文老师的协作下完成的,由语文老师读题,学生自己完成。

“你喜欢上体育课嘛?

为什么?

而在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问卷的设计上面,我们尽量做出适合小朋友的想法的问卷。

比如

4、要是你是校长,你会安排一个星期多少节的体育课呢?

()

A、0节B、1节C、2节D、3节

小朋友多半都会认为我们上什么课都是由校长来决定的,所以我创设这样的背景,而且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还不高,问卷需要在语文老师的协作下完成的,由语文老师读题,学生自己完成。

而“你喜欢上体育课嘛?

为什么?

”这道题上面可答可不答,这样一来可保证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完成问卷。

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施测一次,具体的结果如下:

1、以下的科目中你最喜欢的是哪科?

()

A、美术B、音乐C、思想品德D、体育

课程改革前一年级选择D的比例为38.8%,三年级为12.6%,课程改革后,一年级选择D的比例为:

52.2%,三年级为33.3%。

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中,原来更多的是喜欢上美术和音乐课,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美术和音乐课一来不需要大量的体力活动,二来,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感受到快乐的体验。

而在我们进行课程处理后,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比例明显增加,上体育课比美术和音乐要更多的体力劳动这一点本身并没有改变,但是在我们进行处理后,体育课变得更有趣,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由地和伙伴交流,协助完成一些项目,从中学生更能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2、你有多喜欢体育课呢?

()

A、非常喜欢B、一般喜欢C、不怎么喜欢D、非常不喜欢

课程改革前一年级的情况是:

A22.8%,B36.2%,C19.3%,D21.7%;三年级的为A5.6%,B20.7%,C55.5%,D18.2%。

我们实行课程改革之后再测,得到的数据为:

一年级A34.7%,B39.6%,C11.2%,D14.5%;三年级的为A32.8%,B39.3%,C18.9%,D9%。

实验处理后,选择A跟B的比例增加,表明学生变得比原来更喜欢上体育课,更愿意上体育课。

3、体育课中,你最喜欢的项目是什么呢?

()

A、球类(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B、跳类(如跳高、跳远等)

C、跑类(50米跑、100跑、400米跑,接力跑等)D、自由活动

在实验前,一年级和三年级对于各类的体育运动基本不感太大的兴趣,主要是希望能够自由活动。

具体数字体现为:

一年级选D92.3%,三年级为89.0%。

当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后,学生明显地对体育中的各类运动感兴趣的程度明显增高,具体体现为ACB选项比例的增加和D选项一年级为76.5%,三年级为56.4%。

证明学生已经越来越对于各项的体育运动感到兴趣,在这些运动中能体验到快乐的经验,在友伴分组教学中这点的表现尤为突出。

4、要是你是校长,你会安排一个星期多少节的体育课呢?

()

A、0节B、1节C、2节D、3节E、4节

实验处理前,一年级的平均节数为1.89节,三年级为1.02节;实验处理后,一年级为2.36节,三年级为2.98节。

说明学生上体育课的希望越来越强烈。

5、平时下课,你通常会做什么?

()

A、在教室里看书B、在教室和同学聊天

C、在教室外面和同学玩D、其他

选择C的同学在实验前后的比例变化不大,具体体现在:

一年级实验前为82.5%,实验后为79.3%;三年级试验前为77.6%,实验后为78.1%。

这数据从另一侧面表明,学生一直都喜欢活动,特别是喜欢和同学一起活动,但是在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前,学生只是喜欢活动而不太愿意上体育课。

在我们进行课程的改革后,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比例明显增加,这正证明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喜欢活动,愿意运动,从一开始是单纯地喜欢活动,不喜欢体育课到现在他们更愿意在体育课中运动。

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变得更喜欢体育课主要是因为在现在的体育课中,学生能更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和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活动”,所以他们变得更喜欢体育课。

6、你喜欢上体育课嘛?

为什么?

在我们的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原来比较安静的学生,在我们的体育课改革后变得更为的活泼,而且体育成绩也明显地提高,身体素质也有所改善。

不少的学生在我们实验实施之前表现得不太愿意上体育课,到后来表现得倾向于上体育课。

该题一些学生回答的节选:

实验前:

“不太喜欢,上体育课很累,满身大汗。

”——三年级

“一般般,体育老师比较凶。

”——三年级

“不喜欢,不知道。

”——一年级

实验后:

“喜欢,越来越觉得上体育课很好玩。

”——三年级

“不太喜欢,但是可以跟同学一起玩,觉得很好。

”——三年级

“喜欢,可以玩。

”——一年级

其中我们跟踪了某些学生,他们前后的反映我们也觉得很有意思:

实验前:

“不太喜欢,上体育课的时候男生有些时候会趁机欺负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