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4007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

《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历史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docx

必修一历史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学习导纲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

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及影响。

【知识线索】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6—1842.8):

(道光帝)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前夕的国情对比):

国别

中国

英国

政治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实行落后的封建制度,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

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思想

以“天朝上国”自居,愚昧无知,科技落后,文化专制。

思想文化繁荣活跃,近代科技世界领先,自由竞争、积极进取。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封建保守。

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军事

装备落后,军备废弛。

坚船利炮,武器精良。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第一

*闭关锁国:

①含义:

严格限制(并非禁止)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

②根因:

自然经济在当时的中国占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正当贸易状况及其原因:

(1)正当的中英贸易状况:

中国仍处于地位。

(2)原因:

中国自给自足的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作用。

*英国等向中国走私鸦片:

(1)目的(原因):

①直接目的:

为扭转对华贸易。

②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2)危害:

①银荒兵弱(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部队战斗力下降。

);②摧残身心健康;

③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危及清政府的统治;④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2、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导火线、借口):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广东虎门海滩)。

②根本原因(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①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并一路北上,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②1841年初强占,威逼广州。

③清政府节节败退,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屈辱求和。

4、中华民族的抗争:

海龄等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1)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开创了西方列强敲诈勒索中国的先例。

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材料的掠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中国的海关失去了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

此条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意图。

(2)《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了: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1844年,美、法两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6、(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②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性质:

是非正义的侵略性的殖民掠夺战争。

8、(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才是硬道理!

9、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咸丰帝)

(1)原因:

①直接原因:

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②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2)主要经过:

A、第一阶段(1856—1858年):

(A)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B)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公: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开: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③赔: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④游: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⑤行: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B、第二阶段(1858年—1860年):

(A)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B)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天: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天:

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赔: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④九: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特别是,

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如:

太平天国运动)。

③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伸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内地);④中国的程度加深了。

【要点解析】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半殖民地:

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半封建:

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经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2、“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①“领事裁判权”(又称为“治外法权”):

含义: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后果: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含义: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和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需有条件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

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缔约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没有对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而且只要一国从中国取得侵略权益,其他各国根据“利益均沾”均可获得。

③“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后果:

为以后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提供了借口和便利。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原因(目的)一脉相承:

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英国等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性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

第一次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扩大:

A、从战争的进程看:

①侵略力量扩大:

第一次只有英国,第二次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②侵略时间增长:

第一次历时两年多、第二次延续四年之久;

③侵略区域扩大:

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略到清政府的都城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④签约国和条约增多:

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

B、从战争的影响看:

①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

第一次开五处和割香港岛、第二次开十一处和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丧失东北及西北边疆大片领土;

②赔款增多:

第一次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新增巨额赔款;

③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4、顺差(出超)和逆差(入超):

①“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②“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贸易总额,又称“入超”,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5、本课测评:

P课本53.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政治上: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以后,通过《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等,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2)经济上: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6、学习延伸:

义律的说辞完全错误。

(1)义律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英国的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伤害,中国的禁烟运动是正义的。

(2)中国政府在禁烟运动中,缴获了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义律故意将其说成是“英国人的财产”,其目的在于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支持和发动侵略战争。

从以上内容看,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其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所以说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说辞是完全错误的。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导纲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事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过程及结果。

难点:

分析《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知识线索】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原因):

①根本原因: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东学党起义),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经过(概况):

(1)开始标志:

丰岛海战(1894.7);

(2)主要战役(民族英雄、结局):

①平壤战役:

(清军在朝鲜战败失利,退回国内。

);

②黄海战役:

(邓世昌。

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但是最终日本取得了海域的制海权。

③辽东战役:

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全军覆没。

3、结果:

中国惨败,被迫签订《》(1895.4)。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危害: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其中辽东半岛因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但要求清政府多出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四口通商:

开放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