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0611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docx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时间表陶瓷知识大全43页word资料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列表

时间

中文名

位置

前7500年–前6100年

彭头山文化

长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前7000年–前5000年

裴李岗文化

YiluoRivervalleyinHenan

前6500年–前5500年

后李文化

山东

前6200年–前5400年

兴隆洼文化

内蒙古-辽宁border

前6000年–前5500年

磁山文化

河北南部

前5800年–前5400年

大地湾文化

甘肃及陕西西部

前5500年–前4800年

新乐文化

lowerLiaoRiverontheLiaodongPeninsula

前5400年–前4500年

赵宝沟文化

LuanRivervalleyin内蒙古andnorthernHebei

前5300年–前4100年

北辛文化

山东

前5000年–前4500年

河姆渡文化

YuyaoandZhoushan,浙江

前5000年–前3000年

大溪文化

ThreeGorgesregion

前5000年–前3000年

马家浜文化

TaihuLakeareaandnorthofHangzhouBay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河南、陕西及山西

前4700年–前2900年

红山文化

内蒙古、辽宁、河北

前4100年–前2600年

大汶口文化

山东、安徽、河南及江苏

前3400年–前2250年

良渚文化

长江三角洲

前3100年–前2700年

马家窑文化

甘肃及青海的黄河上流。

前3100年–前2700年

屈家岭文化

河北及湖南省黄河中游

前3000年–前2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流

前2800年–前2000年

宝墩文化

成都平原

前2500年–前2000年

石家河文化

middleYangtzeRiverregioninHubei

年份

公元前(BC)

东北

(1)

西北

(2)

黄河中游

(中原)

(3)

黄河下游

(4)

长江下游

(5)

长江中游

(6)

四川(7)

东南

(8)

西南

(9)

7500

 

 

 

 

 

 

 

 

 

 

 

 

 

 

 

 

 

 

 

 

 

 

 

 

 

 

 

7000

 

 

 

 

 

彭头山文化

 

绳纹陶器文化

 

 

 

 

 

 

(包含

 

文化

 

 

 

 

 

 

城背溪

 

(包含

 

6500

 

大地湾文化

裴李岗文化

后李文化

 

andZaoshi)

 

甑皮岩)

 

兴隆洼文化

老官台文化

磁山文化

6500-5500

 

7000-5800

 

7000-5500

 

6200-5400

=白家文化

贾湖文化

 

 

 

 

 

 

6000

 

6500-5000

李家村

 

跨湖桥文化

 

 

 

 

 

 

6500-5000

 

6000-5000

 

 

 

 

 

 

 

 

 

 

 

 

 

5500

 

 

 

 

 

 

 

 

 

 

 

 

北辛文化

 

 

 

 

 

新乐文化

 

 

5300-4500

 

 

 

 

 

5000

5300-4800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溪文化

 

大坌坑文化

 

 

5000-3000

 

 

5000-3400

5000-3300

 

复国墩文化

 

 

 

 

 

马家浜文化

 

 

5000-3000

 

4500

赵宝沟文化

 

 

 

5000-4000

 

 

 

 

4500-4000

 

 

大汶口文化

嵩泽文化

 

 

 

 

 

 

 

4300-2600

4000-3000

 

 

 

 

4000

 

 

 

 

 

 

 

 

 

 

 

 

 

 

 

 

 

 

 

 

 

 

 

 

 

 

 

3500

 

 

 

 

 

屈家岭文化

 

 

 

红山文化

 

 

 

 

3500-2600

营盘山文化

 

 

(incl.富河文化)

马家窑文化

 

 

良渚文化

 

ca3100?

 

 

3000

3400-2300

3300-2700

 

 

3200-1800

 

 

Tanishan

 

 

Banshan

*Henan-

 

 

石家河文化

宝墩文化

石峡文化

 

 

2700-2400

龙山文化

*Shandong-

 

2500-2000

2800-2000

Nianyuzhuan

 

2500

 

马家窑文化

2800-2000

龙山文化

 

青莲岗文化

 

凤鼻头文化

 

 

2400-2000

 

2600-2000

 

=(湖北-

 

河宕文化

白羊村文化

 

*齐家文化

 

 

 

龙山文化)

 

3000-....

2200-2100

2000

*夏家店下层文化

2300-1800

 

 

 

2400-2000

 

 

大龙潭文化

2000-300

 

*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

 

 

 

 

2100-2000

 

*Siba

1900-1500

1900-1500

*马桥文化

 

 

 

 

1500

 

1950-1500

夏朝?

?

 

1800-1200

*长江文化

(三星堆)

from1500

 

 

[编辑]图例大纲

从7500BC到1000BC,这些文化被按图例方式编排在一起.新石器时代文化没有标记而青铜时代文化(自2,000BC)以*来标记.对这些文化的时间断代有不同意见,所以时间选取都是假设性的:

(1)概  论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

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见史前考古学)。

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就目前所知,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大约起始于公元前6000多年,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前2000年左右,中原以外有些地区结束的时间要更晚些。

中国各地遍布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其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起迄年代各不相同,有些在生产经济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一定地域内先后产生的几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自身的发展序列。

中国的诸新石器文化不断发生交流、融合和分化;在此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内部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中国历史最终进入了阶级社会。

中国新石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泉。

特别是以中原为核心的一脉相承的新石器文化,与后来青铜时代的商周文化紧密相连,并同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交互影响,便是中国历史连续发展的具体例证。

发现和研究简史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轩辕、神农、赫胥氏用石头制造工具的传说,也有肃慎氏使用石弩以及历代发现“雷斧”的记载。

但这些片断记述,都不属科学的考古学范畴。

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

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过二、三百处,其中经过正式发掘的更是寥寥无几。

  1921年,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发现了以彩陶为显著特征并与磨制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一度还称为“彩陶文化”。

后来,在黄河中、上游发现了类似的遗存,由此开始了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考察和研究。

安特生1925年在《甘肃考古记》中,就当时已发现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及其他原始文化,提出了“六期”的分期体系,从早到晚依次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

1926年李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学者首次正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据此写出的《西阴村史前遗存》(1927)和《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1932)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黄河流域的另一重要考古成果,是1928年在山东章丘城子崖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它以薄黑有光泽的黑陶为特征,与磨制石器共存,一度曾称为“黑陶文化”。

该处的发掘报告《城子崖》(1934),是国内首次出版的大型考古报告。

1936年,又发掘了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从而加深了对龙山文化的认识。

除山东外,在河南、安徽、浙江、辽宁等省也都发现了性质上部分类似的遗存。

当时曾一度认为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东西相对、同时并存的两支文化。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发现了商代、龙山和仰韶遗存依次上下堆积的“三叠层”,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两支新石器文化及其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后冈一类的龙山文化与商代文化之间存在传承关系。

  此外,由东北、内蒙古到新疆一带的广阔地区,陆续发现一些以细石器为特征、伴存有篦纹或其他类型陶片的地点,当时曾称之为“细石器文化”。

长城附近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细石器与较多的磨制石器和彩陶共存,表明它们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有所交流融合,曾被人称为“细石器与彩陶的混合文化”。

从1932年以来,在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发现了许多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遗址,并常伴存着华南地区特有的有肩石斧或有段石锛等磨制石器,当时习惯上称为“几何印纹陶文化”,并一概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在上述考古发现的基础上,不少中国学者进行了综合研究,有的还以具体事实开始纠正安特生的“六期”说。

但是,由于考古资料的限制,当时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基本轮廓还不甚清楚,若干文化的性质仍若明若暗,地区上的空白和时代上的缺环又比比皆是,无论是发现还是研究都是相当薄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发掘。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7000多处,其中经过发掘的约400多处。

有的地点经多年持续工作,揭露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有的墓地发掘墓葬多达千余座。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等,局部或整体地揭露了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对了解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物证。

在半坡还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遗址博物馆。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考古资料和论文得到广泛刊印。

以专刊形式出版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报告愈来愈多,主要有《庙底沟与三里桥》、《西安半坡》、《京山屈家岭》、《大汶口》、《元君庙仰韶墓地》、《宝鸡北首岭》、《青海柳湾》、《昌都卡若》等。

更多的报告、简报或研究论文,刊登在多种学术期刊上。

此外,也汇集出版了若干专题论文集。

  在大量工作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

在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过去一直是个缺环,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发现是一项新的突破,并且为仰韶文化找到了起源。

“彩陶文化”一词已被废弃不用,有关类型概念的提出,推进了仰韶文化的分区、分期研究。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已予独立命名。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确立,解决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直接继承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龙山文化已被细加区分,这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与商周文化的衔接关系。

“黑陶文化”一词同样已被废弃。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的一支新石器文化,它承袭青莲岗文化,后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

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均为建国后新发现或重新命名。

以大量几何形印纹陶为代表的遗存,盛行于新石器时代之后,延续时间很长,从而“几何印纹陶文化”一词已弃置不用。

广大的东南和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也有不少的发现,但文化序列和相互关系远不如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那样清晰。

至于广泛分布的细石器遗存,既不限于北方地区,又分属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系统,因而“细石器文化”一词已被否定。

总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基本轮廓日趋明确,地域或时代上的若干重要空白得到填补,对文化类型、主要文化成就和社会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同时注意考察与历史时期的衔接关系。

大量发现表明,中国诸新石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日渐占有重要的位置。

如年代测定方面,迄今发表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数据已达数百个,与考古学固有的断代方法相配合,为中国史前年代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热释光断代的应用,也取得初步的成果。

通过体质人类学的骨骼测量,陶器化学组成、烧成温度和物理性能的分析,农作物和家畜的鉴定等,揭示了当时的人种状况、工艺水平以及生产活动。

孢粉分析又为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些都有助于深入开展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

(2)诸文化的分布、特征和年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末叶开始出现的典型细石器,到了中石器时代更为盛行。

它是一种特殊工艺技术的产品,以小型石核、细石叶或用细石叶加工的石器为代表,主要是作为骨柄等的石刃而装备成复合工具。

这类新型工具的广泛使用,意味着中石器时代狩猎技艺的提高和狩猎经济的发展。

中原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兴起,细石器突然衰落下去,仅保留了少量的残余。

而在东北经内蒙古到新疆的广大北方草原地带,细石器传统经久不衰,主要反映其狩猎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许多遗存也具有浓厚的农业定居色彩。

  以原始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诸新石器时代遗存,面貌多样,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各有创新。

大体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北方等4个地区。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地处黄土地带,属半干旱的气候环境,自然植被以耐干旱的蒿属等草本植物为主。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日温暖湿润,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约高于现在2℃左右,尤以仰韶文化时期较为温暖。

而黄土含有矿物肥料物质,土质松疏,易于垦植。

这些,为新石器时代先民提供了有利的劳动、生息条件。

根据目前的发现,约从前6000年起,已形成较发达的粟作农业文化。

其后,在黄河中游、下游和上游,分别演变发展为几支新石器文化。

  早期新石器文化黄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以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和甘肃秦安大地湾3个遗址为代表,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目前对有关文化的划分和命名尚有分歧意见,不过从它们的地理分布、文化性质和绝对年代来看应代表不同的文化系统。

根据目前的发现,裴李岗文化主要集中在河南中部,磁山文化仅见于河北南部,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李家村文化限于汉水上游。

  上述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较大的共性,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遗址的面积都不大,一般为1~2万平方米,文化层也比较薄。

已建造半地穴式房子,村落附近往往有氏族葬地,表明当时的定居聚落已经相当稳固。

农业经济的色彩比较浓厚,都发现有石制农具,有些地点还出土炭化的农作物粟、黍和猪、狗等家畜骨骼。

采集渔猎仍占相当的比例。

在生产工具中,有一定数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仍有残余,磨制石器尤为发达。

裴李岗文化的带足石磨盘、石磨棒、狭长圆弧刃的薄石铲和带锯齿刃的石镰,特征非常鲜明(见彩图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裴李岗文化锯齿刃石镰)。

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大体相似,但石磨盘稍嫌粗糙,镰的数量很少,也不见锯齿刃。

大地湾文化和李家村文化均不见石磨盘,铲、刀等另具特色。

一般地讲,以裴李岗文化的石器磨制得最为精致。

制陶工艺比较原始,都是手制。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素面为主,有少量的篦纹。

磁山文化与前者相似,但出现一定数量的绳纹、附加堆纹和个别绘有平行曲折纹的彩陶片。

大地湾文化以交叉绳纹为主,素面较少,常在钵口绘一道红彩,钵内也偶见简单的平行曲折纹,处于彩陶的萌芽阶段。

李家村文化也是以绳纹为主,排列整齐,但不见彩陶。

器形以三足钵和圜底钵为共同特征,其他则有所不同,裴李岗文化以半月形耳的圜底壶(有的附加三足)和鼎、勺为特点;磁山文化以盂和支架为特有的遗物;大地湾文化以大口深腹三足罐、凹底壶为主,也有少量的圈足碗;李家村文化则以圈足碗为主,也有三足罐(见华北早期新石器文化)。

  地层叠压关系和文化面貌说明,以上诸文化属于较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特别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提供了明确的年代证据。

裴李岗文化的测定年代约为前5500~前4900年,磁山文化约为前5400~前5100年,大地湾文化约为前5200~前4800年,可见它们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

以上数据已超出了树轮校正表(达曼表)可能校正的最高年限,如加校正,估计大体当在前6000~前5400年左右。

至于李家村文化的年代,似比大地湾文化稍晚。

  在世界范围内,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前9000年左右。

迄今所知黄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虽不属于新石器时代最初阶段的遗存,但至少对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一项突破。

从细石器的残余上,表明它们与以沙苑、灵井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遗存有着渊源关系。

无论是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还是大地湾文化,在聚落分布、建筑遗迹、墓葬习俗、农业生产等文化因素上,都与后来的仰韶文化有因袭发展的关系,在制陶工艺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陶面磨光、绳纹、绘彩以及若干器形,都可看作仰韶文化的前驱。

此外,磁山文化中的石磨盘、陶支架和附加堆纹陶器纹饰,又与山东滕县北辛遗址下层的青莲岗文化,有着某些联系。

(3)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

它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

据已测定的放射性碳素断代数据,年代约为前4500~前2500年(校正:

前5000~前3000),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

这时的农业经济相当发达,除粟、黍一类耐旱作物外,还种植蔬菜。

主要家畜仍限于猪、狗两种,也发现有鸡。

定居生活相当稳固,形成了从数万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的大规模的聚落。

  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和彩陶为显著特征。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在陶器的器形和纹饰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提出类型的概念。

尽管在类型的划分标准以及如何命名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对于它们各自的文化面貌以及发展演变的趋势,总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有人提出,黄土高原的遗存,可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和西王村4个类型,至于史家似可归入半坡类型;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即洛阳以东的豫中地区,至少可划分为庙底沟和大河村两个类型;沿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即豫北、冀南一带,可划分为后冈、大司空村两个类型。

目前各类型之间的相对序列及其对应关系基本上已可以确定。

  继仰韶文化而兴起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的龙山文化。

它包括了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晚期的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分布在豫、晋、陕交界及其附近地区,往往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

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红陶、黑陶,篮纹成为主要的纹饰,很多器形承袭仰韶文化,尤以大口深腹罐、鼎、小口尖底瓶、菱形带纹彩陶罐和红衣小陶杯最为突出,代表由仰韶向龙山的过渡阶段。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约为前2400~前2300年(校正:

前2900~前2800)。

  大体说来,河南龙山文化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继续,以河南为中心,也包括晋南和冀南的部分地区。

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文化面貌上出现一定差异,有人把它再划分成后冈二期、造律台、王湾三期、下王岗三期和陶寺等不同类型,也有的认为以陶寺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见陶寺遗址)与一般的河南龙山文化有别,但总的看来文化特征毕竟大同小异,目前把它们统归属于同一文化的范畴。

这时的陶器依然以灰陶为主,轮制虽占一定的比例,但不如山东龙山文化那样发达。

绳纹已变成主要纹饰,还有一定数量的篮纹和方格纹,素面和磨光也大量存在。

器形的特点是,鬲多而鬹少,有甗少斝,鼎也不多见,以敛口深腹小平底罐为主,也有单耳或双耳的浅腹杯等。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前2200~前1700年(校正:

前2600~前2000)。

后来的二里头文化便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它叠压在庙底沟二期文化之上,当有继承的关系。

主要分布在关中一带,陕北和陕南也都有其遗存。

陶器以手制为主,轮制的比例很少。

纹饰以绳纹为主,少见方格纹,素面和磨光也不多见。

器形以鬲为最多,鬹、盉比较少见,鼎也极少。

鬲、罐与河南龙山文化近似,而双耳(或三耳)罐则接近齐家文化。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约为前1900~前1700年(校正:

前2300~前2000)。

  黄河下游诸文化目前一般认为,这一地区较早的文化是青莲岗文化。

它分布于淮北、鲁南之间,陶器的器形比较简单,有釜、鼎、罐、钵和支架等,有的遗址还有角形把手、红顶钵和纹饰简单的彩陶,也有用附加细泥条组成的并排竖堆纹。

据北辛下层的放射性碳素断代数据,其年代约为前4800~前3700年(校正:

前5400~前4400)。

值得指出的是,北辛下层的石磨盘和青莲岗、大墩子下层的陶支架、彩陶等,先后与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有某些联系;而青莲岗的宽檐釜和角形把手,又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青莲岗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先驱。

也有人主张,以北辛下层为代表的遗存,应命名为北辛文化,后来发展成为大汶口文化;至于青莲岗遗址则属于另外一个文化系统。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和江苏的淮河北岸,在皖北、豫东和辽东半岛一带也有零星发现。

以红陶为主,纹饰常见镂孔和划纹,还有彩陶。

代表性器形有鼎、镂孔豆、背壶、实足或袋足鬹、高柄杯、觚形器等(见彩图彩陶器座、彩陶背壶)。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约为前3700~前2100年(校正:

前4300~前2500)。

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

到了晚期,它还深入豫中地区,如在平顶山寺冈、偃师滑城等地都有发现。

辽东半岛旅顺郭家村下层,以带划纹的大口深腹罐为主,器形上与新乐一期文化、红山文化等相近似;也有彩陶以及鼎、鬹、盉等,与大汶口文化相似,是大汶口文化因素向北波及影响的证据。

  山东龙山文化又称典型龙山文化,它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

它的分布以山东为主,也包括江苏、河北和辽东半岛等部分地区。

以两城镇、城子崖和岳石为代表,或许是3个不同的类型,也有人认为后者文化面貌差别较大,年代较晚,可另行命名为岳石文化。

陶器的特征以轮制为主,多典型的黑陶,有薄仅0.5~2毫米的“蛋壳陶”,陶面修饰主要是素面和磨光。

器形多鬹少鬲(或根本不见鬲),有甗无斝,鼎类颇多,罐类以矮肥的形式为主,与河南龙山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见彩图蛋壳黑陶高柄杯、陶鬹)。

两者接壤地带的文化面貌,则呈现出一种渐变、交融的复杂现象。

辽东半岛有些遗址出土的薄胎陶、黑陶杯和环足鼎也与山东龙山文化酷似,但其他器物差异较大,当属于地方性的变体。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山东龙山文化如包括岳石类型在内,年代约为前2100~前1400年(校正:

前2500~前1600)。

它曾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