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4066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

《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docx

童庆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1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体裁略:

诗、小说、散文与报告文学、剧本)

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典型形态为现实主义文学。

理想型:

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表现性、虚幻性。

典型形态为浪漫主义文学。

(兴起于18世纪末,口号是回归自然,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象征型:

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朦胧性。

典型形态为象征主义文学。

(这是反对自然主义的结果,象征主义接受了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神秘性,但反对浪漫主义的夸饰的、显露的情感表现方式,更注重暗示。

波德莱尔的“应合”集中体现了象征主义的艺术主张。

现实主义后期发展了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两结合型文学等。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象征主义的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二:

基本体裁:

诗:

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小说:

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基本特征是: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

侧重在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是: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

广义和狭义。

基本特征:

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

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

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内在典型形态: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统称艺术于境三美神)

“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英伽登理论:

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分成四个层面:

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是基本层面;意义单元,这是核心层面;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若干个“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具体化;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四、文本层次:

(论述)

(1)文学言语层面(论述其特点),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点: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合情合理)。

3、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面:

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属纵深层次。

又可分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等三个面成。

五、典型: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三个阶段。

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18、19世纪的个性典型说、20世纪之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典型研究相对沉寂,但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发展,成为中心议题。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美学特征有: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定义: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其美学特征是:

富于特征性、丰富性、独创性。

特征,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这个概念可以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来加以具体解释:

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从内涵看,“特征”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这样,特征就成为连接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形与神、情与理的桥梁或者说凝聚点。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就叫做“特征化”。

文学典型就是这种特征化的最佳结果,文学典型也必然最富于特征性,所以特征性就成为文学典型的首要特点。

典型的特征性强调的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差别和它的有逻辑发展上。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魅力。

它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其次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这一点又可从三方面理解:

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典型环境: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在此,恩格斯明确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命题。

这是对典型理论的重大贡献。

那么,什么是典型环境呢?

所谓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六、论述文学的意境的基本特征

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1)情景交融:

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景中藏情式:

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2.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3.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虚与实这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3)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七、文学意象

中西文论中,都有意象一词,并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是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它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形成的心中之象或“胸中之竹”。

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

四是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

由于泛化意象的含意太宽泛,容易引起混淆,这里弃置泛化意象观,启用近20年来被冷落的“文学形象”或“形象”概念,复活“意象”一词的古义,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八: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解答):

A、本质特征是哲理性B表现特征是象征性C形象特征是荒诞性D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在长时期内,艺术思维被简单地理解为形象思维,即从具象到具象,离不开具象的思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至少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便是由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思维。

E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便使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

如果说意象创造时的思维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话,那么意象鉴赏时的思维则是由具象到抽象,即从对具体形象的揣摩、思考,达到对哲理观念的领悟。

所以当人们一接触到审美意象时,便失去了像对意境那样的品味性质,也不同于对典型的那种领略体验的性质,而是不断地要问“是什么”和“为什么”。

这样从始至终,追问到底。

这就是意象鉴赏的求解性。

审美意象的分类是在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中进行的,从表意的方式这一角度着眼,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哪怕是最稀薄淡化了的故事情节。

此类意象常见于叙事性作品,以叙事诗、小说和戏剧的形式,通过有情节的整体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

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

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抽象型,一类是具象型。

抽象型符号式意象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中比较发达,而在语言艺术中比较少见。

所谓抽象型,是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九:

故事:

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场景等等。

A事件。

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罗兰·巴尔特将它们区分为“中心的”和“从属的”两类不同的叙述单位。

B情节。

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0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和“情节”进行比较。

C人物。

[情节中心论和人物(性格)中心论的争论:

分歧的根源在于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

指人物行动的方式和对情节发展的功能模式。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

但是,在叙事作品中,人物并非仅仅起“行动元”的作用,他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

叙事学中把人物性格的这种独特的审美性称为“角色”。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

成功的“角色”不仅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而且在人物个性中包含着某种普遍的人生意义,揭示出社会生活中某种本质和规律,可产生特殊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这种“角色”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人物”。

]D场景。

行动元与角色比较:

行动元:

指人物行动的方式和对情节发展的功能模式。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

但是,在叙事作品中,人物并非仅仅起“行动元”的作用,他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

叙事学中把人物性格的这种独特的审美性称为“角色”。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

成功的“角色”不仅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而且在人物个性中包含着某种普遍的人生意义,揭示出社会生活中某种本质和规律,可产生特殊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这种“角色”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人物”。

叙事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进展过程产生的推力。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动元”的作用。

而角色则是指人物性格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

视角:

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十、风格观即人格:

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认为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

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

但是,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

值得重视的是,日常个性不等同于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

这就需要对“心画心声”说,或流传更广的“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诗品出于人品”、“风格即人格”等说法作具体分析。

31.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

32、我国清末明初的学者刘师培作《南北文学不同论》

十一、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定义

广义的文学消费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狭义的文学生产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如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光盘等等的制作,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

文学消费主要指读者的阅读。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技术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冲击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

可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

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

但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在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

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所谓“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

  第二,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总之,没有文学生产就没有文学消费。

反过来,文学消费也同样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

这同样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

  第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第三,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十二、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n)。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文体期待:

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形象期待:

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意蕴期待:

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十三、“隐含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十四.文学接受的高潮: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语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诗学》;

领悟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十五、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十六、文学批评的模式

传统批评模式:

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现代批评模式:

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十七:

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当论者把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对举时,往往指广义的文学消费。

狭义的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当论者把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从表面上来看,这种狭义的消费与过去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通过本章的分析,我们将会发现,二者既有联系又存在重大的差异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借助文化市场来实现,因而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

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阐释价值和交流价值等文化属性,因而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精神享受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性质。

 

十八:

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是指:

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接受;另一方面,文学接受也制约着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接受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对象;第二,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方式;第三,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动力,即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

文学接受制约着文学创作表现在:

第一,作家精神劳动的产品,只有在文学接受中才真正成为文学作品。

第二,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有推动作用。

读者的需要不仅是文学创作能够存在的重要前提,也是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

十九:

风格即人的观点:

“只要写得好的作品才是能够传世的:

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事实之奇,乃至发现之新颖,都不能成为不朽的确实的保证;如果包含这些知识,事实与发现的作品只谈论些琐屑对象,如果他们写的无风致,无天才,毫不高雅,那么,他们就会是湮到没无闻的,以为,知识,事实与发现都很容易脱离作品而转人别人手里,他们经更巧妙的手笔一些,甚至与会比原作还要出色写哩。

二十、视角类型:

也称为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的特征是叙述人称决定的。

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

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多了起来。

而第二人称叙述是较为罕见的特殊现象,还有一类较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二十一、抒情话语:

作为一种审美话语形式,抒情性话语具有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和叙事话语的特殊结构,它突出话语的可感性,使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在创造表现性话语的过程中,作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支配与组织抒情话语的抒情行为或动作,形成了一系列抒情方式,使抒情话语成为一种极富创造性和复杂性的话语系统。

二十二: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及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主要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成。

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声情并茂主要指抒情话语的声音组织与其表现的情感内涵相互协调融合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音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的高度一致,直接可感的声音组织成为抒情内容生动有力的象征性表现。

情景交融主要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

二十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美学特征有: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个事件等。

从内涵看,特征有两个特征:

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显然,富于艺术魅力是文学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凡是在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啥姆雷特、堂·吉坷德、林黛玉都是超越时空,而富于永久的艺术魅力的文学典型,然而艺术魅力却是一个模糊性概念,它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综合审美效果。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二十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问题: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中心问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就是典型与典型环境的观点。

联系着环境来分析典型问题使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了黑格尔等人的典型理论。

黑格尔凭其卓越的辩证思想发现了典型人物的许多内在特征,指出了在典型人物身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但却未能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一个角度来考察典型问题,因此他的典型理论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严重缺陷。

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信中的这段话说明,对于典型的判断不能就人物自身来看,必须联系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哈克奈斯笔下的人物,如果不联系他们所处的环境来看,是有典型性的。

而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在当时的时代不是典型环境,因此,这些人物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典型人物了。

在恩格斯看来,只有集中反映了时代特征的社会环境才称得上典型环境,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为这环境所推动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就是要求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提出典型环境的概念,是对典型理论的一个巨大贡献。

二十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如杜甫的《春望》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

花草本不合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惊心,只因人的痛苦不堪,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从画面中去体会。

二十六、普通话语和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一般来说,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它通过意义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

“桃花红了”,“柳叶青了”是报道客观事物,“我饿了”,“我很痛苦”虽是报道主观感受,但仍把感受作为确定的客观事实来报道,抒情话语系统虽然也保留话语的这种通讯功能,但更加突出了话语的表现功能。

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接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的象征功能,作为一种通讯系统,普通话语几乎不考虑词句形成的音响关系,但是,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面表现出来了,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响,直接象征者常感动的形式。

在普通的话语系统中,由词义诉诸想象而产生的视觉形象是客观物的实在色彩和形状,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

为了提高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进行改造,创造出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的复杂化和陌生化并非文字游戏,也不能导致晦涩难懂。

它对普通话语系统的改造和变形是有一定限制的,是既遵循又超越的,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