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212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docx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国研室党组书记、主任谢伏瞻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

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谢伏瞻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审查和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

这两个重要文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这里,谈谈个人学习《报告》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辉煌成就 来之不易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大事多、喜事多、难事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我国发展进程中镌刻出新的辉煌,注定要彪炳史册。

    这五年,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我国是在战胜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风险中前进的。

五年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五年来,世界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带来不少新的挑战。

其中,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全局性影响的最大因素是国际金融危机。

受这场危机严重冲击,我国出口一度大幅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经济发展面临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困难局面。

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也成为“十一五”时期的最大亮点。

五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突发多发,特别是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强烈地震、8月8日的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我国部署抗灾救灾速度之快、动员范围之广、投入力量之大,彰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这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财政收入增加1.6倍,国家财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全面实现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等等,这些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年均增长9.7%和8.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三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财税、金融、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十一五”规划的胜利完成,标志着我们成功实现了本世纪前十年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更大发展打好基础的宏伟目标。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这五年,政府工作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大体分两个阶段,前两年多处于经济上升周期,后两年多处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中央准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采取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始终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十一五”前半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在2005年把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之后,2007年中将稳健货币政策调整为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在年底进一步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

2008年中,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端倪初显,中央又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双防”调整为“一保一控”。

9月份后,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扩散,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又果断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形成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

两年多来,政府工作的一条主线,就是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

随着经济回升向好,2009年四季度明确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

2010年在稳定政策的主基调下,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并在年底转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由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个大部分构成。

这个计划兼顾当前和长远,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了战胜特殊困难、保障改善民生和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有机统一。

    二是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2010年总产量达到1.09万亿斤,五年累计增产1247亿斤,综合生产能力迈上1万亿斤新台阶。

取得这些成绩的关键,是中央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这五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是前五年的2.5倍,年均增幅超过23%。

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施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重点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25%到40%;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三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十一五”时期,既是结构调整压力不断加大的五年,也是结构调整实践更为丰富、成效更为显著的五年。

中央首次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确提出“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使“十一五”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更为明确,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这五年的政府调控,无论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还是“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都注重寓结构调整于总量调控之中,力求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制定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些都是推动结构调整最为重要的举措。

这五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也很明显。

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有力提升了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规划提出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对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四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

“十一五”时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资源税改革启动试点,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平稳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顺利推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扩大;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建立,全国邮政实现政企分开,制定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

在对外开放方面,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水平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多边、双边经贸合作继续深化。

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有所增强。

这五年我国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有效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

    五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的又一显著特点和亮点。

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颁布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解决了1100万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

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

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农村和城镇先后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助学制度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显著加强。

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既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奋斗目标,也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重要步伐。

    毋庸讳言,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内需与外需、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