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
《中考作文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常见问题与对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作文常见问题与对策
中考作文常见问题与对策
中考作文只有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会备受青睐,获得高分。
一些考生因缺乏整体意识,考虑不周,能力不强,出现一些常见的失误,导致得分不高。
这些常见的失分点,我们如何来规避呢?
我们唯有全力掌控,反复练习,提升能力,才能远离雷区,从容应对。
一、审题不准,跑题偏题
有些考生因读题不细,忽视作文提示语,导致审题失误,偏离题意。
“文章成败由立意”,跑题偏题是考场作文最要命的“硬伤”。
【应对策略】审题要把握“三义”。
一是要看懂字面义:
准确地理解题目(话题、材料)的字面义(尤其是关键词语)是领悟题旨的第一步。
比如作文题《这也是美丽的》、《门其实开着》中的“也”、“其实”,都是关键性的题眼。
只有抓住这些题眼即关键信息,我们才能明确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思路。
二是要吃透引申义:
引申义是蕴涵在题目里面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题目的引申义,还包括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如作文题《雨露》、《升起心中的太阳》、《打开一扇门》。
三是要领会提示义:
有些题目附有提示语,提示语是命题人对考生的一种暗示,是为考生审题立意、打开思路铺设的台阶;提示语不论长短,考生都要高度重视,仔细阅读,认真揣摩,积极地从中获得写作的启示。
二、入题太慢,结尾不响
在考场作文中,考生在处理开篇上经常犯的毛病是:
一是开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二是开篇大段的排比句,落入俗套,毫无新意。
在处理结尾上的常犯的毛病是:
一是草草收场,平淡无味;二是结尾拖沓冗长,无病呻吟。
【应对策略】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应该简洁,符合“凤头豹尾”的基本要求。
一般说来,每部分不得超过文章总字数的十分之一,通俗地说就是三行搞定,只有才能充分保障“猪肚”的丰富性。
因此我们建议文章开头开门见山,不蔓不枝,用刘勰的话说是“首唱荣华”,借用俗语就是“一句请出佛祖来”。
结尾,或画龙点睛,收束全文;或照应开头,结构严谨;或引用诗文,点染升华;或抒情写意,余味无穷;或设问反问,启人心智。
三、文体杂糅、不伦不类
有的考生在一篇文章中,或记叙文议论化,或议论文记叙化,或散文杂感化。
主要表现在记叙文中大段地进行议论;在议论文中引用列证时叙述太多;或整篇文章讲述报纸、杂志上看来或听来的一个故事。
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这样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作文只能在三类卷以下。
【应对策略】话题作文一般要求“四自”——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和题目自拟。
材料作文一般要求“三自”——角度自选、文体自选和题目自拟。
文体的开放性给考生创设了扬长避短的条件,考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但是“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一定要强化文体意识,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比如写议论文,知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全篇;写记叙文,人、地、事、时、物交代清楚;写散文,线索明晰,形散神不散。
同时不要贸然去写诗歌。
建议考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扬我所长。
四、宿构套作,情感失真
由于近年来对抄袭之风的挞伐,考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抄袭了。
但由于少数考生生活积累贫乏、思想苍白,有些老师也热衷于为考生总结一些作文“秘诀”,所以作文宿构套作之风并没有完全杜绝,主要表现在:
考生或者把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改头换面,硬套进去;或者穿靴戴帽地生搬别人的作品;或是胡编乱造,情感失真。
各地区阅卷专家组对此都深恶痛绝,如果原封不动地说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最高不超过四类卷;如果作文主体套用一个故事,然后用主题词穿靴戴帽的,最高不得突破三类卷。
【应对策略】“文贵自然情贵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作文要想写出真情实感,关键在于选材真实。
打动读者心灵的东西往往是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那些写自己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个性感悟的文章。
生活是创作的不竭源泉。
即使是生活的平凡之事,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筝,一次体验,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次电话……只要留心观察,精心选择,认真细致地写道文章里去,它们也会像金子一样发光,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
五、材料无序,思路不明
中考作文中,有一部分作文就是因为结构安排的失误而导致作文得分不高。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二是恣意妄为,想到哪写到哪;三是材料无序和空泛的罗列;四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
【应对策略】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
1.养成在作文之前先列提纲的习惯。
当你有了提纲,你起码就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
这样你就不会在写手中的句子时又一边在慌神下面该怎么办,对于一开始的进入状态无异于定心之剂。
列出了提纲,无论怎么样,都会让文章看起来有个系统,有个层次,有个逻辑顺序。
所谓的四两拔千金,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原理。
2.采用一些固定的结构模式,比如一线穿珠式、总分相映式、小段连缀式等。
现在很多考生都有写作散文化的倾向,最常用的就是类似朱自清《春》中“几幅画”式的构思,有的老师撰文称其为“板块组合式”结构。
这种结构有很多好处,比如说条理清晰、方便阅读。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一就字数而言,并列的篇章要控制在3-4段,太短言犹未尽,太长过于冗繁;二要有共同指向,不能多主题,而且要注重“小标题”或支撑句的锤炼;三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组接,或时间顺序、或事理因果、或层层递进、或由小及大、或由浅入深……只有这样,阅卷老师才能透过文字发现作者的“匠心”。
中考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缺乏文采,语言不美;思想肤浅,立意不深;字迹不整,文面欠美;缺少细节,字数不足等等。
但上述五点属于这些问题中重中之重。
对这些“硬伤”的根治,一方面是考生在考场上要注意避免,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在各方面都养成好的习惯。
只要认真地把初三作文训练当作中考作文看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那么写作水平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积累+技巧=考场优秀作文
有人说“得作文者,得中考”,作文历来就是考生和老师关注的重点。
然而“年年考作文,岁岁题不同”,但只要我们能吃透《语文新课标》的精神,中考作文的命题规律还是可以探寻的。
笔者仔细分析了近几年尤其是今年我省中考作文题,就作文命题的导向及考场作文的写作技巧作几点浅显的分析。
综观2011年江苏省13市的中考作文题,真可谓各具特色。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作文命题的一些共同走向。
一、关注生活,人人有话可说
语文是一门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的体现。
因此,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和自然,是近年作文命题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比如今年的苏州题《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熟悉的地方”这个限制语把学生带回久违的熟悉的场景,也许是从小到大生活的村子,也许是日日穿过的马路,又或许是熟悉的校园等等。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再如:
宿迁题《课堂》、盐城题《歌声》、徐州题《有句话儿在心头》、南京题《也是一堂语文课》等等。
这些作文题都十分贴近生活,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感受,鼓励考生调动生活积累,表现自我,展示内心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谓人人有话可说。
二、展示内心,抒写真实体验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贵情真,只有真切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
因此,用真心去感受生活,以真情去体验生活,用文章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示出来供老师评价,才是考生应该追求的目标。
比如扬州题《忍不住_____》、无锡题《快乐,来自于_____》、连云港题《阳光路上》、南通题《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徐州题《有句话儿在心头》等,都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切的情感体验。
因此,平时要注意积累成长中经历的点滴,抒写心灵,做到“我手写我心”。
只有叙写出自己的生活,展示生活细节,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写出感动自己、打动他人的文章。
三、彰显个性,飞扬人生体悟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倡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历程,写出对成长的深度认识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比如镇江题《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泰州题《_____努力》或《努力_____》、宿迁题《面对规则》、淮安题《_____也是一堂语文课》等。
了解了中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
考场作文有哪些技巧呢?
一、积累丰富的素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想考场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平时就得好好的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素材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
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账,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
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
“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
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
另外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素材也是很适用的方法。
一方面我们要深入进行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
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就能避免遗忘,重要的是它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二、认真仔细地审题
在作文考试中,审题是第一关。
一篇考场作文题目,凝结着命题专家的大量心血,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许多深刻的内涵。
我们要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命题的意图吃准。
比如今年镇江题《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不少考生写作时仅从“理解”这个词上大做文章,而忽视了“慢慢的”“过程”。
既然是“慢慢的”,那么就有一个由“不理解”到“有所理解”再到“理解”这一变化过程,考生抓住了这一点才算是抓住了命题者的意图。
三、选择熟悉的材料
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不同,不容你花过长的时间独辟蹊径。
所以最好选择熟悉的材料。
这个熟悉的材料是指考生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不能舍近求远,就生避熟,刻意追求猎奇。
只有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起来才顺畅、亲切,小事情也能写出大文章来。
当然注意挖掘熟悉的题材的意蕴,并赋予其与文章主题密切的联系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四、打造鲜明的亮点
亮点就是文章中设置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闪光点。
它可以是一个巧妙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也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靓丽的凤头
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尤需悉心打造。
可以开门见山,亮明观点;设计悬念,吸引读者;突出矛盾,渲染气氛;也可以采用倒叙,扣人心弦;巧用修辞,展示文采等等。
比如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
(《诚信——永远的绿卡》)
2.精彩的豹尾
文章的结尾是留给阅卷老师的最后一道“风景”,因此结尾和开头一样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的结尾要或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
比如朋友,生命可贵,青春难再,成长不易。
请善待你自己,善待每一天,让生命之树缀满香甜的果实,让成长的路上开满艳丽的鲜花。
(中考佳作《善待自己》)
结尾部分自然点题,用呼告、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将文意推向高潮,别具韵味。
3.动人的细节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决,这也是我多年没有告诉别人的经验——那就是多写细节……细节是生动的,像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
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气。
”可见,细节描写有多重要,一篇文章如果有了鲜活而独特的细节,也就有了亮点,文章会因细节而精彩。
比如她自忖道:
“儿子快考完了吧?
”于是她买回了儿子平时最爱喝的可乐,然后又回到校门旁。
她站住了,把手放在胸前,双手握着可乐,用自己的身影挡住阳光,不让它烘烤冰凉的可乐。
(中考佳作《心中有盏红绿灯》)
文中母亲的动作虽小却十分感人:
她自己忍受着太阳的炙烤,却怕给儿子买的可乐被太阳晒热,所以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阳光对可乐的暴晒。
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细心的母亲,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五、亮出美观的卷面
今年泰州市的作文题在题干中就给出了4分的书写分,其他各市在评分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卷面分为4~5分。
因此,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晰规范,篇段合乎格式,字数合乎规定等也是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中考作文命题的规律是可以探寻的,考场作文也是可以精心打造的。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并积累丰富的素材,在考场上才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平时更要多练笔,积极尝试、巧用技法。
只要将你的积累和技法巧妙结合,你的作文就一定会灵动生辉、文气盎然。
考试作文写作指导五法
常言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做学问亦如此。
就中学生来说,写字读书背文章这些学习任务都不在话下,要求到位,完成便能到位。
可是一提到写作,即使是文笔极好的学生也常常蹙眉顿笔,思路受阻,言语困乏。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细细观察,我发现学生们之所以出现以上状况,都是因立意、选材、语言、表情达意以及创新等方面进入了误区所致。
只有写作中出现的误区得以疏通,才能轻松地完成写作,稳赢考试。
下面就个人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作一简析。
一、千篇文章,立意为先。
所谓“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或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
在写作中,只有准确立意,才能一展欢颜。
分析中考作文试卷,在立意这一环节,失分较多的学生不在少数,真可谓一失“意”成千古恨。
立意失分的关键在于:
1.错把话题当成文题。
在写作中有许多考生常常简单地把话题作为文题来写,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因为话题只是从大体上规定一个思考的中心和范围,并不等于文题。
我们只有在话题的范围中选取其中的一个小角度来命题,才有利于走出内容空乏肤浅的误区,才有利于将文章写深,写透,写出个性。
如:
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如直接用水来做文题的话,内容把握起来难度较大。
若用“饮水思源”来做文题,那么很容易让我们明确思路,体会到中心。
2.思维肤浅,立意平淡。
很多考生在写作时常常只停留在事物表象和叙述上,不能就事物的本质挖掘其更深层的东西,缺乏创新,造成文章的立意肤浅,毫无特色。
3.盲目求新,观点偏差。
为了刻意求新,以吸引阅卷老师的“好评”,少数考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违背常规伦理,不符合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刻意编造些离奇的情节内容,这是极不可取的。
二、选材新颖,至关重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尽可能多地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纵观近几年各地作文要求,其中都把选材新颖作为一类文的要求之一。
这一点也引起了一线教师在指导写作时的高度重视。
但具体落实到考生的写作过程中时,问题仍很严重。
常出现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1.缺乏个性色彩。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自我是写作的最佳切入角度。
所以说,写作时我们要以自我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为基础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才会具有真情实感。
2.缺乏时代气息。
考场作文中常常见到材料雷同现象。
如“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帮助孤寡老人扫雪打水”“家中祸不单行,坚强自立”等。
出现这些“撞车”现象,是因为考生们在写作练习中,捏住手中的几篇优秀文章不放,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就知机械照仿。
其实“新”不一定是稀奇古怪,而是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表现出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即可。
3.缺乏视角转换。
在中考作文中常见的问题是材料的堆砌,捡到篮里就是菜,凑足600字就是目的,缺乏材料的转化和加工,缺乏比较、筛选、排序、连缀等工序的细加工,使文章显得内容零散而无序。
三、语言风趣,文章靓丽。
在中考作文中往往出现以下情况,有着准确的立意,有着典型的素材,可仍然拿不到作文高分;仔细读来,才发现其语言出现了问题。
对于阅卷老师而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迅速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那么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语言上往往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1.词汇贫乏,不会修饰。
作文语言成功与否,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具有“提神”的气质呢?
如“花白的头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晶莹的色泽”;“老式的收音机在红木的床头柜上沙哑地唱着锡剧”,句中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矫饰卖弄的煽情之笔,只有起关键作用的几个形容词,却在句中处处透着真情,如果去掉的话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同学们的作文里,最缺少的就是这些具有修饰作用的词语。
2.句式呆板,缺少变化。
大多数考场作文中的三类文,在句式上出现的问题大体相似。
那就是同学们只会用陈述句而忽视了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全是平铺直叙,呆板僵硬。
其实,只要采用多种句式来表达,你的文章语言马上就会鲜活起来。
3.不善修饰,缺乏文采。
有的文章文通字顺,可是若要谈文采,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
原因何在呢?
这正是由于同学们不会运用比喻、排比、引用、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而造成的。
有的文章虽偶有几处排比句,但也只是徒有其表,根本达不到语言生动形象的效果。
四、巧用表达方式,增强表达效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的写作要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就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表达方式使用不当,也是中考作文失分的原因之一。
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取决于写作目的及写作对象的特征,如:
《水的自述》根据文题选择以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最佳。
再如《一句话给了我启示》,根据文题可以采取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的表达方式,写作时注意两种表达方式的融合。
有的同学在选用表达方式时,不能很好地照顾文体特征,应该使用说明性的语言却过多地加入议论,以致于写出的作文“四不像”。
另外,一篇文章应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他必要的表达方式。
如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背影》,文章通篇以叙事为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父子间真挚的情,抒情的表达方式交融其中。
但是很多同学在作文中,记叙文只记叙,议论文只是纯粹地议论,单调乏味,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
五、脚踏实地,务求创新。
考场作文要想拿高分,就需要有能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那就应在内容上、表情达意上或结构形式上另辟捷径,求实创新。
但一些考生为了达到这一点,牵强附会,让自己的作文在表情达意上非但没有创新,反而适得其反,影响成绩。
他们失误在哪儿呢?
1.只求形式上的“新颖”,不顾作文内容实际。
有些考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新颖别致,一味在作文形式上想“妙法”,结果造成内容和形式严重脱节。
如有的考生分明写的是一篇议论文,还在文章的开头加上题记,结尾补上后记。
有的同学,无论是哪种文体的作文都要采用小标题,使文章非但不新,反而不伦不类。
2.乱用语言,使文章费解。
有些考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新颖,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一些外语或网络词语。
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给作文表情达意造成严重障碍。
如在作文中加上英文字母,貌似新颖,对于不懂英文的语文老师来说,便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特别是考场作文,只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
总之,写作文应在求实的基础上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文来。
当然,中考作文的指导方法还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哪一种做法都需围绕以上几点展开。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快速高效地完成考试作文。
体验中积累感悟中行文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它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独立地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
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常会出现无话可说,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叙事平淡,千篇一律,言而无序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的学生对生活缺乏热情,不去认真观察生活,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会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细微镜头,没有细腻的情感,因而缺少积累和创新。
还有的同学“有米难炊”。
除不会构思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表达的贫乏。
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而又“言之有序”呢?
一、以体验为前提,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生活中,遍地都有可写之人,可叙之事,可绘之景,只要处处留心,注重细节,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将身心融入到实践中体验方方面面的生活,在头脑中才能形成许多可供选择的物象,就能为“有话可说”,得心应手地作文奠定丰厚的基础。
(一)进行阅读体验,积累语言。
只有语言积累丰厚,才能文思泉涌。
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也就是强调了写作的先决条件是博读、积累。
因此,要解决写作语言问题,就要指导学生博读经典、名著、青少年读物、文学专刊等,随时摘录,分类整理积累,像鲁迅先生提倡的:
广泛阅读、广采博取,如蜜蜂一样,采得百花酿佳蜜。
把美的语言贮存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变成自己的语言,以应不时之需。
(二)进行过程体验,积累生活。
只有生活积累厚实,作文才有素材。
初中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亲身经历过许多事情。
但他们很少留心周围的事物,往往对眼前的一切“视而不见”,不会注意生活中“匆匆瞬间”,难以“情动而辞发”。
针对这种情况,在作文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身生活参与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拓展感知空间,运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用心感受完整的过程,体验生活,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如指导写《春天》一文时,让学生们走进自然,到春天中去体验,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的体验都不同:
有的通过视觉“看春天”,看到了春天艳丽多姿;有的通过听觉“听春天”,听出了春天的活跃灵动;有的通过触觉“感受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和煦温暖。
为学生动手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进行角色体验,积累情感。
只有情感丰富细腻,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佳作。
情感是作文的生命,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称的上好作文。
初中生由于缺乏丰富的情感积淀,在写作时,学生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
为此,常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转换角色,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真情,又对他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
指导《妈妈我想对你说》一文时,为了感受妈妈的辛劳,让学生也当一回妈妈,亲自做一做妈妈天天做的事,烧水、做饭、洗衣、拖地等,从头到尾完完全全感受这一过程。
让孩子们体验母亲的辛劳与付出,体会到母亲的不易,激起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二、以感悟为手段,学会作文表达
积累丰富的语言、生活、情感材料是作文的基础,而学会表达则是关键。
学生“言之有物”了,但怎样才能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具体而完整地叙述出来,做到“言之有序”呢?
叶圣陶说:
“课本无非是例子。
”我们的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题材丰富而全面。
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结合课文,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联读悟写”。
如:
独具匠心的词语运用,材料的选择,文章的布局谋篇,主题的表达等。
由此及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感悟语言美,学会准确表达。
我们说话或写文章,用词造句都要求准确、形象、生动,学习课文要注意发掘、并吸收美的语言。
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现美,一方面可使学生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严密的性质,同时促进学生的认识提高:
不但要爱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优美,更要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