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842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

《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docx

新课标考前30天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0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

【高考链接】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近年来高考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结构调整、适应WTO后国际竞争的形势和农村城镇化的问题上。

党的十六大对“三农”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

“三农”问题涵盖的知识考点有:

①汉、唐、元、明、清初等王朝的中央政府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②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③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④垦荒的利与弊、经验与教训;⑤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⑥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⑦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评价、比较(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土地政策,及政策提出的背景及结果影响);⑧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等。

20XX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涉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

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20XX年,中央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却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所占全社会消费比重仍不到40%。

20XX年国家财政将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考点分析】

(一)、我国农业发展史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①商周时期:

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④唐朝时:

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2、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

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③唐初: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④北宋中期: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⑤明初:

明太祖推广植棉等措施。

3、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①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②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③隋朝开通大运河

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春秋战国时期:

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②秦汉时期:

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隋唐时期:

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

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⑤五代时:

继续南移

⑥南宋时:

南移完成,标志:

“苏湖熟,天下足”

⑦明清时:

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

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6、关于土地兼并

原因:

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

影响:

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7、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①实施的原因:

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表现:

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e、清初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③评价:

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2、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封建社会: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君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

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

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君主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

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

a、土地问题: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

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①内容: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

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5、建国后的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

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

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

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

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春秋末年: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①含义:

“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②实质:

承认土地私有制

③影响: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以税种来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

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据此回答1-4题。

1.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

( )

①江东 ②长江流域 ③岭南 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古代发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涝的生产工具是:

( )

A.水排     B.翻车     C.耧车   D.筒车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

( )

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 D.环境破坏加剧

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对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中期开始,均田制不断遭到破坏,引起了赋税制度的变革。

据此回答5-7题。

5.唐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

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地方政府D.广大农民

6.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7.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经济掠夺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确保财政收入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8.《齐民要术·序》: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

录。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②该书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③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④该书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

①土地大量开垦②耕作技术进步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④农作物品种增多⑤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筑,正确的是()

①战国时期修筑了都江堰和郑国渠②秦朝时修筑了灵渠

③隋朝开通大运河④唐朝在江南兴修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超六朝总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3.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

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B.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C.农副产品全部上缴国库D.农副产品全部归农户所有

14.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市易法④保甲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5.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①鼓励垦荒②推广植棉③实行“海禁”④对商品征收重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回答

16—18题。

16.下列措施对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具有直接作用的有

①唐朝的租庸调制②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③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④清朝推行的摊丁入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

17.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下列有关北魏“均田制”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起到了限制豪强兼并,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D.受田农民必须负担租庸调

18.中国共产党的下列措施中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

①土地革命②减租减息③“米棉之战”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有关“分田”规定的实质是()

A.建立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实现平均主义

20.“将兴辽东之段,自洛口开渠达涿郡,以通漕运”,这条运河是指()

A.通济渠B.永济渠C.会通渠D.邗沟

21.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这反映了:

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②江

南经济地位上升③大运河的历史作用④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1931年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的实质是()

A.废除封建剥削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改变土地制度D.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

23.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D.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生过一系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4-27题。

24.明朝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

A.轻徭薄赋B.无夺农时C.平均负担D.开源节流

25.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赋税缴纳方式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B.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弱化

C.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D.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26.明朝“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

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27.清初统治者奖励垦荒,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其共同作用是()

①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调整了生产关系 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8.墨子说:

“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29.我国农业生产普遍地向金属工具过渡的时间是()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东周时期D.秦汉时期

30.“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

早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的著名农书是()

A.《梦溪笔谈》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

31.本为军事政治斗争需要而采取行动,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A.西汉时张骞通西域B.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

C.俺答汗修建呼和浩特城D.戚继光抗击倭寇

中国古代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32—34题。

32.下列水利工程修建的先后是()

①通惠河②都江堰③江南河④灵渠⑤六辅渠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③①

C.②⑤④③①D.④⑤③①②

33.中国古代兴修的著名水利工程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和郑国渠B.汉武帝时期整治黄河

C.隋炀帝开凿大运河D.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的水利工程

34.我国近期逐步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计划中,东线调水计划的取水点是以下哪一段运河的终点()

A.江南河B.通济渠C.邗沟D.永济渠

35.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作的《齐民要术》一书,其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其中却没有记载

A.北方畜牧业的生产经验B.食品的加工和贮藏方法

C.野生植物的利用D.南北方商品贸易活动

36.《天朝田亩制度》与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相比,其共同之处是

A.实行绝对平均主义B.制定土地国有政策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摧毁小农经济

37.《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具有落后性。

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B.太平天国领导者的理论水平所决定

C.农民阶级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地位所决定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所决定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变化。

回答38-40题。

38、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其主要作用是()

39、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土地改革()

A.建立了农业集体所有制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农村建立

C.在全国各民族地区广泛开展D.彻底废除了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40、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是()

A.把逃亡贵州的土地分小块出售给农民B.没收教会财产、取消贵族的封建特权

C.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D.从法律上保障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

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

(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

42、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

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

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

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

"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

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

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

"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

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

(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4分)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

(4分)

(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2分)

44、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