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第6课 身边的器具.docx
《9上第6课 身边的器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上第6课 身边的器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上第6课身边的器具
第6课日用器具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器具,包括工具和用具,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器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
本课通过图文向学生呈现了优秀的器具设计作品,让学生从中了解器具的发明和发展历程;器具的设计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不但有使用功能的需求,还包括审美情感的需求。
本课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器具,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
本课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从观察、体验、仿生、装饰等方面逐一引导,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设计品位的培养。
一、教学路径
看:
器具的设计遵循“结构——造型——美观”的设计思路,是在满足器具物质功能的基础上,使器具的器型与纹饰完美结合,使器具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学:
不同色彩、不同材料给予设计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器物的成型,即使外形尺度再小,都是创意和科技的伟大结晶。
从器具造型设计和器具装饰设计两方面探讨设计手法。
器具的设计创意独特,能够给人们带来智慧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使得器具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做:
根据身边的媒材设计或装饰一件实用的器具,将所学的多种造型方法运用到器具的设计中,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材质进行器具的造型设计活动,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融入作品之中,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新:
收集生活中的材料,通过艺术再加工赋予器具新的生命,在作品中展现时代气息、人文精神和民族元素。
二、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器具的发明、发展及器具造型设计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器具的个性表达,形成对器具设计的基本认知;第二课时围绕器具的个性设计、表现手法及制作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器具的发明和进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感受现代器具的结构设计与造型设计的完美结合。
技能目标:
根据身边的媒材设计或装饰一件实用器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
情意目标:
学会关注生活,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培养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器具的造型设计与装饰设计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
设计品位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优秀设计案例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四、教学内容要点
器具:
包括工具和用具,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器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器具的发明和制造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器具的设计:
是根据人的需要,确定其功能和形式。
不同功能的器具就会有不同的形式,因为器具的设计是人的设计,更是“为人造物”的设计。
器具的设计首先是“结构设计”,是根据特定的需要,使器具具备某种功能;其次是“造型设计”,要方便人的使用,满足一定的功能;再次是“装饰设计”,美观的器具能够令人赏心悦目。
创意独特的器具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智慧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工业设计:
一般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设计,即针对人与自然的关联中产生的工具装备的需求所做的设计。
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对使用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与匹配。
狭义工业设计的定义与传统工业设计的定义是一致的。
由于工业设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以产品设计为主的,因此产品设计常常被称为工业设计。
三视图:
是根据物体的高度、宽度、深度,将一个立体的物体转化为三个基本的平面视图——主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三视图可以准确表达立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设计创意:
是指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设计灵感、理念与策略。
设计创意是设计的核心和前提条件,它必须体现创新、创造、新颖、独特的品质。
设计说明:
艺术设计的辅助性工作,通常以文字、语言等方式阐述设计作品自身不能表达的信息。
包括设计创意的来源、背景,设计的过程、要点,设计产品的用途、性能、特征等。
设计说明还能够叙述与设计相关的故事或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本课侧重身边的器具设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器具的结构、功能、造型、个性和审美,通过对比、引导和分析,开拓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作业设计为多元形式:
在已有的器具上进行装饰设计,要求纹饰与器型完美结合,构成一件富有视觉美感的艺术品;或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艺术再设计,赋予其新的生命,生成新的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器具作品。
一、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身边的各种器具,分析它们各自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进一步了解器具的发明、制造,首先是要方便人的使用,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其次是美观,能够使人赏心悦目。
二、欣赏研究
分析仿生作品、抽象作品,了解造型设计、装饰设计在器具设计中的运用,明了生活中的很多器具是双手功能的强化,它们的设计必须与双手的活动相适应,创意新颖的器具总有独特的形式。
“创意”是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的智慧活动,我们可以从找寻生活中器具存在的缺点开始。
三、实践表达
尝试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结合身边的材料,设计或装饰一件器具。
小组交流设计思路、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四、展示分析
过程性评价与展示性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大胆表达创意的愿望,分享设计成功的乐趣。
参考案例
本课通过设计基本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与交流,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体验、交流、实践等方面进行点评,鼓励学生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记录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留下的各种印痕,收集多方位的综合信息,反映自己在美术学习领域的进步与成长。
教学评价建议
一、课前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画笔等各种工具材料。
学具:
画笔、颜色、双面胶等各种工具材料。
二、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讨论:
这个金属物品是什么?
有何用途?
榨汁器——一个幻想中的太空生物。
奇特的造型和冷冷的金属质地使它成为一件艺术品,带给人们联想的空间。
2.揭示课题:
日用器具
(二)新授课程
1.分析理解
(1)说说身边的各种器具,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用途,分析它们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2)器具的发明——为了延伸身体的功能。
器具的发明和制造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器具是被人使用的,所以它的形式必须符合人的要求。
2.欣赏感悟
(1)仿生作品分析
甲虫指甲钳,设计的灵感来自昆虫,借助甲虫的美丽外表,结合指甲钳的功能设计而成。
创意是一件作品成功的关键,设计师常常会在自然或生活中去寻找创意的启示物,将自然中的形式转变为设计作品的形式。
(2)抽象作品分析
“萨伏伊”模制玻璃花瓶,以理性与技术进步为基础,运用不规则的造型,随意而有机的波浪曲线轮廓,打破了传统对称玻璃器皿的设计标准,带给人们新的审美享受。
3.探讨交流
赏析ANNAG起盖器:
结构设计——开启酒瓶盖功能。
造型设计——开瓶器从简单的机械化造型转化为高度拟人化、可亲可爱的造型,给呆板的厨房用品开创了一条新的设计思路。
它强调的不只是视觉上的满足,它还照顾到人们在使用时的触感。
装饰设计——材料与颜色完美结合,用高强度的工程塑料制成粉绿、天蓝、明黄、暖橙、纯黑、浅棕等色彩缤纷的柔软长裙,用电镀不锈钢制成脖子、脸与头发,其圆弧结合的造型更适合拇指与食指夹着旋转,使旋转启盖时不觉得费力,从而将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
4.讨论体验
器型设计——艺术的外在形式与设计的内在功能相联系,实用的功能、独特的创意、美观的体现。
思路:
仿生设计、几何设计、抽象设计。
方法:
折叠、粘贴、卡接等。
装饰设计——在器物的外观添加装饰图案或纹样,可以增加器物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是一项富有创意的工作。
器具的装饰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造型、装饰相互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方法:
绘画、剪贴。
装饰图案或纹样的添加,可以根据器物的外形进行。
善于观察、敢于体验是设计创意的基础。
好的设计能够使器具成为一件艺术品。
5.分析小结
在自然或生活中去寻找创意的启示物,将自然中的形式转变为设计作品的形式,创意新颖的设计作品总是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吸引力。
创意设计的要素:
造型设计、装饰纹样、色彩效果等。
我们可以将学习过的装饰纹样、立体构成等造型方法运用到器具的设计中。
6.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
(1)根据身边的媒材设计或装饰一件实用的器具。
(2)找寻生活中器具存在的缺陷,说说怎样加以改进。
基本要求:
器形设计和装饰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
个性要求:
彰显创意造型设计,展现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器具。
7.展示评价
采用美术学习档案袋,记录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思路、问题、解决方式及成果。
发挥小组合作效应,小组成员相互点评作品,共同提升设计能力。
相关链接
1.工业设计通常也称为产品设计,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产品生产制造。
工业设计的概念:
根据现实工业制成品的产品功能,对其材料、结构、形态、外形、色彩、样式、规格和品质等方面进行的设计。
它集合了科技水平、社会文化、经济基础、使用环境和审美意识等多重因素。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内涵的发展也趋于更加多元化。
现代工业设计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产品、工业家具、工业日用品、工业成衣等工业化水平高和艺术设计介入程度大的制造业产品。
一项成功的产品设计应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这些要求,有社会发展方面的,有产品功能、质量、效益方面的,也有使用要求或制造工艺要求。
一些人认为,产品要实用,因此,设计产品首先是功能,其次才是审美;而另一些人认为,设计应是丰富多彩和使人感到有趣的,因而会更加强调设计的审美性。
2.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HugoAlvarHerikAalto)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
他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
阿尔瓦·阿尔托最初的计划是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进行随意的勾勒。
因此,在保证功能性关系和细节问题的前提下,无论在不规则的形状上还是在结构上,他所设计的作品都表现出其创造性和随意性。
阿尔托本人追寻的是一种“自然再现”的理念。
他说:
“我们北方人,特别是芬兰人,爱做‘森林梦’……森林是想象力的场所,森林是芬兰心灵的潜意识所在,安全与平和、恐惧与危险的感觉同时存在。
”阿尔托如此表述自己对树木的感觉,这种对自然的眷恋造就了阿尔托的特性,也凝聚成了北欧设计的特色。
这就是为什么在遍布冷漠感的现代建筑中,讲到温情,谈到诗意,人们会常常想起阿尔托的作品。
3.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流派
设计流派或组织
主要活动地区
活跃时间
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义
欧美各国
1760~1880
折衷主义
欧美各国
1820~1900
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
1880~1910
莫里斯、阿什比
新艺术运动
欧洲各国
1890~1910
吉马德、戈地
维也纳分离派
奥地利
1897~1933
霍夫曼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国
1907~1934
穆特修斯、贝伦斯
构成派
苏联
1917~1928
马来维奇、塔特林
风格派
荷兰
1917~1931
利特维尔德
包豪斯学校
德国
1919~1933
沃尔特·格罗佩斯
艺术装饰风格
法国
1925~1935
流线型风格
美国
1935~1945
罗维、盖茨
现代主义
欧美各国
1920~1950
米斯、柯布西埃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斯堪的纳维亚
1930~1950
阿尔托
商业性设计
美国
1945~1960
厄尔
有机现代主义
美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
1945~1960
沙里宁、尼佐里
波普风格
英国
1960~1970
高技术风格
欧洲、日本
1960~1980
诺曼·福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