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059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9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docx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施工方案

编号:

贵州省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

框架地道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1年月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编制依据

(1)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新浦段)设计第二标段施工设计图纸。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B02-01-2008)

(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标[2002]99号

(6)《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32/46-2004)

1.2、工程概述

本框架地道横穿城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框架地道轴线与高新快线路中心线法线斜交80度角,分左右两幅,斜交中心桩号分别为**、**,框架地道净宽分别10米,净高5米。

1.2.1、地道构造:

本地道为框架结构形式、净宽分别10米、净高5米的整体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地道,顶板厚0.7米、侧墙0.8米、底板0.8米,箱身置于2米厚M7.5浆砌片石硬化路基、20cm厚C20混凝土垫层上。

该框架地道采用C40抗渗混凝土整体现浇。

1.2.2、车行道铺装:

车行道铺装采用SBS改性沥青砼路面,铺装根据道路纵坡及横坡严格控制铺装高程。

第二章施工组织安排

2.1工期安排

本框架地道总计划施工日期为201年7月1日-201年9月30日。

2.2人员安排

施工现场配置施工员2名、技术负责人1名,技术主管1人、测量员1人,试验员1人,2名专职安全员(其中:

项目部专职安全员1名,劳务工班专职安全人员1名)。

技术工人5人,普通工人20人,具体见人员分工表表1。

人员分工情况表表1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位

分工情况

1

技术负责人

全面负责地道施工技术及质量

2

安质部长

负责地道施工安全、质量

3

试验主管

负责地道试验工作

4

物资部长

负责地道资供应工作

5

技术主管

协助技术负责人完成技术工作

6

测量队长

负责地道现场测量工作

7

现场负责人

负责地道现场施工

8

现场施工员

负责地道现场施工

9

技工

5人

10

普工

20人

2.3施工机械配置

主要施工机械配置表如下表2所示。

《框架地道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表》

机械名称

规格型号

额定功率或容量或吨位

单位

数量

计划进场时间

振动压路机

W1803D

18T

1

2013.10.

装载机

ZL50C

154.5Kw3.0m3/斗

1

2013.6

自卸车

卡马斯5511

载重20T

3

2013.6

东风洒水车

S8.2、8200L

8.2t

1

2013.6

挖掘机

220

1.0m3

1

2013.6

砼输送泵

HBT60

75Kw60m3/h

1

2013.6

中联砼泵车

ZLJ5339THB49X-6RZ

180m3/h

1

2013.6

汽车起重机

QY32

16T

1

2013.6

交流电焊机

BX3-500

2

2013.6

钢筋调直机

GT4-10

4-10mm

1

2013.6

自吸泵

JET-200L

1.5KW、150L/m

2

2013.6

插入式振动棒

3

2013.6

2.4、材料准备

施工前按设计数量,备足钢材和钢架、模板等材料,进场材料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并经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框架地道施工前应严格按相关规程、规范及标准图要求,施工用水及混凝土骨料均应按要求检验,不得采用侵蚀性水和具有侵蚀性的骨料。

混凝土材料应满足相关规范和规定的各项指标要求,施工工艺严格按相关规范和规定办理。

第三章施工工艺和方法

总体施工方案:

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配合人工清理平整。

底板、框架地道墙身、顶板各部位均采用竹胶板立模,钢管脚手架满堂支撑,罐车运输砼进行现场泵送入膜浇注,底板和墙身下部(底板上20cm)一并浇筑、墙身上部和顶板钢筋砼分开浇筑的三次浇筑方式。

3.1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1所示:

施工准备

测量放线

基坑开挖清底、防护

 

钢筋绑扎

基底浆砌片石

安装底板侧模

钢筋加工

钢筋试验

底板钢筋板扎

基底垫层

砼浇筑养护

挡土墙基础

拆模砼浇筑养护

挡土墙身

侧墙顶板防水

回填、压实

沉降缝处理

底板砼浇筑养护

钢筋加工

满堂架搭设、顶板安装

进入下道工序

图1框架地道施工工艺流程

3.2、测量放线

框架地道施工前,测量人员应根据项目部精测组复合加密的导线和水准控制点,加密框架地道平面位置和高程控制点,并放出框架地道“十字桩”,用以控制框架地道平面位置。

测量精度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测量人员在放出框架地道“十字桩”后,应在现场用灰线画出框架地道位置。

并根据灰线位置进行现场调查地形地貌、地线管线和三电拆迁情况,并与设计文件对比,平面位置、高程、地质水文等情况是否与设计一致,如有较大出入,应及时与相关单位联系,以便及时处理。

3.3、基坑开挖、支护

3.3.1基坑开挖

本基坑位于原石渣回填隧道施工便处,框架地道基坑开挖按1:

1放坡,开挖深度按6米计算,边坡石渣稳定性良好,;基坑底面按框架地道基础设计平面尺寸加宽3米开挖。

左幅南侧为施工便道、材料堆放区。

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休整边坡。

基坑底有软弱土层要做夯实处理,如原土不能夯实,做换填处理,确保基底底均匀受力。

基底清理完毕,测出各侧墙中心,检测框架地道底平面尺寸、基底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基坑开完断面图见下图:

基坑开挖断面图

3.3.2基坑支护、坑内排水

土方开挖用挖掘机施工,每层开挖标高为2米。

开挖后用人工及时修整坡面并挂25×25Ф8钢筋网片喷射砼支护。

根据地质资料、***市气象资料显示,坑内排水采用明沟集水,两台水泵外排即可满足排水要求。

距离基坑上口边2米处设置临时防护栏。

钢筋网片安装要求:

先修整坡面,采用人工修整,确保坡面平整。

网片为50×50mm钢丝网片,通过1.0m长的摩擦钉(楔入式短钢筋)固定在坡面上,网片上下左右搭接长度不得小于300mm。

喷射混凝土面层要求:

(1)、钢丝网片固定好以后,先放线定出喷射混凝土面层的位置点,用短钢筋插入土中作标记,以控制面层厚度和防水层厚度,立即进行喷砼作业。

喷射施工过程中严格计量配比,喷射作业分段进行分段进行,同一段内喷射顺序从上而下,喷射时喷头与受喷面保持垂直,喷射射距1.5~2m。

(2)、喷射混凝土的程序是:

混凝土喷射机将喷射机将水泥、砂、石、添加剂均匀通过管路,用风压送到作业面。

在作业面的枪头出口处有一注水装置,水和水泥、砂、石在枪头处通过风压在向外喷射时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喷至作业面。

喷射混凝土终凝2小时后喷水养护。

(3)、技术质量要求:

材料:

水泥P.032.5、细砂、碎石或豆石(粒径小于15mm);

经验配比:

(水泥)1:

(砂)2.3:

(石)2.3:

(水)0.4;

配料的搅拌:

上料前初拌,上料后水泥砂石经过喷浆机和输送料管混合,均可达到均拌目的;

施工程序:

地道砼分两次进行浇捣施工(底板一次,墙板和顶板一次),水平施工缝留设在底板上500mm,施工缝设钢板止水带。

3.3.3周边防护

基坑四周必须设置临边防护栏,用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

因基坑边为村民过往便道,临边防护栏离开基坑边水平距离2m。

栏杆立管埋深不小于0.7m。

夜间设红灯示警。

搭设临边防护栏杆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柱组成,上杆离地高度为1.0~1.2m,下杆离地高度为0.5~0.6m;。

栏杆柱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在基坑四周固定时,采用钢管并打入地面不小于0.7m。

钢管离坑边的距离不应小于0.5m。

栏杆柱的固定及其与横杆的连接,其整体构造应使防护栏杆在上杆任何处,能经受任何方向的1000N外力。

当栏杆所处位置可能发生人群拥挤、车辆冲击或物件碰撞等情况时,应加大横杆截面或加密柱距。

防护栏杆必须用安全立网封闭,或在栏杆下边应连续设置固定的、高度不低于180mm的挡脚板。

3.4、浆砌片石、垫层

基坑开挖、清底完成,报验合格后即可进行2米厚M7.5浆砌片石硬化路基施工、垫层浇筑。

施工要求:

(1)砂浆使用水泥、砂必须符合要求。

砂浆采用机械集中拌合,砂、水必须由磅秤秤量严格按试验室所给M7.5砂浆配合比搅拌,并保证砂浆和易性,砂浆拌合后由人工运至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堆放砂浆必须垫铁皮,严禁直接接触地面,砂浆必须现拌现用,严禁使用已凝固的砂浆。

(2)在砌筑前每一石块必须用干净水冲冼并使其彻底饱和,砌筑采用压浆挤浆法,所有石块均坐在新拌砂浆之上,砂浆凝固前,所有砌缝填塞砂浆,石块固定就位,垂直缝的填塞砂浆先将已砌好的石块侧面抹浆,然后用侧面压砌置下相邻石块或石块就位后填塞砂浆。

片石大小符合要求,用于镶面的片石要过錾,片石大面朝下,摆放平稳,不得在初凝的砌体上翻转、敲击,砌体表面砂浆饱满、干净、整洁、平纵面线型圆滑顺直。

垫层砼摊铺根据预先埋设的标高控制桩控制面层高度,采用C15商品砼浇筑,用振捣器振捣密实。

垫层厚度及设计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面层无蜂窝、麻面。

3.5、框架施工

根据地道结构形式、高度,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架法施工,且扣件式钢管支架搭设与拆卸方便,稳定性强。

框架地道为C40抗渗混凝土

整体现浇。

施工工艺如下:

测量放线→绑扎底板钢筋→支模→浇砼→养护→测量放线→搭设满堂支架→铺设顶部模版→绑扎直墙、板钢筋→安装、加固墙模→浇筑砼→养护→挡土墙、路基挡墙→沉降缝施工→防水层施工→回填→路面

3.5.1钢筋施工

钢筋的制作与绑扎,绑扎过程中严格按图纸进行,绑扎完毕后,及时报监理工程师检查。

a.严格把钢筋进场关,无合格证不卸料;

b.认真检查钢筋的外观质量,剔除外表有严重锈蚀的钢筋,不符要求的严禁在工程结构中使用,符合要求的进行取样试验;

c.认真学习领会图纸,严格按图纸落料及配制钢筋,下料及安装误差不超过10mm,如现场放样与设计不相符合,应及时向主管工程师、项目技术负责人上报,及时上报联系单。

d.主筋需要接长时采用焊接,双面焊缝长度不少于5d、单面焊缝长度不少于10d(d为钢筋直径),同一截面主筋接头不超过主筋总数的50%,钢筋绑扎时搭接长度为1.2La(La为30倍钢筋直径d)。

主筋接头焊条I级钢筋、Ⅱ级钢筋用T502或T506焊条。

e.用预制垫块保证保护层厚度。

f.钢筋位置允许偏差见下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1

两排以上受力钢筋的钢筋排距

±5

2

同一排受力钢筋的钢筋间距

±20

3

钢筋弯起点位置

±20

4

箍筋、模向钢筋间距

±20

5

焊接预埋件

中心线位置

5

水平高差

±3

6

保护层厚度

±10

3.5.2模板工程

a、侧模均采用10mm厚高强度pvc覆膜竹胶板,将板块之间的拼缝设置在10×10cm纵向方木上(模板背肋),侧模背肋顺地道向布置,间距30cm,模板接头处采用3mm厚铁皮搭接,用锚钉锚固。

墙身内外膜之间用φ20钢筋设置支撑杆,墙身上部内外膜之间在距顶板底80cm处设置一排对拉拉杆,间距为0.5m。

墙身加固采用10×10cm方木、Φ48mm钢管、Φ14对拉螺杆间距0.6m*0.6m。

墙身外侧设置钢管斜杆支撑,支撑基础需斜撑与背杠、木板之间用楔形木块塞填牢固,并用爪钉固定。

底模铺好后,精调标高(考虑观测时的支架弹性变形量),检查合格后,铺钉侧模、翼板及支立侧模钢管支撑,并精调翼板标高。

底模面板采用15mm厚竹胶板,下部模板背肋采用10×10cm方木,横桥向布置,间距30cm,模板背楞在背肋下方(即顶托托撑的方木),采用15×15cm方木,顺桥向布置,间距60cm。

布置见下图:

模板质量控制标准见下表所示:

表3模板质量控制标准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轴线位置

基础

15

尺量每边不少于2处

梁、柱、板、墙、拱

5

2

表面平整度

5

2m靠尺和塞尺不少于3处

3

高程

基础

±20

测量

梁、柱、板、墙、拱

±5

4

模板的侧向弯曲

h/1000

拉线尺量

梁、板、墙

l/1500

5

梁、柱、板、墙、拱

两模板内侧宽度

+10

-5

尺量不少于3处

6

梁底模拱度

+5

-2

拉线尺量

7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尺量

b、当混凝土强度达到60%以上时,方可拆除外侧模和内模。

拆除模板时需注意对框架体的保护,避免受到重压或撞击。

支架及底模应在强度100%时方可拆除。

拆除顺序均应由跨中向支点平稳对称进行,尽量减少作用于支架上的水平力。

按照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的模板及支撑;在拆除用小钢模板支撑的顶板模板时,严禁将支柱全部拆除后,一次性拉拽拆除。

已拆活动的模板,必须一次连续拆除完方可停歇,严禁留下不安全隐患。

拆除后的模板,钢架按要求堆放到指定地方。

3.5.3支架工程

框架式桥支架采用满堂式扣件脚手架,扣件式脚手架搭设要求立杆竖直,间距均匀,扣件要将横杆卡紧,确保在施工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立杆底部用可调底座调整标高,确保满堂支架能够整体均衡受力,顶部用可调顶托,调整板底部标高,确保满堂支架立杆受力均匀。

可调底座下垫15*15cm方木,把上部传来的荷载均匀的传递给地基,避免支架受力不均。

立杆步距60*60cm,横杆步距120cm。

a.支架基础

由设计图纸可知,支架搭设在80cm厚框架底板上。

地基承载力达到满足要求。

底板浇筑完成后养护至少3天方可搭设支架。

b.满堂扣件支架搭设施工顺序

支架搭设顺序:

计算立杆高度→铺底脚方木条块→安放TZ-60底座→调整底座螺栓在同一水平面→拼立杆及横杆→扭紧扣件→安装剪刀撑、斜撑→安装U型托撑TC—60托撑并调整托撑螺栓以形成纵坡→安装底层、顶层方木→精调方木顶标高。

为了保证支架的整体稳定,满堂支架纵横向采用φ48无缝钢管做剪刀撑和斜撑,间距为4m一道。

在腹板底部采用φ48无缝钢管及通用直角扣件加密立杆,与相邻立杆共同承担梁部传递下来的荷载。

c.支架预压

在支架拼装好安装底模后,对支架进行预压试验,预压荷载可取实际荷载的1.2倍,在支墩附近、1/4跨、1/2跨、3/4跨以及悬臂端部等位置的支架顶面(模板上)和地面上设置观测点,在预压过程中按1次/天的频率观测支架的变形和地基沉降情况。

荷载可用袋装土或沙分层码放。

全部加载按60%、80%、100%、110%逐级进行,全部加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每级加载最短持续30分钟,也可待检测数据稳定后继续加载,但不得小于10分钟,全部加载完成后,在支架加载前精确测出各部位的初始值,加载预压时以1天为一个观测单位,若连续3天观测结果在1mm以内,则可认为地基沉降基本稳定。

卸载后,及时观测支架沉降量和回弹值,计算出支架的弹性变形与非弹性变形值,非弹性变形值可在预压结束后予以消除,而弹性变形则做为框架地道施工预留沉降量的依据。

底模标高控制为:

H=h+r+Δ

式中H-底模立模标高;

h-设计梁底标高;

r-梁跨各断面的设计预拱度;

Δ-预压后各相应断面的弹性变形沉降量。

3.5.4混凝土工程

a、混凝土材料

本工程使用商品混凝土,采用泵送车泵送到指定位置。

b、混凝土浇筑

(1)在浇筑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振捣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拌和物运到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

(2)混凝土自泵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超过2m时,采用串筒措施或加软胶管。

(3)浇筑过程中,各专业需派专人负责各自项目的质量保证,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洞的稳定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立即采取措施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4)在进行梁板混凝土浇灌时,应在柱的混凝土浇灌完成后间隔1至1.5小时后浇灌。

(5)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前后浇灌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小时,禁止留下施工冷缝。

C、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在浇灌完成12小时内,采用覆盖一层薄膜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浇水次数应根据能保证砼处于湿润的状态来决定。

夏季混凝土养护采用覆盖一层薄膜,然后浇水养护不少于七天,防止太阳爆晒造成混凝土裂缝。

3.5.5挡土墙、路基挡墙施工

框架地道进出口挡土墙在框架完成后进行,挡土墙基础为M7.5浆砌片石MU30片石,墙身为C20片石混凝土。

路基挡墙为C20片石混凝土。

挡土墙墙基坑开挖后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进行基础浆砌片石的砌筑。

挡土墙基础、墙身混凝土及路基挡墙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及要求同前框架基础及墙身所述。

挡土墙基础、墙身与框架地道交接处设置3CM沉降缝。

3.5.6沉降缝施工

沉降缝从里到外由橡胶止水带、弹性密封膏、遇水膨胀胶、聚苯乙烯硬质泡沫板组成。

沉降缝设置于挡土墙与框架地道交接处,缝宽3cm,缝线形必须在一个断面上,且要做到使缝两边的构造物能自由沉降,又能严密防止水分渗漏,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垫层、浆砌片石)。

3.5.7防水层施工

防水层分为顶面甲种防水层和侧面丙种防水层。

在铺设防水层前,需确保基层平整、干净、干燥、无凹凸不平和蜂窝麻面,若有以上情况,需待修补并经检查合格后再施工防水层。

甲种防水层:

设置在框架地道顶面,由TQF氯化聚乙烯防水卷和TQF-Ⅱ聚氨酯防水涂料共同构成。

施工时首先在经检查合格的混凝土基层面均匀涂刷1.2mm厚TQF聚氨酯防水涂料,再在上均匀铺设TQF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最上层为4cm厚C40细石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保护层。

丙种防水层:

设置在侧墙身处.TQF丙种防水层的混凝土上丙种防水层由两层TQF-881聚氨酯防水涂料组成,总厚度不小于2mm。

涂刷前的圬工表面应先刷扫干净,消除粉屑污泥,涂敷工作应在干燥温暖的天气进行。

防水涂料应满铺满涂,平顺均匀,厚薄一致,不得有皱折、破损、鼓泡、翘边、脱层、滑动或封口不严等缺陷。

3.5.8路面施工

 施工工序:

路基结构层→玻璃纤维格栅一层→粗粒式沥青砼7cm→中粒式沥青砼5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砼4cm

路基结构层做法与路基相同,不再简述。

路面结构层:

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①工地试验室根据要求的沥青混凝土类型,确定集料的级配曲线。

对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各种集料,分别筛分试验,测定比重。

根据集料颗粒组成,用图解法或试算法确定符合级配曲线要求的各种集料的配合比例。

并输入拌和机的微机自动控制系统。

  ②在试铺工作开始前28天,要将推荐的混合料配合比、集料级配以及原材料和混合料的各种试验结果提交给监理工程师审批。

当推荐的配合比批准后,要立即选择试验路段进行试拌试铺工作。

  b.原材料要求

  ①沥青:

按设计要求,中、下面层采用AC-16中粒式沥青砼、AC-25粗粒式沥青砼;上面层采用AC-13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砼。

②粗集料:

上面层碎石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能,应清洁、干澡、无风化、无杂质,与沥青材料应有良好的粘结力。

下面层用石灰岩碎石,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小于15%。

其各项技术指标要符合现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有关规定。

③细集料:

采用坚硬、净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且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米砂,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能力。

④填料:

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拌和机回收的粉料沥青砼上、下两层均不采用,应全部弃掉,以保证沥青砼的质量。

第四章支架计算

高支撑架的计算依据

《***市高新快线道路工程设计二标段桥梁工程》施工图、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施工技术》2002(3)

《扣件式钢管模板高支撑架设计和使用安全》

4.1、参数信息

4.1.1模板支架参数

横向间距或排距(m):

0.60;纵距(m):

0.60;步距(m):

1.20;

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m):

0.20;模板支架搭设高度(m):

6.00;

采用的钢管(mm):

Φ48×3.5;板底支撑连接方式:

方木支撑;

立杆承重连接方式:

可调托座;

4.1.2.荷载参数

模板与木板自重(kN/m2):

0.350;混凝土与钢筋自(kN/m3):

26.000;

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

2.500;

4.1.3.材料参数

面板采用胶合面板,厚度为18mm;板底支撑采用方木;

面板弹性模量E(N/mm2):

9500;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13;

木方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

1.400;木方的间隔距离(mm):

250.000;

木方弹性模量E(N/mm2):

9000.000;木方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13.000;

木方的截面宽度(mm):

100.00;木方的截面高度(mm):

100.00;

托梁材料为:

木方:

150×150mm;

4.1.4.楼板参数

楼板的计算厚度(mm):

700.00;

图2楼板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

4.2、模板面板计算

模板面板为受弯构件,按三跨连续梁对面板进行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

模板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60×1.82/6=32.4cm3;

I=60×1.83/12=29.16cm4;

模板面板的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

面板计算简图

4.2.1、荷载计算

(1)静荷载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模板面板的自重(kN/m):

q1=26×0.7×0.6+0.35×0.6=11.13kN/m;

(2)活荷载为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kN/m):

q2=2.5×0.6=1.5kN/m;

4.2.2、强度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M=0.1ql2

其中:

q=1.2×11.13+1.4×1.5=15.456kN/m

最大弯矩M=0.1×15.456×2502=96600N·m;

面板最大应力计算值σ=M/W=96600/32400=2.981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13N/mm2;

面板的最大应力计算值为2.981N/mm2小于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13N/mm2,满足要求!

4.2.3、挠度计算

挠度计算公式为

ν=0.677ql4/(100EI)≤[ν]=l/250

其中q=q1=11.13kN/m

面板最大挠度计算值ν=0.677×11.13×2504/(100×9500×29.16×104)=0.106mm;

面板最大允许挠度[ν]=250/250=1mm;

面板的最大挠度计算值0.106mm小于面板的最大允许挠度1mm,满足要求!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