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907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

西安市高中历史2018-2019年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人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2、从殷商的“宗天敬鬼”到西周的“敬德保民”,这种国家政策的转变反映了()

A.王权不再需要神化            

B.“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

C.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D.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3、《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

4、《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

A.王族      B.功臣      C.姻亲          D.先代贵族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集体观念浓厚

6、杜甫24岁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留下《望岳》一诗,其中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诗句。

“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召公之子受封于鲁                         

B.鲁国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        

C.鲁国是因功臣受封                             

D.鲁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

7、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

“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8、“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则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9、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

“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制         B.维护家庭和谐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10、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缺北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11、《墨子·告子》载: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12、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应该继承诸侯之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表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权力的高度集中          D.神权与王权结合

14、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15、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16、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战国)条中描写: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

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

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

17、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18、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

这个事件说明()

A.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

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开始

19、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

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20、“(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据材料可以推断出()

A.周王赏赐诸侯土地和人民       B.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C.分封制确保了周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1、西周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巩固周王朝统治        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22、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分封制的废除   B.宗法制的消亡   C.刺史制的建立   D.内阁制的形成

23、《贾谊·治安策一》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剥夺王国的封地   B.推恩令   C.夺取王侯的爵位   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24、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

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

《礼记》中记载: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秩序也。

”从中可以看出( )

①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宗旨

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 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窗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26、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27、《左传·昭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28、下列对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文明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

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

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高中历史教参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

结果怎样?

30、材料一(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

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

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南朝时有民谚云: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唐摭言》载:

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夏商周三代相比,选官依据从什么变到了什么?

(2)汉武帝时确立了何种选官制度的?

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什么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二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问题: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做出了什么规定?

(4分)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何在?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

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

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记》

材料二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哪两种制度?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34、历史上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颜元《习斋四存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3)根据材料四,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目的。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

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

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

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

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1) 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 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哪些制度促成材料三中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

(3)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影响。

38、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古今中外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1)材料一中“统一性、集权性”有什么表现?

怎样理解“最本质的特点”?

  材料二  任何一个州,都不可能仅凭自己动议,便能合法地退出联邦——而任何以此为目的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联邦是不容分裂的……就自然条件而言,我们是不能分离的。

我们决不能把我们的各个地区相互搬开……合众国总统的一切权威都来之于人民,人民并没有授于他规定条件让各州脱离出去的权力……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它有一天会被我们的良知所触动,再次奏出联邦合唱曲。

   ——林肯总统1861年就职演说

 

(2)据材料二,概括林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邦政府“再

次奏出联邦合唱曲”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B4、A5、C6、B7、B8、D9、C10、B11、C

12、B13、B14、D15、D16、A17、A18、A

19、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及学生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学者认为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打破了原来按血缘关系组成的人群,姬姓以外的人群在姬姓周王家族及周王的同盟者分封的土地中被分割、包围了,在此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周朝思想文化的影响,因而有利于文明与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积极影响,B项与此相矛盾;C项“彻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

20、B

2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熟练掌握。

此题考查分封制的目的,由教材知识可知是为了巩固政权,众诸侯拱卫周室,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又能开拓疆土。

A项不是削弱贵族而是加强。

B项不是主要目的。

D项并不排斥异姓诸侯,只是同性诸侯比例较大。

故选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2、A23、B24、C25、C26、A27、A28、D

二、非选择题

29、

(1)宗法制和分封制。

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2)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原因:

汉初郡国并存,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